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华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七夕节
参与者华人
日期农历七月初七
相关节日日本七夕朝鲜七夕
七夕
汉语七夕
乞巧
汉语乞巧
广东、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纸扎七姐盘及献给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七姐及其六位姐姐的纸衣
File:台南开隆宫七夕七娘妈寿诞祭祀供品.jpg
台湾台南开隆宫七夕祭品

华人的七夕又称乞巧节七姐诞七娘妈生 ,是华人地区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大城市商家将之称“中国情人节”,变成各种促销的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1]

七夕节的形成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2][3]。当时的七夕为祭祀牵牛星织女星汉朝以后,开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4][5]

节庆习俗

由于过往女子的针黹技术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每逢七姐诞,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名为“乞巧”。其间结会彩楼,预备黄铜制成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6][7][8][9]渐渐七夕成为“女儿节”。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后才有七夕乞巧。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江南

江南的刺绣女孩会在夜晚月光下,将一根绣花针轻轻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张力将针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针周围会出现水波纹,哪一个波纹最复杂,就会绣出最好的作品,有时针上穿有红丝,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朝诗人林杰的诗《乞巧》说:“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西南

染指甲为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年轻姑娘们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这样可以年轻美丽,对未婚女子而言还意味着找到如意郎君。

胶东

胶东地区则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妇女们穿上新装,欢聚一堂、盟结七姐妹;少女们则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称巧饼,用来祭祀织女。

广东

在广东,人们六月便开始准备,把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发芽。临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鹊桥,还会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七夕之夜,人们在厅堂中摆放八仙桌,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和女红巧物。

闽南

在闽南地区,闽南语把织女称为“七娘妈”(白话字:Tshit-niû-má),是保护孩子平安的神,历七月七日为“七娘妈”诞辰,称“七娘妈生”(白话字:Tshit-niû-má-sinn)。闽南的习俗在七夕这天吃石榴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红糖糯米饭以驱虫防瘟疫;家中有小孩的家庭也会祭拜七娘妈。

中国香港

现时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过往的传统习俗,于七姐诞当日到纸扎店购买“七姐衣”、七姐盆,于当晚用来拜祭七姐。而过往日子的妇女,亦有在拜祭之时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绿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传得手艺。

坪洲西贡石篱各有一间七姐庙,坪洲的七姐庙名为仙姊庙,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中国台湾

在台湾继承了闽南的习俗,闽南语把织女称为“七娘妈”(白话字:Tshit-niû-má),历七月七日为“七娘妈”诞辰,称七娘妈生(白话字:Tshit-niû-má-sinn),七娘妈是儿童的保护神,床母是幼儿的保护神,七娘妈诞辰这天,要烧寿金娘妈衣(婆姐衣),准备油饭麻油鸡(鸡酒)七碗,供七娘妈和她的六位姐姐使用。台湾闽南人有拜“床母”的习俗,若家中有还未上小学的幼儿,家庭便在这晚祭拜床母。盛一碗油饭与鸡酒,在幼儿睡觉的房间床上或床边,祭祀床母,祈求小朋友身体健康,晚上不会失眠,还会焚烧纸钱“四方金”(或“刈金”)和“床母衣”,在幼儿出生至十六岁,每年都要祭祀,不间断。在台南[10]鹿港[11]还保有做十六岁[12]成年礼

近年,传统七夕民俗活动在台湾已日渐式微,并且兴起商业化的“七夕情人节”。但在庙方宣传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传统七夕民俗活动,七夕民俗开始复兴。

马来西亚

安顺的华裔广东客家移民,在七夕前一夜到七夕间,少女们会对菜篮姑问姻缘[13]

相关文物

相关诗词

诗经·小雅·大东》中有一首诗:

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像与传说。

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

到了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这项记载准确讲他是从“古诗十九首”中获得灵感,其中的一首描写《迢迢牵牛星》:

这首诗比起《诗经》中的那首,更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昔满怀的悲凉况味。

此外,干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朝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

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

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头之约。

北宋秦观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

商业化的“七夕情人节”

2020年8月24日,中国新闻网介绍七夕文化

传统七夕女儿节习俗虽然没落,但现代七夕却大多被商人炒作,变成情人节。商业化后的七夕情人节变成情侣约会的日子,爱情旅馆成为约会的热门去处[14]

参见

参考文献

  1. 商业包装“七夕节” 传统女儿节失落的背后[永久失效链接]
  2. 诗经·小雅·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3. 罗颀物源》:楚怀王初置七夕。
  4. 东汉应劭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
  5. 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6.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一种小蜘蛛
  7. 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8. 杜甫诗《牵牛织女》: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9. 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10. 真相大公开. 台南市进学国小. [2010-03-27]. 
  11. 何烱荣. 拜七娘媽 鹿港小镇仍流传. 联合报. 2002-09-30 (繁体中文). [永久失效链接]
  12. 洪淑苓. 七夕.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10-03-27] (繁体中文). 
  13. 夜祭七姐玩“菜篮姑”‧七夕民俗活动‧安顺绝迹40年. 《星洲日报》. 2012-08-23 [2015-05-12] (简体中文(新加坡)). 
  14. 中央社. 情人节将至 汽车旅馆搜寻攀升. 联合新闻网. [2012-08-17] (繁体中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