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会见记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弥勒会见记》也称《弥勒三弥底经》(英文:maytri simit)是一部由28幕(一个序幕和二十七个正幕)组成的佛教说唱剧本。

内容

《弥勒会见记》的内容大略是:婆罗门波婆离已有一百二十岁高龄,在睡梦中受到了天神启示,想去拜谒释迦牟尼佛。但自己因年事过高无法亲往,于是派弟子弥勒与伙伴十六人,代表他谒佛致敬。弥勒也受到相同的托梦神示,便欣然前往。波婆离告诉弥勒等说,释迦牟尼身上有三十二大人相。只要看到三十二相,那便是释迦牟尼,就可以把问题如“顶”和“顶坠”等提出来考验如来。弥勒等前往释迎牟尼那里,果然在佛身上看到了三十二相[1]。 《弥勒会见记》是一部佛典,内容基本上是小乘的,但是已经有了大乘思想的滥觞。在本书中,菩萨还没有像在大乘中那样的地位。但是,大乘色彩已开始显露,比如佛陀受到了异乎寻常的膜拜,信徒们都期望在非常遥远的未来能够同弥勒相会, 等等[2]

文本

根据吐火罗文本及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中的题记,《弥勒会见记》应有三种文本,即印度文吐火罗文以及回鹘文[3]。其中《弥勒会见记》原剧本最初是由印度文完成,后由圣月菩萨大师编译为吐火罗文,之后智护戒师又译为回鹘文[4]。但到目前为止,印度文原本尚未发现,且印度文为梵文或印度某种俗语不得而知[2]

其中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有德国本和新博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有哈密本、德国胜金口本和德国木头沟本。其中,哈密本《弥勒会见记》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德国本[4]

出土

胜金口本与木头沟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于20世纪由德国考古队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其中胜金口本保留下的页数最多,完整的有十几张和一些残卷[3]

哈密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于1959年4月在哈密县天山公社被发现。残卷共有二百九十三张(五百八十六页)[2]

新博本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于1974年冬季在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被发现。残卷的共有四十四张(八十八页)[2]

成书年代

对于回鹘文哈密本《弥勒会见记》的成书年代,有三种看法分别是为10-11世纪形成说、8-9世纪形成说、公元767年形成说[4]

文体

关于《弥勒会见记》是否属于剧本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争议,其中某些观点截然对立。关于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早期,德国学者艾密尔·西克W·K·穆勒都否认它是一个剧本。但之后泽格却承认其为一个剧本。季羡林则认为它是不太成熟的剧本。关于回鹘文本的《弥勒会见记》,冯家昇认为它是一种变文。而耿世民伊斯拉菲尔·玉素甫认为它是大型佛教剧本。与之相反的是沈尧认为其不能划入戏剧文学,而是叙事文学中的讲唱[4]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 谈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 文物. 1983, (01): 42–44. doi:10.13619/j.cnki.cn11-1532/k.1983.01.009. 
  2. 2.0 2.1 2.2 2.3 季羡林. 吐火罗文和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性质浅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02): 66–72+130. 
  3. 3.0 3.1 康颖宽. 《弥勒会见记》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4. 4.0 4.1 4.2 4.3 郑玲. 《弥勒会见记》异本对勘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参看

  • 季羡林.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