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旗(海关旗)
机构概要
成立时间1854年(咸丰四年
解散时间1949年
后继机构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
机构类型国家机构
机构驻地上海(1859–1865、1929-1941、1945-1949)
北京(1865–1929)
重庆(1941–1945)
隶属部长孔祥熙 (1933-1944)
上级机构大清南洋通商大臣
中华民国财政部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912年前称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是1859年至1949年间中国海关的实际最高领导。

历史

太平天国占领天京后,清朝政府实际无力控制上海海关。在此情况下,1854年,英国法国美国三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与苏松太道(上海实际行政长官)吴建彰谈判,决定由三国各派税务司一人“协助”清朝政府征集关税。很快,这个委员会的职权扩充到了海关、航运甚至邮政管理方面。1859年,英国税务司李泰国清朝南洋通商大臣何桂清任命为总税务司,成为了中国海关的最高领导。1861年,这个职位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确认。1865年,总税务司迁往北京台基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海关总税务司开展航道测量和航标建设,掌握了中国沿海与内河的引水权,在海关总署成立海务处,卡洛尔(Carrel)(英籍,海军退役校官)为海务巡工司。1920年至1925年先后向英国购买了“北斗”号(排水量约200吨)、“长庚”号(200吨)、“并征”号(1000吨)、“流星”号(800吨)、“海光”号(600吨);又向香港太古船厂定造“海星”号(2000吨)、“春星”号(2300吨)蒸汽船。以上各舰均配备有马克沁重机枪,千吨以上的还在船头甲板加装一门3磅炮。“海星”、“流星”、“并征”、“海光”等4艘均涂白色,组成海务船队(即“航标船队”),其他船涂灰色编入缉私舰队。海务船队以上海为基地,海务处下设航标总工程师室,专门负责沿海与长江的航标建设工作。海务船队在中国沿海先后建设大型灯塔43座,在沿海港口和航道敷设了浮标、灯桩共200多个,按国际标准绘制和出版航海图50多张。中共建政后,航道与航标工作仍由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掌管,直至1952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接管。

随着国民革命的反帝运动发展,1927年1月海关舰艇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五色旗。1928年7月25日中美签订《关税协定》,主要内容有:取消限制中国关税自主的条约条款,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确立中国关税自主的原则等。此后,德、英、法、意、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承认中国关税自主的关税条约。1929年,总税务司署迁回上海。

抗日战争前期,总税务司不顾日军的威胁,设法保持海关完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立即占领各地海关及在上海的总税务司署。国民政府在后方重新设置总税务司署,以美国人为首,统辖各地海关,管理国统区与外国,以及国统区与沦陷区之间的贸易。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两个海关总署在上海合并[1]。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驻在上海的总税务司公署随蒋介石逃往台湾,总税务司李度(美籍)命令华北和上海的海关舰船立即驶往台湾。由于解放军很快封住了黄浦江口,因而只有A型舰“联星”号等3艘、Y型舰“海平”号等3艘和航标船“景星”号一艘逃台,Y型舰“海威”号驶往厦门后转去香港,其余舰艇全部被共产党接管。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5月30日,上海市军管会派军代表徐雪寒贾振之接管总税务司署、江海关、海务处、浚浦局、海港检疫所等部门,并宣布全国各关不再受总税务司署的辖制。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在北京建立,随着解放军陆续进占各海关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所有旧海关的接收和军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海关的领导并确立海关行政管理权和关税自主权,规定一切外轮进口均需先报经军管会批准,对在旧中国海关任职的洋员统一审查处理,外籍税务司制度自此在中国大陆终结。

行政

总税务司以“通令”作为行政形式,统管中国境内的所有海关,各海关设税务司一人,向总税务司汇报。总税务司的工作语言为英语。总税务司机构初期为英国人掌控,辛亥革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官员也逐渐进入。1929年后,中国本土官员开始进入总税务司上层领导职位。

历任总税务司

外籍
  1. [英]李泰国(Horatio Nelson Lay,1859年-1863年)
  2. [英]赫德(Robert Hart,1863年-1911年)
  3. [英]裴式楷(Robert Edward Bredon,1908年-1910年代理)
  4. [英]安格联(Francis Aglen,1910年-1911年代理,1911年-1927年正任)
  5. [英]易纨士(Authur Henry Francis Edwards,1927年-1929年署理)
  6. [英]梅乐和(Frederick Maze,1929年-1943年)
  7. [美]李 度(Lester Knox Little,1943年-1949年)

历史旗帜

参考文献

引用

  1. 郑友揆著,程麟荪译:《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页157。

来源

  • Donna Brunero. Britain's Imperial Cornerstone in China: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1854-1949. Routledge, 2006.
  • 费正清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2 vol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 久保亨 著,王小嘉 译:《走向自立之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的关税通货政策和经济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