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糖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不转换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黑色表面上的玉米糖漿

玉米糖漿(英语:Corn syrup)是一种食用糖漿,由玉米澱粉制成,糖漿含有麦芽糖及多寡醣,而它们的含量随糖漿的品质而定。在食物中加入玉米糖漿,可以軟化质感、增加容量、防止糖分结晶以及加强风味。玉米糖漿跟高果糖玉米糖漿并不一样,后者是经由处理过的玉米糖漿,因此含有较多甜度高的果糖

相对于玉米糖漿,葡萄糖漿所指的较广义的,它不一定是由玉米做的,可是很多时候两者会被视为同义词,因为美国的葡萄糖漿普遍是由玉米澱粉所制成的[1][2]。技术上而言,葡萄糖漿是澱粉液经水解后所产生的单醣双醣多醣混合液,因此可以使用任何种类的澱粉;最常用的是小麦木薯玉米马铃薯[3][4][5]

商业制备

从前,玉米糖漿是由玉米澱粉与稀氫氯酸混合,然后在压力下加热而成。现在,制作玉米糖漿大多会先把α-澱粉酶加到玉米与水的混合物裏。芽孢桿菌属中的各种細菌都会分泌出α-澱粉酶;从細菌生长的液体中就可以分隔出酶。这种酶会把澱粉分解成寡醣,然后再加入葡萄糖澱粉酶(亦称为γ-澱粉酶),这样寡醣就会被分解成葡萄糖。麴菌属真菌都会分泌葡萄糖澱粉酶,从真菌生长的液体中就可以分隔出酶。然后把葡萄糖通过裝有D-木糖异构酶的柱体中,这样葡萄糖就会变成果糖。好几种細菌都会分泌D-木糖异构酶,从它们任一种的生长介质中就可分离出来[6][7]

玉米糖漿的原料是第2号黃色马齿玉米[8]。在濕磨的过程中,要制造出一千克的葡萄糖漿,平均需要947克的澱粉,相等于约2.3公升玉米的澱粉含量。一蒲式耳(25千克)的玉米平均能生产出14.3千克(31.5英磅)的澱粉,而这个份量的澱粉能生产出15.1千克(33.3英磅)的糖漿。因此,生产一吨的葡萄糖漿需要2,300公升的玉米,即60蒲式耳的玉米能生产出一英吨的糖漿[7][9]

糖漿的黏度与甜度取決于水解反应的程度。糖漿的等级由它们各自的右旋糖当量(DE)而定(葡萄糖又称右旋糖)。

用途

在商用食品中,玉米糖漿主要被用作增稠剂、甜味剂保濕剂——这种食材能保持食物濕度,因此鲜度就可以维持住[10]

在美国,蔗糖进口限額使得糖的价格上升[11];因此国内出产的玉米糖漿和高果糖玉米糖漿成了较便宜的替代品,所以为了控制成本,美国的加工和大量生产食品、糖果、汽水及果味饮料都经常使用它们[10]

在高果糖玉米糖漿的生产扩张之前,葡萄糖漿是美国最主要的玉米甜味剂。高果糖玉米糖漿是葡萄糖漿的变体,酶把葡萄糖漿中的一些葡萄糖转化成了果糖。得出来的糖漿比原来的更甜,而且可溶性更高。玉米糖漿同时也是一种零售商品。

如果用,水和玉米糖浆混合可以用来制作糖玻璃(Sugar glass或candy glass)。

另见

参考资料

  1. Structure of the world starch market, European Commission - Directorat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the Community Policy for Starch and Starch Products, Final report 2002, Chapter 1, page 3 [1]
  2. Sugar Association Alternative Carbohydrate Sweeteners. 
  3. Wheat starch,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Starch Institute Denmark. [2012-03-05]. 
  4. Global casave outlook; Guy Henry, Andrew Westby; 2007; page 600
  5. International Starch Association Starch and Glucose Glossary. [2012-03-05]. 
  6. The use of enzymes in starch hydrolysis. [January 2010]. 
  7. 7.0 7.1 Enzymatic starch hydrolysis: background. [January 2010]. 
  8. "马齿玉米"(学名Zea mays var. indentata),其穀粒的顶部稍呈鋸齿狀,形似马齿,因而得名。见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9. Trends in U.S. production and use of glucose syrup and dextrose, 1965-1990,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 U.S. Dep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2]
  10. 10.0 10.1 Knehr, Elaine. Carbohydrate Sweeteners. Virgo Publishing. [2008-10-17]. 
  11. U.S. Sugar Import Program. USDA. [2009-03-2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