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佘山天主教堂
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上海市松江区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871年
编号5-27
登录1989年9月25日

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是位于中国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山顶的大型天主教堂,是天主教乙级宗座圣殿中国天主教著名的圣母朝圣地

历史

兴建大教堂

1871年5月24日(圣母进教之佑瞻礼日)举行奠基典礼,江南代牧区主教郎怀仁代举行了有6000名教徒参加的露天大礼弥撒。众多朝圣的教徒参与义务劳动,把笨重的建筑材料从平地搬到山顶。到1873年4月15日,希腊式的山顶大堂建成,郎怀仁前来祝圣教堂,同时从半山腰到山顶修筑了一条“之”字形的苦路,在每个拐弯处共树立了14个苦路亭。当年5月1日和24日,郎怀仁又前往佘山,主持朝圣仪式。当时约有一万到一万五千人前来朝圣。从此佘山圣母成为江南代牧区的特别主保,当年五月被称为佘山历史上第一个圣母月。

1894年,半山又翻建了可容500余人的、中国传统风格的中山圣母堂。中堂正门两侧刻有一副对联:上联“小堂筑山腰,且憩片刻休孝子礼”,下联“大殿临峰顶,再登几级求慈母恩”。门前有可容千人的广场,设有栏杆、石凳,供教徒们休息、观景,西面建有三圣亭(耶稣圣心亭、圣母亭、若瑟亭)。

重建新堂

教堂远观
圣母托举小耶稣

1924年,罗马教廷首任驻华代表刚恒毅总主教在上海召开全体中国主教会议。受到中国第一次天主教公会议的推动,1925年4月24日,佘山山顶大堂开始拆除重建,由葡萄牙籍神父叶肇昌负责设计施工,由姚宗李主教祝圣了基地,到1935年11月16日才竣工,由当时的主教惠济良主持祝圣弥撒。叶肇昌对工程管理十分严格,桩基一直打到岩石上,施工时不符合规定即要返工;砖砌定质定量,不符合要求必须推倒重砌。

加冕的神像

1942年9月12日,正在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教宗庇护十二世册封佘山教堂为乙级宗座圣殿(minor Basilica),这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

1946年5月8日,圣座又加给佘山一页特恩,准许给佘山圣母(英语:Our Lady of Zo-sè)行加冕礼。南京总教区总主教于斌和上海教区主教惠济良进教之佑圣母托小耶稣像举行加冕典礼,参加的教徒达1万余人[1]

“文革”期间,佘山教堂大殿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的宗教活动得以恢复。1981年3月,佘山天主堂归还给上海教区。1981年5月24日,山顶大殿举行有5000人参加的复殿大礼弥撒,开始大修,至1984年结束,1985年举行复祝圣典礼。

1982年,在佘山南麓创办了一所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大修院——佘山修院。每年5月朝圣期间,修士们在中山堂设立服务处,给教徒们讲解教理、教唱圣歌。

建筑

内部结构
祭台

1935年完工的大堂建于佘山山顶,建筑风格为罗马式,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东西长56米,南北宽25米(最宽处35米)。红砖外墙,正门设在西南面。教堂西南角的方形钟楼高38米,钟楼顶部为16根柱子支撑的橄榄形穹顶,上立一尊高4.8米、1.8吨重的“进教之佑圣母托小耶稣”的铜像。教堂立面四周红砖墙上尖拱形彩色玻璃窗,顶屋脊则铺以碧绿色琉璃瓦。大堂内部设有3000个座位,尽端的大祭台用镶金嵌玉的大理石雕成,祭台与座堂间用低矮的汉白玉栏杆分隔,花瓷砖铺地。[2]

参考文献

  1. 阮仁泽、高振农 主编:《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2. 阮仁泽,高振农主编: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