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森布里亚王国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诺森布里亚王国
Norþanhymbra Rīċe
654年–954年
8世纪的诺森布里亚王国
8世纪的诺森布里亚王国
地位统一的盎格鲁人王国 (876年前)
北部:盎格鲁人王国 (876年后)
南部:丹人王国(876年–914年)
南部:挪威人王国(914年后)
常用语言诺森布里亚方言坎伯兰语, 拉丁文;
古诺斯语 (约876年– 约914年)
宗教盎格鲁-撒克逊异教, 基督教
政府君主专制
历史 
• 建立
653年
• 南部并入丹人区
876年
• 南部被诺斯人征服
914年
• 并入英格兰王国
954年
货币厚银币
前身
继承
伯尼西亚
德伊勒
雷吉德
高多汀
苏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
今属于联合王国

诺森布里亚王国古英语Norþanhymbra Rīċe ;拉丁语Regnum Northanhymbrorum ) [1]是中世纪早期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个王国,位于现在的英格兰北部苏格兰东南部

诺森布里亚源自古英语,意思是“亨伯河以北的人民或省份”[2], 与其相对的是亨伯河口以南的索森布里亚人。诺森布里亚在七世纪初由较早存在的德伊勒王国伯尼西亚王国两个王朝整合为一个王国。在其鼎盛时期,王国领土由南边的亨伯河峰区梅西河延伸到北部的福斯湾(现位于苏格兰)。诺森布里亚在十世纪中期失去独立,当时德伊勒被丹人征服并成立约克王国班堡伯爵仍持续控制伯尼西亚一段时间,然而特威德河以北的地区最终被并入苏格兰王国,而特威德河以南的部分则被并入英格兰王国,成为诺森伯兰郡达勒姆巴拉丁郡

历史

凯尔特布立吞起源说

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初以蒂斯河为界,在诺森布里亚建立了两个王国:伯尼西亚王国在北侧,德伊勒王国在南侧[3]。 这两个王国原本可能是被日耳曼迁徙者占领的凯尔特布立吞本土王国,不过很少有关于布立吞人的建设和文化纪录留下[3]。关于布立吞人曾居住的主要证据是地名,例如德伊勒和伯尼西亚很可能都是布立吞语而不是盎格鲁撒克逊名称,这表明一些布立吞地名在盎格鲁撒克逊人迁移到诺森布里亚后依然维持使用[a]。 还有一些考古证据支持伯尼西亚与德伊勒在政治上起源于布立吞人。在伯尼西亚南部,今天耶弗林切维厄特山丘有一座名为耶弗林贝尔的山丘堡垒,它先后成为布立吞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重要中心。堡垒在罗马时代前便建立,可以追溯到约一世纪的铁器时代。除了罗马人曾经占领的迹象外,该遗址还发现早于日耳曼人定居前留下的木造建筑,这些建筑可能是布立吞人定居的遗迹。此外,耶弗林这一地名看似盎格鲁语,中世纪历史学家比德曾提到在同一个地点存在一个叫戈弗林(Gefrin)的小镇,可以追溯到布立吞语的戈弗尔(gafr)[3][7]。 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在北方定居后,埃德温国王在耶弗林建立一座王宫而继续做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8]

总体而言,盎格鲁语地名在诺森布里亚地区占了大部分,这表示比德在8世纪写作时,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已经非常盛行[3][9]。 根据比德的说法,盎格鲁人主导在亨伯河以北定居的日耳曼移民以及政治地位[10]。 虽然本土布立吞人可能已经部分融入了诺森布里亚的政治结构中,但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等较近代的文本描述诺森布里亚人和布立吞人关系紧张的关系描述为令人担忧。 [3]

统一伯尼西亚和德伊勒

伯尼西亚德伊勒两国在654年半永久统一之前经常发生冲突。德伊勒的政治权力集中在约克郡东部,包括约克、北约克沼泽和约克谷[3]。伯尼西亚的政治中心地区是班堡林迪斯法恩蒙克威尔茅斯雅罗周边地区,以及本宁山脉西部卡莱尔周边的坎布里亚 [3]。 这两个国家统一后的名称“诺森布里亚”可能是由比德创造的,透过《英吉利教会史》传播而广为人知[11]

早期伯尼西亚和德伊勒王室系谱来自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和威尔士编年史家内尼厄斯的《不列颠人的历史》。据内尼厄斯记载,伯尼西亚王朝由艾达开创[12]。 艾达在位十二年(自547年始)并将班堡并入伯尼西亚[13]。 在内尼厄斯的德伊勒家谱记载,一位名叫索米尔(Soemil)的国王将伯尼西亚和德伊勒分开,这可能意味着他从本土布立吞人手中夺取了德伊勒王国[11],但无法得知这一假设事件发生的时期。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中记载第一位德伊勒国王是埃勒 ,他是诺森布里亚第一位基督教国王埃德温的父亲[14]

伯尼西亚国王艾达的孙子埃塞尔弗里斯首次统一个两个王国,他将德伊勒国王埃德温流放到东盎格利亚国王雷德瓦尔德的宫廷中。但埃德温在616年在雷德瓦尔德的帮助下重新征服诺森布里亚[3][15]。埃德温大约在616 年至633年间在位,他是德伊勒王朝最后一位统治整个诺森布里亚的国王。伯尼西亚国王奥斯瓦尔德(约 634-642年在位)成功巩固两国的永久合并[16]。奥斯瓦尔德的弟弟奥斯威继承诺森布里亚王位,虽然德伊勒王朝曾尝试再次分离,但最后仍由伯尼西亚王室主导诺森布里亚王国[3]。不过在奥斯瓦尔德之后,德伊勒仍继续存在数位小国王,包含奥斯温(埃德温的亲戚,在 651年被奥斯威谋杀)、欧瑟尔瓦尔德(655年阵亡)与奥德弗里斯(奥斯威之子,于664年后失踪)[3]。欧瑟尔瓦尔德和奥德弗里斯都是奥斯威的亲戚,他们可能都透过关系得到德伊勒的统治权,但他们都利用德伊勒分裂主义的情绪试图使德伊勒独立,但最终都失败[11]。奥斯威的儿子埃吉弗里斯延续诺森布里亚王国的统一路线[3]

虽然伯尼西亚和德伊勒王室透过暴力冲突争夺诺森布里亚的统治权,政治联姻也对统合两国产生重要影响。埃塞尔弗里斯迎娶埃德温的妹妹爱卡,不过这没有阻止两国未来的冲突。第二次联姻则更为成功,奥斯威迎娶埃德温的女儿兼自己的堂妹恩弗来德,两人生下埃吉弗里斯将两个王室血统统合,成为诺森布里亚王朝。不过奥斯威和另一位名叫菲娜的爱尔兰妇女生下奥德弗里斯对产生继承权问题。比德在他的《圣卡斯伯特的生平与奇迹》一书中说被爱尔兰人称为弗兰德的奥德弗里斯是私生子,所以没有合法继承权[17]

诺斯人定居

878年的英格兰。前诺森布里亚王国(黄色)的独立地区后部位于丹麦法律(粉红色)的北部。

九世纪维京人入侵和丹人法区的建立再次分裂诺森布里亚王国。《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虽然著作于英格兰南部地区,但也提供一些8世纪末到9世纪初诺森布里亚王国和维京人冲突的纪录(主要是D和E抄本)。根据这些纪录,自793年维京海盗袭击林迪斯法恩修道院起,维京势力便开始侵袭诺森布里亚[18]。然而在最初灾难性的袭击之后,9世纪初维京人袭击诺森布里亚王国的记录若非零散则已佚失[3]。不过在865年,维京人的异教徒大军东盎格利亚王国登陆,开始大规模的征服行动[3][19]。大军在866-867年间短时间内两度袭击约克。第一次袭击后维京大军就继续北上,留下国王奥斯伯特埃勒重夺城市。编年史E抄本纪录诺森布里亚王国此时陷入内斗而更加脆弱,废黜奥斯伯特转而支持埃勒[20]。维京人第二次夺下约克的同时杀死了埃勒和奥斯伯特[3]

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重新掌控英格兰南部后,诺斯入侵者在英格兰中部东盎格利亚和诺森布里亚南部定居,建立丹人法区[3]。诺斯人在诺森布里亚建立约克王国,其边界大致位于蒂斯河和亨伯河之间,其领土规模与德伊勒大致相同[3]。这个王国在920年代落入了爱尔兰诺斯殖民者手中,并与南方的威塞克斯征服者不断发生冲突,但约克王国一直延续到954年,直到最后一位斯堪的纳维亚国王埃里克(通称血斧埃里克)被驱逐并杀害。 [3][21][22]

相较来说,异教徒大军在蒂斯河以北的征服行动并不成功。虽然对该地区有劫掠行动,但没有资料显示有诺斯人长期占领,也没有留下斯堪的纳维亚地名来显示诺森布里亚地区有重要的诺斯人定居地[3]

在维京人征服诺森布里亚期间,蒂斯河以北的政治格局由圣卡斯伯特修会和诺森布里亚的盎格鲁精英的残党组成[3]。自875年哈夫丹·朗纳尔森袭击圣卡斯伯特修会的根据地林迪斯法恩以来,圣卡斯伯特修会已经“流浪”了一百年。根据《圣卡斯伯特的历史》记述,他们曾在875-883年间短暂定居于约克的维京国王古斯雷德赐予的切斯特勒街[3][21]。 根据12世纪的《诸王史》记载,古斯雷德授予他们这块地以换取他们对国王的认同。从蒂斯河到泰恩河间的土地,任何逃亡到这里的人都可以得到37天的庇护,显示圣卡斯伯特修会有一定的司法自治权。这个地区可能成为诺森布里亚南部的诺斯人和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之间的缓冲地区[23][24]

泰恩河以北,诺森布里亚人在班堡保持着一部分政治实力,王权能在这个地区继续实行。埃克伯特一世在876年担任摄政,紧接着在位的是里西格埃克伯特二世[3]。根据12世纪历史学家达拉谟的西蒙的说法,埃克伯特一世是诺斯人的傀儡国王。872年,诺森布里亚人起兵废黜埃克伯特一世,立里西格为王[25]。 虽然《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A和E抄本称哈夫丹控制德伊勒并能在874年率军进入泰恩河以北,将统治力扩及伯尼西亚,但在哈夫丹死后(约 877年)诺斯人难以守住伯尼西亚的北部领土[24][26]。里西格和继任者埃克伯特二世继续维持盎格鲁人在诺森布里亚的存在。埃克伯特二世的继承人艾德伍尔夫继承班堡的统治权,被称为“北撒克逊人之王”(890-912年在位)。不过在艾德伍尔夫的统治结束后,这块地区变成由数名伯爵统治,他们可能是诺森布里亚王朝的末裔。

当威塞克斯人征服了被丹人统治的诺森布里亚南部领土后,苏格兰人入侵使诺森布里亚的领土缩减到蒂斯河和特威德河之间。残存的土地形成诺森布里亚伯国,在成形中的英格兰王国苏格兰王国之间挣扎,最后以特威德河为界被两国瓜分。

重要国王

埃塞尔弗里斯(593–616年在位)

  埃塞尔弗里斯是第一位同时拥有德伊勒伯尼西亚王位的国王[27],统治着亨伯河以北的所有盎格鲁撒克逊人民。他在统治期间以多次战胜布立吞人盖尔人而著称。 [28]

埃德温(616–633年在位)

埃德温和埃塞尔弗里斯一样同时统治德伊勒和伯尼西亚王国。在他的统治下,曼岛和北威尔士格温内斯被并入诺森布里亚。埃德温于625年迎娶来自肯特郡的基督教公主埃塞尔伯。两年后,他皈依了基督教[29]。 埃德温在633年与埃塞尔伯和麦西亚的异教徒国王彭达交战阵亡[24]。 他在死后被尊为圣人和烈士[30]

奥斯瓦尔德(634–642年在位)

奥斯瓦尔德是伯尼西亚国王,他在634年击败卡德瓦隆后收复了德伊勒王国。奥斯瓦尔德随后统一了诺森布里亚,直到他于642年去世。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奥斯瓦尔德不辞辛劳地在他的异教国度内传教。林迪斯法恩修道院正是在他统治期间建立的。奥斯瓦尔德于642年在卡德瓦隆中战死于麦西亚的彭达手下,但与埃德温一样,奥斯瓦尔德在他死后被尊为圣人,他的影响力仍持续存在[31]

奥斯威(642–670年在位)

奥斯威是奥斯瓦尔德的弟弟,在奥斯瓦尔德死于马瑟菲尔德战役后继位。奥斯威成功为埃德温和奥斯瓦尔德复仇,在655年的温韦德战役中杀死彭达,使他成为第一位同时控制麦西亚王国的诺森布里亚王国的国王[11]。 在他统治期间,他主持了惠特比教会会议,试图调和罗马和凯尔特基督教之间的分歧,最后他支持罗马传统[32]。奥斯威于670年因病去世,死前将德伊勒和伯尼西亚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33]

哈夫丹·朗纳尔森(876–877年在位)

哈夫丹·朗纳尔森是865年入侵英格兰的异教徒大军维京领袖[34]。据说他想为父亲的死向诺桑布里亚复仇,传说他的父亲朗纳尔·洛德布罗克是被诺森布里亚的埃勒所杀[35]。虽然他仅在876年直接统治诺森布里亚约一年,但他立埃克伯特一世为傀儡国王,从867年统治到872年[36]。哈夫丹于 877年在爱尔兰被杀,当时他试图重新控制都柏林,这是他自875年以来一直统治的土地。直到883 年古斯雷德接手之前未再有维京国王。 [37]

威塞克斯的埃塞尔斯坦 (927–939年在位)

924年至927 年,埃塞尔斯坦自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927年至939年则自称为是英格兰人的国王。他的称号转变反映了927年埃塞尔斯坦征服原属诺森布里亚王国的维京约克王国[38]。 英格兰在他的统治下相当繁荣,在法律和经济等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经常与苏格兰人和维京人发生冲突[38]。埃塞尔斯坦于939年去世,维京人重夺约克。普遍认为埃塞尔斯坦是最伟大的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之一,他的努力巩固了英格兰王国的基础。 [39]

约克的埃里克 (947–948、952–954年在位)

20 世纪初,历史学家确认约克的埃里克与挪威国王血斧埃里克为同一人,但近期的研究又质疑这种说法。 他两度短暂担任诺森布里亚国王。很少有关于他统治时期的相关历史文献,但埃里克似乎在947年将诺森布里亚的盎格鲁─维京人联合统治者赶下台[40],但又在948或949年被夺回。埃里克于952年重夺王位,但在954年再次被废黜[41]

威塞克斯的埃德雷德 (946–954年在位)

威塞克斯的埃德雷德是埃塞尔斯坦埃德蒙的同父异母兄弟,他们的父亲都是长者爱德华。946年,他从埃德蒙手上继承了名义上的诺森布里亚统治者,但不得不应对约克王沃尔夫血斧埃里克的等维京国王的威胁。954年埃里克死后,他将诺桑布里亚永久并入英格兰王国[42]

政治与战争

在公元737年到806年间,诺森布里亚有十位国王[43],他们都被谋杀、废黜、流放或成为修士。从 654年诺森布里亚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奥斯威到954 年最后一位国王血斧埃里克之间,一共有四十五位国王,这意味着诺森布里亚国王平均在位时间只有六年半。在丹人统治诺森布里亚之前的25位国王中,只有4位是自然死亡。那些没有退位过隐修生活的过王,不是被废黜、被流放,就是被谋杀。丹人统治时期的国王,通常是更大的北海或丹麦帝国的国王,不然就是被任命的统治者[44]

诺森布里亚的继承传统是世袭制[43],这使得王子若在成年前丧父,就特别容易被暗杀或篡位。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奥斯雷德(Osred),他的父亲奥德弗里斯于705年去世,留下这个小男孩统治。

奥斯雷德统治初期从一次阴谋暗杀中幸存下来,但在19岁时成为另一名刺客的受害者。他在统治期间被一位有权势的主教威尔弗里德收养[24]。 在诺森布里亚,教会势力影响宫廷并不罕见,通常在国王年纪尚幼或缺乏经验的的时期最为明显。同样地,根据统治者的情形,长老或王室顾问在诺森布里亚的权势有增有减。 [45]

在丹人入侵之前,诺森布里亚王国的战争对手主要是北方的皮克特人。诺森布里亚对皮克特人的战争很成功,直到685年的邓尼赫坦战役终止了诺森布里亚向北扩张,这场战役也为两个王国划定了边界[46]。丹人统治时期的战争主要是诺森布里亚王国对抗其他盎格鲁撒克逊王国。

宗教

罗马时代与后罗马不列颠

罗马帝国的统治下,亨伯河以北的布立吞人接受基督教信仰。事实上,约克早在四世纪就有一位主教治理[47]。公元5世纪初罗马人离开不列颠之后,基督教没有消失[48],而是与凯尔特异教[49]以及其他许多异教并存[21]。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定居时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日耳曼异教信仰和习俗。在伯尼西亚耶弗林,考古挖掘发现了异教神殿、动物祭祀和仪式墓葬的证据[21]

盎格鲁撒克逊人皈依基督教

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诺森布里亚国王是埃德温。他于627年由约克的保利努斯受洗[9]。此后不久,许多人民追随他皈依新宗教,直到埃德温于633年被杀后才回归异教。保利努斯是约克主教,但只担任一年[3]

诺森布里亚在爱尔兰教士艾丹的指导下永久皈依基督教。他于635年使国王奥斯瓦尔德皈依,并致力于向诺森布里亚人民传教[9]。奥斯瓦尔德因而将主教座从约克迁至林迪斯法恩[3]

修道院和重要人物

艾丹于635年在苏格兰爱奥那的科伦班修道院基础上建立林迪斯法恩修道院[21]。 主教座也转移到林迪斯法恩,成为诺森布里亚的宗教中心。直到 664 年,主教团才离开林迪斯法恩返回约克[3]。整个八世纪,林迪斯法恩联系了许多重要人物:创始人艾丹,他的学生威尔弗里德,修会成员暨一名隐士卡斯伯特,他们都成为了主教和圣人。艾丹协助一名爱尔兰修女希厄哈特尔浦建立两座修道院[21],她后来也被尊为圣人。[50]

诺森布里亚的基督教文化受到欧陆和爱尔兰影响。特别是在威尔弗里德前往罗马后,放弃了凯尔特教会传统,转而支持罗马传统。660年,他回到不列颠后成为里彭新修道院的院长。威尔弗里德在惠特比教会会议上主张接纳罗马权威。蒙克韦尔矛斯─雅罗双修道院由贵族班尼狄克·比斯科普在673 年和681年建立。比斯科普成为第一任修道院院长,他六次前往罗马为图书馆购买书籍[51]。他的继任者切奥尔弗里斯院长继续增加馆藏数量,有人估计图书馆藏有200多本书[51]。中世纪早期知名史学家比德便受益于这座图书馆[9]

七世纪初,保利努斯在约克建立了一所学校和一座大教堂,但没有建立修道院。约克大教堂的学校是英格兰最古老的学校之一[52]。到8世纪后期,学校拥有一间重要的图书馆,估计藏有一百本书[51]查理曼的宫廷教师阿尔昆在782年前往法兰克之前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51]

惠特比教会会议

664年,奥斯威国王召开惠特比教会会议,决定应遵循罗马传统或爱尔兰传统。由于诺森布里亚人是在凯尔特教士的传教下皈依,因此爱尔兰凯尔特人定义下的复活节剃发礼日期得到如林迪斯法恩修道院等许多人的支持。罗马教会在诺森布里亚也有代表人物,如里彭修道院院长威尔弗里德。到620年,双方都指控对方的复活节纪念活动与伯拉纠异端有关[48]。奥斯威在惠特比会议中决定诺森布里亚全国采用罗马传统,从而使诺森布里亚与英格兰南部各国及西欧保持一致[53]。拒绝服从的神职人员,包括林迪斯法恩的凯尔特主教科尔曼,返回了爱奥那[53]。 诺森布里亚的主教席位从林迪斯法恩转移到约克,后者于 735年成为大主教[3]

斯堪的纳维亚的劫掠、定居和文化影响

自793年维京人对林迪斯法恩修道院的劫掠开始,诺森布里亚的修道院就不断受到劫掠。林迪斯法恩福音书成功幸存下来,但诺森布里亚的修道院文化自9世纪初进入衰退期。维京人对基督宗教中心的反复劫掠是手稿写作和修道院社群文化减少的原因之一。 [21]

867年后,诺森布里亚王国被维京军队控制,大量的斯堪的纳维亚移民涌入[24],他们的宗教信仰有着丰富的神话。在约克王国内,虽然战争与劫掠逐渐平息,但没有证据表明斯堪的纳维亚移民的信仰取代基督教,他们反而逐渐接受基督教,并将他们的文化与新宗教融合在一起。这可以在石碑雕刻和圆环十字架中看到,例如戈斯福斯十字架[3]。 在九世纪和十世纪,教区教堂的数量有所增加,通常会有融合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石雕。 [3]

文化

林迪斯法恩福音书的书页(约700 年),特色是动物形状的绳结图样。
达拉谟福音残页中的马太福音版权页,绘有非动物形状的绳结图案。
凯尔斯之书(约800年)中,装饰华丽的约翰福音文本。

诺森布里亚的黄金时代

诺森布里亚的基督教文化受到欧陆和爱尔兰影响,促进了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产生。

爱尔兰海岛艺术

在诺森布里亚传播基督教并建立林迪斯法恩等修道院的爱尔兰僧侣,也传入了爱尔兰风格的艺术和文学创作[54]林迪斯法恩的埃德弗里斯以海岛艺术的风格制作了林迪斯法恩福音书[3]

爱尔兰僧侣带来了古老的凯尔特装饰传统,即螺旋、卷轴和双曲线等曲线形式。这种风格与盎格鲁撒克逊金属器上传统的抽象装饰相结合,其特点是具有鲜艳的色彩和动物形象的绳结图样。 [55]

海岛艺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特色是着重几何设计而非自然主义的表现,喜欢平面色块,以及使用复杂的绳结图样[56]。 这些元素都出现在8世纪的林迪斯法恩福音书中。海岛风格后来传入欧陆,对加洛林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7]

比戴尔窖藏中发现的镶金箔剑柄。

海岛风格不仅用在手稿和金属器上,也可以在雕塑中看到,例如鲁思韦尔十字架比尤卡索十字架 。793年,维京人对林迪斯法恩的袭击标志着维京人入侵的开始,严重限缩了盎格鲁撒克逊物质文化的生产和存续[58],也预示著诺森布里亚黄金时代的终结。尽管如此,在随后的几年里像伊斯比十字架这样视觉丰富的作品也仍在制作中。

文学

尊贵的比德(673-735年)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著名的作家,也是诺森布里亚本地人。他的著作《英吉利教会史》 (完成于731年)成为后来历史学家的参考模板,本身也是重要的历史记录[59], 并且其中大部分内容也集中描写诺森布里亚[60][61]。 比德也以神学著作、圣诗和散文而闻名[62]。 在惠特比教会会议后,欧陆对诺森布里亚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8世纪末,蒙克韦尔矛斯─雅罗双修道院大量制作比德著作的抄本,以满足欧陆的需求[51]

诺森布里亚也是几位盎格鲁撒克逊基督教诗人的故乡。诗人卡德蒙圣希尔达(614-680年)于惠特比修道院担任院长期间(657-680年)居住于院内。根据比德的说法,他“习惯于创作宗教诗句,因此无论从圣经中得到什么解释,他很快就会用英语(他的母语)将同样的内容转化为充满甜蜜和谦逊的诗意表达。许多人的心常常因他的诗句而激起对凡间的反感,向往天堂。[63]” 他唯一幸存的作品是《卡德蒙的赞美诗》。留下如《使徒们的命运》、《朱莉安娜》、《埃琳娜》与《基督升天》等众多作品的作家朱莉安娜,也被认为是诺森布里亚人或麦西亚人[64][65]

戈斯福斯十字架

斯堪的纳维亚人与丹人区

从约800年开始,丹人对不列颠群岛的的劫掠为居民带来恐慌,但为丹人社会带来了贸易与发财机会[19][21]。865年,丹人没有发动劫掠,反而是率领大军登陆东盎格利亚王国,并于867年征服了包括诺森布里亚王国在内大量土地,被称为丹人区[19][66]。起初,斯堪的纳维亚人虽然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但在文化上相比英格兰人民仍属弱势。例如说只有很少数斯堪的纳维亚单字被融入古英语,主要都是军事和技术相关的单字。然而到了900年代初,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人名与地名命名方式变得越来越流行,斯堪的纳维亚的传统艺术风格也大为流行,例如以北欧神话、动物和战士为形象的装饰。尽管如此,在土地权状、编年史和法律中仅有零星地提到“丹人”,表示在诺森布里亚王国尚存的时代,英格兰东北部的多数居民如其他盎格鲁撒克逊人一般并未归化为丹人[67]

盎格鲁撒克逊、斯堪的纳维亚、基督教与异教等视觉图形共存的状况可以在石雕中发现。不过混合异教和基督教图案的传统并不是丹人独有的。弗兰克骨灰盒据信是8世纪初于诺森布里亚制作,表面同时描绘着日耳曼传说、罗马建国以及罗马教会故事的[68]。 可追溯到10世纪初的戈斯福斯十字架高4.4米,雕刻着神话野兽、北欧诸神和基督教象征[69]。 石雕并非斯堪的纳维亚本土文化的表现,丹人区内的石碑激增表明英格兰人对维京定居者的影响。戈斯福斯十字架的一侧描绘基督受难;另一侧则是诸神黄昏的场景。这些独特的宗教文化融合可以在抹大拉的玛丽亚被描绘成女武神得到进一步体现[70]。 尽管人们将这幅肖像画解读为基督教战胜异教的结果,但在北欧人逐渐皈依的过程中,维京人最初有可能只是将基督教神接纳为北欧众神的一员[70]。 这种独特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文化表明皈依基督教并不只是信仰的改变,还需要将其文化结构进行同化、整合和修改。 [71]

经济

奥德弗里斯时代(686–705年)的厚银币。正面:+AldFRIdUS与球状套环。 背面:面左的叉尾狮。

诺森布里亚的经济主要仰赖农业,牲畜和土地交易在当地十分繁盛[72]。 约在9世纪中,敞田制很可能成为主要的农耕型态。与大多英格兰东部地区一样,诺森布里亚以出口谷物、白银、皮革和奴隶为主[72]。 8世纪从法兰克地区进口的商品包括油、奢侈品和文具用品[72][73][74]。 特别是在793 年之后,与斯堪的纳维亚人冲突、赠礼和的贸易带动北海两岸建立紧密的经济关系。

奥斯伯特王的铜合金硬币正面

货币交易在7世纪后期重新取代以物易物成为主流后,诺森布里亚以国王之名发行货币,显示王家有对货币管制能力。诺森布里亚的王家硬币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不列颠特有的存在。奥德弗里斯王(685–705年在位)在约克铸造了诺森布里亚最早的银币。接者有以埃德伯特王与其兄弟约克主教埃格伯特之名铸造的王家硬币[75]。这些硬币主要都是较小的厚银币 ,相对较大的法兰克金币与罗马硬币更适合用于日常交易[72]。 到了埃恩雷德国王统治期间,硬币的含银量持续下降,直到被铜合金取代,这种硬币通常被称为“斯提卡”(stycas),名称源自古英文styċċe,意为“块”[76]。斯提卡在王国中做为主要货币一直使用到约860年代或更晚[77]。2012年被发现的比戴尔窖藏中可以看到高价值的金属锭、金银制的剑饰和项链[78]

语言

比德的时代,不列颠岛有五种主要语言:古英语布立吞语爱尔兰语皮克特语拉丁语[79]。诺森布里亚方言是古英语的四大方言之一,其他分别是麦西亚方言威塞克斯方言肯特方言[80]

从对书面文本、饰品、符文和其他有效来源的分析表明,诺森布里亚方言的母音发音方式和威塞克斯方言不同[81]。 即便从凯尔特语族(如布里吞人的通用布里吞语爱尔兰传教士古爱尔兰语)借用的外来语很少,但一些地名如德伊勒伯尼西亚都是源自凯尔特部落[80]。除了比德时代的五种语言之外,由于九世纪北欧人在英格兰北、东部建立定居点,因此又多了古诺斯语[80],对诺森布里亚方言产生了强烈影响[80]

北欧人的定居为该地区带来了许多地名,并为古英语的字汇、句法和语法做出贡献。古英语和古诺斯语有许多相似的基础词汇,结果使他们互相不同的单字结尾被舍弃掉[80]。保守估计,标准英语中的外来语单字大约有900个,若计入古英语方言的话则来到数千个单字[80]

脚注

  1. 除了伯尼西亚与德伊勒之外,诺森布里亚的其他重要城市也有布立吞古地名。诺森布里亚学者比德(约731年)与威尔士编年史家内尼厄斯(9世纪)皆为当时的权力中心提供布立吞地名,例如称首都班堡为Din Guaire。[3][4][5][6]

参考资料

  1. Bede 1898 Book I, chapter 34
  2. Bosworth 1898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Rollason 2003
  4. Bede 1969 Book IV Chapter 19
  5. Nennius 2005 para 62
  6. Higham 1993,第81页
  7. Hope-Taylor 1983
  8. Bede 2008 Book II, Chapter 14
  9. 9.0 9.1 9.2 9.3 Bede 2008
  10. Bede 2008 Book I, Chapter 15
  11. 11.0 11.1 11.2 11.3 Yorke 1990
  12. Nennius 2005 para 57, 59
  13. Nennius 2005 para 59
  14. Bede 2008 Book II, Chapter 1
  15. Bede 2008 Book II, Chapter 12
  16. Bede 2008 Book III, Chapter 6
  17. Bede 1983 The Life and Miracles of St. Cuthbert, Bishop of Lindisfarne, cap. 24
  18. Swanton 1996 793
  19. 19.0 19.1 19.2 Swanton 1996 865
  20. Swanton 1996 866–867
  21.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Fleming 2010
  22. Downham 2004认为诺森布里亚的维京国王埃里克和传奇中的血斧头埃里克可能是不同人。
  23. Arnold 1885
  24. 24.0 24.1 24.2 24.3 24.4 Higham 1993
  25. Arnold 1885 867, 872
  26. Swanton 1996 874
  27. Kirby 1991
  28. Bede 2008 Book I chapter 34
  29. Bede 2008 II.9–14
  30. Bede 2008 II.20, III.24
  31. Bede 2008 III.1–13
  32. Yorke 1990
  33. Bede 2008 IV.5
  34. Venning 2014
  35. Munch & Olsen 1926
  36. Stevenson 1885
  37. Lapidge et al. 2013
  38. 38.0 38.1 Foot 2011
  39. Sturluson 1911[查无此文]
  40. Swanton 1996 MS D 940
  41. Swanton 1996 MS D & E 954
  42. Arnold 1885 952
  43. 43.0 43.1 Petts 2011
  44. Downham 2007
  45. Fairless 1994
  46. Parsons, Julie. The First Battle for Scottish Independence: The Battle of Dunnichen, A.D. 685..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2002-05-04. 
  47. Clutton-Brock 1899
  48. 48.0 48.1 Corning 2006
  49. MacLean 1997
  50. Butler 1866Volume IX 6 September
  51. 51.0 51.1 51.2 51.3 51.4 Lapidge 2006
  52. Leach 1915
  53. 53.0 53.1 Bede 2008 Book III chapter 25–26
  54. Neuman de Vegvar 1990
  55. Anglo-Saxon ar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16. 
  56. Hiberno-Saxon styl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16-05-13]. 
  57. Pächt 1986
  58. Owen-Crocker 1986
  59. Wormald 1999
  60. Goffart 2005
  61. Bede 1969
  62. Goffart 1988
  63. Bede 1969 Book 4 Chapter 24
  64. Gradon 1958
  65. Woolf 1955
  66. Roger of Wendover 1842
  67. Hadley 2002
  68. Karkov 2011
  69. Berg 1958
  70. 70.0 70.1 Richards 1991
  71. Carver 2005
  72. 72.0 72.1 72.2 72.3 Sawyer 2013
  73. Allot 1974
  74. Alcuinus 2006
  75. Wood 2008
  76. Pirie, E J E. THE RIPON HOARD, 1695: CONTEMPORARY AND CURRENT INTEREST (PDF).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 1982, 52. 
  77. Williams, Gareth. A riverine site near York : a possible Viking camp?. Gareth Williams. London. 2020: 79. ISBN 978-0-86159-224-1. OCLC 1047651834. 
  78. Ager 2012
  79. Bede 1990
  80.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Baugh 2002
  81. Cuesta, Ledesma & Silva 2008

延伸阅读

第一手资料

  • Ager, B.M. Record ID: YORYM-CEE620 – Early Medieval hoard. Portable Antiquities Scheme. 2012 [2016-05-13]. 
  • Allot, Stephen. Alcuin of York: His Life and Letters. William Sessions Limited. 1974. ISBN 978-0900657214. 
  • Alcuinus, Flaccus Albinus. Excerpta ex Migne Patrologia Latina: Latinum - Latino - Latin. Documenta Catholica Omnia. Cooperatorum Veritatis Societas. 2006 [2016-04-03]. 
  • Bede. Colgrave, Bertram; Mynors, R. A. B. , 编. Bede'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9. ISBN 978-0-19-822202-6.  (Parallel Latin text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English notes.)
  • Bede. Colgrave, Bertram; McClure , 编. Bede'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199537235. 
  • Bede. Miller, Thomas , 编. The Old English Version of Bede'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London: Published for the Early English Text Society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98. 
  • Bede. Latham, R. E. , 编. Bede'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Translated by Leo Sherley-Price.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0. ISBN 9780140445657. 
  • Bede; Eddius Stephanus; Farmer, David Hugh. The Age of Bede.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1983. ISBN 9780140444377. 
  • Arnold, Thomas (编). Historia Regum (Anglorum et Dacorum). Symeonis Monachi Opera Omnia 2. London. 1885: 1–283. 
  • Roger of Wendover. Coxe, Henricus , 编. Flores Historiarum. Sumptibus Societatis. 1842. 
  • Nennius. Historia Brittonum (The History of the Britons). Cribyn: Llanerch Press. 2005. ISBN 9781861431394. 
  • Stevenson, Joseph (编). The Historical Works of Simeon of Durham. The Church Historians of England 3. London: London] Seeleys. 1885: 425–617. 
  • Sturluson, Snorri. Hollander, Lee M , 编. Heimskringla; history of the kings of Norway.. Austin: Published for the American-Scandinavian Foundation b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64. ISBN 9780292732629. 
  • Swanton, Michael (编).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 London: Dent. 1996. ISBN 9780460877374. 

第二手资料

  • Anglo-Saxon ar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16. 
  • Adams, Max. The King in the North : the life and times of Oswald of Northumbria. London: Head of Zeus. 2014. ISBN 9781781854204. 
  • Carver, Martin. The Cross Goes North: Processes of Conversion in Northern Europe, AD 300-1300. Boydell Press. 2005. ISBN 978-1-84383-125-9. 
  • Gradon, P.O.E. (编). Cynewulf's Elene. London: Methuen. 1958. 
  • Higham, N J. The kingdom of Northumbria : AD 350–1100. Dover, NH: A. Sutton. 1993. ISBN 9780862997304. 
  • Bosworth, Joseph. An Anglo-Saxon Dictionary: Based on the Manuscript Collections of the Late Joseph Bosworth. Clarendon Press. 1898. 
  • Butler, Alban. St. Bega, or Bees, of Ireland, Virgin. Dublin: James Duffy. 1866. 
  • Baugh, Albert C.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5. London: Routledge. 2002. ISBN 9780415280990. 
  • Berg, Knut. The Gosforth Cross.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1958, 21 (21 (1/2)): 27–30. JSTOR 750485. doi:10.2307/750485. 
  • Clutton-Brock, Arthur. The Cathedral Church of York, Description of its Fabric and a Brief History of the Archi-Episcopal See. London: George Bell & Sons. 1899. 
  • Corning, Caitlin. The Celtic and Roman Traditions : Conflict and Consensus in the Early Medieval Church.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ISBN 9781403972996. 
  • Cuesta, Julia Fernández; Ledesma, Nieves RodrÍguez; Silva, Inmaculada Senra. Towards a History of Northern English: Early and Late Northumbrian. Studia Neophilologica. 2008, 80 (2): 132–159. ISSN 0039-3274. doi:10.1080/00393270802493217. 
  • Downham, Clare. Eric Bloodaxe – Axed? The Mystery of the Last Scandinavian King of York. Medieval Scandinavia. 2004, 14: 51–77. 
  • Downham, Clare. Viking Kings of Britain and Ireland: The Dynasty of Ívarr to A.D. 1014. Dunedin Academic Press. 2007. ISBN 978-1-903765-89-0. 
  • Fleming, Robin. Britain after Rome: The Fall and Rise 400 to 1070. London: Penguin Books. 2010. ISBN 9780140148237. 
  • Fairless, Peter J. Northumbria's Golden Age : the Kingdom of Northumbria, Ad 547-735. York, England: W. Sessions. 1994. ISBN 9781850721383. 
  • Foot, Sarah. AEthelstan: The First King of Englan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07-12. ISBN 978-0-300-12535-1. 
  • Goffart, Walter A. The Narrators of Barbarian History (A. D. 550–800): Jordanes, Gregory of Tours, Bede, and Paul the Deac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691-05514-5. 
  • Hadley, Dawn, Viking and native: re–thinking identity in the Danelaw, Early Medieval Europe, 2002, 11 (1): 45–70, doi:10.1111/1468-0254.00100 (英语) 
  • Hiberno-Saxon styl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16-05-13]. 
  • Hope-Taylor, Brian. Yeavering: An Anglo-British Centre of Early Northumbria.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ical Reports.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3. 
  • Karkov, Catherine E. The Art of Anglo-Saxon England. Boydell Press. 2011. ISBN 978-1-84383-628-5. 
  • Kirby, D. P. The Earliest English Kings. Unwin Hyman. 1991-01. ISBN 978-0-04-445692-6. 
  • Lapidge, Michael. The Anglo-Saxon Library. OUP Oxford. 2006-01-26. ISBN 978-0-19-153301-3. 
  • Lapidge, Michael; Blair, John; Keynes, Simon; Scragg, Donald. Wiley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Anglo-Saxon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2013-10-02. ISBN 978-1-118-31609-2. 
  • Leach, Arthur Francis. The Schools of Medieval England. Macmillan. 1915. ISBN 9780722229033. 
  • MacLean, Douglas. Catherine E. Karkov; Michael Ryan , 编. King Oswald's wooden Cross at Heavenfield in Context. SUNY Press. 1997: 79–98. ISBN 978-0-7914-3455-0. 
  • Munch, Peter Andreas; Olsen, Magnus Bernhard. Norse mythology: legends of gods and heroes. The American-Scandinavian Foundation. 1926. ISBN 9780404045388. 
  • Neuman de Vegvar, Carol L. The Northumbrian Golden Age: The Parameters of a Renaisssance. University Microfilms. 1990. 
  • Nordenfalk, Carl. Celtic and Anglo-Saxon Painting: Book illumination in the British Isles 600–800.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76. ISBN 978-0-8076-0825-8. 
  • Owen-Crocker, Gale R. Dress in Anglo-Saxon England.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ächt, Otto. Book Illumination in the Middle Ages: An Introduction. H. Miller Pub. 1986. ISBN 978-0-19-921060-2. 
  • Petts, David, Dr.; Turner, Sam, Dr. Early Medieval Northumbria: Kingdoms and Communities, AD 450-1100. Isd. 2011. ISBN 978-2-503-52822-9. 
  • Rollason, David. Northumbria, 500-1100: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a Kingdom. Cambridge, UK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09-25. ISBN 978-0-521-81335-8. 
  • Richards, J. D. Book of Viking Age England. B.T. Batsford. 1991-01-01. ISBN 978-0-7134-6519-8. 
  • Schapiro, Meyer. Selected Papers, volume 3, Late Antique, Early Catholic and Mediaeval Art.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80. ISBN 978-0-7011-2514-1. 
  • Sawyer, Peter. The Wealth of Anglo-Saxon England. Oxford: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 2013. ISBN 9780199253937.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253937.001.0001. 
  • Stenton, Frank M. Anglo-Saxon England. OUP Oxford. 2001-06-07. ISBN 978-0-19-280139-5. 
  • Goffart, Walter. The narrators of barbarian history (A.D. 550-800) : Jordanes, Gregory of Tours, Bede, and Paul the Deacon. Notre Dame, I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5. ISBN 9780268029678. 
  • Venning, Timothy. The Kings & Queens of Anglo-Saxon England. Amberley Publishing Limited. 2014-01-30. ISBN 978-1-4456-2459-4. 
  • Williams, Ann; Alfred P. Smyth; D. P. Kirby. Athelstan, king of Wessex 924-39. Psychology Press. 1991. ISBN 978-1-85264-047-7. 
  • Woodman, D. A. Charters, Northumbria and the Unification of England in the Tenth and Eleventh Centuries. Northern History. 2015-03, LII (1). OCLC 60626360. 
  • Wood, Ian. Studies in Early Medieval Coinage. 
  • Woolf, Rosemary. Juliana. London: Methuen. 1955. 
  • Wormald, Patrick. The Making of English Law: King Alfred to the Twelfth Century. Oxford: Blackwell. 1999. ISBN 978-0-631-13496-1. 
  • Yorke, Barbara. Kings and Kingdoms of Early Anglo-Saxon England. Seaby. 1990-01-01. ISBN 978-1-85264-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