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的一部分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的领土变更(1913年4月)
日期1912年10月8日─1913年3月30日
地点
结果 巴尔干同盟胜利,1913年伦敦和会
参战方
鄂图曼帝国 巴尔干同盟
保加利亚王国
希腊王国
蒙特内哥罗王国
塞尔维亚王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Nazim Pasha, Zekki Pasha, Esat Pasha, Abdullah Pasha, Ali Rizah Pasha  保加利亚王国Vladimir Vazov, Vasil Kutinchev, Nikola Ivanov, Radko Dimitriev
 塞尔维亚王国拉多米尔·普特尼克, Petar Bojović, Stepa Stepanović
 希腊王国康斯坦丁王储, Panagiotis Danglis, Pavlos Kountouriotis
 黑山王国尼古拉一世, Prince Danilo Petrović, Mitar Martinović, Janko Vukotić
兵力
350,000人 300,000名保军
220,000名塞军
115,000名希军
35,000名门军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20世纪初期,欧洲地区的军事冲突及对抗的开端,标志著解决东方问题的第一步。

战争原因

巴尔干半岛民族繁多,自从鄂图曼帝国在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中击败巴尔干联军,以武力占领整个巴尔干半岛后,南斯拉夫民族便长期受其统治。18世纪开始,鄂图曼帝国开始衰落,亦多次与俄罗斯交战中战败。至19世纪初,受奥曼斯帝国统治多年的塞尔维亚人发动两次革命成功取得自治,及1830年希腊王国成功脱离奥斯曼帝国取得独立,都大大鼓舞了南斯拉夫各民族,各族的民族主义者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力图摆脱奥斯曼帝国独立。

至于帝俄也一直为了夺取地中海出海口,多次向鄂图曼帝国发动战争。至1875年,被奥斯曼统治,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央的波斯尼亚因饥荒发生动乱,不久动乱蔓延至保加利亚,1877年,俄罗斯乘保加利亚动乱再次向奥斯曼帝国开战,奥斯曼战败求和,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当中获准塞尔维亚、黑山独立,罗马尼亚联合公国则由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合并,另外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公国,但有关安排引起其他列强如英国、奥匈等国不满。1878年,列强举行议定巴尔干秩序的柏林会议,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的独立地位获国际承认,但保加利亚的版图大大缩小,波斯尼亚则交由奥匈帝国托管,奥斯曼帝国仍维持统治阿尔巴尼亚科索沃马其顿等巴尔干中部的地区。

1908年,奥斯曼帝国发生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奥匈帝国趁机吞并波斯尼亚,奥斯曼帝国无力阻止。奥斯曼帝国在波斯尼亚问题上的软弱无能,加深巴尔干各国对奥斯曼的轻视,加上本来一心想并吞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因奥匈并吞波斯尼亚后,改为计划向南扩展,以图夺取阿尔巴尼亚的出海通道。加上1912年义土战争鄂图曼帝国又败于另一位列强意大利王国,各国认为时机成熟,故组成巴尔干联盟,向奥斯曼宣战夺取土耳其在巴尔干的领土。

战争爆发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军事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军事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希腊军事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希腊军事行动

在俄罗斯支持下,泛斯拉夫主义成为巴尔干半岛主流思想,巴尔干半岛诸国也积极扩军及进行外交工作,谋求得到欧洲列强的支持,希望夺取奥斯曼帝国巴尔干半岛的领土。1912年3月,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结盟,5月,蒙特内哥罗希腊也参加,巴尔干同盟成型。

1912年10月8日,蒙特内哥罗向鄂图曼帝国宣战,10月14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联合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10月17日鄂图曼帝国向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宣战,10月18日希腊向鄂图曼帝国宣战。结果鄂图曼帝国被巴尔干联盟打败。

结果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最终领土划分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最终领土划分

由于列强干涉,1913年5月30日双方在伦敦召开和会,原属奥斯曼的马其顿地区被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及希腊瓜分,塞萨洛尼基则被并入希腊,随后奥匈帝国加入和会,奥匈怕塞尔维亚得到阿尔巴尼亚后得到出海通道,会变得更加强大,坚持阿尔巴尼亚必须独立,奥匈的动议正与塞尔维亚一直希望透过夺取鄂图曼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建立一个包含塞尔维亚、门特利哥罗、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及阿尔巴尼亚的‘大塞尔维亚’梦想违背。此后,塞尔维亚国内更加怨恨奥匈,成为奥塞战争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因。同时,阿尔巴尼亚虽在战后取得独立,但有大量阿尔巴尼亚人居住的科索沃在战后并入塞尔维亚,成为二十世纪末科索沃问题的根源。

另一方面,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就马其顿地区的统治权产生分歧,6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巴尔干同盟结束。

新武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奥斯曼军队

塞尔维亚在巴尔干战场率先使用了机关枪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