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闇公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杨闇公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98年3月10日
四川潼南县双江镇
逝世1927年4月6日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其他政党中国青年共产党(1924年-1925年)
配偶赵宗楷

杨闇公(1898年3月10日—1927年4月6日),别名尚述尚达,字闇公四川潼南县双江镇人(今属重庆市潼南区),中国共产党党员。

生平

1898年,杨闇公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的一个封建家族中,兄弟排行第四,幼年时过继给杨霞峰为子[1]。6岁时在家乡读私塾[2]。1913年离家投奔李烈钧部参加二次革命[3]。途中得知二次革命失败后,转道前往上海投奔大哥杨剑秋,之后进入江苏军官教导团就读。1915年在堂兄杨宝民的介绍下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革命活动。1916年曾尝试策动江阴炮台起义,事情泄露后于次年前往日本留学,留学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组织留日学生参加读书会,之后读书会遭到日本警视厅强制解散。1919年在日本东京参与五四运动,并率领华侨和留日学生冲击中国驻日大使馆,并在活动中为营救受伤学生而与日本军警搏斗,不幸被捕。之后杨闇公被以“违反治安罪”判处八个月有期徒刑,1920年刑满后被遣送回国[1]

1922年,杨闇公结识了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书的恽代英及其学生、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人童庸生,后经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介绍结识刘伯承[3]。1924年1月12日,杨闇公在成都自己的寓所中与吴玉璋等人共同成立中国青年共产党,并制定各种章程议案、撰写共产主义宣传刊物。当年5月1日在少城公园组织纪念列宁的群众活动,活动现场遭到杨森的破坏。5月自成都前往重庆,和童庸生商谈今后的革命路线问题。6月前往上海,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取得联系,8月返回重庆后,参加了重庆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11月,杨闇公在重庆组织了“四川平民学社”作为青年团的外围组织,以便进一步组织群众活动。当月组织群众抗议“德阳丸案”,取得成功。1925年1月18日,杨闇公被推举为新成立的重庆国民会议促进会负责人之一[1]。同年初,杨闇公在萧楚女的指导下主动解散了中国青年共产党,之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委员会,杨闇公任第一任书记兼军委书记[3]

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杨闇公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9月14日,杨闇公参与创建了重庆中法学校。10月底,杨闇公与吴玉章等人在重庆莲花池成立了国民党左派的四川省党部[a]。11月,杨闇公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四川省代表,并在大会上负责秘书处的工作[1]。1926年初起,杨闇公在重庆地委谋划军事斗争,并派遣学院参加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当年5月,介绍刘伯承入党[2]。11月,中国国民党四川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召开,杨闇公在会上作报告[5]。当年冬天,中共重庆地委改组为中共四川省委,杨闇公仍任书记[6]。12月1日,杨闇公与朱德、刘伯承、陈毅等人联合发动泸顺起义,历时160余天后失败[2]

1927年3月31日,杨闇公在重庆领导和组织各界群众抗议英军、美军炮轰南京的罪行,并声援北伐战争。会场遭到刘湘所部的军警镇压,造成千余名群众伤亡,是为“三·三一惨案”。杨闇公摆脱军警追捕后,准备前往武汉向中共中央汇报情况。原计划4月2日动身,发现特务跟踪后返回家中[3]。4月4日,因叛徒告密,杨闇公与妻子赵宗楷在“亚东”号轮船上被逮捕。在狱中,杨闇公遭到严刑拷打。4月6日,杨闇公在重庆浮图关刑场被砍掉双手、挖掉双眼后英勇就义,年仅29岁[2]。杨闇公也成为四川军阀杀害的第一位中共四川省委书记[7]

纪念

杨闇公牺牲后,遗体在一位船工的帮助下,由其亲人在浮图关悬崖下的一块麦田中寻获,之后得到整理并入殓。起初葬于重庆江北[4]。1950年4月1日,重庆召开了“三·三一惨案”的纪念大会[3]。1957年,中共四川省委将杨闇公迁葬回潼南县双江镇,修建杨闇公墓和杨闇公烈士纪念碑,朱德题写碑文。1987年,杨闇公墓扩建为杨闇公烈士陵园[3],其内还建有杨闇公烈士雕像[8]。1992年,杨闇公故居被改建为杨闇公烈士陈列馆[3]

赵宗楷由中共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将杨闇公的三本日记等遗物收藏起来,直至新中国成立才将其公之于众,并于1979年出版发行[2]。1980年,纪念杨闇公烈士的纪念文集《忆杨闇公同志》出版发行[3]

家庭

注释

  1. 此外,在总土地还有国民党右派的四川省党部,二者对立且冲突不断[4]

参考

  1. 1.0 1.1 1.2 1.3 1.4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 (编). 四川党史人物传 第1卷.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08-01: 38–68. ISBN 978-7-220-09853-6.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张黎明 主编 (编). 我的父辈:中国共产党著名烈士后代深情回忆·英烈篇.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07-01: 19–26. ISBN 978-7-208-10068-8.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编 (编). 中华著名烈士 第2卷.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09-01: 263–270. ISBN 7-5073-0860-X. 
  4. 4.0 4.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重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编). 重庆文史资料丛刊:重庆“三·三一”惨案纪事. 重庆. 1988-03-01: 287–298. 
  5. 中共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编 (编). 泸州起义:纪念泸州起义六十周年. 泸州. 1986: 56–61. 
  6. 中国革命博物馆 编 (编). 陈列资料选编 4. 北京. 1980: 6–8. 
  7. 周勇 主编 (编). 重庆通史 第2册 第2版.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4-04-01: 36. ISBN 7-229-06386-8. 
  8. 于富荣. 红色印记:中国革命遗址全书.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7-05-01: 206. ISBN 978-7-5392-9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