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李叔同
摄于约1937年
本名谱名文涛
幼名成蹊
学名广侯
息霜
漱筒、晚晴
法号演音、弘一
出生(1880-10-23)1880年10月23日
 大清直隶省天津道天津府天津县
(今 中国天津市
圆寂1942年10月13日(1942岁-10-13)(61岁)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
国籍中国
宗派律宗
身份中国书法家、画家、音乐家、文学家、汉传佛教僧侣
徒弟与学生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李鸿梁、黄寄慈
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南山律在家备览》
《弘一大师晚晴集》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1][2][3]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是出身天津画家音乐家剧作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艺术教育者及汉传佛教南山律宗)僧侣等。

名号由来

  • 晚晴:取自李义山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生平概略

他早期的书法作品

早年生涯

1880年10月23日(历九月二十),他出生于直隶省天津道天津府天津县天津河东地藏庵前陆家胡同二号一宦商家庭。因取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幼名成蹊。他的父亲李世珍同治四年中进士,后任官吏部主事,也在天津从事于食盐贸易事业,同时经营银号等。他是他父亲的第三个孩子。他的母亲是父亲的三侧室王凤玲。三岁时候,全家迁居天津河东粮店后街60号,五岁时父亲去世。1885年,他跟随他的二哥李文熙,一同接受传统启蒙教育[4]

1896年,李叔同在天津

1887年,曾于普陀山出家的王孝廉返回天津,并定居位于当地之无量庵。李叔同曾在一旁聆听《大悲咒》、《往生咒》等,被乳母刘氏发现,婉言劝诫改而学习《名贤集》。他又跟随常云庄学习,读《孝经》、《毛诗》等。此后;他又读《唐诗》、《千家诗》、《四书》、《古文观止》、《尔雅》等。十三岁时,他学习篆文。十五岁时,他吟诵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等诗句。1895年,他以文涛名义,进入天津辅仁书院学习,随后跟从徐耀廷学习书法、金石、国画启蒙。1897年,遵从母亲指示,与天津卫芥园俞家茶庄的茶商之女俞蓉儿成婚

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听从母亲劝诫,离开天津抵达上海。期间参与于“上海书画公会”、“沪学会”等组织,并曾就读于南洋公学(交通大学沪校前身)。1905年,他前往日本留学于东京美术学校和东京音乐学校(东京艺术大学前身),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1906年,他与同学曾孝谷创办业余话剧团体“春柳社[5],演出《茶花女》,开中国话剧之先河。留学日本期间,他曾因病返天津休养。

1910年(一说1911年),他携日本籍妻子春山淑子(一说福基)返回中国。之后,他曾于天津北洋高等工业学堂、直隶模范工业学堂等校担任教员。1912年,他重回上海,于上海城东女子学校担任音乐教员。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南社活动,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又与柳亚子等人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刊印书画篆刻。不久,新成立的民国政局动荡,《太平洋报》与文美会很快停刊、瓦解。李叔同家族的资产由于票号倒闭而几近破产。正当他去从难定时,在杭州的旧友经亨颐邀约他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音乐及美术教师。

浙江生涯

1916年李叔同断食日志手稿

1915年,应江谦之聘请,他开始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前身)担任教师,教授图画、音乐等,同时于浙江两级师范担任教师[6]

李叔同在杭州期间,与其交往比较密切的同事有夏丏尊美丹书堵申甫,校外经常来往的有马一浮林同庄周佚生等。当时马一浮早已研究佛学,对李叔同的影响特别大。有次,夏丏尊看到一本日文杂志上有篇关于断食的文章并介绍给李叔同,李叔同利用1916年寒假,到西湖虎跑寺去实行。经过十七天的断食体验,他取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同时对寺院的清静生活有了一定好感,之后并开始大量读经供奉佛像。1917年,马一浮之友彭逊之忽然发心在虎跑寺出家,恰好李叔同也在那里目击一切,大受感动,随后他也皈依三宝,拜虎跑退居了悟老和尚为皈依师。取“弘一”名号。从此马一浮常借佛书给他阅览,前后借给长水大师《起信论笔削记》、《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宝华传戒正范》等。

律宗大师

1918年旧历7月13日,李叔同结束了学校的教务,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拜师了悟老和尚,吃素念佛,正式名为演音,号弘一。出家后,别署很多,常见的有一音、弘裔、县肪、论月、月臂、僧胤、慧幢、亡言、善梦等,晚年自号“晚晴老人”、“二一老人”等。他出家以前,将生平所作油画,赠予北京美专学校,笔砚碑帖赠予周承德,书画临摹法书赠予夏丏尊堵申甫,衣服书籍等赠予丰子恺刘质平等;玩好小品赠了陈师曾

同年9月,他到杭州灵隐寺受足戒。他受戒以后,看了马一浮居士送他的《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和《宝华传戒正范》,觉得按照戒律规定实不得戒。他是事事认真的人,因此发愿研习戒律,这是他后来发愿弘扬律学的因缘。戒之后,他先到嘉兴精严寺访问范古农居士,在精严寺阅藏数月,又到西湖玉泉寺安居,专研律部。他因杭州师友故旧酬酢太多,而且慕名的人又不断来访。1920年夏,假得弘教律藏三侠,决定到浙江新城贝山闭关,埋头研习。这时在玉泉寺同住的程中和居士即出家名弘伞,和他同到贝山护关。因为贝山环境不能安居,越年正月重返杭州玉泉寺,披阅《四分律》和唐代道宣、宋代元照的律学著述。

1921年3月,由吴壁华周益由介绍,到温州庆福寺闭关安居,从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的著作,并亲自以工楷书写,历时四载,始告完成。后几年间,他出游各地,曾访普陀山参礼印光法师,又到过衢州莲花寺写经,为参加金光明法会一度到庐山大林寺;不久又回杭州,在招贤寺整理华严疏钞,继在常寂光寺闭关。后来为了商量《护生画集》的出版,也到过上海江湾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这时叶圣陶写了一篇散文《两法师》发表于《民锋》杂志,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为中学生所爱,于是弘一法师名闻全国[7][8]

厦门鼓浪屿弘一大师纪念园内的李叔同塑像

1918年冬,弘一大师为《护生画集》之事再返上海。偶然遇到旧友尤惜明与谢国梁将赴暹罗弘法,在沪候轮。弘一法师一时高兴便参加了他们的商行弘法团。船到厦门,受到陈嘉庚胞弟陈敬贤的接待,被介绍到南普陀寺居住。他在这里认识了性愿、芝峰、大醒、寄尘等诸法师,被恳切地挽留,后来尤、谢两居士乘船继续南行,而弘一大师就独自留在厦门了。不久,受性愿法师介绍,他就到泉州南安小雪峰寺去过年。这一年冬天,夏丏尊、经亨颐、刘质平、丰子恺等,募款为他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盖了一座精舍“晚晴山房”,后来又成立“晚晴护法会”,在经济上支持他请经和研究的费用。1924年5月6日应请与德渊法师移居衢州城内祥符寺。协助寺方于5月10—16日举行普利大法会,由李叔同、德渊主持“僧众一部”。6月5—11日,代表三衢佛学会,手书《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一卷,答谢上海黄涵之施赠《日本续藏经》。

1929年,夏丏尊(右四)与弘一法师(右三)在黄浦江码头

1929年春,他由苏慧纯陪同,自泉州经福州至温州。在福州候船时,他和苏游了鼓山涌泉寺,在寺里发现工部未入大藏的《华严经疏论纂要》,故发愿印刷一子五部,并拟以十二部赠予日本各大学。在他晚年最初几年,虽然常到江浙的上海、温州、绍兴、杭州、慈溪、镇海等各地云游;1937年以后,除了应谈虚法师之请到青岛湛山寺讲律、小住数月之外,整个晚年都是在闽南度过的。他经常往来于泉厦之间,随缘居住。在厦门他先后在南普陀寺、太平岩寺、妙释寺、万寿岩寺、日光岩寺、万石岩寺和中岩寺等处[9]

弘一大师绝笔“悲欣交集见观经”

1942年10月10日约18时,他于泉州开元寺之温陵养老院写下“悲欣交集见观经”,并将之托付与妙莲法师。三日后,他于当地圆寂[10][11]

家庭

天津李叔同故居拆迁前之外观
弘一大师舍利塔(杭州)

1897年,他遵从母亲指示,与天津卫芥园俞家茶庄的茶商之女俞蓉儿成婚;俞蓉儿长叔同二岁。后来,俞蓉儿过世于1922年[12]

  • 1899年,他的长子李葫芦出生后随即夭折
  • 1900年农历九月十九(11月10日),次子李准出生。
  • 1904年12月9日(农历十一月初三)三子李端出生。

1905年,他的生母王氏病逝。同年秋,他前往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院学习美术绘画。后结识日本籍女性并与之结婚[13]。李叔同出家后,托付友人将住在上海的日籍妻子送回日本[14]

成就

他在约五十岁时创作的书法作品
他晚年的书法作品
1930年,弘一法师的书法

他是近代中国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及早期先驱之一。他将油画钢琴话剧等引介入中国,同时擅长于书法诗词国画、音乐、篆刻文学金石学等。

他所填词命名之《送别》,至今仍广为人知。他于1913年写作词曲之《春游》,是中国音乐史上最初的多声部音乐作品之一。

同时,他也将人体写生等西方美术教育方法,以及现代音乐教育方法等,引入中国,并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艺术家。

晚年,他对汉传佛教做出巨大贡献,尤其是在提升律宗于(汉传)佛教中的地位方面;他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并亲身加以实践,成为恪守佛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典范之一,被许多佛教徒推崇为“中兴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15]


评价

  • 太虚大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 赵朴初评价他对文艺和佛教的贡献:“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16]:9

作品

佛学著作
画册
  • 《乐石集》
  • 《李叔同印存》
  • 护生画集》(与丰子恺等共同创作,并予以题诗)
论文
  • 《图画修得法》
  • 《水彩画法说略》
作曲填词
  • 《春游》(1913年)
填词
  • 送别》(1914年):为送别挚友许幻园而作。
  • 《忆儿时》
  • 《祖国歌》(1902年):学堂乐歌知名作品之一,旋律采用“老六板”。
作曲

相关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千年灵隐举办音乐会纪念李叔同圆寂65周年_新闻中心_新浪网. [2021-05-03]. 
  2. 佛敎古今人物谈. 大乘文化出版社. 1980. 
  3. 中国电影年鉴.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120. 
  4. 天津市宗敎志编纂员会. 李叔同 -- 弘一法师.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105. ISBN 978-7-80504-085-1 (中文). 
  5. 陈星. 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 中国: 中华书局. 2005: 229. ISBN 9787101048827. 
  6. 演进与运动: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1875-1976). 中国美术学博士毕业论文精粹丛书.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2: 89. ISBN 978-7-80674-134-4 (中文). 
  7. 李叔同:圓月天心. 凌网授权.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5: 164. ISBN 978-7-205-08352-6 (中文). 
  8. 李叔同影事.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 ISBN 978-7-5306-4033-3 (中文). 
  9. 李叔同影事.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9-10. ISBN 978-7-5306-4033-3 (中文). 
  10. 《弘一大师传》. 1942年5月,在叶青眼居士及温陵养老院诸人的请求下,移居泉州开元寺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11.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 20世纪中国.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2: 337. ISBN 978-988-15885-2-4 (中文). 
  12. 李叔同的二次婚姻揭秘. 长篇纪实文学系列丛书. 台海出版社. 2006: 26. ISBN 978-7-80141-443-4 (中文). 
  13. 释演音: 评传・作品选. 清末民初文人丛书.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8: 21. ISBN 978-7-5034-0904-2 (中文). 
  14.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 20世纪中国.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2: 173. ISBN 978-988-15885-2-4 (中文). 
  15. 中国佛教文物图书馆 (编). 弘一法师——弘一法师诞生一百周年纪念.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简体中文). 
  16. 中国佛教文物图书馆编. 《弘一法师——弘一法师诞生一百周年纪念》.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简体中文). 
  17. 蕅益大师年谱 弘一大师著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