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系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闽南民系
闽南语泉漳片 : bân-lâm-bîn-hē
总人口
大约5000万人
分布地区
中国大陆福建广东浙南
 中国香港少数民系
 中国澳门少数民系
 中国台湾多数台湾汉族
 新加坡多数新加坡华人
 马来西亚多数马来西亚华人
 文莱多数文莱华人
 印尼多数印尼华人
 菲律宾多数菲律宾华人
 泰国多数泰国华人
 越南越南华人民系之一
 老挝老挝华人民系之一
 柬埔寨多数柬埔寨华人
 缅甸缅甸华人民系之一
 日本日本华人民系之一
 美国美国华人民系之一
 加拿大加拿大华人民系之一
 澳大利亚澳洲华人民系之一
 新西兰新西兰华人民系之一
语言
强势闽南语:闽台片泉漳话
闽南语分支:海陆丰话龙岩话
浙南闽语大田话潮州话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台湾受到
现代标准汉语巨大影响

海内外后裔亦受英语马来语印尼语
日语粤语影响
宗教信仰
传统的道教汉传佛教儒教民间信仰
近代的基督新教天主教
相关族群
闽南民系分支(龙岩民系潮汕民系海陆丰人闽南裔台湾人
其他闽民系闽越人

闽南民系(Bân-lâm-bîn-hē),简称闽南人,客家称河老Hô-ló[1][2]),又称福佬Hok-ló)、学佬Ha̍k-láu),是来自闽南语区群众分支之一。一般定义的闽南人指的是中国福建南部沿海地区以及台湾闽南语泉漳片使用者;广义的闽南族群则包括潮州话浙南闽语等所有闽南语的使用者。在中国泉州漳州厦门三市全境和龙岩市区、台湾大部分县市(除了南桃园新竹县苗栗县高山族地区)、金门列岛东南亚国家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菲律宾等地,闽南裔都是占据当地绝对人口优势的华人族群。全世界总和人口超过5000万。

称呼

在中国大陆的闽南裔人通常自称所属县市(如惠安人)或泛称闽南人。

台湾后裔若以国语自称,惯用词多为台湾人本省人,而在细分民系或族群时,亦会依来台祖籍使用闽南人一词。若以台湾闽南语自称则还有河佬人这一称法[3][4]台湾史教科书多使用闽南人一词。亦讹称为“河洛人”,例如桃园市政府沿用此词举办“桃园河洛文化节”。

东南亚各国闽南裔则常以福建人做自称。以至于闽南语在东南亚当地也通常称作福建话

简介

泉州一直是北方汉人以及贵族移居的中心城市,亦有不少进入福州,为控制国贸,部分平民以及海军又在中国东南沿海移居,以接应海贸及防御海盗,但商家、士族和学者仍以福建沿海为居住中心,因大量人口向福建沿海移居,出现汰弱留强的情况,不少商人向周边地区如温州潮州迁移。当地的闽民系则是衣冠南渡士人和当地的百越人的融合。越人是广东与浙江沿海的闽语人口的族源之一。中原移民经长三角由水路南下,因福州为福建省会,受更多历代由江南南下的人群交流影响,而使方言和民系有所不同,而广东沿海,珠三角的人当中不少亦是客家人南下的后代,所以亦有客闽粤一家亲的说法,广东珠三角也含被当地汉族民系互相影响的福建以及江西等移民,闽民系只占其中一个重要组成,而且有不少聚居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商的资本由大陆各个省市转为以香港新加坡为中心,美国亦有60万闽籍华人。

民系历史

公元前111年,闽越国汉平东越之战覆亡,福建纳入西汉王朝的版图之中。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导致大量中原士人迁徙进入泉州,带动了当地的开拓与发展。唐宋元明,泉州港都曾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一流港口。

唐朝初年编纂的《隋书》显示,历代江东政权定都的丹杨郡除外,江南东部各地的风俗大致相近,与周围的淮南、两湖、岭南有明显的区别。而贯穿安徽和浙江的新安江流域、江西以及曾经同属闽中郡的福建和浙江东南之风俗尤具更多的共性。[5]

唐朝中叶,陈元光家族另外开拓了漳州地区,被后世的漳州人供奉为开漳圣王Khai-chiang Sèng-ông)。五代中期,留从效闽国灭亡之后,曾割据漳泉二州,并接受南唐的“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封号。闽南人在商业学术航海等方面皆取得很高的成就。

在《太平寰宇记》成书的北宋初年,新安江流域、江西、福建以及浙江东南的风俗各自演化分离,而江西仍为内部较一致的洪州风俗区。此时,福建已出现南北并列的两个风俗区,福州风俗区囊括了福建多数地区。而闽西、粤东的发展过程较为迟缓,继闽南之后脱离福州、广州风俗区的范畴,乃为较晚近之历史变迁。陈元光的中原故里光州地区,位于淮河西段,在北宋当时属于横跨湖北大部、河南南部的荆襄风俗区。

北宋初年记载的荆襄、福州、泉州、广州四个风俗区[6]
风俗区 包含地区
荆襄 邓州唐州蔡州光化军襄州随州信阳军光州荆门军郢州安州江陵府(荆州)复州
福州 福州南剑州建州邵武军汀州
泉州 兴化军泉州漳州
广州 春州恩州广州英州韶州南雄州祯州(惠州)梅州潮州

闽南地区又是宋朝朱熹理学闽学的发祥地之一,长期与各地的知识份子有密切的往来,明末成立于苏州的学术、政治社团复社也获得了闽南民系的参与[7]以及郑氏反清势力的合作[8]

明末福建各府以及使用闽语的广东各府复社社员[7] 附明清鼎甲文进士人数[9][10][11]
地区 福州府
(9县)
泉州府
(7县)
漳州府
(10县)
兴化府
(2县)
潮州府
(11县)
邵武府
(4县)
建宁府
(8县)
汀州府
(8县)
延平府
(7县)
琼州府
(10县)
雷州府
(3县)
社员 103 52 51 24 11 9 9 9 8 2 1
  • 潮州府仅海阳4人、澄海4人、大埔2人、饶平1人,而潮阳、程乡、揭阳、惠来、平远、普宁、镇平等县并无社员。
  • 海陆丰(当时陆丰尚未置县,两地同属海丰一县)有海丰2人,惠州府其余县仅有博罗2人、归善1人。
  • 广州府(15县)较粤东更远离苏州地区,仍达到112人,显示社员人数相当程度反映了各地知识份子的规模。
鼎甲
(第一甲)
18 10 5 6 1 1 2 1 0 1 0
状元 8 2 1 2 1 0 1 0 0 0 0
榜眼 9 6 1 0 0 0 1 1 0 0 0
探花 1 2 3 4 0 1 0 0 0 1 0

航海方面,闽南人曾建造大福船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并完成郑和下西洋的创举;而明朝中末期的闽南倭寇以及清朝初期的华南海盗也都有闽南人航海家的身影;此外,由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所建立的海上舰队更以自身的航海实力帮助南明政权满清对峙;并且在南明败亡之后,于海外的台湾击败荷兰西方强权,建立东宁政权;最后,清廷又借助同为闽南人的施琅击败了郑家军。然而,闽南人优秀的航海与商业实力招来清朝皇室的猜忌,因此在泉州港实施海禁,改以广州为对外商港,这除了导致闽南地区没落之外,也造就了明末清初东南沿海的海盗兴盛。清朝末年,清国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12],更大量的闽南人到南洋经商,从此又多了一大班闽商富豪,五口通商之中两个口岸便是在福建省的。闽南人在清朝时因为长期和满清敌对,被视为反贼,闽人大力支持反清革命,当中又以陈嘉庚为领袖,为国民党提供大量资金,当时流传著“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的俗谚。解放战争后,共产党取得中国大陆政权后,大量在香港、台湾以及五口通商的城市流动闽南人口向台湾、香港以及南洋移民。

明清两朝,闽南人开始大量向海外移民、殖民并且经商。除了向更南方的广东移动之外,也大量地往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迁移。由于台湾地理位置最为靠近,又加上施琅颁布的渡台禁令禁止粤人入台,使得闽南人成为台湾的主体族群。来到台湾的闽南人及后裔重于经商,开创了郊商文化。

整体来说,闽南民系于汉朝开始初步形成,晋朝到唐朝为大量人口迁入福建而成为现今闽南民系的主要成分,明朝到清朝则是闽南民系向广东、台湾扩散的时期,清末以及民国则是大量人口向香港、台湾以及南洋移民的时期。闽南民系经商人口由唐朝到清朝向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全世界扩张。当中以明朝海禁后、满清执政、列强入侵、解放战争时期迁出大量人口,福建现今成为中国人口最少的省份之一。

语言与文字

闽南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中的一种。至清末前,闽南人与其他汉族民系一样,皆是以汉字为该语言的书写文字系统。正式文书上,闽南仕绅多以汉文交流;而闽南语的白话文学则以南管歌仔册等民间音乐的歌本为代表,这些用于表达闽南语白话的汉字便成为日后台湾闽南语文台闽汉字发展的重要基础。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传教士亦随这股势力进入东亚世界传教。为了能在闽南台湾等闽南语通行区方便地传教,诸多基督教长老教会的传教士们承先启后设计出一套专门书写闽南语厦门方言拉丁文字系统罗马化来翻译《圣经》,而这套拉丁文字也就是白话字Pe̍h-ōe-jī)。普及后,白话字的使用便不再局限于传教,以其为书写媒介所写成的报纸字典数学医学以及文学等各类书籍与作品也陆续出版,白话字的通行人口一度多达数十万。

对于“闽南语”的称呼,由于诸多因素而有不同的见解与名称。在过去,由于十分重视地域关系,因此即便使用相同的语言,使用者仍会依照自己的原乡与方言腔调来区分彼此,例如,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以及台湾闽南语等等。亦有以福建省为主体的称呼,如闽南人的东南亚及海外移民与后代多以福建话Hokkien)来作为称呼。

建筑

闽南建筑强调屋脊及屋面的曲线,而屋脊又分为燕尾脊马背两类型。燕尾脊是弯曲两端上翘如燕尾般的屋脊,多用于庙宇及官宅;马背则是两端不翘起,形成拱起如马背的山墙,用于民宅,而马背山墙又分为五种形状,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

闽南宅第建筑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三院落三种形式:

  • 三合院:“ㄇ”字形的三合院是最常见的建筑形式。
  • 三落院:以合院为基本格局,作纵向或横向发展,为地方望族或官宅使用。
  • 四合院:四合院形状如“口”字形,为官绅地主所喜用。

传统建材则多以“红砖红瓦”,因为历来将红色视为喜庆吉利的颜色,所以泉州人索性把红砖叫做“福办砖”,传统台湾闽南大厝或宫庙使用红瓦。日据时期开始引入日式的黑瓦或灰瓦,因此现今台湾常见的黑瓦或灰瓦,除少部分属于客家或潮州建筑外,大部分为日据时代所营建的建筑物。

福建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福建漳州南靖德远堂
台湾台北龙安坡黄宅濂让居
台湾台北林安泰古厝
漳州、泉州派建筑大木结构的差异[13]
构件 漳州派 泉州派
  • 用料较粗壮,梭柱收分明显
  • 用料较修长
  • 断面使用圆或方形,用料较大
  • 断面多用圆形,用料较小
步口通梁
  • 梁头常伸出吊筒,并雕以龙头
  • 梁头止于吊筒,外以木雕封套
束木(月梁)
  • 月梁作肥身或平板枋形
  • 束木置于叠斗的上层,直接承受桁木
  • 月梁作肥身断面,上凸下凹
  • 有时束木不直接承受桁木
瓜筒(瓜柱)
  • 瓜筒多呈圆球的南瓜形
  • 瓜筒多呈修长的木瓜形
  • 多用简单的方斗
  • 多用桃弯斗、六角斗、八角斗、圆斗
  • 多用造型多变的螭虎拱或草尾拱,拱身呈弯形
  • 多用简洁的葫芦平拱或关刀拱,拱较平直
鸡舌拱
  • 常省略鸡舌拱,直接以半圆槽的斗承受桁
  • 用料较大,拱头倒勾
栋架
  • 坡度较平缓,桁木间距较大,架数较少
  • 架数较多且坡度较陡峭,有如穿斗式屋架,喜作假四垂
闽南沿海传统民居布局组合[14][15]
基本布局
(街路厝)
附属建筑 室外院落 分布
【一条龙】
三间张单落厝
漳州、泉州较常见
前埕
【三合院】
三间张榉头止
四间张榉头止
五间张榉头止
漳州、厦门较常见三间张
泉州较常见五间张
前埕
回向 前埕
单护厝 前埕
双护厝 前埕
三护厝 前埕
【四合院】
三间张两落大厝
四间张两落大厝
五间张两落大厝
漳州、厦门较常见三间张
泉州较常见五间张
前埕
单埕头楼 前埕
双埕头楼 前埕
单突规房
单护厝
单护厝 前埕
双护厝 前埕
单护厝+回向 前埕
双护厝+回向 前埕
单护厝+单埕头楼 前埕
双护厝+单埕头楼 前埕
双护厝+双埕头楼 前埕
双护厝+单埕头楼+回向 前埕
双护厝+双埕头楼+回向 前埕
单护厝 前埕+单侧院
双护厝+回向 前埕+后界土
单护厝+单埕头楼 前埕+单侧院
单护厝 前埕+单侧院+后界土
双护厝 前埕+双侧院+后界土
【三合院、四合院组合】
三间张两落榉头止
五间张两落榉头止
前埕 泉州较常见
单护厝 前埕
双护厝+双埕头楼 前埕
【四合院】
三间张三落大厝
五间张三落大厝
前埕 漳州、厦门较常见三间张
漳州、泉州较常见五间张
回向 前埕
单护厝 前埕
双护厝 前埕
【四合院】
三间张多落大厝
五间张多落大厝
前埕 厦门、泉州较常见三间张
漳州较常见五间张
双护厝 前埕
【名词解释】
大厝身 民居建筑的主体,由各落及榉头组成。
衡量建筑面阔的标准,厦门、泉州称“开间”为“间张”,漳州为“间过”。
以三间张、五间张较常见,单落规(四间张)较少。
衡量建筑进深的标准,泉州也称为“进”。
榉头 两落之间的厢房,漳州、厦门称为“伸脚”,可作为厨房或闲杂间。
榉头止 单榉头(泉州):漳州称为“下山虎”,厦门为“四房二伸脚”。
双榉头(泉州):漳州称为“爬狮”,厦门为“四房四伸脚”。
漳州、厦门两种形式皆有。
两落大厝 漳州称为“四点金”。
第一进为“下落”,门厅所在;第二进为“顶落(上落)”,大厅及主要居住用房所在。
下落、顶落以及榉头围合成的空间,称为“天井”或“深井”,常铺以条石。
护厝 保护大厝身的纵向建筑,用于扩充居住空间,又称为“护龙”、“护甲”。
埕头楼 前埕两侧加建的纵向附属建筑,用于储藏,较少居住。
泉州称为“埕头楼”,厦门、漳州称为“护厝头”。
回向 前埕前方设置的单层横向建筑,对大厝身有遮挡海风及加强防御的作用。
可用于储藏、书房、店面以及居住,泉州地区较常见。
突规房 紧邻三间张大厝加建的纵向房屋,增补使用空间。
前埕 大厝正前方的空地,可铺设条石或红砖,成为“石埕”或“砖埕”。
可环以围墙区隔前埕和外界,此墙又称为“墙街”或“埕围”。
一般在大门前方左右两侧或单侧设门,称为“墙街门”,门上设屋顶则称为“门路亭”。
正对大门处的埕围,可增高建为“照壁”,饰以镇煞的图案。
侧院 大厝一侧的空地,可作为巷路、花园或将来扩建突规房甚至护厝,厦门较常见。
后界土 大厝后方的空地,可作为后院或将来扩建之用,泉州、厦门较常见。

饮食

闽南民系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饮食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而不喜辛辣,喜清淡而不喜油腻。饮食种类繁多,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潮汕等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各地闽南民系人饮食的特色。蚵仔煎、鱼仔糜、鱼丸、丸仔汤、面线糊、糯米肠肉粽等等皆为各地闽南民系人居住地区饮食的著名代表。

闽南当地菜肴、点心、肉品及传统饮品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
种类 品名 备注
牛肉炕块 牛肉块川烫去腥污,以老姜、桂皮当归八角、酱油、绍兴酒等调料炖煮至酥烂。
牛排 带肉牛肋骨切段,川烫去腥污,与中药材、咖喱、冰糖等调料炖煮至酥烂,汤汁呈金黄色。
牛肉羹 牛肉除去筋膜,捶打成泥,与调料、番薯粉搅拌均匀,分次捏成不规则状下锅川烫捞出,
再与调料勾芡成羹汤。
牛肉丸 即牛肉扛丸。牛后腿肉除去筋膜,捶打成泥,与调料、淀粉搅拌均匀,分次捏出丸状下锅川烫捞出,
可煮牛骨汤或切丁和蔬菜拌炒。
牛头狮 即牛肉火锅,以多个部位的牛肉与其他配料熬煮。
风肠 猪前腿肉切丁,与料理酒、调味料搅拌均匀后腌渍。猪小肠洗净,以棉线束紧一端,填入腌渍猪肉,
两端束紧吊挂阴干数日。
烟肠 风肠馅料加入番薯粉搅拌均匀,灌肠后不阴干,水煮捞起食用。
封猪脚 带骨猪蹄川烫去腥污,沥干水分下锅油炸,捞起与配料、调味料、料理酒及中药材炖煮。
捆蹄 去骨猪蹄涂抹调味料,以棉线捆紧腌渍数日,再放入卤包加水蒸熟,切片调味后食用。
肉圆 即猪肉扛丸,以猪后腿肉制作。
猪血汤 汤底为大骨汤加中药材,放入猪料(凝固猪血)、葱花、猪大肠、猪油粕。可添加醋肉、油条食用。
扁食 猪绞肉加入虾米、葱花、红葱头的细末以及淀粉搅拌均匀,填入扁食皮收合捏紧,放入大骨汤煮熟。
烧卖 馅料量较扁食多,且烧卖皮并不收合至顶部,蒸熟后食用。
五香 或称“鸡卷”。猪绞肉加入荸荠丁、葱花、鸡蛋、番薯粉及调味料搅拌均匀,以豆皮卷成长条油炸。
醋肉 猪肉切块,和料理酒、醋搓揉均匀,沾番薯粉入锅煎炸。
酱瓜肉 酱瓜、香菇、红葱头切碎与猪绞肉、调味料翻炒焖煮或搅拌均匀蒸熟。
盐鸡 童子鸡放血、去毛后,扒去腹内(内脏)置于锅中,以盐覆盖整只鸡烹煮。
麻油鸡 鸡肉、麻油及调味料进行腌渍,老姜切片与麻油翻炒至焦脆,腌渍鸡肉、配料及料理酒先行焖煮,
再放入麻油姜片。
菠萝胗花 鸡胗或鸭胗切花,以料理酒腌渍去腥,入锅加调味料翻炒,再加入切块的菠萝焖煮。
盐烧鸭 全鸭与调味料、姜片放入内锅,砂或盐放入外锅,隔热烹煮。
芋香烧鸭 芋头切条川烫,鸭肉切条煎炒,再与肉汤、调味料及绍兴酒焖煮。
咸水鸭 全鸭放血、去毛,扒去内脏改填以调味料腌渍数日,川烫去腥污,捞起切块调味。
冬粉鸭 鸭汤加入鸭内脏、鸭血、姜片、冬粉、葱花、芫荽以及经过调味的鸭肉。
鸭仔糜 鸭肉与老姜、当归煮熟,放凉后切丁,加入大骨汤、鸭汤、米饭及调味料烹煮。
水产 鱼丸 鳗鱼狗母鱼马鲛之鱼浆,和水、番薯粉搅拌,分次捏出丸状,填以猪肉为内馅,下锅川烫捞出。
鱼松 大黄鱼狗母鱼巴朗鱼或杂鱼,蒸熟后剔除鱼骨,以花生油煎炒搅碎成黄色的鱼茸,
再添加白糖、老酒制成。
鱼卷 鳗鱼狗母鱼马鲛之鱼浆,和水、清粉(番薯粉)搅拌,
并调以油葱、荸荠、葱、姜、扁鱼、虾米,卷成条状蒸熟,可进一步清炖或油炸。
玉盏豆腐 鳜鱼肉泥和鸭卵清、面粉、淀粉搅拌成鱼浆,放入酒盏,填入虾米、猪肉、扁鱼等切碎制成的内馅,
再覆盖一层鱼浆,最后洒上切碎的香菇、葱、煎熟的鸭卵仁薄片等细丁蒸熟。
马鲛羹 马鲛肉和鸡蛋白、白糖、番薯粉、料理酒混合后搅拌成泥,分次捏成不规则状下锅川烫捞出,
再与调料勾芡成羹汤。
鱼仔糜 汤底为大骨汤,放入糯米饭搅拌,再加入加力鱼丁、猪肉丁、配料、调味料及料理酒烹煮。
炸糟鳗 鳗鱼洗净切块,与姜泥、蒜泥、鸡蛋、红糟、五香粉及料理酒搅拌均匀进行腌渍,
再涂抹番薯粉入锅油炸。
章鱼 小章鱼沾醋、辣酱、香油以及姜丝食用。
鲎羹 肉、鲎膏与调料勾芡煮至浓稠状,可加上醋、姜丝、蒜泥食用。
桂花蠘 梭子蟹之蟹肉、蟹黄,加上打散的鸡蛋、鸭蛋以及芹菜段、荸荠丁、肥猪肉丁,搅拌煎炒,
呈红、黄、白相间之色泽,犹如八月的桂花。食用前添加香油及芫荽
虾枣 鲜虾剥壳去除背部肠泥后拍碎,与猪肉、荸荠、盐水搅拌成糊,再捏成丸油炸至金黄色,状似金枣
蚵䭔 粉浆舀在圆勺内,放入蚵及切碎的葱、蒜和其他蔬菜配料,入锅油炸至金黄色。
蚵仔煎 蚵仔加入粉浆、蒜苗、鸡蛋翻炒,淋上酱汁食用。
炒花蛤 花蛤泡水吐沙,与姜丝、蒜末、碎辣椒、酱油、醋及酱料翻炒并焖熟。
清炖竹蛏 竹蛏泡水吐沙,与姜丝、料理酒浸泡再行炖煮。
土笋冻 土笋(可口革囊星虫)置于水中,吐出秽物后熬煮出胶质,待其冷却凝结即为土笋冻。
炒海金针 海金针(裸体方革星虫)置于水中,吐出秽物后与金针菇、豆芽菜拌炒。
面粉 卤面 汤底为大骨汤,放入炸物、卤料、虾仁、鱿鱼干、笋丝、香菇丝、金针花,打入鸡蛋搅拌并勾芡,
再加入黄面及蔬菜。
虾面 汤底为虾汤,加入黄面、虾仁、鱼丸、蔬菜。
沙茶面 汤底为大骨汤、沙茶酱,加入黄面、肉类、蔬菜。
手抓面 将黄面卷成面饼,涂抹酱料并放入炸物食用。
面线糊 汤底为大骨汤或海鲜熬制的汤,放入面线并勾芡,再加上海鲜、炸物或卤料。
发糕 面粉与糖、酵母粉、配料搅拌均匀,静置发酵,蒸熟后放凉切块食用。
满煎粿 面粉与鸡蛋、糖、酵母粉搅拌均匀,静置发酵,再倒入锅中加热,铺上花生、芝麻甜馅,继续加热,
对折成半圆形切块食用。
油炸鬼 或称“油炸粿”,即油条,亦常搭配羹、汤食用。
马蹄酥 面粉、水及白糖搅拌均匀,部分面团揉入馅料擀成中层面皮,以无馅的上下层夹合中层,入锅油炸。
蒜蓉枝 或称“索仔股”、“索仔条”,为麻花的一种。面团切成长条,拧出双股绳索缠绕的螺旋形状,
下锅油炸后捞起放凉,再浸泡添加蒜蓉的糖水,待蒜蓉糖衣凝结,恰似寒树挂霜。
枕头饼 面粉与猪油搅拌均匀,静置发酵,再加水擀入奶油,制作酥皮面团。将猪肉、冬瓜糖切丁,
与芝麻粉、花生粉及白糖混合成内馅,填入分次捏制的小长方条枕头状酥皮面团,入锅油炸捞起。
虎咬草 空心烧饼撞出一个缺口(虎口),放入花生糖(虎舌),饼皮内侧抹上甜辣酱(老虎口水),
再夹入芫荽(草)。
润饼 润饼皮铺平,放上蔬菜、海鲜、肉类、煎蛋丝、豆制品、花生粉及糖粉,包裹成卷。
面茶 面粉炒至暗黄色后过筛,再与油葱酥、白糖、芝麻(或花生粉)搅拌均匀。可冲泡开水呈糊状食用。
食饭米 菜饭 以猪油煎炸红葱头,放入葱花、虾米、香菇、木耳、豆类、蔬菜、炸豆腐或蚵干翻炒,
再加水和米饭焖煮。
菜头粿 米加水研磨成浆,加入菜头签(萝卜刨丝)熬煮并持续搅拌粿浆,粿浆蒸熟后可切片沾面粉浆油炸,
并沾酱食用。
碗粿 米浆与馅料盛入碗中蒸熟,划碎叉起沾酱食用。
九重粿 米浆蒸熟后再覆盖一层蒸煮,直至九层。每层可混入不同成分呈现相异颜色。
炒粿条 粿皮晒干后切成一指宽的粿条,加入调味料、蛋类、蔬菜及肉类翻炒。
炒米粉 米粉川烫沥干,调味料、香菇丝、海鲜、蔬菜及肉类先行翻炒,再放入米粉搅拌均匀焖熟。
米筛目 米浆用布袋压挤出水分成为“粿粹”,与番薯粉搅拌成团,再揉捏成细条,煮熟后捞起冷却。
可作为甜食或咸食。
鼎边糊 米浆浇入热锅边形成薄皮,再铲入卤汤,放入芫荽、猪肉、猪血、海鲜、卤料及油条。
米芳 或称“米香”。米煮熟后晒干,入锅油炸捞起,与炒花生、熬热的麦芽膏混合均匀,擀成厚片,
冷却后切块食用。
糯米 油饭 糯米浸泡后,沥干蒸熟,先行翻炒配料及调味料,加入糯米饭搅拌翻炒均匀,再放入芫荽。
肉粽 糯米洗净与油葱酥、卤汁翻炒,加上卤三层肉、香菇、笋干、鱿鱼干、虾米、调味料,
及莲子或栗子、鸡蛋或鸭蛋,以竹叶包裹捆好,浸入沸水煮熟。
豆粽 主要添加豆类作为粽料。
碱粽 糯米浸泡碱水后,以竹叶包裹捆好浸入沸水煮熟,可沾糖食用或切片煎至外表焦脆。
糯米肠 猪大肠去除油脂后洗净,填入浸泡过的糯米,两头束紧蒸熟。可切片煎至外表焦脆沾白糖食用。
米血糕 糯米浸泡后,加入新鲜液体猪血搅拌均匀蒸熟。可切块沾花生粉、姜醋汁或油炸、煮汤食用。
双糕润 糯米浸泡后磨碎,舂至适当的黏性,分别加入红、白糖贴合出双色双层或三层糕体,
洒上配料后蒸熟,切块食用。
茯苓糕 糯米粉、茯苓粉及糖粉混合均匀过筛后,沾水产生颗粒,将颗粒揉细,再重复将湿粉过筛、揉细。
放一层湿粉入蒸笼,铺上馅料,再覆盖一层湿粉,蒸熟后切块食用。
桔红糕 炒糯米粉、蜜制金桔碎末及红麹粉加入糖水搅拌,分小团搓成长条,再切出小圆柱沾满白糖。
红龟粿 糯米加水研磨成浆,以食用红粉染色,填入豆沙、花生或芝麻甜馅,蒸熟后用龟粿模压出花纹。
鼠麹粿 做法与红龟粿相似,改以鼠麹草混入糯米团染色。
麻蓼 或称“麻粩”、“麻枣”。糯米浸泡后蒸熟,舂出适当黏性,米团切成长条后晒干,入锅油炸捞起。
与麦芽糖浆翻炒,再沾上炒热的芝麻粒并覆盖整个表面。
碱糍 糯米浸泡草碱水,磨浆去除水分舂制而成的麻糍
藿米 藿米糍 藿米蒸熟,再舂制而成。可加糖或以配料拌炒为咸食。
淀粉 炒冬粉 冬粉浸泡软化,先行翻炒配料,再加入冬粉继续翻炒并调味。
番薯 番薯粉团 番薯粉加水与配料搅拌均匀,分次捏出小团后煎炒或蒸熟,可和蔬菜、海鲜、米粉、面线煮成咸汤。
炸枣 番薯泥与糯米粉、白糖搅拌均匀后分成小丸或小圆条,包入馅料入锅油炸。
芋头 八宝芋泥 芋头去皮后蒸熟,擀成芋泥,与油葱酥、糖、猪油搅拌均匀后,以一半芋泥铺底,
放入八种配料制成的内馅,再覆盖另一半芋泥,进行第二次蒸煮。
芋圆 芋签(芋头刨丝)与番薯粉搅拌,分次捏成丸,包入猪肉、虾米、葱花、调味料制成的内馅,
蒸熟后可沾糖粉、花生粉、辣酱或煮大骨汤食用。
芋包 白米磨浆和芋泥搅拌均匀,挤出水分,以一半铺底,放入甜馅或咸馅,再覆盖另一半进行蒸煮。
大豆 豆奶 豆浆
豆腐花 豆花,可放入甜汤或加入卤料食用,甜咸均有。
水灵丸 豆腐压成泥并挤出水分,将碎香菇、碎花生、蔬菜与豆腐泥、调味料搅拌均匀,分次捏成丸状蒸熟。
绿豆 翰林糕 即绿豆糕。
绿豆粉粿 绿豆浸泡后磨浆,除去渣滓,再沉淀晒干制成绿豆粉。将绿豆粉混合糖水加热,持续搅拌,
放凉后凝结成块。
石花菜 石花膏 即洋菜冻,可加入配料及糖水食用。
仙草 仙草粿 即仙草冻,可加入配料及糖水食用。
麦芽膏、明糖、贡糖。
蔬果干 柿饼 柿干。
檬脯 柠檬干。
蜜橘 以大金橘蜜渍。
冬瓜条 冬瓜条浸泡石灰水,加糖熬煮成冬瓜糖。
茶酒 糯米酒、米烧酒、番薯酒、高粱酒、绍兴酒。
石亭绿、乌龙茶(茶种相当多样)。

服饰

早期服饰为汉服唐装,现代大多以西装衬衫为主要服饰。

福建水师军官之女肖像,胡博•华士作
惠安女塑像
近代闽南地区服饰的演变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年代 男装 女装
清末
民国
  • 大襟衫、大襟长衫、长袍、马褂、马甲、宽筒裤
  • 中山装、短衫、大衣
  • 大襟衫、袄、马甲、宽筒裤、四幅裙、百褶裙、肚裙、长裤裙
  • 旗袍、短衫、大衣、罗裙
50~70
年代
中山装、列宁装、干部服、青年装、绿色军装

宗教信仰

佛教

禅宗在闽南的法派以及主要禅师[39][40]
朝代 南岳 青原
临济宗 曹洞宗 云门宗 法眼宗
  • 小谿行传
五代
  • 云台省因
  • 云居清锡
  • 上方慧英
  • 罗汉守仁
  • 罗汉智依
  • 凉峰洞渊
黄龙派 杨岐派
  • 黄龙慧南
  • 开元子琦
  • 保福本权
  • 南峰永程
  • 尊胜有朋
  • 承天禧宝
  • 慧明云
  • 万年法一
  • 干峰圆慧
  • 鼓山祖珍
  • 净众了璨
  • 延福慧升
径山派 虎丘派
  • 径山宗杲
  • 教忠弥光
  • 法石慧空
  • 藏叟善珍
  • 鼓山祖鉴
  • 法石元智
破庵派
  • 开元妙恩
  • 开元契祖
  • 开元如炤
  • 开元大圭
明清
  • 行弥亘信
  • 如幻超弘
  • 南山超元
  • 洁菴正映

民间信仰

观音关帝妈祖哪吒王爷玄天上帝基本上是闽南民系共通的民间信仰,在郑氏王朝时移民的台湾闽南民系多半信奉明朝的护国海神玄天上帝,到了满清中叶后移民台湾的闽南民系逐渐信奉妈祖。带来航海安全的妈祖信仰是闽南民系的特色宗教,在闽南民系的聚居地可见到许许多多的妈祖庙。自开始,闽南民系开始向海上贸易发展,北至天津南至爪哇,几乎都有着闽南民系的足迹。也因此,妈祖信仰亦跟随着闽南民系的扩张遍布沿海地区。

此外,由于是移垦社会,时常祭拜土地神,且因土地神能掌握农业以外,又能保佑商业与旅途,故视为重要神灵,以做牙为土地神祭日。

其余各县有各县的乡土神,基本上可用应惠灵天概括之。表列移民原乡神祇如下:

永春直隶州泉州府

漳州府

潮州府三山国王大峰祖师保生大帝珍珠娘娘双忠

基督宗教(天主教和新教)

清末闽南地区活动的各个团体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46][47][48]
团体 传入时间 传教地区
美国归正会 道光二十年(1840) 同安、漳州府城、龙溪、平和、安溪、南靖
西班牙多明我会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同安、龙溪、海澄、漳州府城、泉州府城、晋江、惠安、南安、漳浦
英国伦敦会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同安、漳州府城、惠安、长泰、晋江、龙岩、漳平
英国长老会 道光三十年(1850) 同安、海澄、漳浦、龙溪、晋江、泉州府城、
南安、安溪、诏安、永春、德化、云霄
美国美以美会 同治三年(1864) 永春、德化、大田、惠安
英国安立甘会 同治十三年(1874) 德化、永春、惠安
法国巴黎会 光绪二十年(1894) 诏安
美国浸信会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诏安
美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光绪三十年(1904) 海澄、同安、泉州府城、惠安、龙溪

习俗

闽南民系人与一般汉族相同,但相当重视祭祖与幽灵(尊称为好兄弟),除清盂九必祭拜,尤其重视历七月,将七月称为鬼月,流传七月初一“开鬼门”、七月三十为“关鬼门”,时常在初一、十五及三十,祭拜无主孤魂,称为中元普渡[49]。在这个月中,闽南人不婚嫁、不祝寿、不乔迁、不办各种喜庆之事,惟恐将孤魂野鬼引进门[50]林再复认为鬼月之称来自闽南[51]

节庆活动

闽南当地的节庆活动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月令 节庆活动
正月 春节
  • 燃放鞭炮。
  • 备甜食请上门拜年的亲友“分甜”。
  • 初一祭祖,初二回娘家,初三开始访亲会友以及宴客,初四迎神。
  • 初五吃春饭(以除夕夜放置在灶台上的春饭掺和煮成干饭食用,亦有初一吃压岁饭)。
    此日开工,各地恢复营业办公。
  • 攻炮城、舞龙舞狮。
天诞
  • 又称“天公生”。
  • 玉皇上帝圣诞,备牲礼果品祭拜,亦有做粿、演木偶戏。
上元元宵
  • 搓汤圆,亦有包润饼。
  • 神祠、家庙悬挂花灯,外有大型的鳌山灯会、舞龙舞狮、各种民俗艺阵以及戏班搭台演出,
    甚至相互较量。
  • 庙宇供品经信徒向神明许愿后取走,如愿则来年加倍奉还供品。
    在厦门则称为“乞龟”,善男信女烧香跪拜,由“乞一还二”、“乞一还三”、“乞一还四”...,
    不断累加直至求得饭桌、萝筐、碗口等大小相异的米制寿龟,于寺庙账簿载明来年还愿米龟的数目,
    同时在龟身插上标签为记。过后若有人相中此龟,则累加还愿数目,并于龟身累加标签乞得此龟。
    最后得主于正月十六日后敲锣打鼓迎请寿龟回家。
  • 十五夜,上年新婚之新妇要重新穿上新娘礼服进宗祠祭祖、看花灯,而围观者向其投掷鞭炮,
    俗称“看新娘”(惠安亦有正月初一看新娘)。
    未婚妇女则在家人陪同下,于神像前焚香跪拜,拈香出门朝掷茭所指的方向走去,
    听闻别人第一句话,请人推敲,以卜选婿的条件、婚事的成败或吉凶,称为“听香”。
    父母也会劝诫子女多说吉祥话,让人闻得吉兆。
  • 已婚未育的妇女,徘徊于灯下求添丁,称为“穿灯脚”或“钻灯脚”。
  • 娘家要送花灯给新婚之新妇,谓之“出灯(出丁)”,祝早生贵子。
  • 族内新婚或得子之家要挂灯志庆,得子之家在宗祠挂灯称为“添灯(添丁)”。
  • 新添男丁的人家要出资在宗祠办酒席,宴请全村有孙男的老人,称“吃阿公桌”。
  • 猜灯谜、攻炮城、荡秋千。
  • 煮食蚵仔面线求运途顺利。
  • 子女要迟睡为父母求寿。
天穿
  • 漳州煮蚵仔糜、鸡肉糜或猪肉糜“补天”。
  • 厦门、泉州则在端午节时煎麦䭔或蚵䭔(蚵嗲)“补天”。
二月 头牙
  • 灶神生日,以糕饼糖果祭拜。
  • 土地公生(土地公圣诞),金纸、供品更加丰盛。
春祭
  • 祭祖。
二月底
三月初
清明
  • 吃薄饼(春饼、润饼),亦有炊清明粿。
  • 祭扫坟墓,并在坟堆上撒白色墓纸、黄色墓纸或五色墓纸,俗称“压纸”、“献纸”。
  • 折柳悬于家门外,妇女成群出外踏青并摘柳或折麦菁插于头上。
三月 立夏
  • 又称“淹夏”。
  • 制作面条或磨麦调制粉浆加糖于锅中烙薄饼卷馅制成“煎麦”、“麦卷煎”,祭拜田头土地公,
    祈求保佑庄稼不受病虫害。
  • 制作面条,以虾皮海鲜烹煮虾面食用,称为“补夏”。
四月 浴佛
  • 释迦摩尼佛圣诞(佛诞节),佛寺举行浴佛(洗佛)法会,僧侣外出化缘,有时亦抬佛像,求百姓布施“洗佛钱”。
  • 耕牛休息不犁田。
五月 端午
  • 家家户户包粽子。
  • 在门前插艾草菖蒲铁树叶、榕树枝或贴带土的稻禾于门墙上辟邪。熏烧蒲根、川芎驱瘴赶蚊。
  • 雄黄搅酒饮用少许或喷洒屋内,并饮用午时的井水或菖蒲酒。
  • 让小孩佩带雄黄袋(香料袋亦可),或涂抹雄黄于小儿脸上以辟邪。小孩臂上要结五色“长命线”,
    或用彩线贴于额上。
  • 曝晒书籍和衣物。
  • 举办龙舟竞渡,唱龙船歌,祭江、献江。
六月 半年
  • 又称为“做半年”,有初一、十五、十八三种。
  • 搓汤圆,称为“半年圆”,敬土地公,祈求保佑收成。
  • 泉州亦有祭拜玉皇上帝(视同天公生)或渔村祭拜妈祖。
天贶
  • 又称“天门开”。
  • 曝晒书籍、衣物或洗涤水井。
  • 以新谷、时鲜果品祭祖,以米粽、新谷祭神炎帝(仙公)。
  • 给花甲以上老人制寿衣、吃面线红蛋祈寿,称“六六福”。
大暑
  • 以“四物”、“十全”等药汤炖补。
七月 七夕
  • 又称“乞巧”,妇女于是日晚间问卦预卜姻缘,或祈求七仙女赐给她们针线技艺心灵手巧。
  • 女孩在此日穿耳,准备挂耳环。
  • 又称“婆姐生”,父母为家中未满16岁小孩祭拜“婆姐”。
  • 以糯米糖饭、海蟹、石榴韭菜花等在床前祭拜“床公”、“床婆”,
    焚化印有喜鹊、石榴的“乌银花纸”,祈求小孩平安成长。
  • 又称“七娘妈生”,是日祭祀迎七娘妈(织女)下凡,父母为新生婴儿认七娘妈为干妈,
    至16岁方举行仪式解除关系。
中元普度
  • 家家户户炊粿及供奉大量鸡、鸭、鱼、肉、瓜果及糕点,并在供品插上祈求平安的小旗子举行祭祀,
    甚至聘请戏班登台演戏。
  • 集资延请道士设坛作醮或僧人举办法会,进行祈福、禳灾以及超度亡灵。
  • 门口点“长明灯”或到溪边放水灯。
尾中元
  • 渔村准备牲礼果品到海边祭拜海神。
八月 中秋
  • 土地公生(土地公成道)。
  • 蒸番薯、芋头或粿加上中秋饼(月饼)及祭拜祖先、神明和月娘。
  • 月饼以大小分为六个等级,状元饼最大如面盆(洗脸盆),秀才饼最小如铜钱,由大至小依序为:
    状元饼1个、榜眼饼2个、探花饼4个、进士饼8个、举人饼16个、秀才饼32个。
    以六个骰子掷红取饼,直到饼尽,夺得状元饼者,鸣放鞭炮庆祝,是为“赌状元饼”,
    又称为“搏饼”。
  • 妇女亦有“听香”活动。
九月 重阳
  • 登高游赏或至岩寺礼佛,孩童则成群结伴放风筝。
  • 以粿或麻糍(麻糬)祭祖,以芋头、番薯、甘蔗、红柿饼、花生荚、柚子等制品祀神。
  • 吃芋头饭,取芋头“轻”、“松”之意。
  • 以“四物”、“十全”等药汤炖补。
霜降
  • 是日多吃红柿,可益肺御寒。
  • 小女孩坐于井边,由其母或穿耳妇女先以红柿祭拜“井公”、“井婆”,再以钢针穿耳,
    并将钢针丢入井中。
九月底
十月初
立冬
  • 又称“交冬”。
  • 制作麻糍(麻糬),称为“交冬糍”,供奉土地公,庆贺作物丰收。
  • 以药汤炖补,称为“补冬”。
十月 下元
  • 祭拜三官大帝,并于居家大厅前悬挂三盏玻璃宫灯,称“三界公灯”。
十一月 冬至
(冬节)
  • 又称“小年”、“小年兜”。
  • 各家都舂米或用糯米粉搓成红、白两色米丸,泉州亦捏制瓜果、禽畜鱼虾或金银锭等吉祥物。
    和糖或盐煮成甜、咸口味(亦有煮后捞起拌上白糖、花生粉、金桔糖),敬土地公、灶神和祖先,
    然后合家吃丸,寄意团圆。
    剩余的红丸,则黏贴于门扇、窗棂、灶头、树干、禽舍、畜舍、牛身以及各种用具之上,
    酬谢神灵赐福,甚至将糖圆包在芥菜叶中喂食耕牛。
    新丧人家不能搓丸,仅吃别人送来的丸。
    如有家人外出未归者,须把糯米粉晒干,留待其归来时,补食糖圆。
  • 泉州亦有做粿、寿龟、菜包、润饼以及蒸糕祝贺人寿年丰。
  • 族居乡村要开宗祠祭祖,宗族各房份要轮流承办筵席,并依序摆列于祠堂之中。
  • 闽南部分地区于此时扫墓。
封仓
  • 俗称“做田秋”或“谢冬”。
  • 晚谷登仓后,家杀鸡蒸粿敬土地神,设宴酬谢友,庆祝收成。
十二月 尾牙
  • 土地公生(土地公圣诞),金纸、供品更加丰盛。
  • 办酒食敬“地基主”,又称“尾祭”。
清尘
  • 对屋内四壁及家具、用具进行掸扫洗刷,除旧布新。
送神
  • 备牲醴果品并焚化幢幡、长钱、甲仗、印有马图案的纸品(神马、云马)送神上天。
除夕
(过年)
  • 祭祖。
  • 泉州亦有包润饼。
  • 用红绳绑两支甘蔗,寓意来年佳境如甘蔗节节甜美。
  • 煮年夜饭时要捞出一碗“春饭”或“压岁饭”,插上金花置于灶台上。
  • 吃年夜饭要在桌下生一炉火烹煮菜肴或置一炉烧炭表示兴旺,合家围在一起,称“围炉”。
    家中有人在外未归,要在餐桌上为其摆设碗筷酒杯。
    年夜饭后,祭拜灶神,送灶神上天,亦有除夕前送灶神。
    禁止打破餐具或不吉利之言语。
    饭后离席燃放鞭炮,谓之“辞岁”。
  • 出嫁妇女一般不得在娘家过年,在娘家过年者不得上桌围炉,只可在厨房用膳。
  • 长辈要给自家和亲朋晚辈红包,称“分年”或“压岁”。
  • 年夜要彻夜点“长明灯”守岁为父母求寿。

嫁娶

过去,闽南人嫁娶忌在农历五、七、九月,因闽南话“五、误”同音;七月视为鬼月 ,“七月娶鬼某”;“九”又与“狗”同音,“九月狗头重,死某又死夫。”台湾闽南俗谚: “三月娶死妻,五月天地交,六月半年妻,七月娶冥妻,九月九头空。”故台湾的闽南人旧日以历三、五、六、七、九月不适合嫁娶。[52]

航海

科举与仕宦

  • 明初诏安、平和、海澄三县尚未置县。
  • 泉州府文进士多于漳州府,差距达到300余人。
  • 籍贯有争议之文进士除外,得出下表数字。
明清文进士统计[9][10]
地区 人数
晋江县 达500人
漳浦县 达130人
龙溪县 达100人
同安县 达100人
南安县 达80人
惠安县 达60人
长泰县 达40人
安溪县 达40人
海澄县 达30人
平和县 达20人
南靖县 达20人
诏安县 约20人

上表显示,各地区文教发展程度并不一致,同一地区内亦有此种情形。以明清诏安地区为例,文进士皆来自滨海的三、四、五都等地。由多而少,依序为县城所在的三都、东面较邻近县城的四都以及东山岛的五都,无内陆地带的二都(秀篆官陂太平红星)人士。

明清诏安地区文进士表[53][54]
姓名 籍贯 出身
李旦 置县以前漳浦四都 正德六年第三甲进士
叶亹 置县以前漳浦三都 正德十六年第三甲进士
胡文 诏安四都 嘉靖三十五年第三甲进士
沈𫓧 诏安三都 万历二年第三甲进士
胡士鳌 诏安四都 万历五年第三甲进士
蔡肇庆 诏安三都 万历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林而兴 诏安五都 万历四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林日烺 诏安五都 万历四十四年第三甲进士
沈起津 诏安三都 天启五年第二甲进士
杨观吉 诏安五都 崇祯四年第三甲进士
胡丹诏 诏安四都 崇祯十三年第三甲进士
沈一葵 诏安三都 康熙四十五年第三甲进士
孙庭楷 诏安三都 康熙四十八年第三甲进士
杨大鸿 诏安三都 雍正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谢彤诏 诏安三都 雍正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陈天楷 诏安三都 乾隆十六年第三甲进士
陈丹心 诏安三都 乾隆十九年第三甲进士
林名世 诏安三都 乾隆二十二年第三甲进士
黄开泰 诏安四都 道光二十五年第三甲进士
林壬 诏安三都 光绪三年第二甲进士
李魁 诏安四都 光绪二十四年第三甲进士

文职

明朝,籍贯位于漳泉两府之文进士800余人当中,二品文职官员有布政使56人、尚书24人、都御史9人,仅占8%~9%。

六部

明朝尚书表 [9][55][56][57][58][59][60][61][62][63][64][65][66]
姓名 籍贯 出身 官职
尚书
(正二品)
潘荣 龙溪 正统十三年第三甲进士 户部尚书
蔡克廉 晋江 嘉靖八年第二甲进士 户部尚书
黄光昇 晋江 嘉靖八年第三甲进士 户部、刑部尚书
朱天球 漳浦 嘉靖二十九年第二甲进士 工部尚书
陈道基 同安、晋江 嘉靖二十九年第三甲进士 刑部尚书
林士章 漳浦 嘉靖三十八年第一甲进士 礼部尚书
黄凤翔 晋江 隆庆二年第一甲进士 礼部尚书
戴燿 长泰 隆庆二年第三甲进士 兵部尚书
王用汲 晋江 隆庆二年第三甲进士 刑部尚书
黄克缵 晋江 万历八年第二甲进士 兵部、刑部、工部尚书
李廷机 晋江 万历十一年第一甲进士 礼部尚书
黄汝良 晋江 万历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礼部尚书
史继偕 晋江 万历二十年第一甲进士 礼部尚书
苏茂相 晋江 万历二十年第二甲进士 户部、刑部尚书
林学曾 晋江 万历二十年第三甲进士 户部尚书
林欲栋 晋江 万历二十三年第二甲进士 工部尚书
张瑞图 晋江 万历三十五年第一甲进士 礼部、户部尚书
林欲楫 晋江 万历三十五年第二甲进士 礼部尚书
蔡思充 漳浦 万历三十五年第三甲进士 工部尚书
吴淳夫 晋江 万历三十八年第三甲进士 工部尚书
杨景辰 晋江 万历四十一年第二甲进士 礼部尚书
洪承畴 南安 万历四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兵部尚书
蒋德璟 晋江 天启二年第二甲进士 礼部、户部尚书
黄景昉 晋江 天启五年第二甲进士 礼部、户部尚书

都察院

明朝佥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御史表 [9][55][56][57][58][59][60][61][62][63][64][65][66]
姓名 籍贯 出身 官职
佥都御史
(正四品)
副都御史
(正三品)
都御史
(正二品)
朱鉴 晋江 永乐十五年举人 右副都御史
吴原 漳浦 天顺八年第二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魏富 龙溪 成化二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戴时宗 长泰 正德九年第二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张岳 惠安 正德十二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左佥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 右都御史
邱养浩 晋江 正德十六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蔡克廉 晋江 嘉靖八年第二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
黄光昇 晋江 嘉靖八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
傅镇 同安 嘉靖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右副都御史
康朗 惠安 嘉靖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
洪朝选 同安 嘉靖二十年第二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
蔡文 龙溪、南靖 嘉靖二十六年第二甲进士 右副都御史
朱天球 漳浦 嘉靖二十九年第二甲进士 右副都御史 右都御史
陈道基 同安、晋江 嘉靖二十九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吴善 龙溪 嘉靖四十一年第二甲进士 右副都御史
林乔相 晋江 嘉靖四十一年第二甲进士 右副都御史
庄国祯 晋江 嘉靖四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右副都御史
詹仰庇 安溪 嘉靖四十四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左佥都御史 左副都御史
戴燿 长泰 隆庆二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 右都御史
王用汲 晋江 隆庆二年第三甲进士 右副都御史
蔡应科 龙溪 隆庆二年第三甲进士 右副都御史 右都御史
陈用宾 晋江 隆庆五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 右都御史
郭惟贤 晋江 万历二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左佥都御史 左副都御史
黄克缵 晋江 万历八年第二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
王应麟 龙溪 万历八年第三甲进士 右副都御史
林欲厦 晋江 万历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右副都御史
苏茂相 晋江 万历二十年第二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蔡复一 同安 万历二十三年第二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
赵世征 晋江 万历二十三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吕图南 南安、晋江 万历二十六年第三甲进士 右都御史、左都御史
张维枢 晋江 万历二十六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
周起元 海澄 万历二十九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庄钦邻 晋江 万历二十九年第三甲进士 右都御史
张廷拱 同安 万历二十九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吴淳夫 晋江 万历三十八年第三甲进士 右副都御史 右都御史
马鸣起 龙溪 万历三十八年第三甲进士 右都御史
王志道 漳浦 万历四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左副都御史
洪承畴 南安 万历四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
林日烺 诏安 万历四十四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颜继祖 龙溪 万历四十七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曾化龙 晋江 万历四十七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陈士奇 镇海卫 天启五年第三甲进士 右佥都御史

巡抚

明朝巡抚表 [9][55][56][57][58][59][60][61][62][63][64][65][66]
官职 姓名籍贯
漳州藉 泉州籍
顺天巡抚 魏富 陈道基
大同巡抚 张廷拱
山西巡抚 朱鉴
延绥巡抚 洪承畴
陕西巡抚 胡廷宴 张维枢洪承畴
甘肃巡抚 林日烺
登莱巡抚 曾化龙
山东巡抚 颜继祖 洪朝选黄克缵
凤阳巡抚 蔡克廉苏茂相
应天巡抚 戴时宗王应麟周起元 陈道基
浙江巡抚 吴原 苏茂相
江西巡抚 张岳邱养浩蔡克廉庄国祯
湖广巡抚 郭惟贤
四川巡抚 陈士奇 邱养浩黄光昇
云南巡抚 陈用宾蔡侃
贵州巡抚 蔡文 康朗林乔相蔡复一
广西巡抚 吴善戴燿蔡应科 林欲厦赵世征
广东巡抚 戴燿
两广巡抚 张岳

参政、按察使、布政使

明朝参政、按察使、布政使表 [9][55][56][57][58][59][60][61][62][63][64][65][66]
姓名 籍贯 出身 官职
参政
(从三品)
按察使
(正三品)
布政使
(从二品)
单玹 漳浦 洪武年间荐辟 江西左参政
朱鉴 晋江 永乐十五年举人 山西左参政 山西右布政使
陈亶 漳浦 正统元年第三甲进士 广东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
吴森 漳浦 天顺元年第二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林同 龙溪 天顺四年第二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广东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
李汝嘉 晋江 天顺八年第二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魏富 龙溪 成化二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按察使
吴瓌 漳浦 成化五年第三甲进士 云南右参政 云南右布政使
陈睿 惠安 成化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贵州左参政
李雍 晋江 弘治六年第三甲进士 广东左参政
顾珀 晋江 弘治十二年第三甲进士 河南右参政 江西左布政使
林魁 龙溪 弘治十五年第二甲进士 广东右参政
留志淑 晋江 弘治十八年第三甲进士 湖广右参政 浙江按察使
江西按察使
浙江右布政使
刘友仁 漳浦 正德九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左参政、河南右参政
浙江右参政
杨表 龙溪 正德九年第二甲进士 广西右参政
张岳 惠安 正德十二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左参政、广东左参政
王慎中 晋江 嘉靖五年第二甲进士 河南右参政
洪富 晋江 嘉靖八年第二甲进士 四川左参政
蔡克廉 晋江 嘉靖八年第二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江西按察使 江西右布政使
黄光昇 晋江 嘉靖八年第三甲进士 四川左参政 广东按察使 四川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
林功懋 漳浦 嘉靖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河南左参政
傅镇 同安 嘉靖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广西右参政 江西按察使 浙江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
康朗 惠安 嘉靖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江西左参政 江西按察使 浙江右布政使、河南右布政使
王春复 晋江 嘉靖十七年第三甲进士 广西右参政
洪朝选 同安 嘉靖二十年第二甲进士 广西右参政、山西右参政
卢岐嶷 长泰 嘉靖二十三年第三甲进士 云南右参政 贵州按察使
王惟恕 长泰 嘉靖二十六年第二甲进士 广西左参政
王春泽 漳浦 嘉靖二十六年第二甲进士 山东右参政
蔡文 龙溪、南靖 嘉靖二十六年第二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浙江按察使 河南右布政使、贵州左布政使
庄朝宾 惠安 嘉靖二十六年第二甲进士 贵州左参政、广西左参政
林一新 晋江 嘉靖二十六年第二甲进士 云南左参政 四川按察使 云南右布政使
王健 漳浦 嘉靖二十六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庄应祯 惠安 嘉靖二十六年第三甲进士 广西右参政 广西按察使 广东右布政使
薛天华 晋江 嘉靖二十九年第二甲进士 浙江左参政 广东按察使 广东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
郑一龙 惠安 嘉靖二十九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左参政
陈道基 同安、晋江 嘉靖二十九年第三甲进士 广西左参政 浙江按察使
王应显 漳浦 嘉靖二十九年第三甲进士 云南右参政 云南按察使 浙江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
史朝宜 晋江 嘉靖三十二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左参政 广东按察使 湖广右布政使
许宗镒 晋江 嘉靖三十二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吴善 龙溪 嘉靖四十一年第二甲进士 四川右参政 四川按察使 广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
林乔相 晋江 嘉靖四十一年第二甲进士 浙江左参政 广东按察使 河南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
吴从宪 晋江 嘉靖四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周标 晋江 嘉靖四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左参政
黄思近 南安 嘉靖四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云南左参政
庄国祯 晋江 嘉靖四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广西右参政 广东按察使 云南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
河南左布政使
林梓 漳浦 嘉靖四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右参政、广西右参政 广西按察使 广东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
赖庭桧 晋江 嘉靖四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四川右参政 四川按察使
张纯 漳浦 嘉靖四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山东按察使
林偕春 漳浦 嘉靖四十四年第三甲进士 湖广右参政
洪邦光 同安 隆庆二年第二甲进士 贵州左参政 四川按察使
叶明元 同安 隆庆二年第二甲进士 广西右参政
王任重 晋江 隆庆二年第三甲进士 云南右参政 山东按察使 云南右布政使
杨道会 晋江 隆庆二年第三甲进士 湖广按察使 湖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
戴燿 长泰 隆庆二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江西按察使 云南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
陕西左布政使
蔡应科 龙溪 隆庆二年第三甲进士 陕西右参政 广东按察使 广东右布政使
蔡贵易 同安 隆庆二年第三甲进士 贵州左参政 浙江按察使
林一材 同安 隆庆五年第二甲进士 云南右参政、山西左参政
广西右参政
杨佩训 晋江 隆庆五年第二甲进士 广西右参政、贵州右参政
周良寅 晋江 隆庆五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郑时章 龙溪 隆庆五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左参政
张治具 晋江 隆庆五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四川按察使
陈用宾 晋江 隆庆五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浙江按察使 湖广右布政使
韩济 龙溪 万历二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右参政
蔡国炳 晋江 万历二年第三甲进士 广东左参政、广西右参政
张佐治 平和 万历二年第三甲进士 山东右参政
苏濬 晋江 万历五年第二甲进士 广西左参政
许国瓒 晋江 万历五年第二甲进士 广西右参政 山东按察使 江西右布政使
陈一洙 漳浦 万历五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四川按察使
黄曰谨 镇海卫 万历五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四川按察使
江西按察使
黄克缵 晋江 万历八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左参政 山东按察使 山东右布政使、山东左布政使
薛士彦 漳浦 万历八年第二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四川按察使 广西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
洪有复 南安、晋江 万历八年第三甲进士 广东右参政 浙江按察使 湖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
王应麟 龙溪 万历八年第三甲进士 四川右参政 四川按察使 四川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
郭廷良 漳浦 万历十一年第二甲进士 贵州左参政、广西右参政 广西按察使
李开芳 永春 万历十一年第二甲进士 江西左参政 江西按察使 江西右布政使
王道显 同安 万历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湖广按察使
刘会 惠安 万历十一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蔡守愚 同安 万历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四川右参政 四川按察使 四川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
陈鸣华 晋江 万历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右参政 湖广按察使
陈濂 惠安 万历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广东右参政
洪澄源 晋江 万历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贵州右参政 贵州按察使
山西按察使
云南右布政使
林欲厦 晋江 万历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江西左参政 河南按察使 广西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
戴燝 长泰 万历十四年第三甲进士 四川右参政 四川按察使
蔡献臣 同安 万历十七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右参政 湖广按察使
王志远 漳浦 万历十七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右参政 湖广按察使 四川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
河南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
庄懋华 晋江 万历十七年第三甲进士 四川右参政 湖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
潘洙 晋江 万历十七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左参政、浙江左参政 广西按察使 江西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
洪启睿 南安、晋江 万历二十年第二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浙江按察使 浙江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
李叔元 晋江 万历二十年第二甲进士 浙江左参政 江西按察使 广东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
杨一葵 漳浦 万历二十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左参政 贵州按察使 云南右布政使
苏宇庶 晋江 万历二十年第三甲进士 广东右参政、山东右参政
陈亮采 晋江 万历二十三年第二甲进士 广东左参政、山东右参政 浙江按察使
江西按察使
周维京 晋江 万历二十三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右参政 广东按察使 四川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
林欲栋 晋江 万历二十三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按察使 江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
蔡复一 同安 万历二十三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右参政、湖广左参政 山西右布政使、山西左布政使
戴廷诏 南安、晋江 万历二十三年第二甲进士 四川右参政 江西按察使 江西右布政使
胡廷宴 漳浦 万历二十三年第三甲进士 广西右参政 广西按察使 浙江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
赵世征 晋江 万历二十三年第三甲进士 云南右参政 云南按察使 广西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
蔡增誉 晋江 万历二十六年第二甲进士 江西左参政
张维枢 晋江 万历二十六年第三甲进士 山西右布政使、陕西右布政使
王畿 晋江 万历二十六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山西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
曾应棨 海澄 万历二十九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右参政
蔡立敬 晋江 万历二十九年第二甲进士 浙江左参政
林宰 漳浦 万历二十九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左参政 四川按察使 四川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
庄毓庆 惠安 万历二十九年第三甲进士 四川右参政 湖广按察使 广西右布政使
潘澜 晋江 万历三十二年第二甲进士 湖广右参政、广东右参政 陕西按察使
广西按察使
江灏 漳浦 万历三十二年第二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
杨莹钟 长泰 万历三十二年第二甲进士 广东按察使 广西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
洪纤若 同安 万历三十二年第二甲进士 广东右参政
陈镳 漳浦 万历三十二年第三甲进士 广西右参政 广西按察使
蔡侃 晋江 万历三十五年第二甲进士 江西左参政 江西按察使
云南按察使
云南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
李佺台 南安 万历三十五年第三甲进士 广东右参政 云南按察使 湖广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
戴熺 长泰 万历三十五年第三甲进士 广东右参政 河南按察使 广东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
沈维毗 长泰 万历三十五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吴廷爚 漳浦 万历四十一年第二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洪承畴 南安 万历四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山东右参政、陕西右参政
谢宗泽 海澄 万历四十四年第二甲进士 江西左参政
林日烺 诏安 万历四十四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左参政、江西右参政 浙江按察使 广东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
张矿 惠安 万历四十四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右参政、江西右参政 湖广按察使 四川右布政使
曾化龙 晋江 万历四十七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按察使
黄日昌 晋江 天启五年第二甲进士 广东按察使 广东左布政使
郭必昌 晋江 天启五年第三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谢玄珧 晋江、南安 天启五年第三甲进士 浙江左参政
张朝𫄧 同安、晋江 崇祯十三年第二甲进士 江西右参政

知府、府尹

古代人口

  • 此处永春州仅原永春县地区(不含德化、大田两县),龙岩州仅原龙岩县地区(不含漳平、宁洋两县)。
  • 漳州府城位于龙溪县,泉州府城位于晋江县。
  • 漳州府人口多于泉州府,差距达到110万人。
  • 平均各县人口,漳泉两府皆达50万人,大致相当。
道光九年人口统计[67]
地区 土著人口 流寓人口 总人口
龙溪县 1,496,138 0 1,496,138
晋江县 791,026 0 791,026
南靖县 662,422 0 662,422
同安县 658,964 0 658,964
惠安县 482,797 0 482,797
海澄县 453,317 6,974 460,291
诏安县 358,323 10,176 368,499
南安县 334,087 0 334,087
漳浦县 303,390 270 303,660
永春州 297,341 0 297,341
安溪县 254,765 0 254,765
龙岩州 158,698 8,626 167,324
平和县 156,357 0 156,357
长泰县 155,057 1,746 156,803
漳平县 126,744 5,571 132,315
德化县 100,955 8,175 109,130
大田县 93,953 5,834 99,787
宁洋县 36,426 6,821 43,247
南澳厅 14,778 0 14,778

流寓闽北

海上事业固然为闽南人群的经营重心,内陆地带亦为扩张途径之一。明清两代历经邓茂七之乱明清战争三藩之乱太平天国,同省的闽北地区迭遭动乱,本地土著人口相当规模的减少,使得外地人士选择流寓闽北谋生,其中也包含了闽南移民。闽浙总督季芝昌奏折提到:“等属各处棚民,大抵江西之人居多,其籍隶本省者,则多系漳、泉两府及永春州三处之人。或开煽场,或煽铁做纸,或烧磁(瓷)烧炭,托业虽各不同,要皆搭盖棚厂,在山居住。”[68]

道光九年延平、建宁两府人口统计[67]
地区 土著人口 流寓人口 总人口
建阳县 1,887,446 276,283 2,163,729
瓯宁县 295,529 11,411 306,940
浦城县 235,641 3,835 239,476
建安县 189,803 37,331 227,134
永安县 186,403 2,522 188,925
将乐县 182,282 14,220 196,502
尤溪县 178,958 15,305 194,263
南平县 111,764 11,240 123,004
政和县 94,543 18,967 113,510
崇安县 88,337 20,927 109,264
顺昌县 85,467 3,285 88,752
松溪县 84,132 6,016 90,148
沙县 76,073 1,350 77,423

民系分支

闽南民系分布图。

根据闽南人所处的地区,又分为赣西闽南民系、温州闽南民系、福建闽南民系、广东闽南民系、台湾闽南民系以及东南亚国家等其他海外闽南民系,东南亚、欧美以及全世界海外等等。除此之外,在潮汕海陆丰,福建地区,台湾,香港、新加坡。

福建

福建东北部的居民:宁德市福鼎市[a]

福建北部的居民:南平市顺昌县[b]

福建中部的居民:三明市大田县[c]沙县区[d]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今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金门县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e]

闽东福州为福建政治中心,距离江浙地区较近,受到吴越民系较大的影响,致使闽东、闽南语言有些不同。然而,闽南本地人群与福州民系同处于福建,人员往来频繁,进入福州的泉漳闽南人被人数较多的当地人同化,部分福州人因此拥有闽南民系的渊源,两地的血缘依然有相当程度的关联性。以福清地区为例,由闽南迁入福清有40余姓:陈、林、黄、张、王、李、吴、蔡、许、杨、郑、洪、曾、周、刘、叶、郭、庄、萧、何、施、廖、沈、江、方、康、潘、石、傅、詹、侯、纪、蒋、温、钟、童、彭、丁、唐、韩、倪、伍[71]

广东

由福建移居广东的闽南人,包括明朝清朝及以后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粤东珠三角以及粤西的闽南人,而潮汕地区的原居民和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粤东的人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潮汕人是广东闽南民系。下面四大地区都有来自闽南的移民,故分为四类:

潮汕人(粤东):
使用潮州话,亦称潮汕话,即潮汕民系。多居广东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少许分布在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三地今属梅州市[72]。现在在潮汕地区的人大多是由闽南地区在明朝、清朝移居潮汕地区的,属广东闽南人,而由先祖中原(多由河南)直入潮汕的潮汕人,以及畲客只占现今潮汕人的较少部分,主要为客家人,属潮汕民系,是广东闽南民系另一分支。在粤地(即岭南地区的两粤),与岭南人(即粤人)最为接近。潮州的凤凰山为很多山区畬族的祖籍地。
海陆丰人(粤东):
使用海陆丰话,亦称“福佬话”、“学佬话”,即海陆丰民系,分布于广东汕尾市。海陆丰人不少为宋、元、明时保护货物的闽南人,而且很多都是原漳州人,满清时为了对付扶助南明政权的闽南人郑成功等人,在迁海令时入惠州府海丰县[f],之后又夹集了当地少量的原居民血统。因此现在的海陆丰话仍然存有浓厚的漳州腔调。台湾语言学家洪惟仁对海陆丰话有“海陆丰境内的漳州话”的见解[73]
散布在广州府故地及惠州府部分地区的闽南人后裔(珠三角):

江西

上饶市境内,散布着众多闽南语方言岛,说闽南语人口10万,主要由晋江、永春州移民入垦广信府饶州府形成,使用赣东北闽南语[76]

浙江

浙南温州人,不少当地居民是从闽南迁入温州府,使用的语言是浙南闽语

中国香港

香港人口约有160至180万人属闽南民系,其中籍贯福建闽南地区的闽南民系约80至100万人,籍贯广东潮汕地区潮州民系以及惠州海陆丰海陆丰民系总和大约80万人。其中单单泉州人就有70万人,早期不少是居住九龙区土瓜湾香港北角一带更有“小福建”或“小闽南”之称。此外,年轻的几代福建人与广府民系互相结婚以及组织家庭。香港人口中的福建人自开埠以来聚居于湾仔(特别在厦门街一带)、铜锣湾以及上环(福建商会的中心)一带,而北角鲗鱼涌以及西环一带的福建人则是较后迁入的,而在潮州人聚居的九龙东一带亦有一定数量的福建人,在福建人聚居的地方亦有一定数量的潮州人。

中国台湾

在台澎地区,则指祖籍福建永春州泉州府龙岩州漳州府的居民(泉漳人):在二战结束前即渡海居住于台湾本岛澎湖群岛小琉球绿岛等地,姓氏丰富,是为台湾族群之一。

漳泉两府东渡台湾诸岛有陈、林、黄、张、王、李、吴、蔡、许、杨、郑、谢、洪、苏、曾、周、刘、叶、郭、赖、庄、卢、朱、颜、萧、高、白、何、施、柯、吕、徐、廖、孙、沈、江、方、邱、胡、罗、魏、戴、阮、游、余、赵、康、翁、薛、连、潘、石、姚、傅、马、詹、梁、蓝、简、宋、卓、冯、侯、纪、蒋、田、钟、柳、温、邓、杜、龚、辜、严、董、童、程、范、邵、彭、尤、官、汤、汪、丁、钟、欧、巫、曹、邹、留、唐、钱、章、韩、甘、凃、倪、蒲、韦、阙、粘、褚、秦、史、花、伍、雷、佘、万、陆、金、骆、俞、包、辛、樊、陶、成、城、顾、袁、车、鄞、穆、世、殷、凌、易、桂、裴、熊、锜、任、出、姜、毛、孔、昌、谌、古、麦、商、欧阳等包含许多稀姓在内的144姓,其中90余姓[i]为两府移民之重叠姓氏。永春州渡台仅见陈、林、黄、张、王、李、吴、蔡、郑、洪、苏、曾、周、刘、郭、颜、萧、孙、连、尤、汤、龚等22姓,而龙岩州者更为罕见。

欧阳姓作为台湾最常见的闽南复姓,来源横跨漳泉的四个滨海县份,由晋江、南安、同安、海澄定居台南,其余县市虽亦有发现世居当地之闽南裔欧阳姓,然来源县份单一。移民主体的众多单姓当中,占半数的72姓[j]拥有漳泉五个县份以上之来源,而陈、林、黄、张四姓参与渡台的闽南乡里聚落最多,具有重要之在台人口拉抬作用,陈姓源流广大,至为关键。以下兹举台南当地晋江裔八大姓陈、蔡、吴、王、黄、许、张、李之来源数例:

古代
区域
乡里聚落 现今
区域



西
三朝铺
上峰巷
奉圣铺
甘棠巷
溪后池
鲤城区
鲤中街道

文山铺
新门街
鲤城区
海滨街道
大门铺
燕支巷
大门铺
排铺街
溪亭铺 鲤城区
临江街道


42
43
44
墩坛社 洛江区
河市镇
西

西

39
锦墩铺 丰泽区
北峰街道


37
渡头铺
皇墩、刘墩
丰泽区
城东街道


36
后渚铺
渚江
普月铺
法石
丰泽区
东海街道
临海铺
蟳埔


西


34
慈济铺
一堡
鲤城区
海滨街道


柳通铺
浮桥
鲤城区
浮桥街道


34
溪尾铺
锦浦、浦口
鲤城区
江南街道
32
双坑
30
溜石 晋江市
池店镇
29
凤池、池店
雁山、仙店
涵口 湮浦、庵上 晋江市
陈埭镇
赤西 晋江市
梅岭街道
28
岭山
福埔 晋江市
罗山街道
27
陈江 鉴湖 晋江市
陈埭镇
青阳、蔡厝 晋江市
梅岭街道
霞行、下行 霞行、下行 晋江市
青阳街道
杏厝 曾井
26
沙堤、沙塘 沙塘 晋江市
新塘街道
25
塘市
24
仙锦、山仔 铺锦、埔仔 石狮市
宝盖镇
金山、后垵 仑峰、仑后
东茂、东墓 东茂、东墓
龙渊、塘边
鳌头 桃源、塘后
塘头 象畔 龙塘
锦亭 锦染、染厝 石狮市
蚶江镇
23
锦水、水头 锦水、水头 锦水、水头
龙美、洪尾 龙美、洪尾
龙津、莲埭
锦江、蚶江 锦江、蚶江
22
石湖、日湖
21
丰山、莲塘
20
霞泽、下宅 院东、东平 沙堤、桑边 石狮市
永宁镇
永宁 永宁 永宁 永宁
浯沙 浯沙
梅林 梅林
鳌江、港边
银江、岑兜 银江、岑兜
龙坡、前埔
19
古东、坑东 古东、坑东 石狮市
宝盖镇
古西、竿头 古西、竿头 古西、竿头 古西、竿头
前园
玉湖、湖边 石狮市
湖滨街道
墟头 宽仁、券内 西花、后花 石狮 石狮市
凤里街道
凤山、山上
锦塘 锦塘 锦塘 石狮市
灵秀镇
金山、山兜
容卿、洋坑
仙坡、新埔 晋江市
龙湖镇
17
18
仑山、大仑 大仑 石狮市
凤里街道
钞坑、蔡坑 石狮市
灵秀镇
屏山、彭田
内坑 内坑 晋江市
龙湖镇
吴坑 新街
洛溪、吴厝 鲁东 石龟、许厝
锡坑
16
沪江 沪江 沪江、岑前 沪江 晋江市
深沪镇
15
古垵 坑西 晋江市
金井镇
溜江、溜澳 溜江、溜澳 溜江、溜澳
上清、上冲
14
围江、围头
锦东、塘东 霞里、下寮
13
古塘、可塘 晋江市
罗山街道
11
岑张 晋江市
英林镇
鳌岱、埭边
石菌 石菌 晋江市
东石镇
梅林、型厝 中舍、张厝 清透、冲头
10
潘径 潘径
湖头 玉园、麦园 檗谷、壁角 曾垵
东石 东石 东石
9
西坑
8
安海、飞钱 安海、金墩 晋江市
安海镇
5
灵水 晋江市
灵源街道
2
梅溪、磁灶 晋江市
磁灶镇

根据台湾总督府的官方调查[77],当时闽南汉人前两大密集地区分别为现今的台北盆地新北台北)与台南,合计近百万人,大约相当3分之1数量。两地皆以泉州人为多数,前两大闽南汉人来源皆为泉州属县,台北盆地泉州人口更多、比例更高[k],漳州人口却少于台南。然而,两地泉州人呈现相反的结构:台北盆地以安溪人为首,同安人次多,三邑人最少;台南三邑人为首,同安人次多,安溪人最少。漳州人的组成也彼此相异:台北盆地以南靖人为首,然而漳州府其余各县差距并不明显,与安溪、同安接壤的龙溪、海澄两县并没有特别突出;台南泉州府同安县接壤的龙溪、海澄两县为显著的前两大来源,强烈凸显与同安之间的跨漳泉地缘关系。整体观之,移民原乡环境相当程度的影响了移民对于目的地的选择考量。台北盆地多山,大量吸引内陆山区县的移民;台南近海平原比例较高,多沙洲内海,主要吸引沿海村庄的移民,而同安、晋江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两县分别高居台南地区闽南汉人的第一、第二来源。同安人作为两地汉人组成的重要交集,来源上也存在差异,表现在同安县的山区及海岛地区:台北盆地较少发现金门移民[l],然同安县北部感化里一带与安溪县相邻,此地来源之同安人多于台南,也显示跨安溪、同安山区之地缘关系;台南澎湖为明清金门移民东渡的两大定居区域,各约有40姓,当地汉人也因而增添了不少海岛成分,然绝少山区来源之同安人。

明清台南地区闽南诸姓
地区 姓氏 备注
德化 黄。 同安、晋江皆达70姓。
龙溪达50姓,海澄达40姓。
安溪、南安、漳浦皆达30姓。
诏安、南靖、长泰皆达20姓。
平和、惠安皆10余姓。

三邑人内部结构:
鹿港周边之台中、彰化,
晋江与南安两县移民规模较为相近,
而台南以高比例之晋江人为其特色。
永春 林、王、吴、郑、苏、周、刘、颜、孙。
泉州府
100余姓
陈、林、黄、张、王、李、吴、蔡、许、杨、
郑、谢、洪、苏、曾、周、刘、叶、郭、赖、
庄、卢、朱、颜、萧、高、白、何、施、柯、
吕、徐、廖、孙、沈、江、方、邱、胡、罗、
魏、戴、阮、余、赵、康、翁、薛、连、潘、
石、姚、傅、马、詹、梁、宋、卓、冯、侯、
纪、蒋、田、钟、温、邓、杜、龚、辜、严、
董、童、程、范、邵、尤、汤、汪、丁、钟、
欧、曹、唐、钱、章、凃、倪、蒲、韦、褚、
史、花、伍、雷、佘、万、金、包、辛、樊、
陶、城、袁、车、殷、欧阳。
漳平 林。
漳州府
80余姓
陈、林、黄、张、王、李、吴、蔡、许、杨、
郑、谢、洪、苏、曾、周、刘、叶、郭、赖、
庄、卢、朱、颜、萧、高、白、何、施、柯、
吕、徐、廖、孙、沈、江、方、邱、胡、罗、
魏、戴、阮、余、赵、康、翁、薛、连、潘、
石、马、詹、梁、宋、卓、冯、侯、纪、田、
钟、柳、温、邓、辜、严、董、童、程、汤、
汪、丁、欧、邹、韩、甘、凃、陆、金、包、
姜、毛、商、欧阳。

近海的龙溪、海澄、同安三县结合部,为漳泉之交通孔道,邻近龙溪石码、海澄县城以及同安厦门城,亦有众多家族渡台,以台南最为常见。兹胪列台南地区40姓:

地区 姓氏
龙溪县 海洋上里 陈、林、黄、张、王、李、吴、蔡、许、杨、
郑、谢、洪、苏、曾、周、刘、叶、郭、颜、
施、柯、徐、孙、江、邱、胡、魏、阮、余、
康、潘、石、马、梁、冯、辜、丁、欧、毛。
海洋下里
同安县 积善里
海澄县 新恩里

潮州人方面,祖籍广东潮州府且由使用潮州话地区渡台者,至多40姓,分散在台湾西部各地。台南地区拥有其中过半数的陈、林、王、李、吴、蔡、许、郑、洪、苏、周、郭、萧、沈、康、翁、蓝、纪、汤、倪、佘、陆、舒等23姓,祖籍多为潮阳、海阳、澄海三县,而饶平沿海渔乡亦有许、周、康等姓,于潮州府与邻州、邻府沿边各县移民群体外达20姓的规模,为全台各地仅见。部分姓氏见于1903年联名向台湾总督府请求返还台南两广会馆产权的台南地区两广人士住所名单,例:洪采惠(府城草花街四十三番户,全台请愿代表)、沈金不(府城抽签巷街十九番户,来台第一代居住竹仔行街)、倪张记(府城北势街第二番户)、舒如意(府城外关帝港横街第七番户)[78]。大约60年前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台南三山国王庙的〈重修三山国王庙捐题碑记〉已出现倪、舒两姓商号(倪江泉、倪勋荣、舒新振利、舒万利、舒和合、舒进记、舒隆盛、舒源利)捐资的记录[79]。潮州人所使用的方言母语潮州话(为闽南语的分支),颇接近泉州话漳州话闽南语,但现代多已改说泉漳话而非潮州话。

欧美

由清末开始到欧美经商,或在南洋(东南亚)致富后迁居,中共建政后部分人把资本迁入欧美,以及在香港移民潮迁入美国的福建闽南籍和广东潮汕籍中产。据美国官方数字,至2005年,美国有华裔337万,其中福建籍华裔有61.13万人,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新移民183.3万人。

闽南人、客家人与畲族

闽南人来源有相当比例为衣冠南渡者。

事实上福建南部居民除了闽南语民系,在漳州府诏安平和南靖等3县也有一些客家人,而现今龙海市隆教漳浦县赤岭湖西则被设立为畲族乡。

福建以及广东山区的畲族人,当中部分汉化,包括绝大多数只有畲族拥有四大姓氏钟姓蓝姓盘姓以及雷姓,历史上便有不少潮州人与畬族交战的记录,直到明末大多畲族已经能说客家话。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与当地畲族作战,史记武力镇压是“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而且“诛之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尽徙”,“功愈劳而效愈寡”,当时陈元光所处的漳州属“地极七闽,境连百越[m]”。自始福建山区的畲族式微,大多集中在广东东部。唐朝以后,福建莆田一带已经成为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例如,进士莆田金墩太师黄府,少量的汉人亦进入山区,清后畲族进入离沿海较远的闽南人混居。

闽商

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列强入侵、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共建国、国内经济与生活环境转差,总总原因致使住在沿海一带的闽南人移居东南亚各个国家,尤其以东南亚为闽南人主要的海外聚居地。闽南人传统上有着很浓烈的经商文化,所以移居海外的闽南人大多数从事商业活动,也因为知识与智慧上一般相对东南亚原住民来得优越,闽南人一般能巧妙地思考出当地人不具效率的传统生产方法而加以改善,在当地以少数人口成为当地最富有的一群人。在东南亚诸多国家的前十大首富当中,有7-8名都是闽南人。根据福布斯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上,台湾十大富豪有七名是祖籍泉州的闽南人,一名是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闽南人。新加坡前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贯泉州的闽南人,四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闽南人,一名广东系的闽南人。马来西亚的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贯泉州的闽南人,三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闽南人,一名广东系闽南人。印尼的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贯泉州的闽南人,三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闽南人。菲律宾的十大富豪中,有六名籍贯泉州的闽南人,一名泉州以外福建闽南人。当中的泉州人又以泉州晋江人占较大比例。关于世界各地的闽商,参考[80]

闽商在南洋、香港等地的发展

自清朝中前期,闽商倾尽资本对抗控制全中国的外族满清失败之后;清朝中后期,闽商在东南亚经商致富,控制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的经济,而且富可敌国,以巨大财力供杨衢云等进行革命以建立共和政体之中国,与控制全中国经济的满族再战争,推翻满清政府[n]。20世纪上半叶,华侨富豪以陈嘉庚为首,在这一带以及福建人早期的聚居地中上环,作为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国抗日战争的资金中转站,有大量银行,企业为国民党提供资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量原居于厦门广州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的闽籍资本家、地主移居香港以及新加坡,香港闽南民系当中数十万都在中西区湾仔区东区观塘区沿海以及九龙城区红磡一带。

注释

  1. 明朝开始有漳泉两府移民迁入,在境内形成泉漳片闽南语区,与浙南闽语区接壤。福鼎市沙埕镇诏安县桥东镇福建海岸线之北界与南界,皆通行闽南语
  2. 埔上镇大干镇闽南语方言岛,人口数万,主要由清朝泉州府永春州移民入垦形成[69]
  3. 大田县境南部,原属德化县,1535年及1950年分批割隶大田县,为泉漳片闽南语永春、德化口音之延伸地区。
  4. 凤岗街道有泉州安溪张氏家族迁徙当地,以茶叶的种植、加工、收购以及运销为生,历经数代成为当地大户。清道光年间,张氏建有双吉堡、双兴堡、双元堡等三座土堡。[70]
  5. 新罗区、漳平市两地也主要通行泉漳片闽南语,为闽南话漳州腔。人口构成大致上由唐朝开辟漳州陈元光将军所部军民之后裔组成,和漳州同源同宗。
  6. 斯时陆丰尚未置县,故海丰、陆丰当时同属海丰县。
  7. 为粤东与珠三角之重叠地区,但不属海陆丰。
  8. 例:桃园市杨梅区二湖的惠阳区(原属惠州府归善县)尹姓,此尹姓先祖明末由漳州府龙溪县落脚惠州归善[75]。同时期漳州龙溪尹氏族人也往北面的兴化府福州府扩散。
  9. 陈、林、黄、张、王、李、吴、蔡、许、杨、
    郑、谢、洪、苏、曾、周、刘、叶、郭、赖、
    庄、卢、朱、颜、萧、高、白、何、施、柯、
    吕、徐、廖、孙、沈、江、方、邱、胡、罗、
    魏、戴、阮、游、余、赵、康、翁、薛、连、
    潘、石、姚、傅、马、詹、梁、蓝、宋、卓、
    冯、侯、纪、蒋、田、钟、柳、温、邓、杜、
    龚、辜、严、董、童、程、范、官、汤、汪、
    丁、钟、欧、巫、曹、凃、倪、蒲、韦、阙、
    金、骆、俞、包、欧阳。
  10. 陈、林、黄、张、王、李、吴、蔡、许、杨、
    郑、谢、洪、苏、曾、周、刘、叶、郭、赖、
    庄、卢、朱、颜、萧、高、白、何、施、柯、
    吕、徐、廖、孙、沈、江、方、邱、胡、罗、
    魏、戴、阮、游、余、赵、康、翁、薛、连、
    潘、石、傅、马、詹、梁、蓝、宋、卓、冯、
    纪、蒋、钟、柳、温、邓、辜、严、董、童、
    程、范。
  11. 台北盆地泉漳比例约2.8比1。
    台南泉漳比例约1.7比1,来自泉州府达100姓、漳州府达80姓。
  12. 来源范围包含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辖下的大小金门,即金门本岛及烈屿。
    澎湖群岛、台湾本岛可见的有五十余姓,而大小金门当地世居家族有八十姓左右,大约相当七成。
  13. 广东地区在古代,特别在先秦时代是属百越地区,后简称“粤”地
  14. 福建的商会等亦在中上环维持了近百年,近数年才转入北角,在立法会选举时这一带亦有大量的福建票,早期北角亦较后开发。

参考来源

文献
引用
  1. 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
  2. 顾炎武(清). 《天下郡国利病书》:郭造卿《防闽山寇议》. 上海书店. 1985. 猺人循接壤处....常称城邑人为河老,谓自河南迁来畏之,繇陈元光将卒始也 
  3. 〈过去、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的族群经验〉,《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页249-274。
  4. 我住台湾,不住闽南,不要叫我闽南人!. [2013-02-04]. 
  5. 隋书》,1973,中华书局
  6. 太平寰宇记》,2007,中华书局
  7. 7.0 7.1 〈复社姓氏校录附复社纪略〉,《东方学报》,1993,井上进
  8. 〈读书札记:郑成功南京〉,《山高水长:丁邦新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2006,鲁国尧
  9. 9.0 9.1 9.2 9.3 9.4 9.5 《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1969,李周望
  10. 10.0 10.1 《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1941,房兆楹杜联喆
  11. 〈从明朝科举看阶层流动——郭培贵教授谈福建鼎甲进士、阁臣的构成变化〉,2018,谢海潮
  12. list of country of GDP(PPP) ,angus maddison
  13. 《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型态》,2003,戴志坚
  14. 〈闽南古民居及其布局——承载著历史的古民居〉,2010,蒋钦全
  15. 〈闽南沿海地区传统古厝民居布局类型研究〉,《南方建筑》,2019,顾煌杰、成丽
  16. 16.0 16.1 16.2 16.3 《德化县志》,1992,新华出版社
  17. 17.0 17.1 17.2 17.3 《龙岩地区志》,1992,上海人民出版社
  18. 18.0 18.1 18.2 18.3 《龙海县志》,1993,东方出版社
  19. 19.0 19.1 19.2 19.3 《晋江市志》,1994,上海三联书店
  20. 20.0 20.1 20.2 20.3 《安溪县志》,1994,新华出版社
  21. 21.0 21.1 21.2 21.3 《平和县志》,1994,群众出版社
  22. 22.0 22.1 22.2 22.3 《永春县志》,1990,语文出版社
  23. 23.0 23.1 23.2 23.3 《东山县志》,1994,中华书局
  24. 24.0 24.1 24.2 24.3 《漳浦县志》,1998,方志出版社
  25. 25.0 25.1 25.2 25.3 《芗城区志》,1999,方志出版社
  26. 26.0 26.1 26.2 26.3 《云霄县志》,1999,方志出版社
  27. 27.0 27.1 27.2 27.3 《诏安县志》,1999,方志出版社
  28. 28.0 28.1 28.2 28.3 《同安县志》,2000,中华书局
  29. 29.0 29.1 29.2 29.3 《厦门市志》,2004,方志出版社
  30. 30.0 30.1 30.2 30.3 《长泰县志》,2005,方志出版社
  31. 《泉州风味小吃》,1998,厦门大学出版社
  32. 〈台湾泥沙地潮间带常被忽略的无脊椎动物〉,《乡土自然年刊》,李坤瑄
  33. 〈泉州名小吃八宝芋泥:外冷内里热征服外国人〉,2013,泉州晚报
  34. 〈闽南传统名菜槟榔芋烧鸭的做法〉,2015,每日闽南语
  35. 〈福建好食记--泉州面线糊〉,2018,游雅惠
  36. 〈你敢吃吗?漳州的奇葩美食,慎点!〉,2021,漳州吃喝玩乐圈
  37. 〈姜母鸭是中国台湾或中国的? 她追索“台味”吃出自己身世〉,2021,联合报
  38. 〈作家说菜1/陈静宜 寻小吃身世〉,2021,魏妤静
  39. 《福建佛教史》,1997,王荣国
  40. 〈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福建佛教专辑》,2000,王荣国
  41. 〈台南西罗殿〉,2018,黄撰铭
  42. 〈耆老开讲二月二日祭典口述历史〉,2000,施金山文教基金会
  43. 〈闽南斋姑对闽南佛教的影响〉,2016,林美容、李家恺
  44. 〈漳州的由来〉,2020,中共漳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45. 《嘉庆重修一统志》,1966,台湾商务印书馆
  46. 〈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史略〉,《泉州文史资料》,郑炳山
  47. 〈近代闽南基督教会的发展特点〉,《闽台文化交流》,2008,李双幼
  48. 《方志文萃》,26期,2012,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学会
  49. 林仁川、黄福才. 《闽台文化交融史》. 中国: 福建敎育出版社. 1997-11-01. ISBN 9787533420314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0. 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 《中国民俗知识:福建民俗》. 中国: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9787226032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1. 林再复. 《闽南人》. 台湾: 三民书局. 1984-10-10. ISBN 9789579713399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52. 方宝璋. 《闽台民间习俗》. 中国: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07-01. ISBN 97872110437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3. 康熙《诏安县志》,秦炯纂修
  54. 民国《诏安县志》,1942,诏安青年印务公司
  55. 55.0 55.1 55.2 55.3 《泉州府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怀荫布
  56. 56.0 56.1 56.2 56.3 《漳州府志》,光绪三年(1877年),沈定均
  57. 57.0 57.1 57.2 57.3 《明实录‧英宗实录》,陈文等纂修
  58. 58.0 58.1 58.2 58.3 《明实录‧宪宗实录》,刘吉等纂修
  59. 59.0 59.1 59.2 59.3 《明实录‧孝宗实录》,刘健谢迁焦芳等纂修
  60. 60.0 60.1 60.2 60.3 《明实录‧武宗实录》,费宏等纂修
  61. 61.0 61.1 61.2 61.3 《明实录‧世宗实录》,徐阶张居正等纂修
  62. 62.0 62.1 62.2 62.3 《明实录‧穆宗实录》,张居正等纂修
  63. 63.0 63.1 63.2 63.3 《明实录‧神宗实录》,顾秉谦等纂修
  64. 64.0 64.1 64.2 64.3 《明实录‧光宗实录》,叶向高等纂修
  65. 65.0 65.1 65.2 65.3 《明实录‧熹宗实录》,温体仁等纂修
  66. 66.0 66.1 66.2 66.3 《崇祯长编》,汪楫
  67. 67.0 67.1 《重纂福建通志》,卷四十八,道光九年(1829年),陈寿祺
  68. 〈清朝闽北客强土弱现象与地方应对〉,《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56期,页66、67,2016,陈启钟
  69. 〈顺昌县埔上闽南方言岛〉,《闽语研究》,1991,陈章太
  70. 〈福建土堡与福建土楼建筑型态之辨异〉,《中国名城》,页52,2012,戴志坚
  71. 〈福清姓氏渊源〉,2017,石姓小青年
  72. 《族群与社会》,308、310、312页,2015,东华大学
  73. 洪惟仁 (1994),《台湾方言之旅》,前卫出版社,1994年,台北
  74. 〈粤东惠河片闽南语的分布及其地理环境特征〉,《台湾语文研究》,第6卷第2期,2011,潘家懿、林伦伦
  75. 〈桃园闽客交界地带的族群空间分布特色与族群互动关系〉,页152,2012,韦烟灶、林雅婷
  76. 〈赣东北闽南语的文白异读及其演变〉,《台湾语文研究》,第5卷第1期,2010,胡松柏
  77. 《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1926,台湾总督府官房调查课
  78. “台南厅长通达两广会馆董事洪宋惠ナルノ外参名出愿家屋返还ノ件许可、台南厅长ヨリ引渡ヲ受クヘキ旨指令”(1903-05-25~1904-12-19),〈明治三十七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永久保存第四十三卷土地家屋〉,《台湾总督府档案.总督府公文类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典藏号:00000970020
  79. 〈重修三山国王庙捐题碑记〉,1999,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
  80. 闽商行天下_新浪闽南资讯_新浪闽南__新浪网. mn.sina.com.cn. [2012-08-29]. 
  81. 华裔黄奕聪晋升为印尼首富 家产达120亿美元(图) 》,中国新闻网,2011年6月03日 15:02

Template:台湾主要族群

Template:新加坡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