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清朝描繪知名戲曲演員的畫作《同光十三絕

戲曲是指中華文化的傳統戲劇,近現代學術研究統稱為國劇[1]。「戲曲」一詞始見於《水雲村稿》中〈詞人吳雲章傳〉,指南宋流行於民間的永嘉戲曲,是南戲戲文發展之濫觴。在河南省偃師市出土的一座宋朝墓葬里,發掘出來的「宋雜劇演員丁都賽雕像磚」,是中國現存的最早記錄戲曲演出活動形象的文物。爾後,「戲曲」之名迭有變遷,以「戲曲」指稱「中國傳統戲劇」,須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本書以「戲曲」為名,首度將中國傳統戲劇推上近代學術之林,「戲曲」乃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之專稱。

王國維將戲曲定義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時也指出代言體是戲曲不同於其他文類的重要特點。由此定義看來,戲曲必須具備演員、劇場、詩歌、舞蹈、音樂、代言體、演故事等基本元素。台灣學者曾永義將王國維對戲曲的定義視為戲曲小戲必須具備的條件,小戲的表演藝術較為原始。而相較於小戲的大戲有更高度的藝術表現,已經是綜合的文學與藝術,其定義為:「中國古典戲劇是在搬演故事,以詩歌為本質,密切結合音樂和舞蹈,加上雜技,而以講唱文學的敘述方式,通過俳優妝扮,運用代言體,在狹隘的劇場上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文學和藝術。」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崑劇獲納入名錄之內,引起公眾對戲曲發展及傳承的關注。2009年及2010年,粵劇、藏劇及京劇更先後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藝術進一步得到世界重視。

歷史劇種

中國戲曲表演

根據時代分期,中國戲曲包括:

現存劇種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數據,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即大躍進時期,當時中國有367個戲曲劇種,其中包括50多個當時新創立的劇種(即新興劇種);到了1982年,《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編撰過程中所做調查統計發現,當時仍有317個劇種;而到了2005年,僅剩下267個劇種[2]

在眾多劇種中,崑曲京劇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戲劇的最高典範[3],其它常見劇種則有豫劇粵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等等。

東亞文化圈的其他戲曲

中南半島

朝鮮半島

日本列島

琉球群島

著名劇目

參考文獻

引用

  1. 国剧, [2021-10-17] –透過萌典 
  2. 辰序,中國藝術研究院聯合全國各地藝術研究院(所)攜手保存戲曲藝術遺產 ,中國藝術研究院(簡體中文)
  3. 施旭升. 戏曲文化学. 獨立作家-秀威出版. 2015: 25. ISBN 9789863263050. 崑曲和京劇都自成體系,堪稱典範......所以,此前曾有論者將崑曲作為中國傳統戲劇學的最高范型 
    秋文. 古中国的歌: 京剧演唱艺术赏析. 寶文堂書店. 1988: 32. ISBN 9787800300011. 當時北京崑曲和京劇為雅部和花部兩大支柱,代表了中國古典戲劇的兩大歷史高峰。 

來源

  • 張庚:〈中國戲曲〉,《中國大百科·戲曲曲藝》 (2000年)
  •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