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鸿勋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凌鸿勋
铁道工程学家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94年4月15日
 大清广东省番禺县
逝世1981年8月15日(1981岁-08-15)(87岁)
中国台湾台北市
籍贯江苏常熟
国籍中国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凌鸿勋(1894年4月15日—1981年8月15日)[1],字竹铭,男,广东省番禺县人,原籍江苏省常熟县,中国铁道工程学家。

生平

凌鸿勋1894年4月15日生于广州丽水坊,凌家原籍常熟后迁浙江会稽,四世祖凌邱孝以生员补广州府,自此定居广州。父亲凌佩秋系光绪十一年举人,因两次会试未中在广州教书为生。1898年,五岁时由母亲教书识字,后跟随堂叔学习经典,至十岁时投考广州府中学堂,复试落选。1905年,考中广州中学堂。1910年,毕业后以官费生考入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由于南洋公学用英文授课,所以先入附属中学学习一年。隔年7月,升读专科土木科。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也跟随潮流剪掉辫子。在学间参与华东五大学体育会,推动校际体育活动。1915年,以第一名毕业,受唐文治校长推荐,由交通部派充“美国钢铁公司”旗下纽约的“美国桥梁公司”实习生。在美时积极学习实务经验,夜间还到哥伦比亚大学选修,并参与纽约中国同学会。1918年7月,返国后因为凌、叶两家故交的关系而得到交通部次长叶恭绰重用,奉派为京奉铁路唐山段公务员,因为工务上已无新的建筑,多半是养路的工作,闲暇期间激起了他对中国铁路史的兴趣。1919年春,调回交通部路政司考工科。1920年2月,回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代课,10月,唐文治眼疾加剧,几近失明,时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部所属各学校,北京邮电学校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交通大学,由凌鸿勋担任代理校务,后参与筹办。1921年3月,被选为交大董事,为沪校副主任,5月,返回交通部任职,奉派为京汉铁路工程师,修筑黄河铁桥,不过只有视察未能施工。1922年3月15日,奉派交通部技正,兼路政司考工科副科长。6月,中国政府改组,高恩洪继任交通总长,凌鸿勋被免职,无奈举家迁往上海。1923年8月,返回南洋大学专任教授。1924年11月,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叶恭绰回任交通总长,12月3日,凌鸿勋继陈杜衡担任校长。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克复上海,国民政府委派吴稚晖杨杏佛接管南洋大学,5月,卸任校长。

1927年8月,应广西省政府之邀,赴梧州担任工务局长。1929年,接到时任铁道部长孙科邀请,到铁道部服务。1927年至1943年投入中国铁道建设,先后任职于陇海粤汉湘桂等铁路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2]。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后随国民政府逃往台湾,1951年至1971年担任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其间,曾于1957年担任台湾“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筹备主任。1981年病逝于台北

纪念

凌鸿勋对中国铁道事业贡献卓著,被誉为继詹天佑之后的“铁路圣人”[2]。台湾交通大学的设立,其出力甚大,故现今于该校校园内之“竹湖”、“竹轩”、“竹铭馆”、该校与台湾清华大学共同举行的“梅竹赛”以及台湾中油在苗栗县苗栗市的探采事业部办公大楼“竹铭楼”等,皆沿用其字“竹铭”以纪念之。

著述

  • 《七十自述》
  • 《八十年来之中国铁路》
  • 《中国铁路概论》
  • 《中华铁路史》
  • 《中国铁路志》

参考文献

  • 凌鸿勋 凌鸿勋自订年谱 台北“中国交通建设学会” 1973年
  • 凌鸿勋 凌鸿勋年谱外记 油花月刊 1981年
  • 中研院近史所 凌鸿勋先生访问记录 台湾“中研院”近史所 1982年
  • 凌鸿勋 十六年筑路生涯 传记文学 1967年
  • 林家桦执笔、潘吕祺昌主编 百年树人—交大世纪之庆特刊 台湾交通大学,1996
  • 丁崑健 一代工程钜子—凌鸿勋先生,台湾交通大学,199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