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虞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鲜虞,姬姓[1],是由先秦华夏人群分裂出来的先秦北狄部落一支[2][3]

鲜虞一名最早出现于史书国语·郑语》。公元前774年,当时黄河以北分布着周朝封国和北狄各部落,有、鲜虞、潞、洛、泉、徐、蒲。除燕和是周的封国,其余均属狄部落。因其地处周王畿以北,称北狄

西周衰弱后,周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狄人活跃起来,多次侵伐中原,前652年攻击邢国,前651年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

春秋时,狄人在河北中部,建立了三个小国。即:鲜虞(在今正定);肥国(在今藁城);鼓国(在今晋州)。

鲁昭公12年,晋国攻打鲜虞,《穀梁传》将晋视为狄,认为鲜虞属于中国,认为这是夷狄攻打中国[4]

祖源

杜预等人记载,鲜虞为姬姓白狄。据应劭《风俗通义》,鲜虞为箕子后代,为子姓

名称来由

史学家考证,鲜虞大约因初居鲜虞水(今滹沱河上游五台山西南的清水河)而得名;一说以地而命名,《后汉书·郑国志》有“新市有鲜虞亭,故国,子姓”的记载,就是说,这里的鲜虞亭是子姓鲜虞国的故地。上述一水一地都是商部落活动的区域。

相关

参考资料

  1. 《世本‧氏姓篇》鲜虞,姬姓,白狄也。
  2.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3.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指出“司马迁的匈奴列传是综合了大量先秦时代有关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载写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和当时许多汉族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先秦文献中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从而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连的历史误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的前身,二、北方长城地带自古以来被游牧民族占居,后来才被中原农业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挤到更北的地区。…… 结合环境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
  4. 《穀梁传》:“晋伐鲜虞,其曰晋,狄之也,其狄之何也?不正其与夷狄交伐中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