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立特里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State of Eritrea‎(英語)
دولة إرتريا‎(阿拉伯語)
ሃገረ ኤርትራ
(提格雷尼亞語)
國徽
國徽
國歌:"ኤርትራ ኤርትራ ኤርትራ"
(《厄立特里亞,厄立特里亞,厄立特里亞》)
最大城市阿斯馬拉
官方語言無(英語阿拉伯語提格雷尼亞語具有「工作語言」地位)
族群阿法爾人提格雷人提格雷尼亞人紹約人
政治體制總統制一黨執政
成立
1993年5月24日
人口
• 2018年估計
5,750,433(第107名
• 密度
51.8/平方公里(第154名
GDPPPP2016年估計
• 總計
91.21億美元[1]第154名
• 人均
1,314美元[1]第177名
GDP(國際匯率)2016年估計
• 總計
53.52億美元[1]第150名
• 人均
771美元[1]第167名
貨幣納克法ERN
時區UTC+3
行駛方位靠右行駛
ISO 3166碼
家用電源電壓230 V
家用插座標準C
家用電源頻率50 Hz
中央銀行厄利垂亞銀行
基尼係數0.484-
海岸線2,234公里

厄立特里亞國(英語:State of Eritrea提格利尼亞語ሃገረ ኤርትራ,阿拉伯語:دولة إرتريا‎), 通稱厄利垂亞,是位於非洲東北部的國家,瀕臨紅海,面積12.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750,433人(2018年),首都為阿斯馬拉,民族以提格利尼亞人提格雷人等為主。貨幣通用納克法

歷史

厄立特里亞在殖民時代前分為兩部分,沿海地區(穆斯林居多)歸屬奧斯曼帝國埃及省內陸高原原為衣索比亞所建立的屯墾區,1890年全境為義大利所佔領,並成為義大利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聯合國的同意之下,與埃塞俄比亞組成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聯邦。1962年遭埃塞俄比亞兼併,成為該國第14個

厄立特里亞解放陣線在1960年代成立,以武力爭取厄立特里亞脫離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在1970年代於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領導下自厄立特里亞解放陣線分裂出來,逐漸取代後者成為埃塞俄比亞境內的主要厄立特里亞反抗軍。埃塞俄比亞門格斯圖政權在1991年被推翻後,梅萊斯·澤納維的新政府同意在厄立特里亞舉行公民投票,以決定該地區是否脫離埃塞俄比亞。1993年4月終於在聯合國的斡旋與總監下舉行了公民投票,結果以99.8%贊成通過脫離埃塞俄比亞,並於同年5月24日宣布獨立。1994年,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改組為人民民主與正義陣線

2018年7月,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結束敵對關係,衣索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隨後訪問厄利垂亞簽署和平條約。兩國總理、元首宣布重啟雙方貿易、經濟、交通和外交關係,[2]至2021年7月厄利垂亞部隊尚未退出衣索比亞北部爆發的泰格瑞省戰爭

地理

位於東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扼紅海南段。南鄰埃塞俄比亞,西靠蘇丹,東南與吉布提接壤,東北隔紅海與也門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線(包括達赫拉克群島等355個島嶼)長1350公里。中央高原占國土三分之一,海拔1800至3000米;西部低地丘陵,東部沿海平原。境內最高峰為中部高原的安姆巴-索依拉峰(Amba Soira),海拔3013米,最低點為東部平原的科巴爾低地(Kobar),低於海平面75米,塞迪特河(Setit)為其境內唯一常流河,全長180公里,最大的季節河馬雷布河滿水期內長達440公里。高原地區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7℃,降水525毫米。12月至2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5℃,5月到6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5℃;4月到5月為小雨季,6月到8月為大雨季,其餘為旱季。東部和西部低地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氣溫分別為30℃和28℃,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紅海沿岸多沙漠,3月至10月間白天氣溫可達40℃以上。

政治

建國以來,人民民主與正義陣線一直為厄立特里亞的唯一政黨。[3]儘管1997年憲法採用的是多黨制,但厄立特里亞政府仍禁止建立其它政治組織。

1998年至2000年,厄立特里亞與埃塞俄比亞發生邊界戰爭。2000年兩國簽署和平協議。2001年上半年,厄立特里亞公布「選舉法」和「政黨組織法」草案,擬於當年底舉行大選,逐步實行多黨制。但隨後黨內發生嚴重政治分歧,選舉無限期推遲。2002年,厄立特里亞頒布《選舉法》,明確提出「多黨制不符合厄立特里亞現狀」。近年來,伊薩亞斯總統將鞏固政權、維護國家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加強地方黨政軍力量,嚴控境內外反對派,同時採取利民措施[來源請求],保持了政局的基本穩定。

國民議會設150個議席,包括人民民主與正義陣線中央委員會成員75名、制憲議會成員60名及厄立特里亞旅外僑胞代表15名,其中22%為女議員。議長由全體議員選舉產生,任期5年,現由伊薩亞斯總統兼任。國民議會負責國家立法,批准預算和選舉國家元首。1993年至2000年國民議會共召開13次大會,此後一直休會。1997年1月至3月,厄立特里亞進行第一次省級議會選舉。2004年5月19日,舉行第三次省議會選舉。全國登記選民93萬人,投票率達92.1%,共選出346名地方議員,30%為女性。

行政區劃

厄利垂亞行政區劃圖

厄立特里亞地方政府分為省、縣、鄉、村四級。全國劃分為6個省。首都阿斯馬拉

人口

宗教分布圖,黑色線條北部主體為伊斯蘭教,南部為基督教

人口609萬(2012年估計值),人口增長率約2.0%。有9個民族:提格雷尼亞(約占人口50%)、提格雷(31.4%)、阿法爾(5%)、薩霍(5%)、希達賴伯(2.5%)、比倫(2.1%)、庫納馬(2%)、納拉(1.5%)和拉沙伊達(0.5%)。各族均有獨自語言,全國主要使用提格雷尼亞語,但也通行英語阿拉伯語。國民信仰東方正統教會(厄立特里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和伊斯蘭教的約各占四成多,很少數人信奉天主教或原始的民間信仰(拜物教)。

族群分布

語言

現時有多種語言在厄立特里亞被使用,大部份來自閃米特語族庫希特語族。在厄立特里亞被使用的閃語族語言有阿拉伯語提格雷語提格里尼亞語及最近被確認的達立克語(Dahlik),該國有超過八成人口以這些語言(主要是提格雷語及提格里尼亞語)為第一語言。英語意大利語也有一些人使用。

公事上主要使用提格里尼亞語及阿拉伯語。提格里尼亞語可用吉茲字母拼寫。

經濟

德克姆哈雷市的市場
首都街頭

和大多數非洲國家一樣,國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依靠農業。約80%的人口從事農業及相關工作。絕大多數情況也是最主要的影響農業的自然災害是旱災[4]

獨立後,政府着力經濟重建,制定了以私有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發展戰略,提倡自力更生,建設基礎設施,爭取國外貸款和其他援助,特別是鼓勵僑民的外匯。政府先後頒布了土地法、投資法和貿易、金融、稅收等有關規定,積極參與雙邊和多邊經濟貿易機制,1997年發行本國貨幣。

2000年厄立特里亞與衣索比亞邊界停火後,兩國長期「不戰不和」,厄立特里亞政府恢復「戰時經濟政策」(全國27%人口服役軍中)。2005年以來,厄立特里亞政府採取關閉部分私營企業、限制私營企業進口、取消外匯自由兌換以及統購統銷等措施,加強外匯管制。據厄政府統計,1992年至1997年經濟增長率平均為7至8%,1998年至2010年經濟增長率平均為2%。受能源和糧食價格以及貨幣貶值影響,通貨膨脹率指數介於9%至12%之間。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由8%增加到19%。近年,厄立特里亞政府積極推動發展礦業、漁業、旅遊業,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加強與有關國家經貿合作。 厄立特里亞200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8.7億美元,年增長3.6%。[5] 礦產資源開發有所進展,2011年3月,厄立特里亞與加拿大合資開發的世界第五大金、銅、鋅、銀混成礦碧沙金礦投產,銅礦浮選廠於2013年6月按時完工,啟動銅礦開採。厄立特里亞政府採取積極措施扶助農村發展,妥善安置復轉軍人,改善教育和醫療條件,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厄立特里亞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與衣索比亞的邊境戰爭,曾造成厄利垂亞經濟沈重的打擊,1999年厄利垂亞GDP增長跌至1%以下,到2000年甚至出現了8.2%的負增長。戰爭導致厄立特里亞損失的金額,高達6億美元。[6][7]

主要工業有紡織、製革、農畜產品加工、金屬加工、塑料製品加工、建材等。2010年厄利垂亞工業總產值為2.263億美元,全國共有大中型企業255家,其中食品、飲料類企業89家,紡織、皮革、服裝類企業34家,造紙、印刷出版類企業13家,化工、油漆、製藥類企業24家,塑料、橡膠類企業12家,非金屬類建材企業34家,金屬加工類企業18家,家具類企業31家。

交通

  • 公路:厄立特里亞獨立之初,全國僅有4,000多公里公路。經過20年發展,目前全國公路總長度為15,123公里,南北走向公路21條,東西走向公路18條。目前全國共有各種機動車65,060輛,其中私家車共有33,723輛。
  • 鐵路厄立特里亞鐵路為義大利殖民時期所建,原長超過300公里,採950毫米窄軌距,由阿斯馬拉起,東通馬薩瓦,西至阿戈達特,在戰爭中遭到破壞,而被廢棄停用。1994年在馬薩瓦修復5公里鐵路,開始運行。
  • 水運:厄立特里亞有馬薩瓦與阿薩布兩大海港。馬薩瓦有9個泊位,年均吞吐量為1.6萬集裝箱、83.5萬噸貨物,可同時存儲2,500個集裝箱、12萬噸貨物。阿薩布港有12個泊位,可存儲28,116個集裝箱、36萬噸貨物。1992年至1996年期間,阿薩布港年均吞吐量2.5萬集裝箱、203.9萬噸貨物。在與衣索比亞的邊界戰爭後,阿薩布淪為「死港」,每年損失4,000萬美元收入。馬薩瓦貨運量見增。厄立特里亞政府投資6.6億納克法擴建馬薩瓦港口,2002年竣工。厄立特里亞共有3家航運公司,共計7艘貨輪。其中厄立特里亞航運公司擁有4艘貨輪,航行蘇丹埃及吉達也門卡塔爾坦桑尼亞等港口。
  • 航空:厄立特里亞目前有厄立特里亞航空和納賽爾航空2家國有航空公司,另有埃及航空、德國漢莎航空、蘇丹航空、也門航空等4家外國航空公司在厄立特里亞開展業務。厄立特里亞有阿斯馬拉、阿薩布和馬薩瓦等3個國際機場,有達赫拉克、Kurmud等2個瀝青跑道國內機場和Tesseney、納克法、Mahmimet、巴倫圖等4個非瀝青跑道國內機場。厄立特里亞目前共擁有5架客機,其中3架波音和2架空中巴士
  • 厄立特里亞機場列表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Eritre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16 [2016-06-21]. 
  2. 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签署历史性和平协议 非洲之角吹来“希望之风”. 聯合國新聞. 2018-09-16 [2019-07-08] (簡體中文). 
  3. Country profile: Eritrea. BBC News. 2008-06-17 [2008-07-01]. 
  4. 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frican Armyworm Control in Eritrea: An Amendment to the "Eritrean Supplement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For Grasshopper And Locust Control".. [2010-05-02]. 
  5. Eritrea. State.gov. 2011-03-09 [2011-07-17]. 
  6. Economy – overview. CIA. 2006-06-06 [2006-06-07]. 
  7. Aid sought for Eritrean recovery. BBC. 2001-02-22 [2006-06-07].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