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苦行的一种方式,终生举起一臂。

苦行梵语तपस्罗马化:Tapas)是印度宗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目的为获得神灵的祝福或得到解脱。通过各种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修行,来达到目的。佛教中,佛陀在成佛之前曾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一天只吃单一的带着谷壳的麻米,和麦子,而不再吃别的东西),没有获得成就,且几乎饿亡,故佛教并不赞成苦行,而主张“行中道”,但佛教因人设教,也允许根机合适者修苦行,称为“头陀僧”(苦行僧);如藏密噶举派密勒日巴,在获得了法的真谛以后,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山洞山崖上苦行,以远离八风五毒的干扰,获得了大成就。

概论

印度教、耆那教等

苦行流行于印度文化圈,在印度提倡苦行的宗教有耆那教印度教等。在印度、尼泊尔常有苦行僧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带著象征湿婆裨的三叉杖,边走边吟诵古经文。苦行僧必须忍受常人认为是痛苦的事,如长期断食甚至断水、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忍酷热严寒等事情,来锻炼忍耐力和离欲。有部分人单脚站立一站就数十年。

印度教《摩奴法论》提出婆罗门种姓等“再生族”的“四行期”(梵语Asrama),分为:梵行期(梵志期梵语Brahma-carin),家居期(梵语Grihastha),林栖期(梵语Vanaprastha),遁世期(梵语Sannyasin)。在林栖期,需要居住在森林中苦行,“要蜷缩地上,或整日两足站立;要有起有坐,并每天沐浴三次;……以枯槁其凡躯……摆脱一切肉感快乐的偏好”。[1]在遁世期,更要全身心的投入苦修,不伤生,行瑜伽,以期获得梵我合一的“解脱”。

唐朝时玄奘记载古印度的部分苦行者的苦行方式,先在河里打下一根桩子,竖起一个很高的柱子。在柱子旁,再竖一根稍微矮一点的柱子。每天早晨,成群结队的苦行者,就爬这个柱子。一只手搭在高柱子上,一只脚踩在矮柱子上,还有一只手和脚就张开,头要抬高,脖子要伸直,看着太阳的方向,随着太阳慢慢旋转,以此来修行,看着在天穹中旋转太阳,人也在转,有的人在这里一练就是几十年,直到支持不住掉进河里淹死为止。[2]

耆那教天衣派主张苦行,白衣派不主张苦行。他们不吃肉,不摘果蔬,只吃掉落在地的果实。此外还有一种修行是绝食,以达到身体的纯洁,为此印度每年有非常多的人饿死[3]

佛教

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佛前曾修苦行,“昼便入林中。夜便露坐……至冢间。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体……日食一麻一米(或译为一麻一麦)。形体劣弱。骸骨相连。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犹如败坏瓠卢……”。后来发现修苦行并不能达到究竟,于是转以其他方法修行成佛.释迦牟尼佛曾在优罗毗罗村收留五名苦行僧,此为佛经上记载的“初转法轮”创立佛教。创立佛教后,释迦牟尼认为苦行不是脱离苦海的最好方式,他开始提倡“中间之道”既不苦行亦不纵欲,自此以后佛教从印度提倡苦行的诸多宗教中脱离出来。当然,佛教讲求因人设教,也允许根机合适者修苦行,称为“头陀僧”(苦行僧),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被尊为“头陀行第一”;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中都常有行苦行者,如藏密噶举派密勒日巴,曾到人迹罕至的山洞山崖上苦行;还有佛教中存在一步一拜的朝拜方式,尤其在藏地还要一步一“五体投地”地朝拜,也被视为苦行之一种。

虽然佛教修行是非苦行的中间之道,但对现代的华人来说佛教僧侣清心寡欲的生活已经够“苦”了,因而有部分对印度文化不了解的华人把佛教僧侣错当“苦行僧”。

其他宗教

在非印度文化圈中也存在苦行的行为,什叶派穆斯林在过阿舒拉节时,常裸露上身对自己进行鞭打,更有甚者在鞭打的铁链中装上刀刃,使其本人被鞭打得鲜血直流。

媒体使用

在香港,偶有示威人士,每走数步就跪地一拜,其示威方式会被香港媒体称为“苦行式示威”。

相关

注释

  1. 《摩奴法论》:“要吃地上或水内生长的蔬菜,清净树木生的花、根和果实,以及果实内长出的油……严格遵守林栖者的义务,完全地仅以花、根和经时成熟自然坠落的果实为生。要蜷缩地上,或整日两足站立;要有起有坐,并每天沐浴三次。热季要忍受五火的炎热;雨季要赤条条地置身于云雨的倾注;冷季要穿湿衣,渐次增加苦行。每日三次沐浴时,要对诸神和祖灵奠水;要从事愈来愈严峻的苦行,以枯槁其凡躯……摆脱一切肉感快乐的偏好,纯洁如学生,不计居处的乐趣,栖息树下,席地而卧。要从婆罗门隐者,和其他林栖的再生族家长处接受必要的布施,维持生活……这些,再加上其他,就是婆罗门退隐山林后,应该遵守的戒行;又为成就梵我一如,应该学习启示圣典的各神学分支”(Ⅵ.13;21-4;26-7;29)
  2.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19
  3. 印度耆那教的“绝食而死”, 青年参考, 200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