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族史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宗族是早期部落(tribe)的概念,亦稱「家族」、「族」。中國的宗族中女姓只是男性的附庸,所謂「婦女有三從之義,無專門之道」,《爾雅·釋親》稱:「父之黨為宗族。」有時「宗族」和「家族」互相混淆使用。宗族建有祠堂祭祀共同的祖先。

三代

《尚書》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

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世本·帝系篇》記錄黃帝至春秋歷代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重點在於「奠系世,辨昭穆」。久佚,清朝有輯本。

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

漢朝

《漢書·韋玄成傳》:「宗族至吏二千石者十餘人。」

《後漢書·天文志上》:「夷滅述妻宗族萬餘人以上。」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重門閥,推行九品中正制,中央與地方均設譜局,「考之簿世然後授任」[1],「有司選舉,必稽譜牒」[2],「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3]。是以,修譜之風興盛,賈弼之「廣集眾家, 大搜群族」,撰有《十八州士族譜》百帙,共七百餘卷[4]王僧孺撰有《十八州譜》七百一十卷、《百家譜集抄》十五卷、《東南譜集抄》十卷[5]。又有賈淵王儉共同參撰《百家譜》,賈淵本人則撰有《氏族要狀》、《人名書》等譜牒。

摯虞為京兆大族,其父摯模曾任曹魏太僕卿。摯虞以為當時世家大族,其子孫已不能明白祖先的事跡,故撰有《族姓昭穆》十卷[6]

南齊時,齊武帝打算以蕭鸞為吏部尚書,王晏反對說他不熟悉「詳練譜牒」[7]

當時士族連姻,要先查譜牒。宋文帝為庶族出身,為了攀上士族,竟與彭城士族劉延孫合族,延孫無法反對,只好接受[8]王源滿璋兩家通婚,牽線人劉嗣之稱滿氏為高平舊族,再「索璋之簿閥」查核,卻「士庶莫辨」[9]

唐朝

唐朝始有設立族田、族產之舉。

唐初撰修族姓成為一種時尚,唐太宗執政不久,即下令高士廉韋挺令狐德棻岑文本等修《氏族志[10],貞觀十二年(638年)奏上《氏族志》 一百三十卷[11],唐太宗看了很不滿意,不准沿襲南北朝以來以山東士族為高門的慣例,指示按照「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12]。又如林寶著有《元和姓纂》。

唐中宗命柳沖與左僕射魏元忠及史官張錫徐堅吳耀等八人依據《氏族志》重撰《姓族系錄》二百卷[13]柳芳秘閣見到《姓族系錄》,非常喜愛,另撰成《開元譜》二十卷[14]

唐代宗譜遭到兵戎之禍,至今已蕩然無存,但仍保留有《河南于氏家譜後序》等文獻。

宋朝

宋朝以後,宗族開始組織化。宋儒程頤朱熹不約而同的提出祠堂制度。

遼國

遼史》卷45《百官志一》稱「百官擇人,必先宗姓」。

清朝

清朝的宗族觀念達到鼎盛,宗族觀念十分強烈,族譜詳細記載著全族男子的名諱、字号、生辰八字、卒年,「至於諱某宇,娶某氏,生几子,葬某處,壽若干、咸備載於後,庶幾可示後昆。」[15],「祖塋, 或繪形勝地圖, 或書世系格內, 某山某向, 坐落某處, 庶免侵占. 志不忘也。 」[16]。甚至記載家族偉業,《袁氏宗譜》記載:「我祖功垂史冊,爵顯天朝。著臥雪之清操,布仁風之善政……欽賜銅釜至寶傳家,分徙栗崗根基穩厚。先分九崗,居九子。後有雙港復雙溪。……於是記世系而並記銅鍋焉。」[17],族人做了壞事,不准寫進家譜, 「違者許房長鳴祠處治」[18]。許多家族規定家譜「三十年一修」[19],「族譜重修刻板後,每十年匯稿,三十年續倍,補刻刷印,附裝譜後,以免久遠難稽。 」[20]

《紹興縣誌資料第一韓》記載:「張渭,字春江,山陰庠生,習法家言,歷就刑席,辦理積案,平反冤獄,有聲於時。館穀所人,除事畜並撫養弟家外,悉以貲助族黨間之無力婚嫁者及喪葬者……。」

章學誠《汪泰岩家傳》亦言;「啟諱宗魯,字泰岩,號繼元,世居蕭山之大義村。……方君游幕有名,館穀所入,不使有餘蓄,三黨宗親,有孤弱者植之,老而貧者贍之。汪氏數世同一宅居,宅毀於火,眾力不給,君為輯其堂構,以為毋失先人舊。繼母邱,有弟行賈遠去,數十年不復相聞,君游山西,微得之,時邱年己五十,未有室家,君亟使使持金,往助其昏……。」[21]

中華民國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孫中山在廣州國立高等師範學校禮堂三民主義演講中曾表示:「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中國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所以中國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22]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土地改革後,傳統族長制知名度廢除,族規蕩然無存。

注釋

  1. 太平御覽》卷二一四引《晉陽秋》
  2. 《新唐書·柳沖傳》載柳芳《姓氏論》
  3. 鄭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
  4. 《南齊書》卷五二《賈淵傳》
  5. 《南史》卷五九《王僧孺傳》
  6. 《晉書》 卷五一摯虞傳
  7. 《陳書》卷三〇《陸瓊傳》
  8. 《宋書》卷七八《劉延孫傳》
  9. 沈約《奏彈王源文》,《文選》卷四十
  10. 《新唐書·柳沖傳》載「初,太宗命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
  11. 《舊唐書· 經籍志》作一百三十卷,《新唐書·橄文志》作一百卷
  12. 《舊唐書》卷六五《高士廉傳》
  13. 《舊唐書》卷一八九《柳沖傳》
  14. 《舊唐書》卷一○二《韋述傳》
  15. 宋濂:《符氏世譜記》
  16. 《康熙潛陽吳氏宗譜》卷一凡例
  17. 《都昌雙溪支銅鍋志》(載於《袁氏宗譜》)
  18. 《道光無為查林徐氏家譜》卷首
  19. 《民國浦城高路季氏宗譜》卷一《譜訓》:「修譜不宜歷年久遠。古人云:譜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屬不孝」
  20. 《道光香山黃氏家乘》卷一《族規》
  21. 章學成:《章學誠遺書》卷一七,文集二。
  22. 《孫中山全集》第九卷

參考書目

研究書目

  • 清水盛光著,宋念慈譯:《中國族產制度考》(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