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盧森堡大公國
Luxemburg德語
Lëtzebuerg盧森堡語
Luxembourg法語
盧森堡國徽
國徽
格言:「Mir wëlle bleiwe wat mir sinn」盧森堡語
「Wir wollen bleiben, was wir sind」德語
「Nous voulons rester ce que nous sommes」法語
(中文翻譯:我們想一如既往)
國歌:我們的祖國》(Ons Hémécht
盧森堡的位置
首都
及最大城市
盧森堡城
官方語言盧森堡語
德語
法語
政府單一制
君主立憲制
自由民主制
議會民主制
• 大公
亨利
• 首相
札維耶·貝特爾
立法機構眾議院
面積
• 總計
2,586.3平方公里(第176名
人口
• 2019年普查
613,894[1]第173名
• 密度
233.7/平方公里(第67名
GDPPPP2021年估計
• 總計
582.34億美元[2]第102名
• 人均
122,240美元[2]第1名
GDP(國際匯率)2016年估計
• 總計
601.76億美元[2]第74名
• 人均
104,359美元[2]第1名
吉尼係數0.272[3](2011年)
 · 第6名
人類發展指數 0.909[4](2018年)
極高 · 第21名
貨幣歐元EUR
時區UTC+1
UTC+2
電話區號+352
ISO 3166碼LT
互聯網頂級域.lu

盧森堡大公國盧森堡語Groussherzogtum Lëtzebuerg[注 1];德語:Großherzogtum Luxemburg[注 2];法語:Grand-Duché de Luxembourg),通稱盧森堡盧森堡語Lëtzebuerg;德語:Luxemburg; 法語:Luxembourg),是一個位於歐洲內陸國家,也是現今歐洲大陸僅存的采邑主教國,被鄰國法國德國比利時包圍,首都盧森堡市。盧森堡是歐盟成員國,因境內有歐洲法院歐洲審計院歐洲投資銀行等多個歐盟機構被稱為繼布魯塞爾斯特拉斯堡之後的歐盟「第三首都」。

歷史

盧森堡歷史由在中世紀時盧森堡城堡的修建開始。城堡建成之後,附近開始逐漸發展,成為城鎮。盧森堡位於戰略地點,法國德國荷蘭都非常重視,盧森堡經常轉手不同國家。19世紀,盧森堡開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並由荷蘭聯合王國保護,直到比利時獨立,盧森堡才脫離荷蘭管治。

雖然盧森堡聲明中立原則,但在20世紀,盧森堡被德國數次入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1914年8月2日,德意志帝國執行施里芬計劃迅速佔領了盧森堡並入侵比利時和法國,打開了西線戰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擁有數十個步騎兵的盧森堡遭到納粹德國因入侵比利時和法國而侵略,被迫作為同盟國參戰,並且在德國的進攻下瞬間投降,成為二戰中唯一一個零傷亡的參戰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盧森堡不再維持中立,成為北約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

政治

眾議院盧森堡商會

盧森堡實行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為盧森堡大公,也是目前歐洲唯一的一個大公國。而行政權則由內閣行使。眾議院共有60個席位,議員任期為5年。

行政區劃

首都盧森堡城

盧森堡分為12個(法語:canton;德語:Kanton;盧森堡語:Kanton),向下再分為102個市鎮(法語:commune;德語:Gemeinde;盧森堡語:Gemeng)。[5]盧森堡有12個市鎮具城市地位,而盧森堡城是最大的城市。

(法語:district;德語:Distrikt;盧森堡語:Distrikt)曾是盧森堡的第一級行政區劃,已於2015年10月3日廢除。

盧森堡曾經的分區與當前的縣
1659年至1839年間,盧森堡被劃出了三個分區,其後成為了現在比利時法國德國的一部分,而盧森堡的領土從10,700平方公里減少到如今的2,586平方公里。


地理

1937年油畫的盧森堡

盧森堡位於西歐內陸,地勢北高南低,東鄰德國,南接法國,北部和西部同比利時接壤。北部為亞爾丁高地,森林茂密,南部為丘陵。氣候溫和,屬溫帶海洋性氣候,風景優美。首都盧森堡城有「花都」之稱。鐵礦豐富。這裡也是中世紀的要塞。最高點為克內夫山,海拔約560公尺。它比布格普拉茨山高1米,而布格普拉茨山通常被錯誤地認為是盧森堡的最高點。

經濟

盧森堡擁有全球最高的人均GDP。自1999年以來,盧森堡一直是歐元區的一部分。盧森堡的經濟過去以工業為主,現在盧森堡則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盧森堡是歐元區內最重要的私人銀行中心及全球第二大的投資信託中心(僅次於美國)。

社會

民族

盧森堡人約占全國人口的50.9%。盧森堡人屬於歐羅巴人和大西洋-波羅的海類型。

語言

美居購物中心
博蒙購物街
盧森堡的小瑞士景色

盧森堡的官方語言法語德語盧森堡語

File:LUX Luxembourg Clausen 006 2016.jpg
美利亞酒店集團分部

「十字路口國家」的多語言現象都是由於不同民族雜居,而盧森堡卻不然,傳統上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只有一個———盧森堡族,這個民族血緣上和法國相近[來源請求],但歷史上卻長期是德語系的「神聖羅馬帝國」一部分,而歐洲宮廷上層又普遍有用法語交流的傳統習慣,這就造成德法兩種語言都成為書面語言的現象,而長期未曾書面化的盧森堡語,則作為口語長期沿用。

盧森堡語是法蘭克語的一支,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摩澤爾河地區以及接壤的德、法城市。盧森堡語雖屬於高地德語的中西語族,但有超過5000個法語語源詞彙。作為母語,盧語亦盧森堡人看做是「心之語言」,用於日常口語而非書面語。

教育體制中盧、德、法三語循序漸進,並行不悖。小學低年級用盧森堡語授課,高年級開始用德語講習,中學開始再轉化成法語。熟練掌握這三門語言是當地中學畢業的必要條件,這就導致了半數的中學生都拿不到畢業文憑。在這種體制之下,移民(尤其是非歐洲移民)子女尤其吃虧。

盧森堡的外國僑民特別多,占全國人口的三成以上,最大的移民團體是葡萄牙人意大利人。他們也同時帶來了自己的語言。不過,葡萄牙語和意大利語基本只限於移民團體內部交流,在大範圍內運用並不廣泛。

宗教

多數信奉天主教,亦有部分信奉其他宗教(包含基督新教猶太教)。

文化

盧森堡城的老城區及其防禦工事為世界文化遺產。盧森堡的許多菜餚都受到德國、法國、比利時和其他鄰近的國家的影響。其中kach keis是一種塗抹奶酪,Gromper keeschelche是一種油炸馬鈴薯餅。

教育

教育制度

貝滕多夫

在盧森堡,國民義務教育是11年:由2年幼兒園、6年基礎教育和3年進階教育組成。盧森堡因此有一個三層的教育制度(幼稚園、小學、高中)。學生就學率達到100%[來源請求]盧森堡的教育制度有許多問題,例如花費許多時間在德語、法語和英語的語言課程上,以及特別是從德語課程不成功、講羅曼語族語言的國家來的外國學生佔了相當高的比例[原創研究?]

自從1999年以後,在2年的幼兒園之前設有1年的學齡前兒童預備班;這使得學童在例如語言、社會、學校方面,有可能獲得一個較好較完整的社會化。在6年的基礎教育之後學生可以在兩種中級的教育路途之間選擇:

  1. 科技高級中學(67%的學生),為期至少3年並且到畢業(CATP)或能進大學之前總共至少6至7年。
  2. 普通高級中學(33%的學生)。7年後畢業拿到證書可以進大學就讀。

這個教育體制包含佔國家經費第二高的社會預算的11.3%。但其15歲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的成績一般。[來源請求]

高等教育

自從2003年以後盧森堡有一間獨立的大學,其從2001開始建造。在醫學領域、自然科學、科技、法律、經濟、社會學和教育學,學生在這分類成7個的學院裡接受教育。然而盧森堡並未具備完整的學年,在外國修業更多學期的課程是必要的。對此比利時、法國和德國的大學特別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盧森堡的學生目前大部分仍然是在外國獲得學術的畢業文憑,其在外國就讀的學生超過6000人。大約19.6%的學生在德國大學註冊(特別是在科技的專門領域或自然科學),而22.6%的學生是在比利時和法國的大學就讀。

建造了盧森堡大學之後,盧森堡應該加強學術研究地位,並且穩固盧森堡的經濟基礎。此外應該擴大招收外國學生來盧森堡就讀。然而同時盧森堡在承認外國學校的畢業文憑又有困難,特別是對於德國的專科大學畢業生,例如在德國EG建築準則要求4年的工作實習經驗,在盧森堡卻得不到證明。對此盧森堡有一間自己的專科大學Institut Supérieur de Technologie。

職業教育

科技進階教育由三年額外的、特別的學年組成,下列是三種教育方式:

  1. 3年工藝的或是工商業的職業訓練,不僅在企業和法國公立科技中學(Lycée Technique)之間的二元系統下進行,也實現在一個純粹的學校基礎上。畢業時有科技的和職業的能力認證考試CATP。這種職業教育的方式在缺乏學徒的許多職業中是顯著的。
  2. 4年的科技教育,獲得科技文憑。
  3. 在科技中心4年的教育,可獲得一個科技進階教育的畢業證書。

軍事

盧森堡有盧森堡陸軍和盧森堡空軍,由於盧森堡是一個內陸國家,盧森堡不擁有海軍。

參見

注釋

  1. 發音:ˈgʀəʊ̯sˌhɛχt͡soːktuːm ˈlət͡səbuɐ̯ɕ
  2. 發音: [ˈgʁoːsˌhɛʁt͡soːktuːm ˈlʊksəmˌbʊʁk]

參考文獻

  1. Statistiques // Luxembourg. statistiques.public.lu. [2019-12-19]. 
  2. 2.0 2.1 2.2 2.3 Luxembourg.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016-04 [2016-06-07]. 
  3. Gini coefficient of equivalised disposable income (source: SILC). Eurostat Data Explorer. [2013-08-13]. 
  4.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5. Carte des communes – Luxembourg.lu – Cartes du Luxembourg. Luxembourg.public.lu. 2011-09-21 [2013-02-0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