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大连理工大学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大连理工大学校徽.jpg
大连理工大学校徽
校训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
创办时间1949年
学校类型公立大学研究型大学
党委书记项昌乐
校长贾振元
教师人数3500
学生人数32292
本科生人数19112
研究生人数12755
校址 中国辽宁省
主校区: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开发区校区:大连市金州区图强街321号
盘锦校区:盘锦市大洼区大工路2号
校区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
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网站http://www.dlut.edu.cn[注 1]

大连理工大学(英语: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缩写DUT,曾经使用DLUT),简称大工,创立于1949年4月15日,是直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一所副部级重点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顶尖高校之一,是“双一流A类”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现有三个校区,分别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注 2])和辽宁省盘锦市

历史

毛泽东像和主楼

创建

1947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率先夺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著名医学生理学专家、时任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兼新四军卫生部部长的沈其震教授向周恩来建议在大连建设一所正规高等学府。1948年4月,经周恩来提议并经中央决议批准,大连大学筹备组设立,筹备组成员包括来自延安的教育家李一氓、化学家屈伯川博士、历史学家吕振羽、以及生理医学家沈其震等。筹备期间,沈其震等根据中央电令在香港设立公司,往返上海、香港等地,聘请海内外学者,其中第一批10多位教师乘坐香港商人租用的意大利商船绕道朝鲜抵达大连。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1949年4月15日,大连大学正式建立(与今大连大学不同),下设工学院、医学院、科学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等,其中,著名教育家李一氓先生任校长,屈伯川博士担任工学院院长兼科学研究所所长,沈其震担任医学院院长[2]

1948年-1955年

伯川图书馆

1948年至1952年期间,大连大学先后从海内外引进学者近百名,其中包括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王大珩(著名光学家、中国光学学科奠基人)、张大煜(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催化科学奠基人之一)、钱令希(教育家、中国计算力学奠基人)、吴式枢(理论物理学家)、毕德显(电子科学家,中国雷达技术奠基人)、杨槱(船舶工程专家)、彭少逸(石油化学、催化科学家)、侯毓汾(染料化学家)、王希季(物理学家)、林纪方(化工专家)等著名学者,建立了八个系,包括数学系、物理系、电讯系、电机系、水利系、化工系、船舶系、机械系、冶金系等,以及科学研究所等机构。[2]

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医学院独立为大连医学院(今大连医科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屈伯川任拆分后的大连工学院第一任院长。1952年至1955年之间,因为国家高等院校调整政策和学校当时地处战略前沿等因素的影响,建校初期建设的八个系和十多个学科,大部分被调整到内地其他院校或独立为国家专门科研机构,学校损失巨大。数学系被撤销,除公共数学授课外的师资调整到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由王淦昌领衔的核物理师资被调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物理师资并入吉林大学;由王大珩领衔的光学师资被调往长春组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56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后继续分拆组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电机系被并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当时国内唯一的电讯雷达系全体师生200余人于朝鲜战争爆发后全部被派往战场,战争结束后撤到张家口组建解放军军事通讯学院,后迁至西安设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由杨槱领衔的船舶系被并入上海船舶工程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液体燃料组参与合并组建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煤化工师资迁到山西组建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起重运输专业并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后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所大部分师资划归中国科学院设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并入大连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的化工师资并入大连工学院[3]。至此,大连工学院仅留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力学等四个院系,成为学科较为单一的学院。

1955年-1978年

1958年至1960年,屈伯川、钱令希带领中青年教师组建数理力学系,重建船舶系、内燃机系和电子系等,大连工学院重新发展成为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10月,设立仅11年的大连工学院被评选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后来,于1978年2月,大连工学院被重新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10月,大连工学院成立旅大分校(后改名为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1983年11月独立办学并更名为大连大学

1980年-1988年

1980年,由屈伯川院长的主动争取和领导,根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署的《中美科技管理和科技情报合作议定书》,“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依托大连工学院成立,开启中国大陆工商管理教育之先河。美方高度重视该中心的合作,1980年9月即首批派出由40多位经济学、管理学教授(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组成的首批师资队伍到大连任教。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主持首批培训班开学典礼,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则主持了首批培训班结业典礼。鉴于当时中国大陆没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早期毕业生200多人均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学位。[4]该中心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家,李长春、王兆国等也曾在此学习。

198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如何尽快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屈伯川等联名向中央提出“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不久,国家拨款于数所学校,但是大连工学院并未列入其中,尽管屈伯川是首提动议的数位老校长之一。[5][6][7]1986年4月,大连工学院设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大连工学院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

1988年至今

令希图书馆

2003年1月,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加挂“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大连经理学院”牌子,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管理。同年12月,大连理工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8]。2006年3月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改组为“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改隶中共中央组织部,是专门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从事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国家教育基地[4]。2012年,由于主管部门职能调整,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改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为其直属副部级单位。2007年3月,英特尔与大连市政府、大连理工大学就创建半导体技术学院签署协议[9]。半导体技术学院位于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西路191号。2009年6月21日,校方举行了建校60周年的盛大庆典[10]。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与数所兄弟院校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11]。2012年7月28日,大连理工大学与辽宁省盘锦市签署设立并共办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协议[12][13]。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正式启动领军型大学建设工程[14]

2020年12月30日14时23分许,大连理工大学凌水主校区南门附近有朋路转弯处发生一起严重道路交通事故,事故造成该校一名硕士研究生身亡,肇事司机为该校教师邹某某[15]。2021年1月1日,大连理工大学微博发布情况通报[16][17]

精神文化

大连理工大学在其官方简介中写道[14]

大连理工大学以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宗旨,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精神,坚持“求知问真、追求卓越,修身悟道、引领未来”的理念,致力于创造、发现、传授、保存和应用知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校区

目前,大连理工大学拥有三个校区,包括主校区、开发区校区和盘锦校区。原市内校区面积10.6万平方米(159亩),位于大连市西岗区,是学校最早的办学基地,建于1949年,为日式建筑,是原化工学院和石油化工学院的所在地。2010年,化工学科群整体搬迁到主校区后,原市内校区将转变为以提供职业教育培训为主,不再作为校区而存在。

科技园大厦B座

主校区

主校区位于大连市高新区凌工路2号,占地面积211.4万平方米(3171亩)。学校提供了主校区的全3D虚拟校园[18]。伯川图书馆和令希图书馆也位于主校区,分别以第一任校长屈伯川博士、第二任校长钱令希院士之名命名,面积合计7.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75.8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55302余种,80个平台、232个各类中外文数据库。此外,各院系还建有多个专业图书资料中心。此外,主校区还有多个大型体育运动场和一个以曾在该校长期执教的中国奥运体育先驱刘长春教授命名的大型体育馆,包括中心比赛馆和游泳馆等。

开发区校区

开发区校区位于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图强街321号,离主校区约43公里。校区位于大黑山脚下,占地面积81.3万平方米(12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米,目前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的所在地。校区内拥有一个食堂、一家商店和数栋公寓,还包括图书馆(主要提供计算机相关书籍)、教学楼、实验中心、体育馆、足球场和办公楼等设施。副院长江贺指出学院缺乏高端人才[19]

盘锦校区

盘锦校区坐落在盘锦市辽东湾新区,与营口西市区隔河相望,为辽河入海口湿地生态区。校园规划占地面积131万平方米(1965亩),其中已建成的一期校园占地56.3万平方米(844.5亩)、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拥有50栋单体建筑,包括图书馆、教学楼、实验中心、行政办公、学生公寓、教师公寓以及较完备的体育设施等。盘锦校区重点发展和建设与海洋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与生态科学、医学与药学、文法商学等相关学科与专业,积极拓展石油化工、海洋工程与装备、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农业与湿地保护等相关的学科及专业。不同于分校的概念,该校区和大连理工大学同为一个法人。[12][13]另一方面,该校区独立于其他校区招生[20]

大连理工大学在辽宁省的理工类录取分数列表
年份 大连校区 盘锦校区 分差
2020[21] 622 582 40
2019[22] 614 582 32
2018[23] 630 594 36
2017[24] 605 566 39
2016[25] 618 577 41
2015[26] 608 562 46
2014[27] 625 583 42
2013[28] 619 577 42

排名声誉

大学 排名
大连理工大学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29]601–800名(2021)
《QS》世界排名[30]591–600名(2021)
《US NEWS》世界排名[31]419名(2021)
《ARWU》世界排名[32]201–300名(2020)

学生生活

资讯化校园

2012年学校在校园内建立了亚洲面积最大的的校园高速无线网络[33]。2013年8月26日起,学校启用名为“玉兰卡”的校园一卡通[34],该卡可以供教师、学生和校友使用,具有校园购买服务的支付(水、电等)、图书借阅、大型公共计算设备租用、实验和科研设施预约使用等综合功能。

碧海青天BBS

碧海青天(BHQT)BBS是学校的官方BBS,创建于1996年。

社团

大连理工大学于1988年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包括乐团、舞蹈团、合唱团、话剧团、曲艺团、凌魂车队等。其中,“模拟联合国大学”这个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设立于联合国成立前)的社团于2007年在大连理工大学生根发芽。

经费

大连理工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包括国家教育部生均教育拨款、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211工程和985工程中央地方(教育部,辽宁省和大连市三方)共建拨款等稳定拨款和政府竞争性科技资金投入,以及社会横向科技合作经费等。相比于其它重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办学经费较少(参见985工程[注 3])。2011年度,学校财政收入合计约25亿元,其中来自国家层面的财政资金拨款收入约13亿元[注 4]。2013年度,学校财政收入32亿多元,其中财政性资金拨款收入约19亿元。

2012年,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在大连签署“985工程”三期建设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35]

学科设置

现有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建筑学、工程硕士4个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

截至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4个:力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重点学科共覆盖1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管理科学与工程。6个未被覆盖的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为: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环境工程。还有2个二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动力工程、技术经济。[36]

人才培养

发展历程

大连理工大学自创立之初,李一氓、屈伯川、钱令希等就提出以人才培养为本、科研与教育并重的办学方针。

1980年,学校借助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先生推动设立“中美工业科技管理培训中心”为中国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契机,成立了管理系,开启了学校人文社科发展之路。当时,由于“培训中心”的师资全部为美国大学派驻的教授,缺少懂得工商管理和英语的国内教师和翻译,美国商务部从美国“常青藤大学联盟”成员学校选派了数十位英语教师来到大连,为中方教师、学员、翻译提供英语语言教学,学校借此契机设立了外国语学院,并聘请这些外语教师为学校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全英文的语言教育课程(入校需分级测试,合格者进入英语外教班),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各类本科“外语强化班”。

主校区的银杏树

1985年,学校成立“大学生发明协会”;2003年,该协会发展成为“大学生创新院”,大规模接纳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实验;2007年,学校正式设立“创新实验学院”,作为独立的院系招收拥有突出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实验教育。学校创新实验学院通过对学生实施科技创新的系统强化教育,先后受到胡锦涛、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来源请求]

2008年,为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学校颁布《关于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意见》,开始全面实施精英教育;同年,为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人才培养方针,学校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方式。

2010年,学校数学科学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理科数学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依托“理科数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物理基础实验中心”、“国家化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等,自2010年开始分别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开设“理科数学基地班”、“物理基础科学班”、“化学基础科学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11年,为充分利用学校力学学科的学术实力和国内外影响力,学校在力学学科开设“钱令希力学实验班”,致力于拔尖力学人才培养。同年,为推动校园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留学,学校在“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专业开设“国际班”,国内本科生与留学生统一编班授课,按照国际培养方案、英文教材实施教育培养。

2012年,学校按照精英教育的定位,再次全面修订本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并将通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至此,畅行于欧美一流高校的通识教育正式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新的培养方案,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心智启迪、人文经典选读等模块共计27门课程,核心课程包括人类文明史、社会学、经济学原理、科学技术史、科学与工程伦理、逻辑学、艺术学等。

学生规模

截至2013年10月,学校注册的全日制在校学生为34000余人,其中博士生3700余人,硕士生9500余名,本科生20000余人,预科生70名,外国留学生700余名。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3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40人,包括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院士30人[注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讲座教授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3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2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5人,博士生导师614人,教授等正高职人员640人,副教授等副高职人员1153人。[14][37]

资助与奖励

学校设有面向全校或特定院系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项目数十种[38],主要包括国内教育拨款、商业企业、校友、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外海机构及友好人士等设立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项目,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学业表现申请这些奖励和资助。此外,学校还是几十种外部奖学金、助学金基金会的成员单位,在校学生也能申请这些基金项目。

院系设置

概述

在建校初期的1949年至1952年,李一氓、屈伯川等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设立了八个院系,后来因全国性院校调整折损过半。1958年开始,学校先后重建或新建了多个理学、工学院系,包括数学系、物理系、土木工程系、船舶工程系、内燃机系、材料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电气系、计算机系等。1980年以来,学校根据通识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在继续新建理工学科院系的同时,开始发展人文社科学科院系,先后设立了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系、经济学系、法律系、哲学系、中文系、新闻传播系等。[39]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具备精英人才培养、高水准科研、社会服务所必须的以理学、工学为主、人文社科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学科院系(尚无医学学科)。学校设有研究生院,主校区设有21个独立建制的学部学院,开发区校区设有3个独立建制的学院,盘锦校区设有3个独立建制的学院,另有3个专门学院(创新、国际、远程)和1所独立学院(城市学院)。 学校介绍

大连凌水主校区

  •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 化工学院
    • 环境学院
    • 生物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 电气工程学院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人工智能学院
  • 建设工程学部
    • 水利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交通运输学院
    • 建设管理系
  •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 工程力学系
    • 船舶工程学院
    • 汽车工程学院
    • 航空航天学院
  • 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
    • 机械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 新闻与传播学系
    • 中文系
    • 公共管理系
    • 法律系
    • 哲学系
  • 建筑与艺术学院
    • 建筑系
    • 城市规划系
    • 艺术系
    • 工业设计系
    • 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数学科学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体育教学部
  • 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办公室)
  • 创新创业学院
  • 国防教育学院
  •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 远程教育学院
  • 城市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物理学院
  • 张大煜学院
  • 高等教育研究院
  • 能源研究院
  • 北京研究院

开发区校区

  • 软件学院
    • 智能系统技术系
    • 软件工程系
    • 网络工程系
  • 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系
    • 数字媒体技术系
  • 微电子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软件工程研究院

盘锦校区

  •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
  •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 食品与环境学院
    • 生命与医药学院
  • 文法学院
  • 商学院
  • 知识产权学院
  • 莱斯特国际学院
  • 基础教学部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是学校为提高协同创新能力而设立的第一个学部,包括力学系、船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四个学院。

工程力学系1957年由钱令希院士和唐立民教授领导创建。该系主办国家核心学术期刊《计算力学学报》。

建设工程学部

建设工程学部包括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和建设管理系,涵盖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四个一级学科。

水利学院创建于1949年,是国内最早开设水利学科的院校之一,水利学院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港口航道与工程等本科专业,学院人才荟萃、科研成果众多,学院拥有近海与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该学科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的前身是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于1949年建校时创办。1984年撤系成立“化工学院”。2000年5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从化工学院分离出来,成立了“环境学院”。2006年,生物科学与工程系联合先前成立的环境学院,共同组建“环境与生命学院”。2010年1月,生物科学与工程系从环境与生命学院分离,独立成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生命学院”。同时,化工学院,化学学院,药学院,环境学院与生命学院合并成立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包含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设立于2001年,位于开发区校区。

建筑与艺术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大连工学院建校初期土木系建筑工程专业组,1952年至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规模调整大连工学院停办建筑工程专业。1983年,建系初期,学校聘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院士兼任系主任,一大批国内知名学者,如汪坦、童鹤岭、车世光、聂兰生、刘先觉先后来系里兼课。

学院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雕塑、工业设计六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专业是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优秀评估;城市规划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优秀评估。学院拥有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学院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建筑学排名第9位,城乡规划学排名第17位。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大工人主持或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多个项目的研制,如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台激光器王之江主持研制固体红宝石激光器)、第一艘核潜艇彭士禄任总设计师,钱令希等负责壳体强度、开孔和稳定性的研究任务)、第一座现代化油港、第一座现代化军港、第一座现代化渔港、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保铮等)、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台超高压静电抑制设备、第一台4.5兆伏特静电加速器陈佳洱主持)等。

进入21世纪,大连理工大学又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40],例如(仅统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奖:结构拓扑优化中奇异最优解的研究(程耿东等,2007,二等奖);复杂防洪调度系统的多目标决策及径流预报理论(程春田等,2010,二等奖);基于模拟关系的计算力学辛理论体系和数值方法(钟万勰等,2011,二等奖);提高光催化环境污染控制过程能量效率的方法及应用基础研究(全燮等,2012,二等奖);荧光染料识别与响应调控的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彭孝军等,2014,二等奖);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宋永臣等,2019,二等奖);复杂约束下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郭旭等,2019,二等奖)。
  • 国家技术发明奖: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芳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蹇锡高等,2004,二等奖);压电石英现代测试理论、方法、系列化新型测量仪及其应用(孙宝元等,2006,二等奖);大幅面数码喷墨染料及其应用(彭孝军等,2007,二等奖);基于能源节约型低能耗激光增强电弧高效焊接集成技术(刘黎明等,2008,二等奖);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郭东明等,2009,一等奖)[41];杂萘联苯聚醚腈砜系列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蹇锡高等,2012,二等奖);关联面形约束的大型复杂曲面加工技术与装备(贾振元等,2015,二等奖);高性能铜合金连铸凝固过程电磁调控技术及应用(李廷举等,2016,二等奖);大型结构光纤传感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同步采集装备(李宏男等,2016,二等奖);基团功能强化的新型反应性染料创制与应用(张淑芬等,2017,二等奖);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贾振元等,2018,一等奖);大尺寸硅片超精密磨削技术与装备(康仁科等,2019,二等奖)。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从活性染料到反应性染色的理论与实践(杨锦宗等,2001,二等奖);高硅择形沸石的研制及其在烃转化中的应用(王祥生等,2004,二等奖);开孔消浪沉箱结构波浪力学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李玉成等,2008,二等奖);多高层建筑多维抗震分析与振动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李宏男等,2008,二等奖);核电厂地基及防护构筑物的抗震安全评价及其工程实践(孔宪京等,2011,二等奖);工程结构抗灾控制新技术与工程应用(李宏男等,2011,二等奖);含烃石化尾气梯级耦合膜分离技术的研发与工业应用(贺高红等,2011,二等奖);高土石坝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孔宪京等,2013,二等奖);超高层建筑钢骨高强混凝土结构体系抗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贾金青,2018,二等奖)。

其他成果有:李洪兴等在世界上首次实现空间四级倒立摆实物系统控制[42];王立鼎等研制成功1级精度基准齿轮[43];姚山等成功研制世界最大激光3D打印机[44]

发展状况

1993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学校,称赞“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并为学校题写校名。90年代,学校与大连市领导出现分歧,造成发展受限[注 6]。19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学校自身的问题(如目光短浅、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等)也是错过发展机遇的重要原因,相当多的毕业生对此表示不满和惋惜。在后来的高校合并浪潮中,校方顶住压力,未曾参与其中,使得学校地位在一些所谓的排名[注 7]中较为靠后。2002年6月,胡锦涛调研学校,勉励师生发扬传统,努力奋斗。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升级为中央管理的副部级大学。2006年和2007年,中央分别任命欧进萍为校长[45][46]张德祥为党委书记[47],有人[谁?]指出大连理工大学的领导开始非名校化。在科学技术部2008年重点实验室评估中,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较差类实验室,已撤销[48][49]学校目前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国家重点学科、科研机构、师资力量、毕业生等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连理工大学的传统学科(如力学水利化工等)较强,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次之,而在计算机通信电子控制等领域依然任重而道远。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影响学校的发展,如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大连三面环海,辐射能力有限);教育氛围较江浙一带要弱(政府的教育投入和居民的成才率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多个校区办学,且相距较远,分散了资源,增加了困难;与辽宁省和大连市的关系等。辽宁省省长陈政高表示大连理工大学不是领军大学,省、部将一起把它搞上去。[50]学校现在正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加紧发展[51][52][53]

《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的学科定位[54]

2.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水平

……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力学……

3.强化理科比较优势

……继续加强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等特色学科专业建设……

4.提升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整体水平

……

5.谋划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发展

……着力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促进传统学科向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高性能计算、信息网络、生命科学、空天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拓展……促进材料、电子、信息、计算机与控制、软件工程、生物医学等相关学科快速发展……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