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出离巴利语Nekkhamma梵语नैष्काम्य罗马化:Naiṣkāmya梵语नैष्क्रम्य罗马化:Naiṣkramya),又称舍离舍世等,佛教术语,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为南传佛教十波罗密之一,亦是八正道正念的一种方式。[1]

佛教
波罗蜜(度)
 
南传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
布施
持戒
出离
忍辱
真实
决意
精进
智慧
   
北传六波罗蜜
六度/十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方便
 
 


概论

出离波罗密为南传菩萨道六波罗密之一,在北传中不列入六度(六波罗密)。

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1]。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2]

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分类

出离针对以下四种[3]

  1. 欲乐取(kamu-padana)
  2. 见解取(ditthu-padana)
  3.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4. 我见取(attavadu-padana)

《清净道论》中也举出三种[4]

  1. 身离
  2. 心离
  3. 镇伏离

注释

  1. 1.0 1.1 《南传菩萨道》.明昆三藏持者长老
  2. 宗喀巴大师 《三主要道论》:于诸轮回诸盛事,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3. 首页, 觉悟之路网, [2020-12-21] 
  4. 上座部佛教百科-离.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