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傅斯年
校長
個人資料
性別
孟真
出生1896年3月26日
 大清山東省東昌府
逝世1950年12月20日(1950歲-12-20)(54歲)
中國台北市
籍貫山東聊城
國籍中國
政黨無黨籍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豐,先祖傅以漸生於山東聊城,是清兵入關以後的首位狀元。歷史學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語日報社董事長。曾任國立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他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之原則影響深遠[1][2]。傅斯年為人性格耿直,嫉惡如仇,而且文章見解深入,眼光銳利獨到,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踏入政壇,成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仍不改其志,甚至在任內搜集證據,在1944年以「美金公債案」公開炮轟當時的「皇親國戚」孔祥熙,將孔趕下台;後於1947年的「搶購黃金風潮」中,炮轟時任行政院長,有發國難財之嫌的宋子文,再將宋子文趕下台,時人稱其為「傅大炮」。

家世

其七世祖為清朝第一位狀元傅以漸,曾官至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侄子傅樂成隨他到台灣,在台灣大學歷史系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70年代出版《中國通史》。

侄子傅樂煥英國倫敦大學博士,1951年從英國回到中國大陸。1966年5月23日,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殺身亡。

生平

早年

傅斯年幼年喪父,由祖父及母親撫育成人。

1909年就讀天津府立中學堂。1911年,與聊城鄉紳丁理臣長女丁馥翠結婚;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四年考試三次全班第一。1916年進入北京大學。

1918年春夏,與羅家倫毛子水等20餘人組織新潮社,仿效《新青年》創辦《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與北京大學國粹派論戰,影響頗廣。傅斯年也因此成為著名學生領袖。1919年,五四運動時,北京大學等十三所院校三千餘名學生匯集天安門,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傅斯年擔任總指揮扛着大旗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面。

1920年,受蔡元培推薦出洋留學,先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後轉入倫敦大學學院攻讀心理學碩士學位,1923年6月轉赴柏林大學人文學院。在遊學六年半時間中,大部份時間都在研讀實驗心理學,在柏林大學後期才開始閱讀比較語言學並學習東方語言,但他並沒有取得任何學位。

任職史語所

1926年10月,因得知北伐成功而回國,傅斯年也在邀請之下接受中山大學之聘。1927年任該校文科學長(文學院院長,併兼中國文學史學兩系之主任)。1928年積極籌劃並負責創建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後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1929年,傅斯年組織史語所遷至北京。

1934年夏天(39歲),和元配丁馥翠離婚,丁馥萃一生未再嫁,身後無一子女。8月5日,與同學俞大維的妹妹俞大綵在北平結婚。1935年9月15日,兒子仁軌出生。

1936年1月28日,隨史語所遷居南京。抗戰爆發,傅斯年被邀請到南京向蒋介石提供對外事務的意見,後來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議員。1937年,戰事迭起,日軍轟炸連連,史語所幾經周轉取道越南遷入昆明,10月又遷至昆明郊外。1940年11月,為躲避空襲搬到四川南溪縣的李莊。

1944年,傅斯年在參政會上向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發難,揭發孔貪污舞弊[注 1],罵他是皇親國戚。事後蒋介石親自請他吃飯。蒋介石問:「你信任我嗎?」傅斯年答:「我絕對信任。」蒋介石說:「你既然信任我,那麼就應該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立刻說:「委員長我是信任的,至於說因為信任你也就該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麼,砍掉我的腦袋我也不能這樣說。」1947年2月15日和2月22日分別發表了兩篇文章:《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和《宋子文的失敗》,痛批當時行政院長宋子文:「自抗戰以後,所有發國難財者,究竟是哪些人?照客觀觀察,套購外匯和黃金最多的人,即發財最多的人。」硬是把宋子文逼下台。

訪問延安

抗日戰爭後期,日本戰敗已是不爭的事實,國共兩黨亦開始考慮未來國家的執政問題。此時,一些中國民主同盟的成員希冀未來由三方共同執政,因此決定前往延安說服中共。1945年6月2日,黃炎培章伯鈞等民盟成員拉上無黨派人士傅斯年共7人聯合致電毛澤東,提出訪問延安。兩個星期後,毛才復電,表示歡迎;蒋介石亦不表示反對。

1945年7月1日,褚輔成、黃炎培、左舜生、章伯鈞、傅斯年、冷遹一行六人,乘專機到達延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親自到機場迎接。7月2日下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在延安楊家嶺會見六位學者,共商國共合作事宜。晚上,毛澤東專門設宴款待。

由於毛澤東曾經擔任北京大學的圖書館助理員,基於所謂的「北大情意結」,他單獨拿出一個晚上與傅斯年進行交談,其中最著名的一個細節是,當毛澤東談及傅斯年曾在五四運動大出風頭,並為反封建與新文化運動作出偉大貢獻時,傅斯年回應道:「我們不過是陳勝吳廣,你們才是項羽劉邦。」

傅斯年在返回重慶之前,請毛澤東題字留念,對方慨然允之[注 2],便箋曰:

孟真先生:

遵囑寫了數字,不像樣子,聊做紀念。今日聞陳勝、吳廣之說,未免過謙,故述唐人詩以廣之。

 敬頌
旅安

毛澤東
七月五日


條幅這樣寫道: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燼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唐人詠史一首 書呈孟真先生 毛澤東


北京大學代理校長

1945年,傅斯年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堅持「民族氣節」、「正是非,辨忠奸」,決意反對留用汪偽政權時期北京大學教員,所有汪精衛時期北京大學的教職員都被開除,學生學籍和學歷都不承認,要先補習才能參加學歷甄審入新北大。

傅以汪偽政權華北政務委員會國立北京大學的圖書資料和設備房舍為基石重新開始,結合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和新邀聘的朱光潛金克木季羨林等師資,成立擁有文、法、理、醫、工、6個學院和文科研究所(擁有陳寅恪等多位導師)的國民政府國立北京大學,並邀請朱光潛主持西方語文學系,在文學院新成立東方語文學系,請從德國梵文回來的季羨林做主任,與金克木等教梵語巴利語馬堅等教阿拉伯語中日戰爭周作人創辦的東方文學系只有日本語專業,而且早已停辦(金、朱是從武漢大學請來)。

各院院長依序是湯用彤周炳琳饒毓泰馬文昭馬大猷俞大紱

傅自己承認「有一件好事,即北大並無太大之損失……尤其好者,是偽文學院添了好些書。」[3],對自己的老師周作人為首的留平北大人仍極力清算。

周作人寫的「倉卒騎驢出北平,《新潮》餘響久消沉,憑君篋載登萊臘,西上巴山做義民。」和「次有齊魯民,生當靖康際,沿途吃人臘,南渡作忠義,待得到臨安,餘肉存幾塊,哀哉兩腳羊,束身就鼎鼐,猶幸制熏臘,咀嚼化正氣,食人大有福,終究成大器,講學稱賢良,聞達參政議,千年誠旦暮,今古無二致,舊事倘重來,《新潮》徒欺世,自信實雞肋,不足取一胾」對學生傅君怨恨諷刺也不是偶然。

12月1日,北大左翼學生舉行公開集會譴責國民黨腐敗和專權,邱清泉派遣士兵鎮壓,導致4名學生死亡。學生發動罷課,傅出面勸導,許諾政府作出讓步,說服學生停止了運動。

1946年9月6日,傅斯年將北京大學校長一職交給先前在美國辦外交的候任校長胡適[4]在傅短暫擔任北大校長的期間,他增設了工學院,學院和醫學院。1945年冬,他也開始着手將史語所從四川搬回南京。

台灣大學校長

台大校史館2樓傅斯年胸像

1947年2月14日,參政會駐會委員會開會,參政員紛紛抨擊國民政府之經濟政府政策,指斥少數人搜括國富民財,要求國民政府迅采有效辦法;傅斯年稱:現在國家資本被官僚資本吃盡,官僚資本又被豪門資本吃盡,此現象如不取締,國家將陷於極端危險的境地[5]:8286。6月,他的高血壓導致身體衰弱,因此和家人一起赴美養病。他大部分時間待在新港,並在哈佛大學百利罕醫院接受治療。

1948年春,在未列席的情況下被選為立法委員,而且被選為立法院副院長,但這個議案並沒有實施。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8月,回國。12月15日,南京行政院批准台灣大學莊長恭校長辭職,同時發表傅斯年校長的人事案。

1949年1月5日,陳誠接掌台灣省政府,當日即致電傅斯年「弟已於今日先行接事,介公深意及先生等善意,恐仍須有識者之共同努力,方能有濟。弟一時不能離台,希先生速駕來台,共負巨艱」。1月19日,他搭機飛到台北,1月20日從代理校長杜聰明(1948年12月7日開始代理)手中接任台灣大學校長。

1949年4月6日,台灣大學和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台師大)發生「四六事件」,依據陳誠之回憶錄[6]記載:「......我記得我們談話的那一天是四月五日。我問他(按傅斯年):『南京完了,台灣怎麼辦?』他毫不遲疑說:『先求安定。』接着說到安定的辦法,他說:『要求安定,先要肅清匪諜。』我老實告訴他:『匪諜的大本營,就在你的台大和師範學院。是不是先從這兩處清除?』他當即表示贊成說:『你做,我有三個條件:一、要快做;二、要徹底做;三、不能流血。』我完全接受他的條件......」

時任台灣警備總司令彭孟緝回憶,傅斯年於四六事件當下曾向他說:「若有證據該抓就抓,若無證據就不能隨便進學校抓學生!我有一個請求,你今天晚上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7]

埋骨台灣

晚年傅斯年身體肥胖,患有高血壓,醫生囑咐他少吃或不吃鹽,並戒肉類葷腥。又查出患有膽結石。1950年12月20日上午,傅斯年在「台灣省議會」答覆教育行政質詢時過度激動,「突患腦溢血逝世於議場」[8],享年55歲。當時有郭大砲(郭國基)罵死傅大砲的說法[9]。「省議會」「副議長」李萬居在新聞公佈時說「傅斯年先生棄世」,因其台灣閩南語口音而被其學生聽成了「傅斯年先生氣死」,引發小規模學潮,直到官方出面解釋才平息[10]。傅斯年逝世後,葬於台灣大學校園,校內設有希臘式紀念亭傅園及「傅鍾」;其中,傅鍾啟用後成為台灣大學的象徵,原本為敲五十五下,因其於虛歲55歲去世,敲鐘電子化後每節上下課會鐘響二十一聲,因傅斯年曾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11][12]

傅斯年校長骨灰安奉於台大傅園之前,暫厝於台北市溫州街22巷四號,其遺孀俞大綵居所,而該屋舍亦是俞大綵胞兄俞大維俞大綱舊居。於2017年11月13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審議第99次會議正式通過俞大維故居為市定古蹟。

社會活動

傅斯年對於「教育學」這門學問,跟「國醫」(中醫)也有他獨特見解。

台灣國語日報》創刊後,傅做了首任董事長,直到去世。

主要著作

單篇論文

  • 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1928年)(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卷第1期:頁3-10)(廣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周頌說》(1928年)(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卷第1期:頁95-112)(廣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大東小東說》(1930年)(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卷第1期:頁101-109)(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論所謂「五等爵」》(1930年)(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卷第1期:頁110-129)(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姜原》(1930年)(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卷第1期:頁130-135)(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新獲卜辭寫本後記跋》(1930年)(刊於《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頁349-386,上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1930年)(收入《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頁387-404,上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明清史料發刊例言》(1930年)(收入《明清史料甲編》第一冊:頁1,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夷夏東西說》(1933年)(收入《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頁1093-1134,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周東封與殷遺民》(1934年)(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卷第3期:頁285-290)(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講義

  • 戰國子家敘論》(1927年,國立中山大學講義)(後又收入《傅孟真先生集》第2冊、《傅斯年先生全集》第2冊)
  • 詩經講義稿》(1927年,國立中山大學講義)(後又收入《傅孟真先生集》第2冊、《傅斯年先生全集》第1冊)
  •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1928年,國立中山大學講義)(後又收入《傅孟真先生集》第2冊、《傅斯年先生全集》第1冊)
  • 史學方法導論》(1933年,國立北京大學講義)(後又收入《傅孟真先生集》第2冊、《傅斯年先生全集》第2冊)

單行本

選集

全集

  • 傅孟真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傅孟真先生集》(1952年,台北:台灣大學)
  • 傅孟真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陳槃等校訂增補,《傅斯年全集》(1980年,台北:聯經)(現為POD版本)
  •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2003年,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相關紀念陳列室

「傅斯年紀念室」位於台北市南港區「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內,內部陳設相關文物,以及相關文獻與著作。並設置相關影音多媒體動畫,呈現傅斯年先生一生與圖書館的相關重要典藏。該紀念室於每周週一至週五均開放參觀[13]

另在山東省聊城市東關大街路北有「傅斯年陳列館」又稱傅氏祠堂。系傅以漸家祠之正堂。現闢為展廳,主要陳列傅斯年生平事跡大型圖片和傅斯年半身漢白玉雕塑。2006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15][16]

面闊3間,通闊12.8米;進深2間,前帶廊廈,實為三間,通深8.2米。祠堂外觀為磚牆、瓦頂、硬山脊,正脊飾花草螭吻。祠堂各間面闊相等,均為4米,廊深1.6米。前廊與正堂有木質花棱隔扇,三間隔扇均能作門打開或關閉。堂內有金柱四根,柱高5米,柱礎為古鏡式,柱間縱距為4.8米,柱頭之上是五架梁,其上為三架梁,正中脊瓜柱上是正心桁。梁、檁均有隨梁和隨檁枋,方椽之上是扒磚頂。北側金柱距北牆1.3米,牆內藏後檐柱,上樑施抱頭與金柱相連[14][15][16]

註釋

  1. 曾任南京《中央日報》主筆的程滄波曾說:「在重慶時,有一次在參政會開會之前,我好幾次到聚興村他的房內,看他拿着一個小箱子,藏在枕頭底下,寸步不離。我問他裏面是什麽寶貝?他很緊張地說,這是他預備檢舉某大員的證件。」(《記傅孟真》,程滄波,載台灣《新聞天地》第156期)。羅家倫回憶:「有一次在重慶為了一種公債的案子,他在國民參政會發言到結束的時候,鄭重聲明他這番話不但在會場以內負責,而且在會場以外也負責,他願意到法庭對簿。這話使全場興奮,可是使我為他捏了一把汗。會後我去看他,問他為什麽敢作這樣肯定的話。他說,『我沒有根據,哪能說這話。』於是他取出兩張照片給我看。可見他說話是負責的,絕對不是大炮者之可比,也絕不是聞風言事的一流。這種風骨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元氣淋漓的傅孟真》,羅家倫,原載 1950年12月31日,台北《中央日報》)。《觀察》週刊的主筆儲安平於2月16日致信傅斯年說:「先生在參政會慷慨陳詞,主張清查宋、孔產業,舉國共鳴。國事如此,憂心如焚,頃聞先生將為《世紀評論》連寫兩文,促宋下台,讜論一出,行見全國響應。不知先生擬寫之兩文中,能否分賜一篇惠交敝刊?」(《儲安平文集》,下冊,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出版)
  2. 有關這方面的真實資料,在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1995年為紀念傅斯年百歲誕辰而出版的一部《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中有所收錄。這部大書所收資料全部為影印,書中第115頁收錄了毛澤東給傅斯年的一封短箋和所寫條幅,另有給王世英的一個便條。

參考資料

  1. 张在军:研究史料效法傅斯年“上窮碧落下黃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2015-05-21]. 
  2. 【致敬】“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傅斯年. [2010-03-10]. 
  3. 林文引《傅斯年全集》
  4. 詳見林景翰,《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以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與台灣大學校長為例(1930-1950)》
  5.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6. (《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東方出版社,ISBN:9787506041317,頁448-449。)
  7. 《彭孟緝先生訪問紀錄》,訪問:賴澤涵、許雪姬,紀錄:蔡說麗,1993年四月八日於台北市金華街彭寓,收錄於中研院《口述歷史》第5期。
  8. 張之傑等:《20世紀台灣全紀錄》,台北:錦繡出版社,1991年
  9. 節錄自岳南:〈傅斯年之死(2)〉,《陳寅恪與傅斯年》,台北:遠流出版社,2009年,ISBN 978-957-32-6503-0,
  10. 傅斯年: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 東方早報. 2010-12-27 [2014-06-18]. 
  11. 台北故宫人. 《光明日報》. 2011-03-28 [2011-03-31] (簡體中文). 
  12. 柯庆明. 台灣大學. [2018-03-17]. 
  13. 参观学术大家傅斯年纪念室. 黃安年. [2013-11-12]. [永久失效連結]
  14. 14.0 14.1 傅氏祠堂—聊城傅斯年陈列馆. [2014-09-04]. 
  15. 15.0 15.1 聊城:傅斯年陈列馆更陈布展结束重新开馆. [2017-01-02]. 
  16. 16.0 16.1 傅斯年. [2014-10-03]. 
教育職務
學術機關職務
國立北京大學
前任:
蔣夢麟
(不被承認(日佔時期):錢稻孫
國立北京大學校長
代理
1945年10月 - 1946年9月6日
繼任:
胡適
台灣大學
前任:
莊長恭
台灣大學校長
第四任
1949年1月20日 - 1950年12月20日
繼任:
沈剛伯代理
(正任:錢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