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赫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我不认为我发现了的那些无线电磁波可以有任何实际的应用。
原文名Heinrich Rudolf Hertz
出生1857年2月22日
汉堡自由市
逝世1894年1月1日
德意志帝国 德国普鲁士莱因省波恩
居住地 德意志帝国
公民权 德意志帝国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学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德语: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年2月22日—1894年1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于1887年首先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于1888年发表了论文。他对电磁学有很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他的名字命名。

生平与科学贡献

早年生活

赫兹出生在德国汉堡一个改信基督教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和参议员,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 他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1]

在他去柏林洪堡大学就读之前就已经展现出良好的科学和语言天赋,喜欢学习阿拉伯语梵文。他曾经在德国德累斯顿慕尼黑柏林等地学习科学和工程学。他是柏林洪堡大学著名教授古斯塔夫·基尔霍夫赫尔曼·冯·亥姆霍兹的学生。1880年赫兹获得博士学位,但继续跟随亥姆霍兹学习,直到1883年他收到来自基尔大学出任理论物理学讲师的邀请。1885年他获得卡尔斯鲁厄大学正教授资格,并在那里发现电磁波。

赫兹签名手迹

随着阿尔伯特·迈克耳孙在1881年进行的实验和1887年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推翻了光以太的存在,赫兹改写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将新的发现纳入其中。通过实验,他证明电信号如同麦克斯韦法拉第预言的那样可以穿越空气,这一理论是发明无线电的基础。他注意到带电物体当被紫外光照射时会很快失去它的电荷,发现了光电效应(后来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给予解释)。

气象学

1878年夏天,由于赫兹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所跟随的指导教授Wilhelm von Bezold是气象学家,他开始对气象学抱持着浓厚兴趣。但是,除了在柏林当Helmholtz的助手时写的几篇论文之外,他对气象学没有什么贡献。论文题目有:对于液体蒸发的研究、新型湿度计的开发、使用图形方式判定隔热的湿润大气变化之特性等等[2]

接触力学

1887年实验理论及结果

1886年至1889年间,赫兹发表了两篇往后被称作接触力学领域的论文。赫兹虽以电动力学的贡献闻名,但多数研究接触之根本性质的论文皆引用此两篇文章里的重要概念。约瑟夫·布西内斯克发表了于赫兹作品中的决定性重大发现,更确立了他的成果在接触力学屹立不摇的重要性。赫兹基本上概述了当两个线对称的物体接触并负重时会如何表现,并从经典弹性理论和连续力学得到了结论。他的理论中有个重大的疏漏便是忽略了两个固体之间的附着力,而后来的科学家证明了当固体具有高弹性时,这个因素是很重要的。不过忽视是必然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检验附着力的技术。

为了发展他的理论,赫兹以对椭圆形牛顿环的观察为基础,进行了将玻璃球体放在镜片上面的接触实验,并假设球体的压力会是椭圆形分布。当他以计算自球体移动至镜片之压力的实验来验证理论时,再次使用了牛顿环的型态。K. L. Johnson、K. Kendall与A. D. Roberts (JKR)在他们的著名论文“表面能和弹性物体之接触”(Th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71)使用了此理论为基础,来计算附着表面上理论上的位移压力或压痕深度(A324, 1558, 301-313)。他们的方程假设物质附着力为零,补充了赫兹的理论。尔后, B. V. Derjaguin、 V. M. Muller与Y. P. Toporov(DMT)也在1975年发表了另一个相近的理论,同样以附着力为零的假设替赫兹的方程做了补充。然而DMT的理论被认为不成熟,和JKR的理论相比,需要更多校正方能成为一个物质接触理论。前述两者构筑了接触力学的基础,成为所有过渡期接触模型的基石,并且被运用在纳米压痕和原子力显微镜的物质参数预测上。在当年,赫兹的研究作为讲师的意义,远大于他在电磁学的成就。但他以自身独有的清醒认为微不足道的这一章,却流传下来并深刻地影响着纳米科技世代。

逝世

1892年,赫兹被诊断出感染韦格纳肉芽肿,发病时会有剧烈头痛,他曾尝试去治疗这种疾病。1894年,赫兹因为败血症在德国波恩离世,享年36岁,他死后被安葬在Ohlsdorf汉堡的犹太墓地。

赫兹死后留下了妻子伊丽莎白·赫兹(原名:伊丽莎白·道欧)和两名女儿乔安娜和玛蒂尔德。妻子在他死后并没有改嫁。1930年代,希特勒崛起,他的妻子和两名女儿也从德国搬到英国。1960年,查尔斯萨·斯坎德拜访了玛蒂尔德·赫兹,询问有关她父亲的事,并在不久之后出版了一本有关海因里希·赫兹的书[3]。根据查尔斯萨的书指出,赫兹的两名女儿都没有结婚,因此他没有任何后裔。

遗产和荣誉

以赫兹肖像印制的德国邮票

他的侄子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古斯塔夫的儿子卡尔·赫兹则创立了超声影像医学(例如常见的B超)。国际单位制使用海因里希的名字制定“单位赫兹”是因为他的荣誉,这项荣誉是他于1930年在国际电工委员会做的测量“频率”,某活动每秒发生的次数。这项荣誉于1964年通过CGPM(国际度量衡)的认定。

月球东边的坑洞,用赫兹的名字来命名。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的无线电产品,也用他的名字命名。在德国汉堡的无线电发射塔被命名为海因里希赫兹塔。“海因里希–赫兹”无线电电信通讯,也是以这城市最著名的人物来命名。

除了这些荣誉之外,赫兹还得到了一项殊荣,他曾得到日本授与的“瑞宝章”(日本于1888年开始制定的勋章,在公共事务有功劳者,长年从事公务者,功绩受到推举者为授与对象),瑞宝章也有分很多的赠与项目,其中一项就是科学家。

另外世界不少国家都曾以他的肖像制作邮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祖国——德国,也推出了他的肖像邮票。

2012年2月22日,Google推出动态Doodle纪念赫兹155周年诞辰。

参考资料及来源

  1. Koertge, Noretta. (2007).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Vol. 6, p. 340.
  2. Mulligan, J. F., and H. G. Hertz, "On the energy balance of the Ea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Vol. 65, pp. 36-45.
  3. Susskind, Charles. (1995).Heinrich Hertz :a Short Life.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Press. ISBN 0-911-30274-3; ISBN 978-0-911-30274-5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 Appleyard, Rollo. (1930). Pioneers of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 London: Macmillan and Company. [reprinted by Ayer Company Publishers, Manchester, New Hampshire: ISBN 0836-90156-8; ISBN 978-0-836-90156-6 (cloth)]
  • Baird, Davis, R.I.G. Hughes, and Alfred Nordmann, eds. (1998). 'Heinrich Hertz: Classical Physicist, Modern Philosopher.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ISBN 0-792-34653-X; ISBN 978-0-792-34653-1
  • Bodanis, David. (2006). Electric Universe: How Electricity Switched o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ISBN 0-307-33598-4; ISBN 978-0-307-33598-2
  • Buchwald, Jed Z. (1994). The Creation of Scientific Effects : Heinrich Hertz and Electric Wave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0-226-07887-6; ISBN 978-0-226-07887-8 (cloth) ISBN 0-226-07888-4; ISBN 978-0-226-07888-5 (paper)
  • Bryant, John H. (1988). Heinrich Hertz, the Beginning of Microwaves: Discovery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Opening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by Heinrich Hertz in the Years 1886-1892. New York : 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SBN 0-879-42710-8; ISBN 978-0-879-42710-8
  • Lodge, Oliver Joseph. (1900). Signalling Across Space without Wires by Electric Waves: Being a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of Heinrich Hertz and his Successors. [reprinted by Arno Press, New York, 1974. ISBN 0-405-06051-3
  • Maugis, Daniel. (2000). Contact, Adhesion and Rupture of Elastic Solid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ISBN 3-540-66113-1; ISBN 978-3-54066113-9]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