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陵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十三陵
长陵

2019年,明长陵鸟瞰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 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
分类古墓葬
时代
编号1-178
登录1961年

明长陵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为明十三陵的第一陵,也是主陵。陵内安葬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5年)完工。

概况

长陵的陵宫建筑是十三陵中保存最多也是最好的。其朝向南偏西9度,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棂星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为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

营造历史

选址

明成祖在位时,以礼部尚书赵羾牵头,组建陵寝选址团队,有风水术士廖均卿、钦天监阴阳训术曾从政、知县王侃、给事中马文素、钦天监阴阳人刘玉渊、僧人吴永(又名“非幻和尚”,衢州府宝陀庵住持僧),以及游朝宗、王贤等。

除天寿山黄土山外,廖均卿等还曾赴京西潭柘寺香山,以及京北怀柔洪罗山、昌平阳山茶湖岭等勘查,以供朱棣选取。

长陵所在地原名康家庄楼子营,北靠天寿山主峰,其址原名黄土山。

营建

明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八日,朱棣下诏封黄土山为天寿山,赐廖均卿金剑、银锄,点定陵穴。朱棣派遣武安侯郑亨祭告兴工,武义伯王通率军民工匠动工营建。

朱棣曾在永乐八年九月亲临现场视察,永乐十一年正月,玄宫建成,皇后徐氏的棺椁从南京运抵正式安葬,并命名“长陵”

陵宫建筑

祾恩殿

陵宫主建筑为祾恩殿,永乐十四年三月一日建成,赵王朱高燧奉命将许皇后的神位安置其中。

祾恩殿保存至今,基本完好。位于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式台基和一层陡板式的小台基上。台基之前出有三层月台,与台基连为一体。三层台基、月台皆有石雕护栏。大殿的柱网排列,采用“九五”规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排列规整。殿内的大木结构为叠梁式构架体系,重檐庑殿式,不堆山。梁柱等各构件用材粗壮,且均采用整材金丝楠木加工而成。殿宇各构件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明代早期建筑特色。

使用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玄宫落成,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的仁孝文皇后移葬入陵。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崩逝于榆木川(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享寿六十四岁。返京后归葬入陵。明成祖驾崩后,16位嫔妃殉葬,一同葬入长陵[1]

图集

参考资料

  1. 胡汉生. 明十三陵.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ISBN 7500627025. 
  • 梁思成 著 《中国建筑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年出版 ISBN 7-5306-2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