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包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刈包
Guabao
表记
汉字 割包
白话字 koah-pau
台罗拼音kuah-pau
方音符号ㄍㄨㄚㆷㄅㄠ
“刈包”的各地常用别名
中国台湾割包、刈包、虎咬猪
港澳叉包

割包台罗:Kuah-pau[1]),亦作刈包,为台湾知名小吃[1][2]之一,是在蒸过的半圆形面团中夹入炕肉酸菜及其他馅料的面食,原型源起于福建省福州的“虎咬猪”[3][4],但经台湾在地化口味改良而让普罗大众更广为接受[5]。在日本长崎新地中华街称之为“角煮馒头”(角煮まんじゅう),取其为卤五花肉夹馒头之意。

简介

刈包类似馒头。两者差别是馒头为立体半球形,但刈包是长椭圆扁形,再对折起来包馅料。

传统馅料通有:片状五花卤肉、酸菜、花生粉香菜等。花生粉一般与糖混合,有甜味。另外,也有健康导向,以瘦肉代替五花肉的做法[2]。因为其形状及内馅似老虎的嘴咬住一块猪肉,所以在台湾亦被称作虎咬猪(hóo-kā-ti)[4]。其吃法如同汉堡般,故有“台式汉堡”与“台湾汉堡”(Taiwanese hamburger)之名[2]

近年,台湾业者将这种传统美食再改良及包装后引领一波小吃创新的风潮,除了传统白面皮外,甚至也有了黑糖面皮等,在内馅口味也变化出许多花样,例如,加入万峦猪脚香肠筊白笋(美人腿)、剥皮辣椒天妇罗、鸭胸、煎蛋鸡排鳕鱼排、日式叉烧肉咸猪肉、炉烤杏鲍菇、照烧鸡腿牛肉丸,甚至猪舌等新式刈包。因为这个缘故,不少人也称刈包为“台湾汉堡”。

台湾,早期刈包经常会搭配四神汤食用,后来开始出现以精酿啤酒、果汁或气泡饮料佐餐的潮流并逐渐发展出“台酒配台食”的餐酒品饮美学。

经典口味的刈包在台湾同时也是尾祃(尾牙,或称“尾迓”)宴席上经常出现的菜色之一。由于外型长得像钱包,里面夹一大块卤肉、酸菜、花生粉、还有香菜,因形状像一个饱满的钱包,取其财富满足的喻意。因此在尾牙吃刈包,象征来年发大财、钱包满满用不完。另一说是,刈包的另外一个名字为“虎咬猪”,与闽南语音“福咬住”相近,内夹的酸菜被客家人视为是福菜,所以有“留住福气”之意。其实,尾牙吃刈包,对生意人还有另一层意义,商家由于生意上的应对,常会说些善意的谎言,吃刈包代表商家象征性地把今年曾说过谎言包起来吃掉的意思。这些都是台湾当地的演进出的应景风俗,与源起地并无相关。[来源请求]

读音与写法

香港的“叉包”,因馅料包括番茄生菜等美式汉堡配料,故被称为“美式叉包”。

“刈包”与“割包”两惯用写法中的“刈”和“割”来自kuah的台湾民间汉字俗写。[6][7]“刈”字华语注音为yì,意为“割取”,以刀切开之意。该字闽南语念做ngāi,与姓氏艾的发音相同。[8]

台湾日常中,“刈包”一词惯以闽南语“kuah-pau”(割包)发音,台湾日据时期台日大辞典即有记载[9],以台湾语假名标注发音为コア パウ(此处省略声调符号)。由于战后国民政府在台的国语运动政策,现今台湾人普遍只熟悉汉字的华语发音,也因此常常用以华语谐音写作“挂包”。因为台湾当局“教育部”的闽南语辞典只收“割”字作为kuah的发音,[10]故规范写法为“割包[1],但民间仍常见“刈包”写法。

另外,香港有发售这种包的店铺称之为“叉包”。此一名称可能是将“刈”字有边读边读作“叉”后的讹写。

参见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 行政院教育部. [2012-06-02]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2. 2.0 2.1 2.2 Taiwan THE HEART OF ASIA - Pork belly bun. Student Computing Facility. [2016-04-25] (英语). [永久失效链接]
  3. 江韶莹. 台湾民俗文物辞彙类编 初版.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9-12-01: 568. ISBN 9860203997. 
  4. 4.0 4.1 传统艺术. 传统艺术. No. 74-76 (宜兰县: 台湾传统艺术中心). 2008: 103. ISSN 1680-1490. 
  5. 鱼夫. 饮食文化大不同──来说润餅、刈包、燒卖和粽子. 独立评论@天下. [2018-11-0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6. 台字田:割. 台字田. 
  7. 台字田:刈. 台字田. 
  8. 甘为霖. 甘字典. : 503 (英语). 
  9. 台日大词典:割包. 
  10. 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 行政院教育部. [2018-07-08]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