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𗴂
首都 常安(即长安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1位
王莽
王莽
成立 8年1月10日[1]
王莽篡位建国
灭亡 23年10月6日
绿林军攻陷长安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汉 前202–8
9–23
更始帝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9–280
蜀漢
221–263

220–265

265–42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后梁555–58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国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1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新朝(9年-23年),又称新莽[注 1],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朝代,为当时权臣王莽所建立,仅王莽一代,建都常安(即原长安,今西安[3]

西汉末年,人民被豪强欺压而急需改革,儒者信奉讖緯学說认为将改朝换代,当时汉室外戚王莽博得雅名,获得人民与儒者的支持,使他以偽造符瑞的方式于初始元年十二月朔(9年1月10日)篡位,国号为「新」[4],西汉结束。

王莽称帝后进行许多改革,主要有改革官制、改變地名、推行王田制、禁止奴婢买卖、五均六筦(国营事业、所得稅与借贷)及改革币制等。然而,王莽改制大多遵循《周礼》等古制,沒有明确的解決问题。新制政令繁杂,名称不断變动。而且朝令夕改,用人不当,改革最终失败[5]。17年因为天灾不断,而人民因为改革失败而经济破产,最后爆发新末民變赤眉军绿林军等等民變军相继而起。新莽军相继在成昌之战昆阳之战慘败。23年绿林军拥立刘玄称帝,即更始帝。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亡。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脫离更始帝宣布登基。同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拥立刘盆子称帝,由此降于赤眉军的更始帝不久后被杀。汉光武帝击潰赤眉军后,最后于36年一统天下[6]

新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透过篡位取得政权的先例。王莽积极推动古制,也使得古文经持续发展。而王莽的失败代表复古思想的破灭,使得汉儒變法禪让的政治理论至此消失,渐變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7]。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视王莽为逆臣賊子,以至于新朝一度被称呼为“亡新”[8][9][10][11],《资治通鉴》更直接把新朝归入“汉纪”。因传统帝王史观下,鄙棄用篡位的方式取得政权,所以后世史学家对王莽的评价皆差,直到清末之后,中国进入共和制,评价才逐渐中立[注 2][3]

历史

王莽篡汉

西汉汉宣帝去世后,其政治与社会结构變动剧烈,使西汉走向灭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元、成、哀、平等几位皇帝或怠于政事、或軟弱无能,政权先后由宦官石显与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傅氏等集团掌控。地方豪强与商賈再度兴起,控制地方吏治与经济,并且与中央官员密切结合。他们一方面壟断富利,一方面兼并大量土地,以致大量百姓转为佃、流民或奴婢。儒家集团的政治力量超过崇尚务实的法家,最终獨佔朝政,而法家勢力衰退瓦解。最后是儒家提倡改制运动,他们加入陰阳家五行学說,推演天變灾异的现象,形成讖緯学說。并且认为王朝德衰,应该禪国让位。汉帝孤立无援,地方刘姓諸侯国削弱,中央功臣列侯耗尽,又无能臣干将扭转局勢,其政权最终被外戚王莽夺取[3]

汉成帝继位后,怠忽政事,喜好女色[注 3],最后死在「溫柔乡」中。在汉成帝怠忽职守期间,国事由皇太后王政君的哥哥大司马王凤管理,他们开启王氏集团执政的开端。王凤的能力頗强,执政后广收人才,儒法两家人才与之合流,一致拥戴聽命;而王家兄弟分别位居要津,奠定王家不可动摇的政治勢力。前22年王凤去世,其兄弟如王音王商王根先后以大司马一职掌握朝政。形成「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此时王家因长期安逸而浮华奢侈,但王凤之侄王莽节儉樸实,酷好儒术,礼賢下士,渐得王凤与皇太后王政君的重视,于前16年受封为新都侯[注 4],并于前8年担任大司马一职[3]

然而隔年汉成帝去世,其侄刘欣继位,即汉哀帝。汉哀帝祖母傅太皇太后擅权謀且强勢,其与丁太后、外戚傅喜丁明把持朝政。傅太皇太后与王莽不合,王莽退位而隱居新野,王氏外戚衰退。汉哀帝本身幼体弱多病,政事又被被傅太皇太后把持,所以转而寵幸董賢同性戀)。汉哀帝还封董賢为大司马,并想让帝位。這些都激起普遍反感,当时地方百姓备受地方豪强、地主欺压,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說法四起。此时王氏勢力尚在,王莽本人更受儒生怀念与人民的拥戴。前1年汉哀帝去世,王莽奉王太皇太后王政君之命,重返朝廷担任大司马[3]

返回政局的王莽积极推行篡位之路,他拥立年仅九歲的汉平帝为傀儡,并且陆续受封安汉公宰衡[注 5]等崇高之职。他以王舜王邑为心腹,甄丰甄邯孙建为将领,平晏刘歆为参謀。打击何武公孙祿等反对他的大臣与傅、丁、卫(汉平帝母家)等外戚勢力。王莽又积极施行善政,攏絡人民。民间有灾害即捐錢賑灾,扩充太学以徵求各地人才,甚至操弄讖緯、杜撰古史以获取禪位的合法性。到了5年,朝中一片都是王莽勢力,王莽受封「九锡」,汉平帝十分不满。同年,汉平帝猝死[注 6]王莽迎立宗室刘婴即位,即孺子嬰[15]。最后藉由众大臣以讖緯之事推举,王莽得以对内称「假皇帝」,对外称「摄皇帝」。初始元年十一月戊辰,王莽建国「新」,即新朝,以初始元年十二月朔为正月之朔,改元始建国[16]西汉灭亡[3]

崇古改制

参见:王莽改制
新朝陶器,藏洛阳博物馆

王莽儒家学派巨子,且以新圣自居,所以积极改制西汉末年乱象,意图回复到儒家歌頌的夏商周三代盛世。改制的内容上从典章制度、法律与教育,下到人民习俗、经济制度等,十分全面。虽然王莽积极的改革,但大多依据《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对于西汉末年的乱象未能完全对症下药。由于乱象未能改善,不久地方爆发叛乱,颠覆新朝[5]

首先他依《周礼》改官名为西周官名,例如改大司为羲和(后为纳言)、改郡太守为大尹等等。地方制度也效仿周代的封建制度,许多地名经过多次改名。由于官员和百姓无所適从,最后还是回复原名,平白增加无謂的煩惱。经济方面,王莽于9年推行改革,内容大多与汉武帝推行的制度相似,不过王莽是依据《周礼》来制定。土地制度方面,耕地收为国有,推行王田制,限制豪强百姓只能有一定土地大小。然而這些措施与现实狀況差异过大,地方豪强不可能因为一道法令而服从;由于土地过小而不能负担一户生活,连人民都反对這个改革。三年后,王莽接受区博的建议取消王田制。而奴婢问题,因为王莽无意废除奴婢制度,而又禁止自由买卖,导致豪强在黑市賤卖奴婢,這个措施最后也废除了。在改革财政方面,为了防止商人剝削,王莽建立五均六筦与賒贷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类似后世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以五均官掌管工商业的利得稅(类似所得稅),把鹽、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以提升国家收入。然而,這些政策多是由薛子仲张长叔等富商大賈执行。他们以變法为名义,勾结地方官员榨取百姓,使得地方貧富更加悬殊,国家经济更加失调。最后是貨币改革,這是最失败的政策。王莽依据古制,陆续推行刀貨、贝貨等新币,到2年共有黃金、银貨、龟宝、贝貨、錢貨、布貨等。這些数种貨币擾乱新朝财政,到14年又尽数废除,以致商失业,经济崩潰[5]

对外方面,王莽依据儒家大一统思想,认为世界上应该只有一个王号,所以将諸侯「王」改称「公」,将四周属国由「王」改为「侯」。为了宣示新朝的威德,王莽收回原汉朝发給四周各国的「璽」,换成新朝的「章」。這些措施,使汉家諸侯窮困潦倒,匈奴高句丽、西域諸国和西南夷等君王先后拒绝臣服新朝。11年,由于匈奴不愿臣服新朝,王莽发兵三十万北伐,战事连年不決。隔年,王莽强迫高句丽协助伐匈奴,反而使高句丽反叛,屢次侵擾东北。同时间西南夷的鉤町叛變,王莽屢次派兵都未能平定。不久西域发生内乱,王莽派王駿西征未果,反而使西域各国正式与新朝断绝关系。王莽为了报复,又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5]

王莽改革并非是依据孔孟思想的儒家学說,大部分是迷信讖緯和复古论,照搬儒学经书如《周礼》等改革,政策多迂通而不合实情。其政治纯属「书生政治」,仅关注政策的制訂方式,对于实施方式与效率并不在意,政策朝夕相改,官员百姓到最后都敷衍了事。百姓本来期盼王莽能带领他们脫离西汉末年的乱象,但反而使百姓跌入黑暗的深淵,最后引发民變,促使新朝灭亡[5]

新末民變

新朝执政不当引发民怨,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而饑荒四起,民紛起反抗叛乱,开启新末民變。瓜田儀等人于会稽长洲(今江苏苏州)起事[注 7]。同年琅邪女子呂母县宰冤杀其子,率众攻陷海曲县,而后引兵入海为寇[18]。在灾情最严重的青州、徐州与荊北地区,则分别在17年于荊北兴起绿林军、18年于青徐地区兴起赤眉军,史称赤眉、绿林起义。河北在马適求之乱后,也陆续出现其他民變军,有的以山川土地为号,或以军容为号[注 8],其中以铜马军最强。当大臣举报各地民變时,王莽认为至只是民賊作乱。他不愿承认执政錯誤,反而迁怒大臣,并且造作「威斗」、「华盖」以粉饰太平。为了防止州郡叛變,不许州郡擅自发兵平乱,导致乱事扩大。而中央军紀律败坏,四处掠夺,战鬥力又不强,时常有数十万大军被义军击潰之事。在這些义军中,以赤眉军与绿林军对局勢影响最大[5]

赤眉军樊崇所建立,18年他率飢民在莒县起事,众皆将眉毛染红[20],即赤眉军。乱军由民组成,大多不识字,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卒史等名称[21],大多延用汉朝乡官的名称。赤眉军收编呂母部属后,在泰山山区扩大勢力。21年王莽派太师犧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出兵討伐,但在隔年被赤眉军击潰而死。王莽再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兵东征,所经之路都縱兵掠夺。关东人民都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双方爆发成昌之战,最后王匡慘败,廉丹被杀,赤眉军扩张到青、徐、豫、兗等州(约今山东、河南与江苏北部)。只有翼平连率田況率领百姓守卫青徐部分地区,一度阻擋赤眉军入侵[22]

绿林军源自荊北民變。17年荊州北部发生飢荒,王匡王凤率领飢民于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绿林山起事,称绿林军。新莽荊州军被绿林军击败后,王莽遣司命将军孔仁守豫州,派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进入荊州平乱。隔年绿林山瘟疫爆发,王常成丹率兵转入南郡,称下江兵[注 9],王匡、王凤率兵东进新市,称新市兵,并北上攻打宛城。途中于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获得陈牧廖湛率众加入,即平林兵。下江兵被严尤击败后,也北上南阳会合新市兵。南阳当地豪强刘縯刘秀也举兵响应,称舂陵兵。23年二月,绿林联军击破新莽军甄阜梁丘賜等将,包围宛城,占领昆阳,史称蓝乡之战。绿林諸将拥护刘玄为更始将军,最后称帝[注 10],建元更始,史称更始帝,即玄汉。王匡、王凤、朱鲔、刘縯等人被封将相[5]

王莽得知宛城被围后,于23年五月派王邑王尋率领四十二万新莽军围攻昆阳,目标宛城。6月刘秀率军于昆阳击潰新莽军,王尋败死,王邑逃至洛阳,宛城也被刘縯攻陷,史称昆阳之战。四方豪杰得知后,紛紛杀掉州郡守,自称将军,用更始年号。战后刘縯、刘秀人气大增,更始帝以違抗命令为由处死刘縯。刘秀得知后亲赴谢罪,不敢为刘縯服喪。更始帝心有所慚,遂拜刘秀为破虜将军,封武信侯。更始帝派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攻武关,三輔震动。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以求天救,只要民众哭得夠哀傷,就可加官进爵。但于秋天,更始军仍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杀死于未央宫的渐台[注 11],新朝亡[5]

光武一统

新朝亡后,更始帝定都洛阳,由于局勢混乱,就派刘秀巡视黃河以北。刘秀在河北勢力单薄,恰巧地方实力派王郎于河北称帝,刘秀只能暫避锋芒。24年初,刘秀获得刘植耿纯拥护,联合上谷耿況漁阳彭寵包围王郎,同年四月攻陷邯郸,王郎亡,刘秀被更始帝封为蕭王。而后刘秀率吴汉鄧禹等将领平定铜马等河北諸民變军,被关西人号为铜马帝。最后在25年六月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史称光武帝,国号为汉,史称东汉[5]

24年更始帝迁都至长安,他建国后昏庸无能,濫封諸侯[25],将政事委託給岳父趙萌,政治混乱[26],反而使人民怀念王莽。当时李軼朱鮪自立于山东,王匡张卬橫暴三輔。而在汝南、潁川的赤眉军,因为糧食不足,加上更始帝分封不給国邑,于25年由樊崇徐宣兵分二路进逼长安。进军途中因为信仰城阳景王刘章,拥立景王后裔刘盆子为帝,史称「赤眉汉」,改元为建世。更始帝得知赤眉军入侵时,还杀害申屠建陈牧成丹等将领。同年九月,赤眉军攻陷长安,更始帝不久被杀,玄汉亡。光武帝乘机南下洛阳,并定都之(改称雒阳)。赤眉汉政治混乱,諸将跋扈,刘盆子与其兄练习投降的词說。27年关中缺糧,赤眉军引兵东归。光武帝率军与东归途中的赤眉会战于华陰,赤眉军大败,刘盆子与樊崇投降[5]

27年光武帝领有河北大部、河洛与关中等地,但天下仍然群雄割据。当时约有数个勢力,燕代之地的九原卢芳漁阳彭寵;关东淮水的睢阳刘永青州张步东海董憲佼彊庐江李憲;荊州隴蜀等地有天水隗嚣河西竇融成都公孙述汉中延岑南郡秦丰夷陵田戎;以及南海鄧让等勢力[6]。光武帝采取先东后西的战略,先安撫燕郡代郡的勢力,于27年到30年间集中力量消灭刘永(自称天子)为首的关东勢力[注 12]与庐江的李憲(自称天子)[6],东方大定。而后南向征服秦丰、田戎等等荊州諸侯,諸侯殘部投奔蜀地。同时,漁阳彭寵也被人刺杀。河西竇融南海鄧让也于29年归顺东汉。最后西向对付受荊隴諸侯拥护的成家公孙述[注 13]与天水隗嚣、九原卢芳等。光武帝于34年平定天水隗嚣,于36年由吴汉攻克成都,灭成家。隔年九原卢芳亡命入匈奴,东汉统一天下,进入东汉时期[6]

疆域与行政区划

新朝疆域大致上与西汉相同,但在末期疆域萎缩,只新设了西海郡(郡治龙耆城,今青海民和县)而已。遼东地区撤消了真番临屯二郡。在西南地区由七郡變成五郡,部分西南夷成半獨立狀态,放棄了海南岛与象郡。西域諸王与新朝中断关系,使得新朝勢力退出西域。這些疆域直到东汉前期才陆续收复领土[27]

新朝的行政区划大致与西汉后期相同,但由郡县制上加州牧,并且与分封制结合。王莽推行复古改制,乱设行政区划,改了许多新地名。并且网罗汉宗室功臣后裔、封建官僚,改郡封国。在设置行政区划方面,王莽修改西汉十三部,据《尧典》分成十二州,裁撤朔方、司隶部,改涼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又据《禹贡》改爲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后又恢复旧称。地名的混乱,十分困擾人民。9年更改地方官制的名称为古称[注 14]。14年后大规模更动,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郡县首长与受有茅土的諸侯二合一,将太守(新朝称大尹)分成卒正(侯爵)、连率(伯爵)与大尹等。地方军事单位的都尉,分成属令(子爵)、属长(男爵)等[29]

在官职的部分,14年设立州牧、部监以监督地方各郡,地位等同三公。设监,地位同上大夫,监督五郡事务[30]。更置牧监副,秩元士,冠法冠,行事如汉刺史[31]。随着六队六尉等的建立,新朝也派出监察官员对这些队、尉进行监察。17年,王莽选用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队,如汉刺史,与三公士郡一人从事[29]

  • 十二州:首长即州牧,新朝增设为部监、监与州牧。共有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徐州、兗州、豫州、雍州(原涼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后改为九州[32]
  • 郡:首长原为太守,新朝改称大尹、后增设为卒正、连率与大尹[32]
  • 县:首长原为县令,新朝改称宰[32]

政治体制

新朝官制上承西汉官制,正值王莽改制,所以新朝官制多變,官名及职责也十分复杂。自西汉居摄年间起,王莽便开始推行改制。他附会周礼官制,恢复五等爵制,濫加封赏,濫改官名,如宰衡太阿之职。建国后,在中央置四輔、三公、四将、六监、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等。四輔(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合称「十一公」。是9年新朝建国初年,王莽按照哀章所獻金匱内記录所封王舜平晏刘歆哀章王邑甄丰等等十一位高官。其中四輔位列上公,对映五嶽其中的四嶽。四輔与三公对映日月星辰。由于《书·尧典》中,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14年王莽将這些称号对映到四輔,例如太师犧仲景尚[33]

新朝九卿与西汉九卿大为不同,王莽修改九卿成新朝用的官名,其中将水衡都尉更名为予虞。将宗伯移除,光祿勳、卫尉、太僕被列入六监,加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最后湊成九卿。每卿有大夫三人、每大夫有元士三人,合称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六监位皆上卿,包含原光祿勳、卫尉、太僕、中尉、执金吾,但都改成新朝官名,并且新设大贅。最后设五司大夫为监察官[33]

10年更始将军甄丰之子甄尋不满父亲封赏过低,作符命,言新室要如西周分陕,立二伯。以甄丰为右伯,平晏为左伯,如周召故事[34],王莽即从之。而后甄尋作符命欲娶黃皇室主为妻,符命案爆发,甄尋逃亡,甄丰自杀。最后甄尋、刘歆之子刘棻刘泳王邑王奇,及刘歆门人丁隆等数百人或流放、或被斬。更始将军也被宁始将军姚恂取代。大封宗室及功臣后裔二百人为侯。为了杜绝反新勢力,10年王莽聽从孙建建议,废除刘姓諸侯,并将部分拥护刘姓諸侯(刘歆、刘龔、刘嘉等三十二人)賜姓王。」改定安太后号曰黃皇室主,绝之于汉[33]

外交

王莽建立新朝后,为了宣示新朝的威德,派遣使者四出,东到遼东及朝鲜半岛北部的玄菟、乐浪、高句丽及夫餘;南到西南边境;西到西域。收回旧日汉朝授予外族的印綬,改受新朝的印綬,并把所封的王貶为侯,所用的璽改为章,這样就引起西南夷鉤町王及匈奴的叛變,西域諸国也逐渐与王莽破裂关系[5]

在北方方面,匈奴与西汉和平约有30多年,直到新朝建立为止。王莽推行改王为侯的政策,并将「匈奴单于」称号改为「恭奴善于」,后改为「降奴服于」。为了弱化匈奴,王莽分匈奴居地为15部,强立呼韩邪子孙十五人俱为单于(如孝单于顺单于 (助)顺单于 (登)等)。匈奴乌珠留单于因此而叛變,王莽就于11年徵发士兵三十万人,大举进攻匈奴。由于战事连年不決,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马布野」的北方边界,又變成了「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的悲慘情況;而新朝北部的人民也因为战乱而相聚为盜,动乱开始形成[5]。王莽为了討伐匈奴,于12年强令高句丽、乌桓出兵,两国皆不愿而叛變,西域地区也陆续叛新投匈。新朝灭亡后,匈奴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认为有机可趁,扶持九原卢芳与漁阳彭寵,其中卢芳还被封为汉帝。另一方面,率军东掠并、燕,西侵涼、朔,对当时的新成立的东汉威脅很大[35]。东北方面,高句丽是东北强国,役属沃沮东濊。高句丽叛變新朝后侵擾东北各郡,新朝遼西太守田譚战死[5]。王莽派严尤出兵斬其王,但高句丽别种濊貊仍旧屢次寇边。直到东汉初年,还入侵右北平、漁阳、上谷等幽西数郡。而乌桓鲜卑连和,乌桓叛變新朝后投奔匈奴,在东汉中期匈奴衰退后与鲜卑瓜分漠北领地[35]

西域方面,到汉哀帝、汉平帝时,西域已有五十五国。王莽建立新朝后,西域諸国大多不服统领,而匈奴勢力也进入西域的塔里木盆地。13年亲近匈奴的焉耆就杀西域都护但欽,投奔匈奴阵营。王莽于16年派五威将王駿李崇郭欽等西征西域,最后被焉耆率领姑墨尉犁危须等连军击潰,王駿被杀,西域与新朝断绝往来[5]。西域北道諸国淪入匈奴勢力范围,只有位于西域南道的莎车率领南道諸国抗衡匈奴。到东汉初年,以莎车王延与其子康最支持汉朝[36],但汉光武帝为了要全力对内,不能支援南道諸国。不久全西域地区被匈奴占领[35]。而西羌的部分,王莽用政治手段领有西海郡(今青海海宴附近)。到新末汉初,西羌迁入境内掠夺,隗嚣招怀其酋豪,隴西数郡都成五谿羌先零羌的勢力范围[37]。同时间位于四川松潘一带的武都参狼羌也被蜀地的公孙述煽动,发起叛乱。這些羌族于35年至37年被东汉马援所平定,到光武末年,燒当羌又崛起,成为东汉一朝的西患[35]。在北方、西方一片叛乱之际,12年西南夷的鉤町(今云南广南一带)也发生叛變,鉤町王攻杀牂柯太守周韶,跟者益州蠻夷也攻杀太守程隆。越巂、遂久、仇牛、同亭、邪豆之属,陆续叛變。王莽屢次派兵討伐,宁始将军廉丹率领的大军水土不服,数十年拖延未果[5]。而后以文齊为太守,他开墾南中,勸降西南夷,与其恢复关系。公孙述佔据蜀地后,文齊据南中不愿投降。到东汉时才归顺汉光武帝[38][39]

军事制度

军事制度承袭西汉,但王莽更改官制名称为古称。为了平定叛乱,王莽采取「以军领政」的方式控管地方。他命令原为文官的「七公六卿」都兼称将军[注 15],监督地方官吏,以便穩定地方治安。11年并州平州发生民變,派著武将军逯并驻守平乱。22年由于绿林军在荊北作乱,派司命将军孔仁驻守豫州,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平定荊州,此为兼称将军的实例。以军领政的方式还有于10年命中郎将繡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别驻守大郡,监督地方。中郎将不仅涉内政,兼有对外职责。王莽所封的太子四友,就有中郎将廉丹。此外还在内置司命军正,外设军监十二人。20年,新末民變期间,王莽见四方盜賊多,复欲厭之,又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之位,賜諸州牧号为大将军,各郡的卒正连帅大尹偏将军属令裨将军县宰校尉。然而部分军人在地方胡作非爲,擾乱地方行政,以军领政的方式还是失败[29]

在建立新军方面,王莽陆续建立豬突豨勇、理军等新军,但无大用。与匈奴发生战争的期间,王莽招募天下丁男、死罪囚、吏民奴而编成的新军「豬突豨勇」。又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黃綬皆保养军马,多少各以秩为差[40]。又招募自称有竒技术可以攻匈奴的人,然而大多誇大其词,但王莽仍拜为「理军」,賜以车马[41]。此外还设立捕盜都尉以平定三輔盜賊。23年王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率领北军精兵数万人前往关东平乱。這些士兵的妻子与儿女还留在宫中当人质。以上介紹的這些新军,除捕盜都尉外,其餘大多无用[29]

人口

新朝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估计17年全国有5600万人。由于王莽改制失败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和14年黄河下游改道,致使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之后烽火遍地,军阀割据和混战,造成黄河流域大量人口死亡,其餘为躲避战火大量向长江流域迁徙。东汉初年,江南地区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州荆州扬州益州等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42]

新朝时期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 12,366,740户 59,594,978人
新朝王莽天凤四年(17年) 约5600万人
东汉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户 21,007,820人

经济

参见:王莽币
新莽嘉量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新朝的经济政策有部分是遵循古制,有部分是重建西汉汉武帝时的经济政策[39]。立国初年,西汉末年的土地与奴婢问题依旧存在[43]。为了穩定统治,王莽附会《周礼》上的古制,先后下令改制。针对土地被豪强强烈并购与大量貧窮人口转为奴婢的问题,王莽建立了王田制与禁止奴婢买卖(私属制)。王田制于9年推行,视全国土地为朝廷所有,称为「王田」,王田不得任意买卖。恢复井田制,限定男丁八口以下之家,佔田不得超过九百畝(一井),超过的土地须分給宗族乡鄰。如果无地者由政府授田,每夫一百畝,這是与后世均田制极为类似[39]。针对奴婢问题,王莽推行私属制,禁止奴婢自由买卖。然而地方大地主激烈反对土地转让,王莽虽然派张邯孙阳到地方强力推行,反而使地方大乱[44]。三年后,王莽接受区博的建议于取消王田制。而私属制,因为王莽禁止奴婢买卖,地方豪强競相于黑市卖奴婢,使价格低落,最后也宣布废止[7]

为了穩定物价、鼓励生产、增加国家稅收与打压商人,早在汉武帝时就向商人和工匠征税,但王莽的制度更加完整[39]。他建立五均六筦政策、贡所得、徵荒地稅与賒贷。這是新朝在民生及财政的重要革新,也說是一种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推行。「五均」就是把鹽、铁、酒、貨币、山林川泽等五类收归国有以控制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国库收入。五均官还针对漁、猎、畜牧、巫、医以及养蠶、紡织等业,均收取所得纯利的十分一,称「贡」,即现代的所得稅。「六筦」即六管,就是前面的五均与贡所得等六项由官府管理,对每一项制定条例与处罰。此外,为了鼓励生产,对荒地徵荒地稅,鼓励开墾荒地。对貧窮或需资金周转的人,給予賒贷[注 16]。這些政策虽然出自好意,但推行者多是薛子仲张长叔等大商人。這些商人到处和地方官吏勾结以榨取百姓,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驟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经济更加崩坏[43]

针对貨币,王莽先后五次改币。7年,王莽附会周代鑄大錢之說,加鑄契刀、錯刀、大錢与汉代五銖錢共为四品。9年,除大錢外的貨币均废除,并鑄小錢与大錢通用,并严禁盜鑄。隔年,另造二十八种貨币:黃金一品、银貨二品、龟宝四品、贝貨五品、錢貨六品、布貨十品。錢、布共为铜制,所以总称「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后因人民抵制繁杂的莽币,改用汉五銖錢。在官府无法禁止的情況下,王莽又尽废諸币,改行貨币、貨泉两品,并于许民间鑄大錢(限期六年)。這样反覆的改革币制,让新朝的经济混乱,加速人民破产[43]

文化

思想

参见:谶纬

新朝思想上起西汉,下承东汉。西汉末期盛行讖緯学說,讖緯是神学与庸俗经学的混合物。儒生好谈灾异、祥瑞,常以自然现象来附会人事的禍福,后来成为王莽建立新朝的依据。早在西汉时,儒生就多信奉陰阳家「五德终始」之說,盛言「天运循环,贵賤无常」,相信「汉历当终,新王将兴」。由于社会改革的要求及天运循环的理论相结合,儒生鼓吹禅让、改元易号以更始,這些都成为王莽建立新朝时所依靠的理论[7]

强调如实的认识自然现象的扬雄

前78年汉昭帝时,眭弘便附会董仲舒之言,认为汉帝应该尋到賢人,禪让帝位給他,自退位为王,如同夏代尧、周代商故事[45],他将董仲舒半人半神的神学目的论演變为讖緯神学。汉成帝时,又有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敎我此道。」甘忠可传授給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甘忠可弟子夏贺良等对汉哀帝陈说西汉中衰,当更受命[46]。于是汉哀帝改元太初元将,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后因无嘉应,汉哀帝遂誅杀夏贺良等人。讖緯学說到新莽时达到高峰,王莽崇尚古制,也利用讖緯学說以取得帝位。他假借符命、祥瑞,偽造禪让的根据,如制作了「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石碑、「金匱神嬗」书言王莽为真天子等讖緯[7]

西汉末年也有人对陰阳家提出质疑,揚雄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說,强调如实的认识自然现象,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駁斥了方士的学說。他主张要回复儒学五经的本来面目,为东汉注重文字本身的真实性的训詁学开启了先河[47]

新莽的覆灭代表儒学家复古思想的破灭,也使汉儒變法禪让的政治理论至此消失,渐變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先秦学术注重矯正社会的病态,建立大同世界。由于王莽新政的失败,說明以古代礼法改革的方式不通。魏晉以后,思潮不向整体利益求答案,转为尋求人性及生存的意义,玄学及佛学遂取代先秦諸子的思想地位[7]

文学与文字

参见:乐经
刘歆之父刘向像。

新莽时期,王莽刘歆等儒者提倡古文经,使古文经与今文经抗衡,即古今文之争。王莽还于五经以外增设乐经,增加古文经博士和博士弟子的人数五人。并且扩建太学和太学生宿舍,于地方学校广招生徒,徵求各地异才[7]

古今文之争源自秦始皇焚毀经书事件,后来儒者憑記憶书写经书,成为今文经。在西汉时于孔壁发现古经书,称为古文经。西汉的五经(乐经已失散)博士仍以今文经为主。西汉晚期,今文经学派如刘向等人受陰阳家影响,偏向怪力乱神,到西汉末年出现讖緯学說。古文经学派则在西汉末年由巨儒刘歆(刘向之子)与王莽提倡。汉成帝时,刘向负责整理古文经,刘向去世后由刘歆继承。刘歆最后完成编目,即《七略》,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书,集结古代学术思想与著作的内容。刘歆在整理古籍中发现先秦时期的蝌蚪文,主要有《春秋左氏传》、《古文尚书》、《逸礼》等等,并认为《毛詩》与其他家派不同,可列为古文。最后刘歆大力提倡古文经,并建议立古文经博士、学官,得以和今文学家抗衡,這受到今文学家的抵制,即今古文之争。新朝成立后,王莽为上述古文立古文经博士。虽然东汉成立后古文经博士被废,但不排斥古文经,而且民间研究风气大盛,三国时期古文终于取代今文,成为学术正统[7]

王莽改定文字为新莽六书,即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繆篆、鳥虫书,可分成古代文獻文字、通用文字与应用文字等。古文为孔壁经书的战国文字,奇字是有非孔壁古文的战国文字,均属古代文獻文字。王莽为了拉抬古文经学的地位,所以将古文及奇字分列六书的前二位。篆书即秦朝小篆、佐书即秦朝隶书,为新莽时期的通用文字,两个都广泛运用,一般日常文书也是用佐书。繆篆为小篆變体,较为权威、庄重的场合使用,如铜器、印章、石刻、貨币、瓦当等;鳥虫书即秦体虫书,用于旗幟和符信,与繆篆都是应用文字[48]

语言学研究方面,揚雄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49]。王莽当政后,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揚雄还写过《剧秦美新》,指斥秦朝,美化新朝[50]

艺术

参见:汉朝艺术
新莽西王母和凤凰墓画。

新朝艺术属于汉朝艺术的一个时期,比较有特色的有印章、书法与墓画。新莽的印章属于秦汉印章的系统,但其工艺水平高,古代璽印无出其右。新莽印章具有自己的风格,分成繆篆鳥虫书两类,在制度、印文、字数、名称諸方面,与秦汉魏晉南北朝的印章有较大的区别,其所达到的艺术水準堪称秦汉印章中最大的靚点[51]

书法方面,《王俊幕府档案简》为起草正式文书的底稿,這是完全成熟的草书。而《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墓题記》与《张伯升柩铭》相似,属于繆篆。字形总体为方扁形,偏旁结构很明确地分为方、圆两类,方形结构以直线衔接建构而成,圆形结构以曲线糾结盘繞形成,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52]

西汉末年到新莽时期,墓室内绘制的壁画的面积增大,增入了世俗生活宴乐的内容。墓例有洛阳金谷园和偃师辛村的新莽墓,金谷园墓前室穹隆顶在白地上以朱墨等色满绘彩云,四壁影作枋柱,以象征木结构建筑。后室顶脊及柱头斗子间分绘日月神灵异兽。辛村墓则除日、月及辟邪画面外,其最有名的有《壁画宴乐图》与《西王母图》。并且绘有多幅门吏、庖厨、宴饮、六博等世俗生活的画面[53]

除了墓画,自西汉宣、昭两帝萌芽的画像石也有充足的发展,以河南唐河出土的天凤五年的「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为经典之作。该区画像石的内容丰富,约有30餘。主要描述墓主生活的迎宾拜謁、馴虎骑象、乐舞杂技,反映儒家伦理道德的历史故事,反映仙人思想的羽人、应龙、四首人面虎以及镇墓辟邪神怪如蹶张、青龙、白虎、朱雀、铺首衔杯等。由于主题明显、内容丰富又质樸,而且紀年明确,所以十分被重视[54]

君主年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新朝 9年-23年
王莽 9年-23年 始建国 9年-13年

天凤 14年-19年
地皇 20年-23年

玄汉 23年-25年
刘玄 23年-25年

更始 23年-25年

赤眉汉 25年-27年
刘盆子 25年-27年

建世 25年-27年

新朝末期地方勢力

各地勢力 统治区域 统治时间 各地勢力 统治区域 统治时间
黃河以北地区
马適求 鉅鹿(河北平乡) 20年 遲昭平 平原(山东平原) 21年-?
汉帝王郎(后自称刘子輿) 冀州,邯郸(河北邯郸) 23年-24年 西平王,汉帝卢芳(后自称刘文伯) 朔方与并州北部,九原(内蒙古包头) 25年-36年
蕭王,汉帝刘秀 于河北建立东汉、扩充至洛阳与关中,最后统一天下。鄗县(河北柏乡北方)、雒阳 24年-25年-36年统一天下 燕王彭寵彭午 幽州西部,漁阳(北京密云) 26年-29年
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
呂母 海曲(山东日照) 17年-22年 赤眉兵樊崇,后立刘盆子为傀儡帝 泰山、扩充至关东、关中建立赤眉汉、黃河两岸,莒县(山东莒县)、长安 18年-25年-27年
力子都/檀乡兵 东海、扩充至徐州、兗州,东海(山东郯城) 18年-26年 汉帝刘望 汝南(河南平輿西北) 23年
梁王,汉帝刘永刘紆 关东地区,睢阳(河南商丘) 23年-25年-29年 海西王董憲 徐州北部,郯县(山东郯城) 24年-30年
齊王张步 青州,剧县(山东寿光南方) 24年-32年 爰曾刘詡 黃河下游,东平(山东东平) 24年-?
佼彊 鲁(山东曲阜) 26年-29年
淮河、长江、汉江以南地区
绿林兵新市兵王匡,后立刘玄为帝 荊州北部、扩充至关中建玄汉,绿林山(湖北随州西南方)、新市(湖北京山)、宛(河南南阳)、长安 17年-23年-25年 下江兵王常,后并入绿林兵 南郡(湖北江陵) 22年并入绿林兵
平林兵陈牧,后并入绿林兵 平林(湖北随州东北方平林关) 22年并入绿林兵 舂陵兵刘縯,后并入绿林兵 舂陵(湖北棗阳南方) 22年并入绿林兵
淮南王,淮南帝李憲 淮南地区,舒县(安徽卢江) 23年-27年-30年 周成王田戎 荊西地区,夷陵(湖北宜昌) 24年-29年
楚黎王秦丰 荊州中部,黎丘(湖北襄樊东南方)、南郡(湖北江陵) 21年-29年 鄧让 交州,南海(广东广州) 9年-29年
关中、巴蜀、西涼地区
西州大将军,朔宁王隗嚣隗纯 隴西地区,平襄(甘肃通渭) 23年-33年 蜀王,成家帝公孙述 益州,成都(四川成都) 23年-36年
武安王延岑 汉中地区,蓝田(陕西蓝田) 24年-29年 河西五郡大将军,涼州牧竇融 河西地区,张掖(甘肃金塔东方) 24年-29年
铜马兵、青犊兵与尤来兵,后立孙登为傀儡帝 上郡(陕西榆林南方鱼河堡) 23年-26年

参见

注释

  1. 由于新朝易被誤解为新的朝代,且新朝为王莽所建,故史学家常称新朝为「新莽」[2]
  2. 清末之后,胡適认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12]。」;史学家錢穆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不达政情,又无賢輔,徒以文字议论政治[13]。」
  3. 汉成帝喜好女色,先后寵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趙飞燕、趙合德等趙氏姐妹。其中趙氏姐妹为避免其他妃嬪生下皇子,与其争夺权力,就殘害杀死諸皇子,史称燕啄皇孙[3]
  4. 封国位于南阳新野之都乡(今河南新野南)[3]
  5. 宰衡出自商朝伊尹任职的阿衡,与周朝周公任职的大宰,意旨王莽是汉朝的輔政之臣,地位等同伊尹和周公[3]
  6. 关于汉平帝的死因,一說被王莽毒杀,另一說是病死[3][14]
  7. 关于瓜田儀起事,王莽派储夏勸降,然而瓜田儀突然发病而死,其众力战不降[17]
  8. 共有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脛、大抢、尤来、上江、青犢、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共数百万人[19]
  9. 下江兵的诞生有另一个說法,《汉书》說张霸羊牧云杜起事,后转入南郡,称下江兵[23]
  10. 刘縯刘秀为长沙定王发的后代,为南阳当地望族,且具人緣。刘縯为人豪邁不肯让人,同时御众过严,王匡王凤就改立平林兵的刘玄为帝,而刘縯最后被刘玄所杀[5]
  11. 王莽头顱后来被各代收藏,直到295年晉惠帝时,洛阳武库大火,王莽之头焚毀[24]
  12. 刘永在玄汉成立后被更始帝封为梁王,在得知玄汉混乱后开始自立,册封张步董憲为王,领有青徐豫兗四州。25年刘永得知玄汉被灭后,自称天子[6]
  13. 公孙述于25年称帝,国号成家,受天水隗嚣汉中延岑南郡秦丰夷陵田戎等諸侯拥护[6]
  14. 如郡太守改称大尹,都尉改称大尉,县令、长改称宰,御史改称执法[28]
  15. 「七公」是指十一公中除了四将之外的四輔三公。「六卿」是指九卿中除了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之外的六卿[29]
  16. 针对窮人遇到喪葬、祭祀借贷的金錢为「賒」,不取利息;针对需资金周转的商人借贷则为「贷」,每年纳十分之一为息[7]

参考文献

  1. 两千年中西曆转换 新王莽始建国年间 西元9年1月15日(星期二). [2014-09-20]. 
  2.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63–64. ISBN 7-5622-2277-0.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邹紀万(1993年):《中国通史·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變迁〉,第六节〈西汉中衰与政权结构的變动(元帝~王莽篡汉)〉,第72頁-第84頁。
  4. 《廿二史札记》:「王莽建号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
  5.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邹紀万(1993年):《中国通史·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變迁〉,第七节〈王莽託古改制的迷梦〉,第85頁-第93頁。
  6. 6.0 6.1 6.2 6.3 6.4 6.5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 上册》第六章〈汉帝国的盛世〉,五〈东汉的建立及其初期政治〉,第146頁-第154頁。
  7.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 上册》第六章〈汉帝国的盛世〉,四〈外戚政治与王莽篡位〉,第146頁-第154頁。
  8. 王充《论衡》卷十九<恢国>:汉伐亡新,光武将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将三万人战于昆阳,雷雨晦冥,前后不相见。
  9. 王充《论衡》卷二十一<死伪>:亡新改葬元帝傅后,发其棺,取玉柙印璽送定陶,以民礼葬之。
  10. 《后汉书》卷三十六:及亡新王莽,遭汉中衰,专操国柄,以偷天下,况己自喻,不信群臣。
  11. 《文心雕龙》卷四: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意切事明,隴右文士,得檄之体矣!
  12. 胡适,《王莽》、《再说王莽》,1922年、1929年
  13. 錢穆,《国史大纲(修訂本)》,1996年
  14. 韩复智(1996年):《剑桥中国史─秦汉篇》第2章〈前汉政治史的模式〉,第5节〈改造和衰落(公元前49—公元6年)〉
  15. 《资治通鑑·卷第三十六》:「泉陵侯刘庆上书言:「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皆曰:「宜如庆言。」」
  16. 《汉书·王莽传上》:「初始元年十一月戊辰,莽至高廟拜受金匱神嬗,御王冠,謁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下书曰:「予以不德,託于皇初祖考黃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匱策书,神明詔告,属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祗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黃,犧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旛皆纯黃,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此处王莽采五德终始說,依五行相生来解释,以汉朝为火德,新朝为土德刘邦赤帝王莽黃帝虞帝之后。」
  17.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同年上谷储夏自请愿說瓜田儀,莽以为中郎,使出儀。儀文降,未出而死。师古曰:『上文书言降,而身未出。』莽求其屍葬之,为起冢、祠室,謚曰瓜宁殤男,几以招来其餘,然无肯降者。」
  18.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初,呂母子为县吏,为宰所冤杀。母散家财,以酤酒买兵弩,陰厚貧窮少年,得百餘人,遂攻海曲县,杀其宰以祭子墓。引兵入海,其衆浸多,后皆万数。莽遣使者即赦盜賊,还言『盜賊解,輒复合。问其故,皆曰愁法禁煩苛,不得举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給贡稅。闭门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挟铜,姦吏因以愁民。民窮,悉起为盜賊。』莽大怒,免之。其或顺指,言『民骄黠当誅』,及言『时运適然,且灭不乆』,莽說,輒迁之。」
  19. 《后汉书·卷1·本紀·光武帝紀第一上》:「諸賊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彊盛为号。铜马賊帅东山荒禿、上淮況等,大肜渠帅樊重,尤来渠帅樊崇,五校賊帅高扈,檀乡賊帅董次仲,五楼賊帅张文,富平賊帅徐少,获索賊帅古师郎等,并见东观記。」
  20. 《东观汉記·樊崇》:「樊崇欲与王莽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
  21.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初,四方皆以飢寒窮愁起为盜賊,稍稍羣聚,常思歲熟得归郷里。衆虽万数,亶称巨人、从事、三老、祭酒,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闋而已。諸长吏牧守皆自乱鬬中兵而死,賊非敢欲杀之也,而莽终不諭其故。」
  22.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唯翼平连率田況素果敢,发民年十八以上四万餘人,授以库兵,与刻石为约。赤眉闻之,不敢入界。后況自请出界击賊,所向皆破。莽以璽书令況领青、徐二州牧事。使者至,见況,因令代监其兵。況随使者西,到,拜为师尉大夫。況去,齊地遂败。」
  23.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是时,南郡张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云杜绿林,号曰:下江兵」,众皆万餘人。武功中水乡民三舍墊为池。......晉灼曰:『本起江夏云杜县,后分西上,入南郡,屯蓝田,故号下江兵也。』」
  24. 《晉书·卷三十六·张华传》:「武库火,华懼因此變作,列兵固守,然后救之,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斬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时华见剑穿屋而飞,莫知所向。」
  25. 《后汉书·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爛羊胃,骑都尉。爛羊头,关内侯。』」
  26. 《后汉书·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更始纳趙萌女为夫人,有寵,遂委政于萌,日夜与妇人饮宴后庭。群臣欲言事,輒醉不能见,时不得已,乃令侍中坐帷内与语。」
  27. 顾頡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28. 《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第六十九》:「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太尉,县令长曰宰,禦史曰执法。」
  29. 29.0 29.1 29.2 29.3 29.4 閻步克,詩国:王莽庸部、曹部探源,中国社会科学2004第6期
  30. 《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第六十九》:「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属令、属长,职如都尉。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监位上大夫,各主五郡。公氏作牧,侯氏卒正,伯氏连率,子氏属令,男氏属长,皆世其官,其无爵者为尹。」
  31.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32. 32.0 32.1 32.2 傅乐成(1993年):《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第二章〈两汉州制新考〉,八〈王莽新朝州制悬测〉,第144頁-第161頁。
  33. 33.0 33.1 33.2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
  34.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中》:「顏师古曰:『分陕者,欲依周公、召公故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陕即今陕州,是其地也。』」
  35. 35.0 35.1 35.2 35.3 翦伯赞(2003年):《秦汉史》第八章〈东汉王朝的继起及其历史形勢〉,五〈东汉的建立及其初期政治〉,第438頁。
  36. 《后汉书·卷第七十八·西域传》:「康率傍国拒匈奴,拥韂故都护吏士妻子千餘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靜,自陈思慕汉家。」
  37.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初王莽世,羌虜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谿、先零諸种 数为寇掠,皆营塹自守,州郡不能討。」
  38. 《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传》:「以广汉文齐为太守,造起陂池,开通溉灌,垦田二千余顷。率厉兵马,修障塞,降集群夷,甚得其和。及公孙述据益土,齐固守拒险,述拘其妻子,许以封侯,齐遂不降。闻光武即位,乃间道遣使自闻。蜀平,征为镇远将军,封成义侯。于道卒,诏为起祠堂,郡人立庙祀之。」
  39. 39.0 39.1 39.2 39.3 韩复智(1996年):《剑桥中国史─秦汉篇》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第2节〈王莽的统治(公元9—23年)〉
  40. 《汉书·食貨志下》:「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豬突豨勇,壹切稅吏民,訾三十而取一。又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黃綬吏,皆保养军马,吏尽复以与民。」
  41.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又博募有竒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冝者以万数:或言能度水不用舟楫,连马接骑,济百万师;或言不持斗糧,服食药物,三军不飢;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窺匈奴。莽輒试之,取大鳥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墮。莽知其不可用,苟欲获其名,皆拜为理军,賜以车马,待发。」
  42. 赵文林/谢淑君(1988年):《中国人口史》第二章〈西汉和新莽时代的人口〉,二〈以黄河中下游为集聚中心的人口分布〉。
  43. 43.0 43.1 43.2 地球社编辑部:《中国文明史 秦汉史 上册》。
  44. 《汉书·食货志上》:「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姦,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
  45. 《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說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襢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
  46. 《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尋遂白贺良等皆待詔黃门,数詔见,陈說:『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今陛下久疾,變异屢数,天所以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将出,灾火且起,滌蕩民人。』」
  47. 邹紀万(1993年):《中国通史·秦汉史》第四章〈汉人的学术与信仰〉,第二节〈经学史学与諸子学〉,第206頁-第212頁。
  48. 王广瑞.《「新莽六书」--王莽时期文字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7.. [2014-07-25]. 
  49. 《风俗通义·序》:「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
  50. 《昭明文选‧揚雄‧剧秦美新》
  51. 趙宏. 远邁秦汉摹印极规——谈新莽时期的印章艺术. 书画世界. 2005, (6). [2013-08-21]. 
  52. 中国书法史教学网 西汉新莽时期书法. [2013-08-21]. 
  53. 杨泓. 中国墓室壁画和中国美术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大邱). 2005, (35). [2013-08-21]. 
  54. 闪修山. 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研究补遗. 中原文物. 1991, (3). [2013-08-22]. 

参考书目

  • 《中国通史 秦汉史》,邹紀万,九州出版社 ISBN 957-0325-32-X
  • 《中国通史 上册》,傅乐成,大中国图书公司,ISBN 978-957-521-143-1
  • 《剑桥中国史─秦汉篇》,费正清、崔瑞德著,韩复智译,南天书局有限公司,ISBN 978-957-638-349-6
  • 《中国史研究叢书 秦汉史》,翦伯赞,云龙出版社,ISBN 978-986-7938-16-9
  • 《中国文明史 第三卷 秦汉时代 上册、中册与下册》,地球社编辑部著,地球出版社,ISBN 978-957-9585-84-2
中国朝代和政权
前朝
· 西汉

9年 - 23年
玄汉
23年 - 25年
赤眉汉
25年 - 27年
后朝
·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