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

出自求聞百科
張謇
個人資料
性別
季直
嗇庵
出生1853年7月1日
大清江蘇海門常樂鎮
逝世1926年8月24日(1926歲-08-24)(73歲)
 中國
墓地嗇園
籍貫江蘇海門
政黨進步黨
內閣林總長1913年9月 - 12月
工商總長1913年9月 - 12月
商總長1913年12月 - 1915年4月

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7月17日),季直嗇庵江蘇海門人,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

張謇是晚清時期立憲運動的領袖,曾主持發動了三次國會請願運動。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民族輕工業。創辦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師範學校南通師範學校以及中國第一家民辦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以及中國第一家氣象台軍山氣象台以及高等學校南通大學。參與籌建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三江優級師範學堂,並參與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復旦大學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江蘇省立水產學校等的籌建。

生平

早年

大清咸豐三年五月廿五日(1853年7月1日),張謇生於江蘇海門常樂鎮。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其後海門民間稱他為「四先生」。張家世代務農,到張謇父親時,已置田二十餘畝,併兼營糖坊。

咸豐六年(1856年)張謇4歲時,由父開始教識《千字文》。5歲時因背誦《千字文》無訛,父令隨伯、仲、叔三兄入鄰塾,從海門邱大璋先生讀書。12歲時,謇父自辟家塾,延請老家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讀其三子。14歲時,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負笈往西亭,從效祁先生的從子宋琳先生讀書,膳宿其家。15歲起,間亦從效祁子、江南鄉試舉人宋琛先生問業。

根據當地的不成文規定,祖上三代沒有功名的「冷籍」子弟不容易被錄取。同治七年(1868年)16歲時為了走上科舉正道,經宋琛安排,身為冷籍子弟的張謇冒用如皋縣人張銓兒子張育才的名義報名注籍,經縣、州、院三試勝出,得隸名如皋縣學為生員。同治八年(1869年)張謇考中秀才。其後如皋張氏貪得無厭、索酬無已,後竟控訴於如皋官府,意在借官勒索,於是「冒籍案」發。自此連年纏訟,使張謇吃足了苦頭,家道也轉入困頓。幸賴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孫雲錦江蘇學政彭久余憐士惜才、曲為援護,屢費周折,才得以銷如皋控案。

幕僚生涯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張謇前往南京投奔孫雲錦。光緒二年(1876年)夏,應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邀請,前往浦口入其慶軍幕任文書,後袁世凱也投奔而來,兩人構成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參與了慶軍機要、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

光緒六年(1880年)春,吳長慶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見,張謇隨同前往。同年冬,吳長慶奉命幫辦山東防務,張謇隨慶軍移駐登州黃縣

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藉機發動侵略戰爭。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反抗侵略,對外持強硬政策,由此受到南派「清流」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

光緒十年(1884年)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袁世凱則留朝鮮接統「慶字營」。不久吳長慶病故,張謇離開慶軍回歸故里,繼續攻讀應試。

高中狀元

張謇從16歲錄取生員起,中經18歲、21歲、23歲、24歲、27歲前後5次赴江寧府江南鄉試(俗稱南闈)均未中試。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33歲,因孫雲錦官江寧府知府,子弟依例迴避,轉赴順天鄉試(俗稱北闈),才取中第二名舉人,俗稱「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聲名漸著,成為「清流」着重延攬的對象,但此後張謇四次參加會試均遭失敗。

從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蔭等對張謇就有了提攜之意,特別是「期許甚至」、「薦而不中」,幾次誤把他人卷子認作張謇而取中會元,更說明了提攜心情之迫切。(張謇34歲應禮部會試不中;37歲赴會試,試卷為無錫孫叔和所冒,孫中而張落;38歲應會試,試卷落在考素來「不為清議所齒」的高熙喆和孫毓汶手中,會元選中杭州夏曾佑,張再次落第;40歲赴會試,試卷又被武進劉可毅所冒,劉中會元而張又落第。)因而,才有甲午年恩科試時翁同龢的迫不及待。

1894年,張謇因父命難違,第五次進京應試,終於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將他改為第十名。殿試時,翁命收卷官坐着等張謇交卷,然後直接送到自己手裡,匆匆評閱之後,便勸說其他閱卷大臣把張謇的卷子定為第一,並特地向光緒帝介紹說:「張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於是張謇在41歲的時候,終於得中一甲第一名狀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職。

清末官場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民族危機促使帝后兩黨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擁戴光緒帝,好發主戰議論,其主要抨擊目標為畏日如虎的李鴻章,實際上都是藉以衝擊主和的後黨,企圖為虛有「親政」其名的皇帝爭取若干實權。名噪一時的新科狀元張謇,由於歷史淵源和政見相近,很快就成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門」弟子中的決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戰、主和兩派鬥爭激烈之際,張謇因父喪循例回籍守制。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奏派張謇舉辦通海團練,以防禦日本海軍隨時可能對長江下游的侵犯,由於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落敗並簽訂了《馬關條約》,通海團練半途而廢。同年底,加入康有為組織的上海強學會

創辦大生紗廠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初,張之洞奏派張謇、陸潤庠丁立瀛分別在通州、蘇州鎮江設立商務局,張謇與陸潤庠分別在南通和蘇州創辦了大生紗廠與蘇綸紗廠。

大生紗廠最初確定是商辦,張謇試圖通過官招商辦、官商合辦來集股籌款,但收效甚微,籌集資金十分有限。張謇無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尋求援助。1896年11月,張謇通過曾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劉坤一,將光緒十九年(1893)張之洞搞「洋務」時用官款向美國買來辦湖北織造局擱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經鏽蝕的官機40800錠,作價50萬兩入股,作為官股,恰在此時,以官督商辦及官商合辦形式壟斷洋務企業的盛宣懷也正要買機器,便把這批機器與張謇對分,各得20400錠,作價25萬兩官股,另集25萬兩商股。官股不計盈虧,只按年取官利,因而變成「紳領商辦」性質。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紗廠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閘陶朱壩動土興建,次年大生紗廠建成投產。經過數年的慘澹經營,大生紗廠逐漸壯大,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該廠增加資本63萬兩,紗錠2萬餘枚。光緒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鎮(今屬啟東市)創辦大生二廠,資本100萬兩,紗錠2.6萬枚。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止,大生一、二兩廠已經共獲淨利約370餘萬兩。1901年起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下,在呂泗、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 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着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中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

發展教育

發展民族工業需要科學技術,這又促使張謇去努力興辦學堂,並首先致力於師範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張謇應兩江總督劉坤一電邀赴江寧討論興學之事,劉坤一贊成,而藩司吳、巡道徐、鹽道胡阻撓。張謇嘆息不已,乃與羅叔韞湯壽潛等同人籌劃在通州自立師範,計以張謇從任辦通州紗廠五年以來應得未支的公費連本帶息2萬元,另加勸集資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師範擇定南通城東南千佛寺為校址開工建設,翌年正式開學,這是中國第一所師範學校,它的建設標誌着中國師範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

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範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即今南通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並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1909年,張謇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曾一度稱「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解放後,學校改組為上海航務學院。1953年,上海航務學院、東北航海學院、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合併成立大連海運學院,也就是今天的大連海事大學。 1912年,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3年全校遷往吳淞,故稱「吳淞水產專科學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 1917年,張謇支持下,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的前身)在吳淞復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學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學前身是南京師範高等學校,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擴展為國立東南大學,張謇是國立東南大學主要創建人之一。重視職業教育,師範學校的測繪、蠶桑等科發展成為十幾所職業學校,其中以紡織、農業、醫學三校成績顯著,以後各自擴充為專科學校,1924年合併為南通大學。 與近代南通大學有着同源血脈關係的高校還有:東華大學、江蘇農學院(後併入揚州大學)、蘇州醫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等。中國的第一所師範學校——南通師範學校(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一部分系科遷入揚州成立揚州師範學院)及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校(現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創建國內第一所博物館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謇在通州建立了國內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軍山氣象台。此外還陸續創辦了圖書館、盲啞學校等。

民初政壇

1909年,張謇被推為江蘇諮議局議長。1910年發起國會請願活動。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其被任為實業總長,但張未有就職,堅持留在南通經營他的墾殖事業,並建立軍山氣象台[1]。同年5月,張謇聯絡其他立憲派成立了共和黨,協助袁世凱鞏固政權,隨後又以共和黨為基礎,聯合梁啓超的民主黨於10月間成立了擁袁的進步黨,以對抗國民黨。

1913年3月宋教仁案後,張謇以「調停者」身份向黃興等人遊說,極力主張「法律解決」,堅決反對南方革命勢力討袁,及至「二次革命」 爆發,張謇將戰爭責任推到革命派身上,而且聲明擁袁反孫的政治立場[2]

1913年至1914年任北洋政府工商總長兼農林總長、農商總長,1914年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全力投入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1918年10月23日與熊希齡蔡元培等人發起組織了「和平期成會」。

1922年,商業精神領袖、「狀元企業家」張謇破產。

1926年8月24日,張謇病逝,享年73歲。[3]陪葬品是:一頂禮帽、一副眼鏡、一把摺扇,還有一對金屬的小盒子,分別裝着一粒牙齒,一束胎髮。[4]

家庭

張謇夫人吳道愔肖像

張謇的父親為張彭年

張謇兄弟共五人,分別為:老大張譽、老五張警(葛氏夫人所生,老五早年夭折)。老二張謩、老三張詧、老四張謇(金氏夫人所生)。

張謇的原配為徐氏,並納有四妾,分別為陳氏、管氏、吳氏與梁氏。其中徐氏為曾其生下一女兒,但不幸早夭。直至1898年張謇46歲時,吳氏才為其生下獨子張孝若

紅粉知己

張謇與刺繡家沈壽為紅粉知己。1921年6月8日,沈壽與世長辭,時年48歲。此時年近七旬的張謇撲倒在沈壽的遺體上嚎啕大哭。沈壽去世後,張謇按照沈壽的遺願把她安葬在能望見長江蘇南土地的黃泥山南麓,墓門石額上鐫刻張謇親筆楷書:『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墓後立碑,碑的正面鐫刻張謇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

張謇杜門謝客,早晚與沈壽的遺像相對晤,一口氣寫了四十多首〈憶惜詩〉[5]

沈壽彌留之際將《耶穌像》贈送給張謇,後者將它珍藏在南通博物苑中。抗戰爆發,這幅繡品一度存於上海一家銀行的保險柜里,之後去向不明。經過張謇海外親屬的多方查找,於1970年代找到。1980年代末期,由張謇先生後人帶回中國,捐贈給南京博物院[6]

著作

張謇手書對聯

張謇乃科甲出身,狀元及第,書法自有根底,楷、隸、行、草兼擅,沉穩深秀,傳世以行楷為多,隸書絕少見,然此副一則為隸,另則長言龍門,筆法瘦硬,縱橫飛動,妙得《禮器碑》,《石門頌》精髓,偶參篆書體勢,古雅清新,更是絕品中之精品。

生前定稿有《張季子九錄》及張謇日記。上海與台灣均有版本,南通圖書館有藏其手稿與印刷本[7]

《雪宧(yí)繡譜》,由著名刺繡家沈壽口授,張謇執筆。是中國第一本刺繡技法論著。

紀念

張謇紀念館位於江蘇海門市常樂鎮狀元街東首,是一所靈秀的江南園林式建築。占地面積為33畝,園內建築古樸凝重、去徑深幽,具有小橋流水的詩意。園內珍藏的上千件珍貴圖片和事物,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張謇先生艱苦創業、實業救國的一生。

張謇墓名為「嗇園」,為狼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價

張謇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1956年2月,毛澤東在接見黃炎培,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中國的輕工業不能忘記海門的張謇」[8]

張謇被視為近代南通的締造者,南通人當其作最為敬仰的先賢。張謇當時創建的企業、各項事業吸收了當地幾乎所有的勞動力,他辦的慈善公益機關接收了其餘的弱勢群體,到張謇晚年,南通及其周邊的公路已有500里,這在當時民國是較為領先的[9]。其對城市舊城進行合理的擴建,在新區開拓城市新的發展空間,活躍市容,並重視城市景觀的創造。還有意識培養了南通的總建築師[10]

參考文獻

 大清
前任:
溥倫
工商部大臣
1911-1912
繼任:
(廢止)
 中國北洋政府
前任:
羅振方
林總長
1913年9月 - 12月
繼任:
(同工商部合併、
改組商部)
前任:
向瑞琨
工商總長
1913年9月 - 12月
繼任:
(同林部合併、
改組商部)
前任:
(林部和工商部
合併、改組)
商總長
1913年12月 - 1915年4月
繼任:
周自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