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皑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陈怀皑
导演
罗马拼音Chen Huaikai
国籍中国大陆
籍贯福建长乐
出生郑衍贤
(1920-09-23)1920年9月23日
 中国福建省长乐市
逝世1994年11月28日(1994岁-11-28)(74岁)
死因肺癌
职业导演
语言普通话福州话(闽东语)
母校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配偶刘燕驰
儿女陈凯歌陈凯燕
活跃年代1948年-1963年

陈怀皑(1920年9月23日—1994年11月28日),原名郑衍贤[注 1],男,福建长乐人,中国导演。陈凯歌的父亲。[1][2][3][4][5]

他执导许多故事片和京剧电影,与崔嵬合导京剧电影《穆桂英大战洪洲》、《杨门女将》、《野猪林》、《平原作战》。执导《宝莲灯》、《斩黄袍》、《辛安驿》、《三岔口》、《辕门斩子》 、《小放牛》、《游龙戏凤》、《刘海砍樵》、《铁弓缘》等京剧电影。

他是陈凯歌电影《霸王别姬》的艺术指导。

生平

1941年秋,陈怀皑考入位于四川江安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国立剧专),与导演谢晋是同班同学。这所学校当时是国内戏剧界的最高学府。1944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负责导演、剧本选读、名著选读等课程,并担任学校的演出总干事及“校友剧团”的舞台监督。1945年夏复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南京原址复课。1948年,由于组织放映了从苏联大使馆借来的一些苏联影片,并学生民主运动,被国民政府解聘。经曾经的老师张骏祥推荐,到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任副导演。协助正在拍摄的影片《火葬》导演张骏祥在北平拍外景。陈怀皑又被华北剿总二处与国防部保密局北平站列为“匪谋”嫌疑通缉,限期“自首”。陈怀皑投奔华北解放区,参与筹组华北大学第三文艺工作团,任戏剧队长,参与反映纺织工人斗争生活的同名京剧、话剧《红旗歌》编导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调到中央电影局任副导演,时任电影局导演科科长黄粲。1951年,调刚创办的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讲师。1953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话剧导演,执导了话剧《家》。1955年,借调到“长影”拍摄《虎穴追踪》任副导演,该片导演黄粲。1956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指导了《生活的浪花》、《百凤朝阳》等。与崔嵬谢铁骊合导大量作品。

陈怀皑曾去农村参加“四清”运动一年,后又被勒令去“社会主义学院”学习。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怀皑因为战时的国民党身份被扣上“国民党分子、历史反革命、漏网右派”等帽子并遭到批斗。

1994年11月28日,陈怀皑因肺癌逝世,享年74岁。

注释

  1. 陈是其母姓

参考资料

  1. 汪流主编; 王志敏, 陈山, 张会军等副主编. 中外影视大辞典.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2. 周家珍编著.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3628320. 
  3. 张品兴, 殷登祥, 陈有进等主编. 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ISBN 9787504315137. 
  4. 中国名人研究院编; 异天, 戈德主编.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 
  5. 何厚桢主编. 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 北京: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