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虔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王僧虔(425年—485年8月5日)[1],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王导玄孙,王昙首之子,刘宋南齐时的官员书法家

生平

王僧虔为人宽大忠厚,而且擅长隶书,二十岁时宋文帝在看过他写在扇上的字后就说他不但书法比王献之优胜,连品格也超过献之。僧虔先后担任秘书郎、太子舍人、义阳王文学、太子洗马及司徒左西属。任官期间他少去交接他人,就与袁淑和谢庄交好。元嘉三十年(453年),僧虔兄王僧绰因被揭发曾参与文帝意图改立太子的事而遭弑父篡位的刘劭杀害,其时亲友都劝僧虔出逃避难,但僧虔却认为兄长不但对国家忠贞,亦代替早亡的父亲慈爱地抚育自己,若果最终遭牵连同死反是好事。最终僧虔没有被波及,而刘劭亦遭以武陵王刘骏为首的起义军推翻,刘骏随后即位为宋孝武帝,以僧虔为武陵太守。后来历任中书郎、黄门郎及太子中庶子。僧虔接着先后出任豫章王刘子尚的抚军长史、散骑常侍及新安王刘子鸾的北中郎长史兼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僧虔后来又调任豫章太守,回朝任侍中后又调为御史中丞,领骁骑将军,又复任侍中,领屯骑校尉。

宋明帝泰始年间,王僧虔出任辅国将军、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后又以将军及中二千石品秩调任会稽太守,任内就碰到请假回郡的中书舍人阮佃夫。阮佃夫是明帝幸臣,故当时就有人劝僧虔礼待佃夫,但僧虔不肯。佃夫知道后,回朝后就向明帝打小报告,指令御史中丞孙夐弹劾他于吴兴太守任内行为不当,令僧虔被免官。后僧虔白衣兼侍中,出监吴郡太守,又转任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建武将军,行湘州事。及后更转辅国将军、湘州刺史。僧虔在湘州为政以宽厚有恩惠著称,并因当时有大量来自巴峡地区的流民聚居于湘州,僧虔上表将益阳县罗县湘西县缘江流民居住点一带区域割出,新建湘阴县以作管理,建议得朝廷采纳并在元徽二年(474年)实行[2]

及后僧虔入为吏部尚书,不久加散骑常侍。元征四年十月辛酉日(476年11月7日)转任尚书右仆射[3]。昇明元年(477年),任尚书左仆射的萧道成拥立宋顺帝,并以司空、录尚书事身份辅政,僧虔遂获改授尚书仆射。同年年末,司徒袁粲、尚书令刘秉等人响应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反对萧道成专权,却被萧道成势力所平定,以僧虔为中书令、尚书左仆射。昇明二年庚辰日,王僧虔进位尚书令。期间僧虔以朝廷礼乐之事很多都没有跟从传统经典,而当时民间更有自造新式音乐之风,遂上表认为不能容让朝廷和民间将传统礼乐这样荒废下去,建议让有关部门加强收集遗失亡佚的传统乐章及制度,将现存遗漏的加以补缀,并以高位厚禄奖赏保全旧音乐和技艺的人,以利益引诱民间恢复传统礼乐文化。建议获萧道成掌握的朝廷采纳。

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篡宋建齐,王僧虔转任侍中、抚军将军、丹阳尹。建元二年(480年)因不肯接受进位左卫将军而改任左光禄大夫,仍兼侍中及丹阳尹。其时丹阳郡中各监狱中都会用汤药以治病为名私自处死囚犯,王僧虔遂上言请求纠正,并得接纳。他认为汤药应该是用来救人而不是执行私刑的工具,若果囚犯本身罪证确鐅就该等待朝廷正式定刑,即使认为要速速处死也应该先向朝廷报告,建议丹阳县的监狱如有囚犯患病要先向郡府报告,并且在诊治时由主管及医者一同进行,较偏远的县也应该让囚犯家人先行探视才行诊治。

建元二年冬季,王僧虔调任侍中、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征南将军、湘州刺史。在州治简无欲,也没有营私产,当地亦很安宁。建元四年(482年)九月辛未日,即位不久的齐武帝以僧虔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但僧虔以侄儿王俭已任尚书令,自己若再任开府仪同三司将令其王氏一脉权势过大,遂不肯接受。齐武帝遂改授僧虔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

永明三年(485年)逝世,时年六十。追赠司空,侍中如故。谥号简穆。著有《戒子书》、《论书》、《笔意赞》、《书赋》。在《笔意赞》中提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的理论。

性格特征

  • 王僧虔以书法闻名,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隶书及行书为“妙品”,草书则为“能品”。但在宋孝武帝在位时,因为孝武帝想获取擅长书法的名声而弄得王僧虔要故他回避,甚至后来更用起秃脱的毛笔把字故意写差,方得孝武帝接受,让他当起两个出任外藩的爱子之长史[4][5]。而后来已为帝的萧道成与王僧虔比拼书法,写好后就问僧虔哪人才是第一,僧虔就答:“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道成却笑道他很懂为自己筹谋[6]
  • 王僧虔父亲王昙首有次和兄弟集举行家族聚会,都带著大家的子孙去,当时王僧虔才数岁,比他年长两岁的王弘儿子王僧达在聚会中在地上跳跃嬉戏,但僧虔却自己端正坐着,收集烛泪拼砌凤凰,伯父王弘见状就说:“此儿终当为长者。”[7]
  • 在宋末,朝政已落入萧道成手中,改朝换代似是即将到临,当时朝野众人都有不同想法,但王僧虔及王延之二人分别担任尚书令及尚书左仆射,却表现中立,当时有就说他们“二王持平,不送不迎”。[8]

家族

子女

孙辈

注释

  1. 《南齐书·武帝纪》:〔秋七月〕甲戌,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王僧虔薨。
  2. 《宋书·州郡志三》:湘阴男相,后废帝元徽二年,分益阳、罗、湘西及巴硖流民立。
  3. 《宋书·后废帝纪》:“元徽四年冬十月辛酉,以吏部尚书王僧虔为尚书右仆射。
  4. 张怀瓘《书断·卷中》:齐王僧虔,琅琊临沂人。曾祖洽,父昙首。官至司空。善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后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之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虞和云:“僧虔寻得书术,虽不及古,不减却家所制。”然述小王尤尚古,宜有丰厚淳朴,稍乏妍华。若溪涧含水,冈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子曰:“质胜文则野。”是之谓乎?永明三年卒。僧虔隶、行入妙,草入能。
  5. 《南齐书·王僧虔传》: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出为豫山卜廿日十王子尚抚军长史,迁散骑常侍,复为新安王子鸾北中郎长史,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二蕃皆帝爱子也。
  6. 《南史·卷二十二》:高帝素善书,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曰:“谁为第一?”对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
  7. 此据《南齐书·王僧虔传》,《南史》则记有另一版本:僧虔,金紫光禄大夫僧绰弟也。父昙首,与兄弟集会子孙,任其戏适。僧达跳下地作彪子。时僧虔累十二博棋,既不坠落,亦不重作。僧绰采蜡烛珠为凤皇,僧达夺取打坏,亦复不惜。伯父弘叹曰:“僧达俊爽,当不减人;然亡吾家者,终此子也。僧虔必至公,僧绰当以名义见美。”或云僧虔采烛珠为凤皇,弘称其长者云。
  8. 《南齐书•王延之传》

参考文献

  • 南齐书·卷三十三·列传第十四◎王僧虔 张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