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北京外國語大學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老校名北京外國語學院
校訓兼容並蓄 博學篤行
創辦時間1941年
學校類型國家重點大學
黨委書記王定華
校長楊丹
教師人數665
職工人數1262
學生人數8,292(2016年)
大學部人數4,955
研究生人數2,325
校址 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2號
校區東校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2號)
西校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19號)
暱稱北外
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郵遞區號100089
網站www.bfsu.edu.cn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縮寫BFSU),簡稱北外,是一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語言類高等院校,創建於1941年,是國家「211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重點建設高校,其前身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基礎上創辦的延安外國語學校

北京外國語大學占地面積49.2萬平方米,目前已開設98種外國語課程,培養出駐外大使400餘人、參贊近1000人,並因此贏得了「共和國外交官搖籃」的稱號[1]

組織機構

教學單位[2]

  • 英語學院
  • 國際商學院
  • 歐洲語言文化學院
  • 阿拉伯學院
  • 俄語學院
  • 高級翻譯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 國際關係學院
  • 法學院
  • 亞非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專用英語學院
  • 網絡教育學院
  • 繼續教育學院
  • 藝術研究院
  • 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
  •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
  • 德語學院
  • 法語學院
  • 日語學院
  • 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學院
  • 計算機系
  • 體育教研部
  • 全球史研究院

研究機構[3]

  •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
  • 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
  • 外國語言研究所
  • 外國文學研究所
  • 國家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中心
  • 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
  • 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

附屬單位

  • 北京市北外附屬外國語學校
  •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北外國際教育集團)
    •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國際課程中心
    •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寧波外國語學校
    •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青島外國語學校
    •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邯鄲外國語學校
    •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如皋外國語學校
    •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小學
    • 北外附屬蘇州灣外國語學校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北京外語音像出版社
  • 北外科技園

開設語種

已開設該語種本科專業

  1. 阿爾巴尼亞語
  2. 阿非利卡語
  3. 阿拉伯語
  4. 愛沙尼亞語
  5. 保加利亞語
  6. 冰島語
  7. 波蘭語
  8. 波斯語
  9. 韓語
  10. 丹麥語
  11. 德語
  12. 俄語
  13. 法語
  14. 菲律賓語
  15. 芬蘭語
  16. 豪薩語
  17. 荷蘭語
  18. 柬埔寨語
  19. 捷克語
  20. 克羅埃西亞語
  21. 拉脫維亞語
  22. 寮語
  23. 立陶宛語
  24. 羅馬尼亞語
  25. 馬爾他語
  26. 馬來語
  27. 緬甸語
  28. 挪威語
  29. 葡萄牙語
  30. 日語
  31. 瑞典語
  32. 塞爾維亞語
  33. 僧加羅語
  34. 斯洛伐克語
  35. 斯洛維尼亞語
  36. 斯瓦希里語
  37. 泰語
  38. 土耳其語
  39. 烏爾都語
  40. 烏克蘭語
  41. 西班牙語
  42. 希伯來語
  43. 希臘語
  44. 匈牙利語
  45. 義大利語
  46. 印地語
  47. 印尼語
  48. 英語
  49. 越南語
  50. 庫爾德語
  51. 克里奧爾語
  52. 提格雷尼亞語
  53. 茨瓦納語
  54. 紹納語
  55. 恩德貝萊語
  56. 葛摩語
  57. 白俄羅斯語
  58. 毛利語
  59. 湯加語
  60. 薩摩亞語

已開設該語種第三外語公共選修課程

  1. 阿姆哈拉語
  2. 亞塞拜然語
  3. 愛爾蘭語
  4. 梵語巴利語
  5. 喬治亞語
  6. 哈薩克語
  7. 吉爾吉斯語
  8. 加泰隆尼亞語
  9. 拉丁語
  10. 馬達加斯加語
  11. 馬其頓語
  12. 蒙古語
  13. 孟加拉語
  14. 尼泊爾語
  15. 普什圖語
  16. 索馬利亞語
  17. 塔吉克語
  18. 泰米爾語
  19. 土庫曼語
  20. 烏茲別克語
  21. 亞美尼亞語
  22. 約魯巴語
  23. 祖魯語

建設中語種

  1. 提格雷尼亞語
  2. 沃洛夫語
  3. 柏柏爾語

現狀

北京外國語大學是211工程重點學校,現設有外國語言文學1個博士後流動站,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法語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翻譯學等12個博士點,包括英語俄語法語德語日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歐洲語言、亞非語言、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翻譯學語言學應用語言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語言文學、國際法學、外交學、新聞傳播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22個碩士點,涵蓋了學校講授的全部40多種外國語言以及中文和外交學專業。在職人員學位授權點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翻譯學、國際漢語教育)4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即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北京市重點學科6個,即俄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比較文學和跨文化研究、西班牙語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是首批命名的國家級重點文科研究基地。全校擁有專任教師576人,包括博士生導師 41人、碩士生導師221人,教授113人、副教授177人,其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成員2名,教育部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3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28名。

校園環境

校園周邊

北外
圖書館
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新館大門外側的多語種裝飾牆
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大廳

坐落於魏公村西口,周邊高校眾多,正北方向與北京理工大學為鄰,沿西三環北路向北到蘇州街有中國人民大學,繼續北行則到北京大學;正南方向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東南方向臨近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

校園東門外「后街」和魏公村路「酒吧一條街」有眾多餐廳酒吧,便於同學外出就餐和消遣。

校內環境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園面積相對較小,基本上分為東院西院兩部分,中間被西三環北路隔開,主要的教學和生活區基本都位於東院。

東院設施:主樓,體育場,網球場,日本研究中心,英語學院,電教中心,圖書館,阿拉伯學院,逸夫教學樓,宿舍樓,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留學生公寓,學生活動中心,體育館,行政樓。

西院設施:北外賓館,北外國際大廈,教職工活動中心,附屬小學,留學生公寓,專家公寓,教職工宿舍。

住宿

老宿舍樓是由名家梁思成設計,已年代久遠。老宿舍樓本科生原5人一小間;2005年修建了新宿舍樓,並將本科生住宿人數從一間5人下調到4人。宿舍有寬帶接入。

餐飲

校內有學生食堂2個,東西院各一,使用一卡通和現金。東院設有大食堂一個,食堂共4層。東院中文樓一層有教工餐廳,可單獨點菜。東院另有面積較小的清真食堂。 8號樓下有快餐窗口,地下超市也有多個餐飲店。西院有公共食堂一個,二層是普通食堂餐廳,一層為單點。食堂旁邊有韓餐館。 留學生公寓內有酒吧。北外賓館一樓有粵菜館。

歷任領導

校長
  1. 常乾坤(1941年月—1941年12月)
  2. 盧競如(1941年12月—1942年5月)
  3. 曾湧泉(1942年5月—1945年6月)
  4. 楊尚昆(1945年6月—1946年6月)
  5. 浦化人(1946年6月—1950年3月)
  6. 劉仲容(1950年3月—1959年2月)
  7. 師哲(1949年10月—1954年6月)
  8. 張錫儔(1954年6月—1966年5月)
  9. 廖承志(1973年2月—1980年)
  10. 劉柯(1981年2月—1984年4月)
  11. 王福祥(1984年4月—1997年2月)
  12. 陳乃芳(1997年2月—2005年6月)
  13. 郝平(2005年6月—2010年3月)
  14. 陳雨露(2010年3月—2012年8月)
  15. 韓震(2012年8月—2014年2月)
  16. 彭龍(2014年2月—2019年10月)
  17. 楊丹(2019年10月—)[4]
黨委書記
  1. 孫萍(1981年2月—1984年12月)
  2. 李宜今(1984年12月—1992年1月)
  3. 曹小先(1992年1月—1996年5月)
  4. 陳乃芳(1996年5月—2002年7月)
  5. 楊學義(2002年7月—2014年2月)
  6. 韓震(2014年2月—2018年3月)
  7. 王定華(2018年3月—)[5]

知名人物

歷史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創建。1937年初,「紅大」更名為抗大,並隨黨中央機關遷至延安,當時毛澤東任學校教育委員會主席,校長林彪,副校長羅瑞卿。
  • 1941年3月,為了加強與蘇聯的交流合作,抗大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隊;不久,發展為俄文大隊,下屬一、二、三隊。
  • 1941年12月,俄文大隊轉為延安軍事學院俄文科。
  • 1942年6月,軍事學院俄文科調整為軍委俄文學校。
  • 1944年6月,學校增設了英文系,故更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

延安外國語學校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學校師生分批離開延安,前往東北華北解放區
  • 1946年1月,部分師生到達張家口在華北聯合大學成立外語系,隸屬文藝學院。

華北聯大時期

  • 1946年6月,晉察冀軍政幹部學校的外語幹部訓練班師生轉入華北聯合大學,與華北聯大的外語系合併成立外國語學院,有英語俄語兩個系。
  • 1946年12月、1948年5月,學校兩次遷址,先到冀中束鹿縣路過村,再至河北省正定縣。
  • 1948年6月,在冀中獲鹿縣南海山村,以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師生為基礎成立了外事學校。
  • 1948年8月,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合併為華北大學。聯大的外國語學院與北方大學的外文班,也合併為華大二部外語系。
  • 1949年2月和4月,外事學校和華北大學二部外語系分別進入北京城,並於6月合併為外國語學校。

北京外國語學校

  • 1951年2月,俄文部併入成立於1949年10月的北京俄文專修學校。
  • 1954年8月,至此已有德西法文系。學校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准,改稱北京外國語學院。

北京外國語學院

北京外國語大學

  • 2001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60年校慶之際成立,在原英語系的基礎上成立了英語學院,現包括英語系、外交學系、新聞與傳播系和法律系。國際商學院也在此時成立。
  • 2002年,國際商學院專業增多,開設金融工商管理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本科專業並招生;同年,國際商學院經濟管理學科群被確定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學科。
  • 2006年,英語學院的法律系,外交系經過不斷發展,組建法學院國際關係學院。
  • 2007年,在原社會科學部的建礎上,組建哲學社會科學學院。
  • 2006年,在原大學英語部的建礎上,組建專門用途英語學院,為非英語專業各院系提供高層次的大學英語教學,以確保複合型、復語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實現。

傳統

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官方背景濃厚的語言專業類院校,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事業培養了無數人才——250多名歷任和在任大使以及500多名參贊畢業於北外;北外也因此被譽為「外交官的搖籃」。「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紅旗飄揚的地方,就有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友的身影」。北外傳統精神極其開放的,校園氣氛相對自由寬鬆,經常都會舉辦個人和團體的各種講座、研討會、演出、社團活動、電影放映等。北外學生的特點是時尚,崇尚個性。

校訓

201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啟用新校訓:「兼容並蓄 博學篤行」。此前,北外沿用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校訓:「團結 緊張 嚴肅 活潑[6]

校歌

北外的校歌是《永遠為人民服務》,由校友方堃創作的[7]

學生組織

學生會

全稱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會,是在校黨委領導下和團委指導幫助下的群衆性學生組織,宗旨為「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服務同學,積極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為使同學們成為具有時代感和責任感,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而努力。」[8]

歆媒體網絡創意文化工作室

隸屬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處,運營「北外WE圈」微信公衆平台。

對外交流協會

隸屬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處,協助國際處完成校級外事活動。

青年志願者協會

隸屬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團委,組織、協調志願者服務活動。

學生新聞中心

隸屬於北京外國語大學黨校辦,運營「北京外國語大學」微信公衆平台。

北外西院
北外體育館

國際交流

國際合作高校

北外承辦的海外孔子學院

參看

參考文獻

  1. (簡體中文)北京外國語大學簡介
  2. 教学单位. [2017-01-17]. 
  3. 科研机构. [2011-03-25]. 
  4. 西南财大原常务副校长杨丹调任北外校长. news.esnai.com. [2020-05-30]. 
  5. 王定华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简历). 人民網. [2020-05-29]. 
  6. 北京外國語大學70周年校慶徵集公告 (簡體中文)
  7. 校歌 (簡體中文)
  8.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会章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