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龚贤(1618年—1689年),又名岂贤半千,又字野遗岂贤等,半亩,又号柴丈人,中国江苏昆山人,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书画家,金陵八家之首。

龚贤画作

龚贤早年迁居南京,曾参加复社活动,南京被清朝军队占领后在江南等地流浪20年。50岁以后回到南京,隐居清凉山,筑半亩园,建扫叶楼。

其书法师承米芾,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其画以山水画为主,远宗董源、近宗沈周,能自辟蹊径;善用墨,层层渍染,浓郁苍润,而稍缺乏秀韵;著有《画诀》、《柴丈人画稿》、《半亩园诗》等。

龚贤是明清之际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画作在清朝并不受重视,直到清末民初才引起中外的注意,近年来研究者尤多。早年研究将龚贤定位为一忠贞的“明遗民”,并强调他特殊的画风与抑郁心情的关连。至于画风特色,则有“个人主义”与“传统继承者”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近年随着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及大量画作的发表,使研究者得以扩展对龚贤本人及画作风貌的了解。然而,诸多论文虽分别讨论了有关龚贤的各个面向,却颇难呈现出龚贤人生的明确定位及艺术的整体目标。在身份上,他既是遗民又是职业画家;在画论中,他有极执著于文人画理论之处,却也有极重视基本技巧的一面;至于画风表现,主张他以独创为主或发扬古代传统者皆各有所据。为了解决这种纷歧而相互矛盾的情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跳脱以往对他身份及绘画内涵的定位,重新思考龚贤人生实况及他本人创作的真正意图。本文先讨论龚贤对个人生命定位的意念、对艺术境界的基本信念,接着讨论在实际创作的层次,他如何决定风格的大方向、取舍创作的资源,而将艺术理念具现为画作。最后,分析他各期画 作的风格变迁及内涵的转变,并由历史的纵向坐标与地域的横向坐标来看此发展的意义。据笔者研究,政治并非龚贤一生之终极关怀,绘画才是他安身立命所在。他的身份可定位为“文人专业画家”,在艺术上有着以绘画“参与造化”的积极目标,非以抒发个人抑郁心情为主旨。为实践他的艺术理念,龚贤选择“雄伟山水”的风格形式,欲以山峦浑厚,元气淋漓的大邱壑,重现天地初开时泉涌的生机。透过笔者对龚贤画业及绘画目标的重新定位,有关遗民与职业画家身份的冲突、画论中道与技的比重、画风中个人性与传统性的矛盾,都可在新的理解架构下获得解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