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傑明·內塔尼亞胡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班傑明·內塔尼亞胡
בִּנְיָמִין "בִּיבִּי" נְתַנְיָהוּ
Benjamin Netanyahu
以色列 第13、17任以色列總理
任期
2009年3月31日-2021年6月13日
總統
前任埃胡德·奧爾默特
繼任納夫塔利·貝內特
任期
1996年6月18日-1999年7月6日
總統埃澤爾·魏茨曼
前任希蒙·佩雷斯
繼任埃胡德·巴拉克
以色列外交部長
任期
2015年5月14日-2019年2月17日
前任阿維格多·利伯曼
繼任伊斯拉爾·卡茨
任期
2012年12月18日-2013年11月11日
前任阿維格多·利伯曼
繼任阿維格多·利伯曼
任期
2002年11月6日-2003年2月28日
總理阿里埃勒·沙龍
前任希蒙·佩雷斯
繼任西爾萬·沙洛姆
以色列反對黨領袖
任期
2006年3月28日-2009年3月31日
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
前任阿米爾·佩雷茨
繼任齊皮·利夫尼
以色列財政部長
任期
2003年2月28日-2005年8月9日
總理阿里埃勒·沙龍
前任西爾萬·沙洛姆
繼任埃胡德·奧爾默特
利庫德集團主席
現任
就任日期
2005年12月20日
前任阿里埃勒·沙龍
任期
1993年2月3日-1999年7月6日
前任伊扎克·沙米爾
繼任阿里埃勒·沙龍
個人資料
出生 (1949-10-21) 1949年10月21日74歲)
 以色列特拉維夫
國籍 以色列
政黨利庫德集團
其他政黨利庫德–我們的家園(2012–2014)
配偶
  • 米莉亞姆·魏茨曼(1972–1978)
  • 弗洛·凱茨(1981–1984)
  • 莎拉·本-阿茨(1991–)
父母
母校
信仰世俗派猶太教[1]
簽名
網站netanyahu.org.il/en/
軍事背景
效忠 以色列
服役 以色列國防軍
服役時間1967年–1973年
軍銜 上尉
部隊總參謀部偵察部隊
參戰

班傑明·「畢比」·內塔尼亞胡希伯來語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בִּנְיָמִין "בִּיבִּי" נְתַנְיָהוּ,英語:Benjamin Netanyahu,1949年10月21日),以色列政治人物,在野黨利庫德集團的主席,之前曾於1996至1999年和2009年至2021年擔任以色列總理

生平

內塔尼亞胡的父親本齊翁·內塔尼亞胡(本姓Mileikowsky,米雷伊科斯基)是猶太歷史教授,來自波蘭華沙,曾經參加編輯《希伯來百科全書》。大哥約納坦·內塔尼亞胡於1976年在恩德培行動中陣亡,列為以色列戰爭英雄,他的弟弟埃多·內塔尼亞胡是一位放射科醫生和作家,他本人的軍旅生涯中則隸屬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部直屬偵察營,而正好兄弟三人全都曾加入此部隊。

內塔尼亞胡的美式英語說得非常好,許多人會以為他是在美國長大的。內塔尼亞胡14歲時隨家搬到美國費城附近,並在此地就讀中學。197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後又在1973年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此後他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政治學,畢業後返回以色列。

內塔尼亞胡曾三次結婚,與前妻育有一個女兒,與現任太太育有兩個孩子。

內塔尼亞胡短暫經商後,1982年被任命為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副館長。從1984年至1988年他任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

政治生涯

1988年他首次當選以色列國會議員,其後在伊扎克·沙米爾的政府中任職。沙米爾在1992年利庫德集團於大選失敗後退出政壇。1993年利庫德集團成立後內塔尼亞胡首次選舉黨魁,獲勝。

首次出任總理:1996年—1999年

1996年,以色列首次直接選舉總理。在以色列遭受一系列恐怖襲擊後,代表右翼利庫德集團的內塔尼亞胡宣佈參選,當時他只有46歲,挑戰左翼工黨的時任總理希蒙·佩雷斯

1995年11月4日,伊扎克·拉賓遇刺身亡後,繼任的希蒙·佩雷斯本來在民意調查中佔優勢,但是佩雷斯無法停止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對以色列的恐怖襲擊,因此民眾對他的信任大減。1996年3月3日和3月4日,以哈馬斯為首的巴勒斯坦恐怖組織兩次進行自殺攻擊,32名以色列平民喪命。這兩次攻擊是導致佩雷斯支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與佩雷斯不同的是,內塔尼亞胡一直不信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他要求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履行所有義務(主要是在打擊恐怖活動方面,內塔尼亞胡一直懷疑阿拉法特仍繼續暗地支持對以色列恐怖活動,因其領導的法塔赫並無解除武裝)作為繼續和平過程的條件。他的選舉口號是「內塔尼亞胡——要一個安全的和平」。

內塔尼亞胡僱傭美國右翼政治顧問組織來組織他的大選,雖然美國式的選舉在以色列遭到了很大的批評,但最後利庫德集團還是獲勝了。上任後,內塔尼亞胡和當時的耶路撒冷市長艾胡德·奧爾默特決定給哭牆隧道開一個新的開口,此舉導致巴勒斯坦人的暴動,十數名以色列人和上百名巴勒斯坦人喪身。身為總理的內塔尼亞胡並未能在和平談判中獲得任何進展,他也無履行奧斯陸協議中所同意的諾言。1998年他與阿拉法特談判達成了懷伊備忘錄。內塔尼亞胡的和平談判在以色列很受贊同,但也有人指責他阻止任何和平進展。

內塔尼亞胡對巴勒斯坦的強硬政策,遭到左派和右派的強烈反對,但是他在向巴勒斯坦人就希伯倫等土地做出讓步後,也遭到了黨內右翼的強烈反對,右翼黨派和人士強烈反對與阿拉法特進行任何談判。在一系列醜聞爆發後(包括關於他的婚外情傳說)以及就貪污問題對他開始調查後,他失去了以色列不少公眾的支持。

1999年,內塔尼亞胡在第二次直接選舉總理的大選中,敗給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被迫辭去利庫德集團領導人一職,暫時退出政壇。巧合的是,巴拉克僱傭比爾·克林頓的前大選組織人詹姆斯·卡維爾和其他美國顧問採納同樣的手段擊敗了內塔尼亞胡。

復出政壇

2001年,隨着利庫德集團重掌政權,內塔尼亞胡重新加入聯合政府,在兩次採訪中,內塔尼亞胡表示願意考慮巴勒斯坦建國問題,但總體來說,他反對巴勒斯坦建國。

2002年,以色列工黨退出聯合政府後,沙龍曾指命內塔尼亞胡為外交部長。內塔尼亞胡曾對沙龍的利庫德集團黨魁地位提出挑戰,但是佔下風。2003年大選後內塔尼亞胡接受了新的沙龍政府財政部長的職務。

作為財政部長,內塔尼亞胡試圖重建在阿克薩起義中受到打擊嚴重的以色列經濟。這個計劃包括自由市場,但許多人反對這個計劃。內塔尼亞胡還實行了一系列一推再推的改革計劃,包括對銀行系統的重要的改革。這些措施使以色列國民生產總值明顯提高。

2004年,內塔尼亞胡威脅假如不將加沙撤軍計劃改為一個備忘錄的話他將辭職,但後來他又延長了他的最後通牒。2005年8月7日在以色列內閣以17:5票通過撤出加沙地帶的決議前不久,他簽署了辭職書。8月9日他的辭呈獲批准。

沙龍退出利庫德集團後,內塔尼亞胡再次競爭利庫德集團黨魁,並於2005年12月20日以47%的票數獲選。內塔尼亞胡在2006年大選後成為反對黨領袖。

再任總理:2009年至2021年

2009年5月18日內塔尼亞胡在白宮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會面

2009年大選,利庫德集團獲得27席,較前進黨少一席。2月20日,以色列總統希蒙·佩雷斯辦公室發表聲明說,已選定利庫德集團主席內塔尼亞胡負責組建以色列新一屆政府。4月1日正式組建右翼聯合政府。

在他第二個任期中,對於哈馬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當局採取強硬態度,並多次對加沙地帶展開軍事行動。

2009年加沙戰爭,以色列毀了包括警察局、監獄和指揮中心等450個哈馬斯目標。聯合國說,頭兩天的空襲共造成320名巴勒斯坦人喪命,1400人受傷。為報復以色列軍事打擊,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目標發射火箭彈和迫擊炮還擊。同時以色列北部也受到來自黎巴嫩方向發射的火箭彈襲擊。空襲持續一週後,以色列於次年1月3日派出地面部隊進入加沙地帶。

2012年雲柱行動,以色列國防軍於11月14日開始在加沙地帶展開的軍事行動,以報復此前哈馬斯方面對以色列南部城鎮的襲擊。

2013年以色列國會選舉,1月22日,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我們的家園(兩黨聯合參選)共贏得31席,雖然議席減少11席,但維持第一大黨的地位,可以負責組建聯合政府。成立不久的中間派新政黨未來黨贏得19席,中間偏左的工黨則贏得15席。[2]前進黨僅得2席。經過一個多月的組閣談判,最終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我們的家園與中間派政黨未來黨等達成協議,成功組建第三次聯合政府內閣,內塔尼亞胡亦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

2013年5月8日,正在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的內塔尼亞胡說,他訪華的主要目標是推動以中加強經濟合作。內塔尼亞胡曾於1998年以總理身份訪問中國。在談到兩次訪華的區別時,他表示很敬佩中國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看重15年來以中合作的深化。[3]

2014年巴以衝突,以色列大規模空襲加沙,7月8日起在哈馬斯統治加沙地帶展開軍事行動,在衝突進行了50天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已同意埃及提出的方案,從7月26日16時開始在加沙實施無限期停火,為50天來造成超過2100多人死亡的加沙戰事畫下句點。

2014年12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於週二宣佈解除司法部長齊皮·利夫尼和財政部長亞伊爾·拉皮德職務,提前於2015年3月舉行大選。[4]

2015年3月17日的大選,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取得30席,較選前增加12席,第四次組建聯合政府。[5]因為長期作為利庫德集團執政聯盟成員的以色列我們的家園退出,內塔尼亞胡的新聯合政府原只有61席,僅獲半數,但於2016年右翼的以色列我們的家園重新加入聯合政府後,聯合政府增至67席,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最為右翼的聯合政府。內塔尼亞胡政府有較深宗教及保守的元素,不少內閣成員擁有極右翼色彩,他領導的聯合政府被認為是以色列歷來最為右翼的政府。

2018年11月18日,在以色列特拉維夫,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出席新聞發佈會。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當日宣佈,他將兼任以色列國防部部長。[6]

2019年選舉

2019年以色列議會選舉,內塔尼亞胡參加了以色列議會選舉的利庫德集團的所有細節。他建立了一個名為「利庫德電視台」的電視台,由Eliraz Sade介紹。[7][8]利庫德集團電視製作了一段視頻,說藍與白 (以色列)聯盟的領導人本尼·甘茨屬於左翼,左邊是危險的,顯示以色列的墳墓死亡士兵。結果,出演視頻的Avishai Ivri被停職了幾天,但又回到了他的角色。[9][10]在2019年4月9日選舉日,內塔尼亞胡指示利庫德集團觀察員在阿拉伯地區的投票站使用1,200個隱藏攝像機。目標是讓阿拉伯選民覺得他們不受歡迎。[11][12]

在選舉結束時,內塔尼亞胡和利庫德集團獲得了35個席位,比之前的選舉多了5個席位。 內塔尼亞胡為右翼政黨聯盟 (以色列)保留了一個席位,選舉結束後,右翼政黨聯獲得了利庫德集團的席位。因此,利庫德集團仍有34個席位,擁有5個席位的聯盟增長到6個席位。[13]

在與內塔尼亞胡的聯合談判期間,當選的宗教權利代表和阿維格多·利伯曼領導的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黨反對為學生提供兵役義務的問題哈雷迪猶太教[14][15] 內塔尼亞胡拒絕向以色列總統返回他的政府任務。2019年5月29日,在工黨拒絕加入聯盟之後,宣佈以色列議會選舉2019年9月17日,這是以色列國家歷史上的第一次。[16][17]但是組閣又再度失敗,必須再度進行大選。

2020年4月21日,內塔尼亞胡及其政治對手本尼·甘茨同意組建聯合政府,他使後者在新一屆政府中擔任「替代總理」兼國防部長。[18]

2021年6月13日,國會以60票支持,59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對未來黨和右傾黨等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的信任動議,納夫塔利·貝內特成為新任總理,結束內塔尼亞胡12年的執政。[19]

刑事調查

自2017年1月以來,以色列警方對內塔尼亞胡進行了調查和質詢,案件由「案件1000」和「案件2000」組成,由於他們之間的聯繫而被警方以這種方式命名。 在第一個案例「1000」中,總理被懷疑涉嫌從商人那裏獲得不適當的大規模福利,包括荷里活製片人艾農·米爾臣James Packer[20]第二起案件涉嫌與新消息報達成協議,以促進立法削弱新消息報的主要競爭對手以色列Hayom,以換取新消息報對內塔尼亞胡更有利的報道。[21][22]

2017年8月3日,以色列警方首次證實內塔尼亞胡涉嫌欺詐,違反信託和賄賂「1000」和「2000」案件的罪行。[23]第二天據報道,總理的前任參謀長阿里哈羅已與檢察官簽署協議,成為州的證人並在這些案件中對內塔尼亞胡作證。[24]

2018年2月13日,以色列警方向以色列檢察院建議內塔尼亞胡將被控腐敗。 根據警方的一份聲明,在兩個單獨的「1000」和「2000」案件中,有足夠的證據指控總理因賄賂,欺詐和違反信託罪而起訴。 內塔尼亞胡回應稱,這些指控毫無根據,他將繼續擔任總理。 2018年11月25日,據報道,經濟犯罪司司長Liat Ben-Ari建議對這兩起案件提出起訴。該建議需要得到國家檢察官Shai Nitzan和以色列阿維哈伊·曼德爾卜利特總檢察長的批准。[25]

2019年2月28日,阿維哈伊·曼德爾卜利特宣佈他打算在三起案件中就內塔尼亞胡的賄賂和欺詐指控提出起訴。 內塔尼亞胡將成為以色列歷史上首位被指控犯罪的總理。[26][27][28]同年11月21日曼德爾卜利特再度確認將正式起訴內塔尼亞胡[29]

2019年11月21日,在組閣失敗之際,以色列總理班傑明·內塔尼亞胡被檢察部門以被以收賄、詐欺與背信三項罪名正式起訴。[30]2020年1月1日,內塔尼亞胡宣佈將向議會尋求豁免權,以免遭刑事起訴[31]

2020年1月28日,正在美國訪問的內塔尼亞胡在其臉書賬號上宣佈,他決定撤銷向以色列議會尋求豁免權的請求。數小時後,以色列總檢察長曼德爾卜利特以受賄、欺詐和背信三項指控正式向耶路撒冷地方法院提起針對內塔尼亞胡的訴訟[32]

2020年5月24日,以色列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就班傑明·內塔尼亞胡涉嫌貪腐等指控開庭審理。

外交政策

美以關係

參見:美以關係
2014年5月內塔尼亞胡與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會面
2015年7月內塔尼亞胡與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會面

憑籍在美國的留學及居住的經歷,內塔尼亞胡對美國的深切了解,使他十分重視與美國的外交關系。他認為美國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能提供以武力解決所有問題的中東基石,鞏固美國在以色列以至中東的影響力,同時可震攝伊朗。惟他長期擔任以色列總理期間,有長達十一年的時間都是與主張中東平衡政策的民主黨政府打交道(克林頓及奧巴馬政府),直至2017年1月以來才與共和黨政府(特朗普政府)打交道。

內塔尼亞胡一直被指與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政府關系欠佳,其右翼政府對兩國方案的消極態度,加上針對巴勒斯坦當局及擴大約旦河西岸殖民區的強硬取態,激怒了奧巴馬領導的美國政府(奧巴馬政府堅持兩國方案,並支持按1967年六日戰爭前的邊界讓巴勒斯坦立場,以色列政府一直拒絕接受)。

共和黨批評奧巴馬上任總統以來,一直對內塔尼亞胡欠缺尊重及禮待,尤其是奧巴馬在第一個總統任期並無出訪以色列(卻訪問了土耳其、埃及和部分阿拉伯國家),直至2013年才首次出訪以色列。

2016年12月,奧巴馬在卸任前,美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2334號決議上沒有使用否決權,致使被認為針對以色列的決議案通過,這是第465號決議通過,36年以來的第一次。

2017年5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以色列和內塔尼亞胡會面。
2019年3月,美國正式承認以色列擁有戈蘭高地的主權,內塔尼亞胡前往白宮見證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法律文件。

不過,自當勞·特朗普政府於2017年1月上任以來,美以關系出現明顯好轉。特朗普政府親以色列的立場,使兩國關係隨即回暖。2月,內塔尼亞胡訪美,到白宮與特朗普會面。5月,特朗普首次以美國總統身份出訪,第二站便選擇以色列作為出訪地區(首站出訪國家是沙特阿拉伯)。特朗普亦是首位以美國總統身份到訪哭牆的美國總統。2020年8月至9月,在特朗普居中協調下,以色列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簽署《亞伯拉罕協議》,達成關係正常化。內塔尼亞胡對此感嘆以色列多年的外交努力有所成果,同時對美國表達感謝和呼籲更多中東國家加入與以色列的和平協議[33]。 內塔尼亞胡也派遣滅火隊前往美國俄勒岡州與加州協助撲滅森林大火及救援任務。

伊朗核問題

內塔尼亞胡反對與伊朗和解、反對與拒絕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或其他伊斯蘭國家組織同盟,但在反對伊朗政府的方面,他及以色列政府的立場卻與長期和以色列維持敵對關系的沙特阿拉伯及其他阿拉伯國家持相同立場,皆反對伊朗擁有及研發核武的權利,同時亦指控伊朗支援國外的恐怖主義活動。

2015年3月3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競選期間,應共和黨的美國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單方面邀請(無按照傳統事先徵求及知會總統),到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使他成為第二位三次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的政府首腦,打平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紀錄。內塔尼亞胡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內容,主要是批評美國及另外五國(中、英、法、德、俄)與伊朗達成的伊朗核協議,他在演講中批評伊朗並不可信靠,而因博納並無事先徵求及知會總統奧巴馬,奧巴馬總統也拒絕在白宮接見內塔尼亞胡,並在一些媒體訪談中稱,內塔尼亞胡對中東沒有建設性及新建議,也無在白宮觀看他的演講直播。其前往美國國會演講時,全體共和黨及部分民主黨的議員起立鼓掌,但民主黨的議員則有50多人退席及杯葛演講,部分民主黨人選擇在議員辦公室觀看演講,但拒絕進入眾議院議場聆聽演講。共和黨的反對伊朗核協議立場亦與內塔尼亞胡相同,而伊朗重新在國際社會立足,對美國盟國以色列及沙特阿拉伯構成威脅(儘管以色列及沙特阿拉伯是敵對關係,但兩國同樣反對伊朗政權),這也是內塔尼亞胡獲邀請及堅持赴美演講的原因。

巴以衝突

參見:巴以衝突

特種部隊服役的經歷,加上其兄死於戰爭,使得內塔尼亞胡深信上帝將帶領他們在「正邪戰爭」中獲勝,他並不信任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34]雖然他已改變立場支持巴勒斯坦立國,但他反對巴勒斯坦擁有軍隊,同時亦反對按照國際主流意見的「兩國方案」在1967年六日戰爭前的邊界讓巴勒斯坦立國[35],因而受到國際社會的批評。

2024年5月20日,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卡里姆·汗就內塔尼亞胡涉嫌戰爭罪申請逮捕令[36]

中以關係

參見:中以關係

2017年4月,內塔尼亞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念兩國建交25周年,並簽訂一系列合作協議。[37][38]

經濟政策

內塔尼亞胡主張削減福利,推動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猶太教正統派參與工作,減輕企業稅負負擔。[39][40]

簡歷

  • 1949年10月21日生於特拉維夫,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學士、碩士學位。
  • 1967年-1972年,以色列國防軍特種部隊服役。
  • 1976年-1988年,尤納森反恐怖研究機構執委會任委員、主任。
  • 1982年-1984年,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副館長
  • 1984年-1988年,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
  • 1988年,當選為利庫德集團的議員。
  • 1988年-1991年,以色列外交部副部長。
  • 1991年-1992年,以色列總理府副部長。
  • 1993年,當選為利庫德集團主席。
  • 1996年5月29日,在以色列新一屆大選中當選為以色列總理,1998年兼任外交部長。
  • 1999年5月,在第二次總理直接選舉中敗於埃胡德·巴拉克
  • 2002年11月,出任以色列看守政府內閣外交部長。
  • 2005年12月9日,第二次當選利庫德集團主席。
  • 2009年2月20日,受命組建新一屆政府。
  • 2009年3月31日,第二次出任以色列政府總理。
  • 2013年3月18日,第三次出任以色列政府總理。

家庭

  • 第一任前妻~Miriam Weizmann(1949年9月13日-):希伯來大學化學學士學位;與內塔尼亞胡在以色列相戀,1972年兩人赴美讀研。1972年結婚,育1女Noa Netanyahu-Roth(1978年4月29日-);1978年離婚;
  • 第二任前妻~Fleur Cates(Fleur Harlan,1947年9月20日-):出生於英格蘭。她獲英國劍橋大學的BA學士學位,獲美國波士頓哈佛商學院的M.B.A.學位。她於1978年31歲在波士頓諮詢集團工作時遇到了已婚的29歲內塔尼亞胡。當時他的懷孕妻子發現了婚外情,要求離婚。內塔尼亞胡於1981年與Fleur Cates結婚,凱茨皈依猶太教並隨他一起移居以色列。但1984年離婚。目前,凱茨是美國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成員,一個美國的無黨派高級管理人員組織,利用他們的業務經驗幫助政府領導人實施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方案。 她居住在Wainscott NY,曾住紐約曼哈頓。,
  • 第三任妻子~Sara Netanyahu(1958年11月5日-):心理學家;1980年嫁Doron Neuberger;1987年離婚;1991年3月奉子成婚嫁內塔尼亞胡;夫婦育有兩個兒子:Yair Netanyahu(1991年7月26日-)and Avner Netanyahu(1994年10月10日-);

註釋

參考文獻

  1. David Remnick. Bibi's Blues. The New Yorker. 2013-01-23 [2016-09-26]. 
  2. EXIT POLLS: NETANYAHU, ALLIES WIN ISRAELI ELECTION. AP. [2013-01-22]. 
  3. 以色列總理稱訪華重在推動經濟合作 ,亞太日報,2013年5月9日
  4. 以色列总理开除两部长 明年三月或将进行大选. [2015-03-21]. 
  5. Lis, Jonathan. Israel's 34th government sworn in after stormy debate. 國土報 (線上). 2015-05-14 [2015-06-03]. 
  6. 内塔尼亚胡将兼国防部长. [2018-11-21]. 
  7. Tal Shalev. "הליכוד TV": נתניהו ישיק מהדורת חדשות בהנחיית אלירז שדה [以色列譴責美國支持巴勒斯坦聯合政府]. Walla!. 2019-02-02 [2019-04-28] (希伯來語). 
  8. Lahav Harkov. Netanyahu launches Trump copycat webcast 'Likud TV' [內塔尼亞胡推出特朗普模仿網絡廣播'利庫德電視']. 耶路撒冷郵報. 2019-02-02 [2019-04-28] (英語). 
  9. Michael Bachner. Netanyahu lambasted for Likud video bashing Gantz and showing soldiers' graves [內塔尼亞胡抨擊利庫德集團的視頻,顯示甘茨和士兵的墳墓]. The Times of Israel. 2019-02-26 [2019-04-28] (英語). 
  10. Moran Azulay, Yuvanl Karni, Dror Liba. Likud campaign video raises ire over use of military cemetery [利庫德集團的競選視頻引發了人們對軍事墓地的使用]. Ynet News. 2019-02-27 [2019-04-28] (英語). 
  11. World News. 1,200 hidden cameras seized from Israeli polling stations as Netanyahu defends Likud move [從以色列投票站查獲了1,200個隱藏攝像機,內塔尼亞胡捍衛利庫德集團行動]. RT電視台. 2019-04-09 [2019-04-28] (英語). 
  12. TOI Staff. Hidden cameras in Arab voting booths were Netanyahu's idea – TV report [阿拉伯投票站隱藏的攝像機是內塔尼亞胡的想法 – 電視報道]. The Times of Israel. 2019-04-23 [2019-04-28] (英語). 
  13. Michael Bachner and TOI Staff. Union of Right-Wing Parties demands Education, Justice portfolios [右翼政黨聯盟要求教育,司法組合]. The Times of Israel. [Peretz在軍隊電台上指出,他的派系實際上有六個席位,包括前成員Eli Ben Dahan,在利庫德集團的石板上保留了一個地點,這是Peretz的猶太人家園和全國聯盟與極端主義者Otzma合作的協議的一部分 耶胡迪黨]. 2019-04-10 [2019-04-28] (英語). 
  14. 王逸君. 内塔尼亚胡组阁新任期挑战多. 搜狐. 2019-04-18 [2019-06-03] (中文). 利伯曼說,如果新政府草擬法律、要求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徒服兵役,"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將加入執政聯盟。利伯曼的要求遭到極端正統派猶太黨派反對,後者在議會中佔16席。 
  15. TOI Staff. Liberman pledges not to budge on Haredi draft law, warns of new elections [利伯曼承諾不對哈雷里的法律草案採取行動,並警告新的選舉]. The Times of Israel. 2019-05-25 [2019-06-03] (英語). 
  16. Raoul Wootliff. Israel to go back to polls on Sept. 17, after Netanyahu fails to build coalition [在內塔尼亞胡未能建立聯盟後,以色列將於9月17日重返民意調查]. The Times of Israel. 2019-05-29 [2019-06-03] (英語). 
  17. Piotr Smolar. Israël : Nétanyahou échoue à former une coalition, la Knesset dissoute [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未能成立聯盟,以色列議會解散]. 世界報 (法國). 2019-05-29 [2019-06-03] (法語). 星期三,5月29日午夜,以74票對45票,第21屆議會代表投票通過解散他們於4月9日當選的議會。 
  18. Lieber, Felicia Schwartz / Dov.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甘茨同意组建联合政府.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2020-05-06]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9. 國會通過新政府任命 終結內塔尼亞胡12年統治. on.cc東網. 2021-06-14 [2021-06-13] (繁體中文(中國香港)). 
  20. 美聯社. Netanyahu questioned by Israeli police for a second time in graft probe [內塔尼亞胡第二次受到以色列警方的賄調查]. The Daily Telegraph. 2017-01-06 [2019-03-25] (英國英語). 
  21. TOI staff (Times of Israel員工). Netanyahu, in secret talks with publisher, named ‘hostile’ journalists he wanted sidelined [內塔尼亞胡在與出版商的秘密會談中,將他想要解僱的「敵對」記者命名為]. The Times of Israel. 2017-01-14 [2019-03-25] (英語). 
  22. Eliyahu Kamisher. Report: Investigation of netanyahu to continue for at least two months [報告:調查內塔尼亞胡至少持續兩個月]. The Jerusalem Post. 2017-04-03 [2019-03-26] (英語). 
  23. CBS/AP. Benjamin Netanyahu suspected of bribery, fraud, Israeli police say [以色列警方稱,本傑明內塔尼亞胡涉嫌賄賂,欺詐]. CBS新聞. 2017-08-04 [2019-03-29] (英語). 
  24. Revital Hovel. Former Netanyahu Aide Ari Harow Reaches Deal to Become State's Witness [前內塔尼亞胡助手阿里哈羅達成協議成為國家的見證人]. 國土報. 2017-08-04 [2019-03-29] (英語). 
  25. Yonah Jeremy Bob. Report: Netanyahu's prosecutor recommends indictment in two cases [報告:內塔尼亞胡的檢察官建議起訴兩起案件]. 耶路撒冷郵報 | The Jerusalem Post. 2018-11-25 [2019-03-29] (英語). 
  26. Yuliya Talmazan and Paul Goldman. Israeli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to be indicted on corruption charges [以色列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因腐敗指控被起訴]. NBC新聞. 2019-02-28 [2019-03-29] (英語). 
  27. 中國新聞網. 以色列大选在即 以总检察长将以贪腐罪名起诉总理. 中國新聞社. 2019-02-01 [2019-04-28] (中文). 
  28. 新聞記者 南博一 來源:澎湃新聞. 被总检察长指控贪腐,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否认并拒绝辞职. The Paper. 2019-03-02 [2019-04-28] (中文). 
  29.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因涉嫌贪腐将被正式起诉. [2019-11-22]. 
  30. 起訴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貪腐有罪」的司法風暴. 聯合新聞網. 2019-11-22 [2019-11-28]. 
  31. 呂迎旭 尚昊. 以色列总理称将向议会寻求豁免权. 新華社. [2020-01-02]. 
  32. 陳文仙、尚昊.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被正式起诉. 中國新聞網. 北京. [2020-01-29]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33. Agencies. Trump, Netanyahu announce normalization deal between Israel and Bahrain. Daily Sabah. 2020-09-11 [2020-09-12] (英語). 
  34. Peter Beaumont in Jerusalem. Israel condemns US for backing Palestinian unity government [以色列譴責美國支持巴勒斯坦聯合政府]. 衛報. 2014-06-03 [2019-03-25] (英語). 
  35. Moran Azulay. Netanyahu says no Palestinian state if he remains PM [內塔尼亞胡說,如果他仍然是總理,那就沒有巴勒斯坦國]. Ynetnews. 2015-03-16 [2019-03-25] (英語). 
  36. Statement of ICC Prosecutor Karim A.A. Khan KC: Applications for arrest warrants in the situation in the State of Palestin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2024-05-20. 
  37. Ilse Posselt. Netanyahu: Israel and China are “Perfect Partners” [內塔尼亞胡:以色列和中國是「完美合作夥伴」]. Bridges for Peace. 2017-03-23 [2019-03-25] (英語). 
  38. Roie Yellinek. Netanyahu’s China Visit [內塔尼亞胡訪華]. The Begin-Sadat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Bar-Ilan University. 2017-03-27 [2019-03-25] (英語). 
  39. Zvi Zrahiya, Or Kashti, Haim Bior and Moti Bassok. PMO Admits Netanyahu Approved Budget Cuts [總理辦公室承認內塔尼亞胡批准預算削減]. 國土報. 2009-05-08 [2019-03-25] (英語). 
  40. Moti Bassok and Zvi Zrahiya. Netanyahu: Budget Cuts Won't Harm Educ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內塔尼亞胡:削減預算不會損害教育和社會服務]. 國土報. 2012-07-25 [2019-03-25] (英語). 

外部連結

政府職務
前任:
希蒙·佩雷斯
以色列總理
1996年-1999年
繼任:
埃胡德·巴拉克
前任:
艾胡德·奧爾默特
以色列總理
2009年-2021年
繼任:
納夫塔利·貝內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