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之石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File:ElixirByYousufKarsh.jpg
贤者之石(Elixir)想像图,Yousuf Karsh作,1938

贤者之石拉丁语lapis philosophorum、英语:philosopher's stone)是一种存在于传说神话中的物质,其形态可能为石头固体)、粉末液体。它被认为能将卑金属变成黄金,或制造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万能药,又或者医治百。其他的称号还有哲人上的石头红药液第五元素等等。由于炼金术师们对这种物质的不懈追求,它也被赋予了大奇迹伟大的创造称号。有时候,这些称号也同时用来称呼那些贤者之石的制造者,以此来形象地表现他们居于炼金术的顶点。

法国炼金术尼古拉·弗拉梅尔贤者之石的研究使他闻名于世。

炼金术上的魔法石

贤者之石的概念明显来自8世纪的一位阿拉伯也门人(生于波斯)炼金术师贾比尔(英语:Geber)。他分析了恩培多克勒四根说即物质由四种元素构成,分别是“火”,“土”,“水”,“气”。火是热与干,土是冷与干,水是冷与湿,空气是热与湿。他进一步建立了“所有金属都是这四种原理的结合”的理论:两个为内部、另外二个为外部。

在这个情况下,一种金属变质成另一种金属的过程,被推论为这四种基本特质的重组。在假设中,促成这项转变的媒介是一种在阿拉伯语中称为al-iksir(此字衍生出西方万能药的单字elixir)的物质。该物质被想像是用神秘的石头──贤者之石制成的干粉。当时人们相信贤者之石由一种称作carmot的物质构成。

炼金术士的发现

中世纪炼金术士建立在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研究。由于拜占庭和阿拉伯炼金术士能将金属变化的概念着迷,并试图进行这一过程。多数国王寄望炼金术能将一些卑金属转变为黄金,制造万灵药及长生不老药,因此愿意提供研究资金招揽炼金术士在宫廷服务[1]。自12世纪起,基督教盛行的西方开始翻译阿拉伯的炼金术文献,根据传说,13世纪的神学家和哲学家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发现了贤者之石的下落。虽然马格努斯没有在他的作品中证实他发现了这块石头,但他确实记录了别人通过贤者之石“变化”其他物质,并目睹了创造出来的黄金。[2]

14世纪的练金术士弗拉梅尔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认识一名秘士,得到了贤者之石的重要知识,他和他的妻子解读了大量的古书,为了成功复制出贤者之石,他们使用贤者之石在1382年转化了第一个银,然后是金。据传说最终他曾实验长生不死之术,但最终对天主教虔诚的信仰而放弃。也有传闻说他害怕获得长生不死被教会追杀所以诈死。此研究使他闻名于世,且成为相关领域的传奇人物。在17世纪中期在炼金术界得到了传奇地位,并在相关期刊中引用。[3]

中世纪的炼金术文本都提及贤者之石头,特别是为它红色石头的外观留下线索。它经常被称为橙红色(藏红花色)或红色粉末。或者是固体形式,红色和红紫色之间的中间层,近似透明和玻璃状[4],贤者之石重量比黄金重,它可溶于任何液体,成为液态的状态[5],但在火中不可燃。[6]

在炼金术士的诸多著作里,贤者之石最常提到的属性是将卑金属转化为金或银的能力,以及消耗石头来治愈所有形式疾病和延长一小部分人的生命的能力。[7]其他提到的属性包括:产生火焰,将普通晶体转化为宝石和钻石,复活死亡植物,生成柔性或可塑性玻璃状物体,或创造一个复制、或合成某些的东西[8]。在16世纪的炼金术著作上,贤者之石与何蒙库鲁兹有关联性。[9]

需求与骗局

有物质可将贱金属转变成珍贵的黄金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各种企业家──内行人和外行人、多疑的人与易受骗的人、诚实的人与不诚实的人。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神圣罗马帝国鲁道夫二世波希米亚王鲁道夫二世当时遭遇财政问题,决定大笔投资在寻找贤者之石上。结果,他吸引了一大班炼金术士来到当时波希米亚的首都布拉格。在那里,术士们都得到研究所需的物质及金钱上的援助。而且,鲁道夫二世更承诺,若他们成功解决问题,所得到的报酬当然会更多。这股“虚拟寻金热”结果把丹麦的著名天文学家第谷亦引来鲁道夫二世的宫廷,并以他在观察上的基础,帮鲁道夫二世建立了一家炼金实验室。

可惜的是,鲁道夫二世不单未能完梦,还使他变得失去理智,结果被家人遗弃。他失去理智是自然的原因还是因为经常接触有毒的重金属,我们今日不得而知。不过,炼金术通常都会用到水银等有毒的金属和半金属,而那个年代的人却不知道这些金属会使人慢性中毒。

中国的炼丹术

炼丹术又称外丹术,外丹术包括了黄白术,黄指得是黄金,白指得是白银,黄白术认为透过所谓“添金缩锡”的方法,可以制造出黄金白银。炼丹术最早是透过炼制铅、汞等药物来制作长生不老的药物。炼丹术认为,丹砂可以反复变化,黄金可以永久,因此用它们制成的药物,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这种药物被称作“金丹”。炼丹术的目的就是制造金丹以达成长生不老,其中金丹的观念就相似于贤者之石。

贤者之石的组成成分

辰砂

人类自古以来就相信某些特别物质会对物质的变换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古代埃及炼金术师认为铅是种变化多端的特别金属,因为当时已经知道如何利用,从质杂不纯的贵金属中提炼纯金与纯银。中世纪的阿拉伯则较重视水银硫磺,他们相信融合水银与硫磺就能制作出灵药(万灵药),非但能治百病还可以点石成金

中世纪的欧洲根据给中世纪欧洲炼金术带来巨大影响的贾比尔·伊本·哈伊扬的学说,水银硫黄是贤者之石构成的两大要素。根据这两种要素的不同比率,从而产生卑金属贵金属的区别。尽管在这之后又出现了加入的三要素说,但炼金术师们的注意力还是常常放在水银上。他们以水银为原料,不断重复着各种各样制造贤者之石的尝试。

这其中,水银和硫黄的化合物硫化汞会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这种化合物的天然产物被称为辰砂(参考照片)。在中国传说中,它被看作是制造长生不老药、仙丹、金丹的原材料(炼丹术)。汉字中的“丹”字也因为辰砂的缘故而具有了红色的含义(大徐本、段注本《说文》:“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象丹形,凡丹之属皆从丹。”辰砂为朱砂,即水银、硫磺的天然混合物之又名,产于广西、云南、四川朱砂

“红药液”中的药液一词,拉丁语原文为tinctura。其原意虽然是染料,但这里表示的是把草药浸泡在酒精中制成的药剂。中文也称作药酒红药水汞溴红溶液)作为水银制品,因为具有杀菌作用,现在也已经成为了家庭常备药。

虽然不能制造出黄金,但炼金术却可以用来进行镀金。把黄金溶在水银中会生成金汞齐。在打磨后的的表面涂上金汞齐后进行加热,水银蒸发后就会在铜的表面留下黄金的镀层。

贾比尔发现了能够溶解黄金王水。把黄金溶解在王水里,干燥后就会留下一种黄色的粉末,叫做氯金酸氯金酸的水溶液也可以用来进行镀金。把它涂在铜的表面的话,由于置换反应就会生成氯化铜,同时金就会析出并留在表面。

贾比尔(Geber)一直被认为是“王水”的研究者,用盐酸硝酸,少数物质能溶解黄金(和仍然经常使用金的回收和净化)的混合物的发明者。

在有些观点里,贤者之石也被认为是黄血盐亚铁氰化钾)。在黄血盐和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黄金后加热,黄金就会溶解在这种液体中。因为这种材料带有剧毒,近些年里的使用量已经急剧减少。但是作为电镀和非电解镀层的原材料,氰化金的化合物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把溶有黄金的溶液涂在普通金属的表面,再透过铜导线传送微弱的电流,从而把黄金固定在金属表面的方法被称为电镀。根据一些考古发现,在古代中东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曾经使用过被称为巴格达电池的世界最古老的电池

虚构故事中的贤者之石

贤者之石出现在许多虚构故事中,如:

而今时今日,在英语的俚语中,“贤者之石”(Philosopher's Stone)已经变成了迷幻植物。

参考文献

  1. Strohmaier, Gotthard (2003). "Umara ibn Hamza, Constantine V,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elixir". Hellas im Islam: Interdisziplinare Studien zur Ikonographie, Wissenschaft und Religionsgeschichte.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pp. 147–150. ISBN 978-3-447-04637-4
  2. Julian Franklyn and Frederick E. Budd. A Survey of the Occult. Electric Book Company. 2001. p. 28-30. ISBN 1-84327-087-0.
  3. Dixon, Laurinda (1994). Nicolas Flamel. His Exposition of the Hieroglyphicall Figures (1624). Garland Publishing.
  4. J.B. Craven. "Count Michael Maier". p.90
  5. Anonymous. On the Philosophers' Stone. (unknown date, possibly 16th century)
  6. Eirenaeus Philalethes. A Brief Guide to the Celestial Ruby. 1694 CE
  7. Theophrastus Paracelsus. The Book of the Revelation of Hermes. 16th century
  8. An unknown German Sage. A Very Brief Tract Concerning the Philosophical Stone. (unknown date, possibly 16th century)
  9. Theophrastus Paracelsus. Of the Nature of Things. 16th century

外部链接

女巫的一千零一夜:https://witchscoven1001.pixnet.net/blog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