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文廷式
大清 翰林院侍讀學士
籍貫江西省袁州府萍鄉縣
族裔漢族
出生咸豐五年(1855年)
逝世光緒三十年(1904年12月0日(1904歲-12-00)(48歲))
出身
  • 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進士及第

文廷式(1856年—1904年),字道希,號芸閣江西萍鄉人,生於廣東潮州。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進士榜眼,清翰林,政壇「清流派」領袖之一,帝黨重要人物,與福山王懿榮、南通張謇、常熟曾之撰並稱「四大公車」。

生平

咸豐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文廷式生於潮州,當時其祖父文來任潮州知府。同治十一年,在廣州菊坡精舍師從陳蘭甫。光緒七年,入張樹聲幕下。八年,應試中舉。十二年,參加會試不第,與陳三立易順鼎等交遊,此時文廷式的已經名聲在外。光緒十六年(1890年)文廷式考取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累升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注官。曾任珍妃瑾妃老師,與汪鳴鑾、張謇等被稱為「(同龢)門六子」,是帝黨重要人物。

甲午戰爭期間多次上疏反對對日求和,中日宣戰後與張百熙等五十餘名京官上《聯銜糾參督臣植黨疏》,參奏李鴻章及其同僚盛宣懷張士彬丁汝昌衛汝貴龔照璵劉含芳李經方等。[1]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之後,支持康有為組織強學會,探討強國之路。次年二月,遭御史楊崇伊參劾,被革職驅逐出京,永不敘用。[2][3]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後,清先乘坐張之洞的楚才號輪船北上,到了鎮江時慈禧已復權,密電訪拿,江西巡撫翁曾桂以及劉坤一等捉拿不成,文廷式隱匿於湘潭。不久依靠陳三立、蔡乃煌的謀劃,由湘潭至漢口,又在日本駐上海外交官小田切萬壽之助的幫助下來到上海。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十一日赴日本,同年三月十二日回國,期間與日本漢詩人永井久一郎往來,為其《西遊詩續稿》作序。[2]回國後,與容閎嚴復章太炎等,參加唐才常召開的「國會」。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清廷復下令「嚴拿」。此後數年,文廷式顛沛流離於萍鄉上海南京長沙之間。光緒三十年(1904年)八月二十四日,卒於萍鄉家中。[2]

著作

著雜記《純常子枝語》40卷。另有《中興政要》1卷,《雲起軒詞鈔》1卷,《大元倉庫記》1卷。曾譯《鐵木真帖木兒用兵論》2編27章。

傳聞

葉德輝記載,文廷式從清翰林院盜走百餘冊《永樂大典[4];不過依據錢仲聯《文廷式年譜簡編》的說法,這些永樂大典是文廷式於光緒十三年在北京借閱時的手抄本。[2]另傳其與梁鼎芬妻子有染,但梁鼎芬完全不在意,竟由他們而去。[5]趙鐵寒在整理文廷式的詩文時下了很大功夫,據他所言文廷式有隨意取齋名的壞習慣,有時一冊筆記同一內容都會有兩種不同命名,而且文廷式用中古時筆附於文的寫法,不把詩詞和文章分開,導致整理他的作品難度增加。[2]

紀念

香港原居民五大家族的文氏,原籍江西,分別在新田大夫第麟峯文公祠泰亨善慶書室等建築牆上掛上文廷式「榜眼及第」牌匾。

參考文獻

  1. 陳忠倚。皇朝經世文三編。卷五十一,兵政七兵機一
  2. 2.0 2.1 2.2 2.3 2.4 文, 廷式. 陸, 有富 , 編. 文廷式诗词集. 中國近代文學叢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文廷式年譜簡編. ISBN 9787532583645. 
  3.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卷386,曰:「御史楊崇伊奏、詞臣不孚眾望,請立予罷斥一摺。據稱翰林院侍學士文廷式,遇事生風,常於松筠庵廣集同類,互相標榜,議論時政,聯名執奏,並有與太監文姓結為兄弟情事等語。文廷式與內監往來,雖無實據,事出有因。且該員於每次召見時,語多狂妄,其平日不知謹慎,已可概見。文廷式著即革職,永不敘用,並驅逐回籍,不准在京逗遛。此系從輕辦理,在廷臣工務當共知儆戒,毋得自蹈愆尤。」。
  4.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八:「《永樂大典》有百餘本在萍鄉文芸閣學士廷式家。文故後,其家人出以求售,吾曾見之。皆入聲韻,白紙八行朱絲格鈔,書面為黃絹裱紙。蓋文在翰林院竊出者也。」
  5. 蘇同炳:《近世學者與文人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