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东非蜂
保护状况

安全TNC
生物分类法 编
域: 真核域 Eukaryota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膜翅目 Hymenoptera
科: 蜂科 Apidae
属: 蜜蜂属 Apis
种: 西方蜜蜂 A. mellifera
亚种: 东非蜂 A. m. subsp. scutellata[1]
学名三名法
Apis mellifera subsp. scutellata[1]
Lepeletier, 1836

东非蜂又名非洲蜂非洲蜜蜂[2]学名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3][4][5]西方蜜蜂非洲的一个亚种,原产于非洲东部包括北从衣索匹亚、南至南非的广大区域。东非蜂适应恶劣干燥多变的环境,对一些蜜蜂的疾病也有抵抗性,但却有凶猛的性情。

生物特性

欧洲蜜蜂(Apis mellifera)相比,最显著的是,东非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围绕蜂巢、成群叮咬敌人防守行为。东非蜂体型也稍微小一些,其差异只能使用显微镜确定。欧洲的蜜蜂比东非蜂更能承受寒冷的温度欧洲蜜蜂一般每年能繁殖两次至三次,但东非蜂每年繁殖次数则高达17次。[6]

东非蜂需面对恶劣干燥多变的环境与大自然许多的掠食者而演化出非常强烈的性情,环境不利容易弃巢迁徙。东非蜂相对于其他蜜蜂亚种投注更多的资源在蜂群的增殖上,即使天灾使大多数的蜂群灭亡,少数存活的蜂群仍能逐渐恢复蜂群数量。东非蜂体质强健,对大部分的蜜蜂疾病都有抵抗性,这些特性非常受到养蜂者看重。

东非蜂虽然个性凶猛,但凶猛的特性在蜜蜂亚种内不算特别,凶猛的蜜蜂亚种不少,例如欧洲黑蜂的杂交种也很凶猛。东非蜂在生物特性上最重要且最不为人注意的特性就是:含有东非蜂血统的蜂王从卵成长至羽化只需15天,而其他亚种的蜂王需16天才可羽化,而这少一天的成长期令东非蜂在美洲的扩散如入无人之境,也才造成美洲的蜜蜂非洲化的问题。

外观及解剖

学者 Francoy 等人利用新形态的分析技术,分析工蜂的前翅,以鉴别欧洲蜜蜂和东非蜂的差异[6]。东非蜂比意大利蜂稍微小一些,但外观与意大利蜂相同,工蜂腹部也是黑黄相间,蜂后的腹部颜色是橘色,腹部背板有大块的黑斑。

亚种争议

东非蜂,学名A.m.scutellata Lepeletier。广泛分布于中非东非草原南非的大部分地区。分蜂性强,经常迁徙,在洞穴和露天营巢。西非蜂,学名A.m.adansonii Latreille。发现于西非。在许多习性上与东非蜂相似。关于东非蜂和西非蜂是否为两个不同的亚种,以及1956年引入巴西的非洲蜜蜂到底是哪一个亚种,在学术界尚有分歧。[7]

一般影响

在岩石裂缝进出的一个蜂巢

东非蜂是具攻击性的蜜蜂,防卫蜂巢时离巢50英尺叮咬入侵者,追逐入侵者到一英里远。人类和其他动物,通常只有在无法脱身的情况下才会被蜜蜂杀。遭受东非蜂攻击的受害者,通常会承受比欧洲蜂攻击,多十倍以上的叮刺,东非蜂对干扰反应比欧洲蜂快十倍。公众对蜜蜂和养蜂行业的偏见,造成不幸的结果,使媒体过度恐惧,一再攻击东非蜂。这可能导致呼吁禁止在市区饲养蜜蜂,因而空出蜜蜂合适的栖地。东非蜂会填补这些空隙,并建立大量的族群,造成更多的问题。[6]

养蜂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因为工人采收东非蜂的意愿低。有些生态系统可能会处于危险之中,因为东非蜂会侵入领域,竞逐本地授粉昆虫。东非蜂最大的影响是对经济生态的影响。东非蜂的授粉效果也比欧洲蜂差。东非蜂数量的增加,会使蜂蜜业(在美国每年 1.4亿美元产值)处于风险之中,以及造成作物果园,普遍减少授粉,在美国每年估计损失100亿至140亿美元以上。[6]

杂交品种的利用

东非蜂及含有其血统的杂交种最著名的特性就是凶猛的性情,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洲的杀人蜂[8]。东非蜂在非洲原产地已是蜜蜂养殖的品种,非洲民也早已适应与管理非洲蜂,美洲的养蜂者遽然接触凶猛的非洲蜂很难以接受,但也了解无法根除含有非洲蜂血统的蜜蜂,经过多年的适应后已渐渐学会如何管理养殖的东非蜂,许多国家都有品种改良计划,巴西已出口不少改良蜂王至其他中南美国家。中南美洲国家适应了与非洲化蜜蜂相处并利用他的优点,造成产蜜量大增,算是达成当初引入的目的。[9]

为防止东非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与大规模商业饲养的欧洲蜜蜂(A. mellifera)杂交,人们释放大量欧洲蜜蜂的雄蜂,以降低与东非蜂交配的可能性。也经常让养殖蜜蜂分群重新产生蜂后,确保其族群持续维持。另外一个方法是:把欧洲蜜蜂的精子注入东非蜂的蜂后,产生较不具攻击性的蜜蜂。也有许多国家试图使用化学品陷阱来摧毁东非蜂族群,但效果不佳。[6]

学者 Ojar 表示,经由交配产生近交系的族群。这些自交系蜂群的攻击性增加,能耐冬天低温,更会频繁地弃巢分群。学者 Masterson 认为,东非蜂的弃巢率,比欧洲蜂高很多,已被记录的弃巢率高达10%。东非蜂比欧洲蜂投入在储存蜜蜂的能量较少,它把更多的能量投入在生育。由于这些属性,东非蜂不适用于养蜂业。[6]

海角蜂与东非蜂

东非蜂体质强健,对大部分的蜜蜂疾病都有抵抗性,但对于海角蜜蜂(A. m. capensis)[2]的入侵却无能为力,常造成整群蜜蜂灭亡。

一般蜜蜂亚种的工蜂很少产卵, 特殊状况下也只能产下未受精卵, 只能发育成雄蜂。海角蜜蜂的工蜂产下的卵很容易发育成工蜂或蜂王。

海角蜜蜂灭亡东非蜂的机制是,工蜂侵入东非蜂蜂群内产卵,海角蜂的工蜂会释放信息素模拟蜂王, 造成蜂群混乱,互相斗杀,最后导致原蜂王被杀。海角蜂的工蜂产卵, 这些未经授精,很大部分能发育成雌性蜂,并能培育出蜂王与工蜂。而少数孵化的海角蜂工蜂又会飞至邻近的蜂巢重复以上的循环,造成更多的蜂群灭亡。

1990年发生海角蜂毁烧事件,自然状况下海角蜂与东非蜂因山脉的阻隔彼此相安无事,但人类转地放蜂的养蜂模式使海角蜂入侵东非蜂的领地并造成严重的损失。使东非蜂原产地的蜂无法采收蜂蜜蜂蜡,也因缺少蜜蜂的授粉,农业损失3.5亿美元,南非政府农业局已经采取强烈措施,对受到海角蜂侵扰一律销毁,未经批准,蜂群不得搬出指定地区,并对重新购买蜂群者给予补助[10]

疾病与病虫害

艾留德‧穆立是国际昆虫生理学与生态中心的蜜蜂养殖专家,他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调查肯亚所有主要生态系的蜂巢,包括草原山区热带海岸沙漠。他们测量蜂巢大小与里面的蜜蜂数量,并进行寄生虫污染物的检测。2009年,穆立与共同撰写论文的宾大研究人员玛丽安‧佛瑞兹尔首度在肯亚蜜蜂身上发现蟹螨。那里从前没有发现孢子虫,但在这次研究中,除了最偏远的调查区域以外,两种害虫都普遍出现。研究人员指出肯亚的蜜蜂身上同样带有在其他地方造成蜂群消失的害虫与疾病,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蜜蜂没有被击倒。即使在有多种病原体的蜂群中,族群数量依然充足,该次研究结果发表于2014年4月16日线上期刊 PLOS ONE 的论文中。[11]

有一些报告指出,入侵美国西南的非洲化蜜蜂对害虫的抵抗力比其他种类的蜜蜂高。它们源自1950年代晚期从非洲被带到巴西品种,后来又与欧洲蜜蜂杂交,因此不应与穆立、格洛辛格和他们的同僚所研究的东非蜜蜂混为一谈。[11]

资料来源

  1. (英文) 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 - WaspWeb
  2. 2.0 2.1 胡福良. 海角蜂与东非蜂. APICULTURE OF CHINA. 2005-11-03 [2015-08-02]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应南非共和国罗德斯大学的邀请,本人于2001年10月赴南非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合作研究。期间,考察了南非的两个大型蜂场和莱索托农业科学研究所蜜蜂试验场。现将了解到的海角蜂和东非蜂的有关情况作一简要介绍,并将部分图片呈现给广大读者。…… 
  3. Jamie Ellis. African honey bee, Africanized honey bee, killer bee scientific name: 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 Lepeletier (Insecta: Hymenoptera: Apidae). 佛罗里达大学. November 2012 [2015-08-02] (英语). The African honey bee, 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 Lepeletier, is a subspecies (or race) of the western honey bee, Apis mellifera Linnaeus, that occurs naturally in sub-Saharan Africa but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Americas. More than 10 subspecies of western honey bees exist in Africa and all justifiably are called 'African' honey bees. 
  4. (英文) 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 - Smithsonian Marine Station
  5. (英文) 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 (africanized bee) - Cabi
  6. 6.0 6.1 6.2 6.3 6.4 6.5 Mark L. Winston, Professor and Fellow, Morris J. Wosk Centre for Dialogue, Canada. 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 (昆虫). National Biologic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BII) & IUCN/SSC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ISSG) Updates 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with support from the Overseas Territorie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OTEP) project XOT603, a joint project with the Cayman Islands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2010-09-21 [2015-08-03] (英语). 不同于欧洲蜂(Apis mellifera),东非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不囤积蜂蜜越冬。相反地,他们依靠蜂群流动(迁徙与分群),以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水或空间。 
  7.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养蜂卷编辑委员会 编.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 北京市: 农业出版社. 1993-06-01: 50 [2015-08-04]. ISBN 7109024911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其他非洲蜜蜂,即摩洛哥大蜂(A.m.major Ruttner)、撒哈拉蜂(A.m.sahariensis Baldensperger)、苏丹小蜂(A.m.nubica Ruttner)、坦桑海滨蜂(A.m.littorea Smith)、单色蜂(A.m.unicolor Latreille)和也门蜂(A.m.jementica Ruttner)等,仅发现于某些局部地区,只测定了少数标本,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尚在研究之中,关于它们的分类地位还不能作肯定的结论。 
  8. 钱美臻. 杀人蜂攻击 南加狗群遭狂叮. 星岛日报. 2012-06-23 [2015-08-05] (中文). 
  9. 巴西养蜂业. 重庆佳尔生物技术研究所. [2015-08-04]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最近20年里,巴西的养蜂设备和蜂产品迅速增长,不但能自给而且还出口不锈钢摇蜜机、割蜜刀、巢础以及喷烟器、工作服等。蜂产品有特种蜜、蜂胶、花粉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养蜂协会纷纷成立而且活动很多。庆祝养蜂协会成立25周年的刊物发行5000册,每册印有“甜蜜的信息”字样,还有格言:“我们并不富足,我们组织起来”。 
  10. (繁体中文) 蜜蜂生态-福昶养蜂育种场
  11. 11.0 11.1 东非蜜蜂不受致命病原体影响. 国家地理杂志. 2014-04-18 [2015-08-0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有关东非蜜蜂的惊人发现,让西方国家对抗“蜂群崩溃症候群”的努力,有了新的希望。科学家发现,肯亚的蜜蜂对于在世界其他地方造成数十亿蜜蜂死亡的病原体,有极高的抵抗力。 

外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