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凤菜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红凤菜
保护状况
生物分类法 编辑
域: 真核域 Eukaryota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菊目 Asterales
科: 菊科 Asteraceae
属: 菊三七属 Gynura
种: 红凤菜 G. bicolor
学名二名法
Gynura bicolor
(Roxb. ex Willd.) DC.

红凤菜学名Gynura bicolor),又名红菜补血菜,是菊科千里光族菊三七属的药用植物。叶片背面呈紫红色,正面呈深绿色,叶肉厚,含水量高,含花青素。分布在日本缅甸尼泊尔、中国台湾、不丹印度以及中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600米至1,5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坡林下、岩石上和河边湿处,现在也人工栽培作为食用蔬菜,营养丰富。在台湾被誉为“补血菜”;在中国,又俗称“血皮菜”,中国北方很多人将它误认为紫背天葵;在日本常用于制作蔬菜沙拉天麸罗

红凤菜

功效

可以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红凤菜为凉性蔬菜,其丰富质具造血作用,颜色越红,富含的铁就越多。并含可帮助体内的水分代谢、消除浮肿、具降低血压的功效。另外其富含维生素A、β-胡萝卜素、花青素、矿物质镁。[1][2]

食用禁忌

中医角度,红凤菜属性偏凉,白天阳气旺盛,身体阳气相对旺,中午食用较合适。寒性体质者在晚上食用,症状会变得更明显。但若是加入丝同炒,就无此顾忌[3]

种植方法

红凤菜在台湾虽然全年可生长,但夏季时天气炎热,叶片背面仅呈淡紫色,少有病虫害,种植红凤菜常用扦插法,挑选较粗壮、约6-10公分末端带有数片嫩叶的茎段,将枝条下方要插到土壤的节位叶片修掉,去除下半段的叶片可避免散失水分;太嫩的茎枝容易烂掉。浅埋到干净、疏松且略微潮湿的土壤中约5公分,放置在阴凉的位置,约一个星期后枝叶会慢慢挺起来。[4][5]

别名

两色三七草(海南植物志)、血皮菜(四川)、玉枇杷、金枇杷、白背三七(贵州)、观音苋、紫背天葵、木耳菜、水三七

毒性争议

2003年高雄医学大学药学研究所研究生林威宇在论文《兰屿木耳菜与黄花三七草化学成分及抗血小板凝集活性之研究暨台湾产三七草属植物肝脏毒性之评估》中指出红凤菜地上部没有生物碱,却呈现出强烈的致肝毒性,推测导致肝脏毒性之化合物除传统上认定之吡咯连啶生物碱外,其他非生物碱化合物也扮演了部分肝毒性角色[6]

2013年《天府早报》报导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刘夙在微博上称,血皮菜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具有肝毒性,建议大家不要食用这种野菜。刘夙建议大火热炒可以破坏掉一部分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而凉拌则是最不安全的吃法[7]

2015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载李小军、覃欢、刘欢的论文〈菊三七属植物的民族药用和食用价值〉,提到红凤菜关于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成分研究多,但未分离出。于急性毒性试验中未发现其有明显毒性,未存在中毒风险,具广泛食用的食用价值[8]

2017年新光医院肠胃科朱光恩医师表示,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存在于至少300种以上的食物、植物里面,例如蜂蜜、茶叶。文献上写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可能会致癌,不过这些研究都只做在老鼠、羊、马动物的身上,“这个物质对我们人类来讲是不是真的有害,我想这个是有争议性的。”也许大量的食用这样子有含这样的物质的一些食物确实是对身体有害,但是我想适度得吃,如果有少量的这些物质存在也许不至于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伤害才对。”

2018年退休医学教授发表文章,引用台湾、香港研究表示并无证据显示食用红凤菜真的具有风险并建议只要均衡饮食,不用过于担心红凤菜毒性[9]

误食“菊三七”

因“菊三七”(Gynura Root )的外观与红凤菜(俗称血皮菜 )有些相似,误食者将“菊三七”误认为是红凤菜而采摘该植物的末端润叶部分,并按红凤菜加工工艺处理,结果并未炒熟透,导致其中皂素成分未彻底破坏而导致的中毒[10]。菊三七具有12种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毒性可致肝小静脉闭塞,致死率高[11]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