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京都清水寺本殿,建造于1633年

如同其他的日本文化一般,日本建筑拥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最早大量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但随后也渐渐发展出属于日本的独特风格。

日本早期的建筑主要是以神社佛教寺院、离宫为主,标志都市繁荣的城堡亦开始在中世纪出现。明治时代以后,由于越来越多外国人在日本生活,不少建筑转以西式设计,有些就像现在的东京铁塔一样,成为了东京一个地标。日本建筑的特点在于对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关注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坚持,以及其在东西方建筑风格之间的平衡[1]

史前时期(绳文弥生时代建筑)

日本并没有任何史前建筑的实体遗迹存在,而《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古老文献几乎没有与建筑有关的记载。考古的挖掘和研究工作结果显示,当时的房子有着树叶或泥土制成的屋顶。在高温和潮湿的地方所建造的房子使用木质地板。由中国传来的稻米耕作让居住社群的规模增加,而统治者家族住宅、稻米仓库等大型的建筑也在青森县三内丸山遗迹(2世纪前)或佐贺县吉野里遗迹(3世纪前)被发现。

3世纪后,中央统治阶层开始出现,因此大阪奈良地区建造了许多贵族阶层的古坟。在这些古坟之中,最有名的是仁德天皇大仙陵古坟(又称大仙古坟、大山古坟)。这座古坟长宽约为486米和305米,高达35米,是全世界最大的陵墓之一。

飞鸟时代 (592 - 709)

自6世纪开始,佛教在传入日本时同时带入了中国的建筑技术与风格,大量兴建佛寺宫殿[2]

位于奈良县法隆寺是日本目前既存的最早期建筑,被认为是飞鸟时代建筑的核心代表,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筑。法隆寺建造于7世纪,作为圣德太子的私人用寺庙,一共包含了41栋的独立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金堂”以及“五重”,座落于被回廊包围的开放空间正中央。具有汉传佛教色彩的金堂是一座两层楼高的梁柱结构建筑,屋顶为入母屋造(歇山顶)形式。

奈良时代 (710 - 794)

奈良的东大寺则是8世纪的寺庙代表建筑。作为各令制国(日本古代的行政区划)所有68所国分寺的总寺院,东大寺是日本汉传佛教早期历史中最具大规模的宗教建筑。位于金堂中的卢舍那大佛约高达16.2米(53英尺),这尊佛像代表的佛教精神,就如同东大寺代表日本所有佛教寺院的中心,以及对于佛教传播的贡献。但仅有少部分的原始佛像被保存下来,目前的金堂和大佛像是在平安时代所重建的。

平安时代 (794 - 1185)

镰仓时代 (1185 - 1333)

室町时代 (1336 - 1573)

安土桃山时代 (1568 - 1603)

自16世纪起,府邸和城楼取代佛寺成为主要建筑活动,城堡在江户时代已演变为地方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各大城市的富有人家也开始兴建不同规模与风格的府邸[2]

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两种新的建筑形式,城郭书院。作为权力象征的天守,也反应出当时军国主义的发达。城郭是一种防御性的建筑,是为了在动乱的时代能保护封建君主以及他的军队士兵;而书院则是具备接待大厅和私人读书空间的功能,也反应出封建社会中君主和诸侯之间的关系。姬路城又被称为“白鹭城”,有着精美雕刻的屋顶、华丽的屏风壁画,以及围绕主天守的三座副城,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京都二条城的“大广间”则是书院的典型范例,代表性的特色包括床之间(壁龛)、书院窗户(可看见精致的花园)等,德川君主和诸侯所使用的区域也分隔的十分清楚。

此外,从室町时代开始出现的茶道千利休集大成之后,这时也诞生了“茶室”建筑。

江户时代 (1603 - 1867)

明治、大正时代和昭和早期 (1868 - 1945)

现代建筑 (1946 - )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日本建筑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二战后的重建需求大大促进了日本当代建筑的发展,而这些重建后的城市与旧有的建筑样貌完全不同。现代的日本城市建筑形式是20和21世纪建筑态度的产物和贡献者。

日本在明治时代开始引入西方的建筑技巧、材料和风格,建造与传统风格有极大差别的钢铁水泥建筑[3]。当时的日本建筑受到西方影响,材料、功能、结构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后逐渐开始在此基础上寻找日本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理念之间重叠的部分,互相替换[1]。就如同许多地方,大部分主流的建筑和地标建筑之间的外观有很大的相异之处。二战后的主流建筑不再是传统的木造形式(由于容易在地震或轰炸时着火),而是以钢铁作为建造材料[4]。具有高能见度的地标建筑也有所改变。战前的地标建筑包括和光百货迎宾馆东京车站日本银行有着欧洲风格的外观线条,战后的建筑则采用了“朴实的盒子”风格,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形式。

1950至1960年代奠定了日本建筑发展的基调,日本建筑师开始在早期基础上寻找日本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理念之间重叠的部分,互相替换[1],得出的成品既和西方建筑融为一体,但也有日本自己的特色[5]。由于地震、轰炸和之后的重建,加上同一时期日本经济快速成长,许多城市建筑(例如东京铁塔)都是在20世纪中后期兴建的,当时是日本建筑粗野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兴盛时期,代表建筑包括在1961年落成的东京文化会馆[6]

然而,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具后现代风格的东京都厅舍完工,掀起了日本的摩天大楼风潮,其后东京国际论坛大楼六本木新城东京中城东京晴空塔阿倍野Harukas等地标性建筑逐一落成,标志著日本建筑已走出一条与西方建筑体系不同、充满本土色彩的风格,正式踏入一个新时代[1][7]东京于1990年代后期再开发汐留地区,也是参观大量后现代与欧洲风格建筑的绝佳地点。

参见

古代日本建筑范例包括:

常见的建筑特色包括:

其他相关条目:

资料来源

  1. 1.0 1.1 1.2 1.3 践行广义建筑学责任的纸管魔术师. 东方早报. 2014-03-26 [2014-03-26]. 
  2. 2.0 2.1 建筑博物馆:日本的建筑. 中国科普博览. [2014-03-21]. 
  3. 博物馆明治村. 犬山观光咨询处. [2013-12-09]. 
  4. 日本地理研究. 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2013-12-09]. 
  5. 坂茂获奖既意外,又在情理中. 东方早报. 2014-03-26 [2014-03-26]. 
  6. 前川国男的粗野主义- 室内设计师. idzoom 室内设计师. [2013-12-09]. 
  7. 矶达雄. 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巡礼. 枫树林出版社. 2013. ISBN 9789866023774. 

外部链接

  • JAANUS 日本建筑与艺术网络使用者系统,一个关于日本建筑和艺术史的专有名词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