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述帝国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新亚述帝国
前934年–前609年
新亚述帝国领土最大范围。
新亚述帝国领土最大范围。
首都亚述(前934年)
尼尼微(前706年)
哈兰(前612年)
常用语言阿卡德语亚拉姆语
政府君主制
皇帝 
• 前934年—前912年
亚述-丹二世(首)
• 前722年—前705年
萨尔贡二世
• 前668年—前627年
亚述巴尼拔
• 前612年—前609年
亚述乌巴立特二世(末)
历史时期铁器时代
• 建立
前934年
• 终结
前609年
前身
继承
中亚述帝国
埃兰
埃及第二十五王朝
以色列王国 (后期)
米底王国
新巴比伦帝国
埃及第二十六王朝
今属于

新亚述帝国是公元前900年以后,亚述第三次复兴后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国祚自公元前911年至公元前609年[1],为当时最强大的世界帝国,成功的并吞了巴比伦尼亚埃及乌拉尔图亚美尼亚[2]埃兰,称霸近东小亚细亚高加索地区北非以及东地中海,到公元前8世纪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时期[3][4],亚述帝国达到极盛。

新亚述帝国承接中亚述时期和中亚述帝国(公元前14至10世纪)。弗赖伊等学者认为新亚述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在这一时期亚拉姆语阿卡德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5]

改革前

自前1076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死后,在150年里亚述相对衰落了。前1200年至前900年,整个近东、北非、高加索、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都处于黑暗时期,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迁徙。虽然亚述看起来衰弱,但实际上它本身仍然十分稳固。

前911年阿达德尼拉里二世即位,结束了亚述长时期的孤立,他降服了此前只是名义上臣服亚述的地区,征服并驱逐了北方的阿拉米人胡里特人,随后两次进攻并击败巴比伦尼亚的沙马什·姆达米克。前891年,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二世即位,他稳固了亚述的地位,并向北扩张到小亚细亚和札格罗斯山脉

下一任国王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前883年–前859年)继续大举扩张,首先向北征服了远至凡湖附近的Nairi人,随后征服了哈布尔河幼发拉底河之间的阿拉米人和赫梯人

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之子沙尔马那塞尔三世(前858年–前823年)在位长达34年,连年征战,占领了巴比伦,使巴比伦尼亚沦为臣属。前853年,他在Qarqar战役中与阿拉米诸国联军不分胜负。

前806年阿达德尼拉里三世即位,他入侵黎凡特,降服了阿拉米人、腓尼基人, 非利士人以色列人新赫梯人以东人

前772年即位的亚述-丹三世昏庸无能,在位期间国内叛乱不断,瘟疫蔓延。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是新亚述帝国最重要的君主之一,经过他的改革,亚述再次从衰弱走向强盛。

改革的一项关键内容是限制官员权力。在阿达德尼拉里三世时期,官员们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在不通知国王的情况下擅自发动战役。地方总督往往形成割据,有的已经独立或是明显表现出独立倾向。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因此在各省任命名为“别尔-帕哈提”的行政长官来取代总督。行政长官的权力比原来的总督小,但仍不足以让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放心。为了进一步削减地方统治者的力量,他开始减小省的面积。对新征服的各省,则往往派遣宦官前去管理。结果省的数目增多了,到前738年,已知的省份多达80个;而省的长官的力量则减小了,而且还有许多人是宦官。提格拉特帕拉沙尔还允许平民直接向国王上书,以监视各级官僚。

另一些改革措施是针对军事方面。这些措施包括:组建由政府供给的常备军,促使无地者纷纷加入军队,从而增强了兵力;在直属国王的主力军队以外,地方也建立军队负责守卫并充当后备力量;征召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为亚述打仗,于是大大增强了军力(外国人通常只能充当步兵,骑兵和战车兵还是由亚述人来担任)。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时期,历史学家发现了有工兵存在的明显证据,这在军事上是一个重大进步。

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时期,亚述帝国再次走上扩张道路。军事活动的开展与改革同时进行,或者比改革还要早。根据铭文(记载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在位年代的编年史,发现于卡拉赫)记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在登上王位的第一年就进军巴比伦。他先率军南下制服那些阿拉米人部落,然后向东渡过底格里斯河。巴比伦城的神庙祭司为使城市免遭洗劫向提格拉特帕拉沙尔表示恭顺。这次行动的结果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将尼普尔(苏美尔时代的宗教圣城)一带吞并,并在该地建立一个省。按照他本人的说法,他占领了“从杜尔-(库里)加尔祖,沙马什西帕尔,......巴比伦城一直到乌克努河和(低海海岸)的地区”(“低海”是指今波斯湾)。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并且声称,他对待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如同对待本国人一样。他派遣宦官去管理这些地区。

萨尔贡王朝

萨尔贡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722-705年),亚述帝国又打败了以色列,镇压了得到埃及支持的叙利亚、腓尼基等地的起义,他又再次打败乌拉尔图,并攻击米底。萨尔贡二世原为下级军官,后因战功累累得到提升,虽然他是一个“篡位者”,但他却忠实地继承了自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以来的统治风格。

继后的是萨尔贡二世的长子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681年),他镇压了由埃及鼓动的犹太人及腓尼基人的起义,以及由埃兰支持的巴比伦尼亚起义,为此他焚烧了古都巴比伦。另外他在位期间,兴建了著名的“盖世无双皇宫”,其边长近200米,包括两座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个植物园和一座凉亭,王宫内的浮雕长达3000米[来源请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统治时期,亚述帝国人口达到390万人。

阿萨尔哈东统治时期(公元前681年-668年),亚述轻易夺取了埃及的孟菲斯(前671年),接受了埃及之王及埃塞俄比亚之王的称号,不过亚述满足于让埃及人每年进贡180公斤黄金和9吨白银而已,于是不久后埃及又重新独立。

伊萨尔哈东之后的是亚述巴尼拔(公元前668-627年)。他兴建了巨大豪华的亚述巴尼拔王宫,在宫中设置泥版图书馆,该图书馆收集了当时亚述人所知的全世界各地的书籍,藏有无数楔形文字的泥版,内容包括语言、历史、文学、宗教、医学及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识,是研究当时历史宝贵的资料。其统治时期亚述帝国人口达到690万。

帝国衰亡

公元前627年亚述巴尼拔死后,为争夺王位爆发了一系列内战,帝国开始解体。亚述-埃提尔-伊兰尼继承王位后,辛-舒姆-利希尔随即反叛,占领了巴比伦尼亚,夺取了王位,但又旋即遭到辛沙里施昆废黜。辛沙里施昆登上王位后,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反叛,亚述军队穷于应付。公元前623年巴比伦再次叛乱,辛沙里施昆接连失利。新巴比伦帝国联合米底人,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辛沙里施昆自焚身亡(一说被杀),新亚述帝国崩溃。

分析亚述帝国的覆亡原因,其一,从根本上,亚述帝国是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帝国不但未能满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作出破坏。其二,国内人民的不断起义削弱了亚述的国力,即使情况比较好的巴比伦尼亚也是起义不断。公元前721年,亚述帝国出现宫廷政变,政局混乱,马尔都克·阿帕尔·伊丁二世依靠迦勒底人的力量,占领巴比伦,自封为王,并与埃兰结成同盟对抗亚述。与此同时,叙利亚和腓尼基的居民也作出起义,并得到埃及的支持。公元前702年,马尔都克·阿帕尔·伊丁二世再次起义,准备与埃兰、阿拉伯、阿拉美亚、犹太、埃及结盟,起义失败后,又组织犹太人起义,这次得到贝督因及埃及的支持。公元前691年,巴比伦再次与埃兰、阿拉美亚、米底及波斯建立反亚述联盟,双方会战于狄亚尔河边的哈努列,起义坚持了三年至公元前689年,才被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成功镇压。

亚述帝国另一个灭亡的原因是王室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在帝国晚期,例如当辛那赫里布立其叙利亚藉妻子所出之阿萨尔哈东为继承人时,他的另外两个儿子杀死了辛那赫里布,阿萨尔哈东当上国王后,策密者逃至亚美尼亚,参与的人一律被处死。又例如公元前653年,巴比伦再度起义时,起义的领导人竟是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的兄弟沙马舒姆。亚述帝国的覆亡原因可总结为经济发展不善、国内起义不断及王室内部斗争三个原因。

注释

  1. Parpola, Simo. National and Ethnic Identity in the Neo-Assyrian Empire and Assyrian Identity in Post-Empire Times (PDF). 亚述学. Journal of Assyrian Academic Studies, Vol 18, N0. 2. 2004. The Neo-Assyrian Empire (934-609 BC) was a multi-ethnic state composed of many peoples and tribes of different origins. 
  2. 存档副本. [2014-07-18]. 
  3. Assyrian Eponym List. [2014-07-18]. 
  4. Tadmor, H. (1994). The Inscriptions of Tiglath-Pileser III, King of Assyria.pp.29
  5.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Frye的ref(参考)提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