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包肉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国菜系列
四大菜系
鲁菜 - 川菜
粤菜 - 苏菜
八大菜系
闽菜 - 浙菜
湘菜 - 徽菜
十大菜系
京菜 - 上海菜
十二大菜系
陕西菜 - 豫菜
十四大菜系
辽菜 - 楚菜
十六大菜系
津菜 - 云南菜
新八大菜系
陇菜 - 杭帮菜
吉林菜 - 辽菜
甬菜 - 陕西菜
晋菜 - 沪菜
粤菜
广州菜 - 潮州菜 - 香港菜 - 澳门菜
客家菜 - 顺德菜
苏菜
京苏菜 - 苏锡菜
徐海菜 - 淮扬菜
东北菜
龙江菜 - 吉林菜
辽菜 - 东北菜
其他菜系
福州菜 - 大连菜
宫廷菜 - 官府菜
谭家菜 - 新疆菜
内蒙古菜 - 赣菜
海南菜 - 贵州菜
广西菜 - 清真菜
西藏菜 - 青海菜
河北菜 - 台湾菜
眷村菜
海外中国菜
巴基斯坦式中国菜 - 娘惹菜
秘鲁中餐 - 美式中国菜
新加坡菜

锅包肉(英语:Fried Pork in Scoop[1])是一道东北风味菜,以猪肉为主料的料理;而清真风味的餐馆则用牛肉替代猪肉。

烹饪方法

锅包肉有两种做法,一为烹汁,一为熘汁。

烹汁(老式)

烹汁是将精选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配糖、白醋、盐和芝麻油兑成的清汁,拌炒勾芡即成。成菜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酸甜可口。[2]

熘汁(新式)

除烹汁外,大厨郑兴文也发明熘汁法,即将出锅时撒上番茄酱翻炒,多放白糖,把汁熬至厚稠,似勾芡一般,然后下肉片翻匀。由此法烹的菜品亦酸甜口,色泽红润,汤汁较多。目前在辽宁一带的锅包肉几乎均为此法制作。[2]

清真锅包肉

清真菜的锅包肉使用牛里脊作为主料,其余与普通锅包肉类同。[3]:24

其它

一些餐饮业者为节约成本,以鸡肉代替猪里脊,口感逊色许多。

历史

锅包肉是厨师郑兴文对京菜焦炒肉片的改良而诞生的。郑兴文的俄罗斯妻子喜爱焦炒肉片的外焦里嫩,但不爱鲜咸味道。于是郑兴文依俄罗斯妻子的饮食口味,以烹汁法将焦炒肉片改为酸甜口味,并配上水果,锅包肉由此问世,成为哈尔滨首创的菜肴。[2]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可能由于外国人在点菜时发音有问题,因此被叫成“锅包肉”。[4]

郑兴文在哈尔滨时乃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的首席厨师,发明锅包肉后先将这道菜肴端上了哈尔滨道台府外交接待的餐桌上,并受到了外宾特别是包括俄罗斯格鲁吉亚波兰等西方国家官员的欢迎。[2]哈尔滨鼠疫疫情结束后,清政府从1911年4月3日(农历三月初五日)至4月28日(农历三月三十日)在奉天(今沈阳)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郑兴文担任大会主厨,为适应各国来宾口味,将糖醋汁更改为番茄酱,发明了以熘汁法烹饪的番茄酱锅包肉,并遂此成为形成辽宁风格,在当地沿用至今。[5]

郑兴文传艺于其子郑义林之后,郑义林曾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开过名叫“老厨家”的餐馆,[2]以道台府菜为号召,又在哈尔滨厚德福饭庄供职,[2]锅包肉由此经上层社会流向广大民众。郑义林传艺于其子郑学章,郑学章在哈尔滨知名饭店“宝盛东”、“中朝饭店”任职,并传艺其子郑树国。[2]郑树国恢复了“老厨家”餐馆,主打滨江官膳道台府菜,并扩张多家分店。[2]

影响

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从北京来哈尔滨主持东北地区协作会议。在视察三八饭店时亲自点了哈尔滨特色菜锅包肉,并评论道:“可别小看这道菜,它的价值也同样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点。”[6]2015年10月11日,韩国总理郑云灿来到老厨家友谊路店对锅包肉给予极高的评价;[2]2015年10月13日,俄罗斯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来到老厨家中央大街店,不仅亲自品尝锅包肉,并以“推荐人”的角色进行推荐。[2]

锅包肉在韩国也有一定认知度。小包装冷藏的锅包肉在便利店有售。 [7]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