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寒食节
山西绵山
别名寒食(한식)
Tết Hàn Thực
参与者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韩国
 越南
类型传统节日
开始日期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
结束日期公历4月6日或4月7日
相关节日清明节
寒食节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寒食节
简化字 寒食节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Tết Hàn Thực
儒字 节寒食
朝鲜语名称
谚文한식
汉字寒食

寒食节亦称禁火节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清初汤若望时宪历》订定后,清明与冬至之间的间隔缩短,为了维持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日的风俗,民间将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一日之前。现代24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清明节就在寒食节次日。

典故

一般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之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流亡十九年。一次重耳饿昏,介子推割股(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给他吃,得以保住性命。重耳很感动。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回忆起旧事,想封赏介之推,而介之推已经和母亲到山西的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上山搜索,遍寻不到,其臣擅自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母子抱着槐树被烧死。重耳难过至极,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以纪念介之推。[1]卢象有《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直到今天,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但晚饭仍然有不生火做饭的习俗,一般晚饭会喝开水,而不是平时喝的各种面汤。


但后人多所考证,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介子推割股的史实也存在争议。[2]现今学界认为应是季春时要换新火[3]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4]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在当时是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扫墓、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演变

寒食在曹操当政时期一度受到禁止,违规者会受到处罚。曹操说,伍子胥自溺,吴国人也没有跟着跳水自杀,岂有晋人为介之推而寒食的道理,北方严寒,老人与幼童因不吃熟食,可能会生病[5]

南梁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寒食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称为“野祭”[6],后编入《大唐开元礼》中成为御定礼制。[7]据敦煌文献“进奏院状”载,晚唐时沙州赴京请旌节者称:“五日遇寒食,至八日假开。”即寒食清明休4天假。

如今寒食在中原已经不多见,但在江南闽浙两广等地区仍保持“清明节食寒食”之传统,如食润饼卷,或者清明节特有的“清明粿”、“草仔粿”、“青团”等食品。

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后来改为在清明节。目前已很难考证寒食节是在甚么时候被清明节取代,只知道唐朝仍保留有寒食的习惯。现在华北部分地区仍有寒食节扫墓祭祖的风俗。韩国仍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越南则有在历三月初三寒食节,以汤圆祭拜祖先的习俗,因此寒食节在越南又俗称“汤圆节”[8]

注释

  1. 后汉书·周举传》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
  2. 介子推割股的故事不见于《左传》和《史记》,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最早见于桓谭《新论》,洪迈在《容斋随笔》有考证。
  3. 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周礼·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
  4. 李涪刊误》的“火”条:“《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
  5. 《艺文类聚》卷四:《魏武帝明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禄。
  6. 你知道吗?清明节之前还有这个节日-字媒体 ZiMedia. 字媒体 ZiMedia. [2018-08-22] (繁体中文). 
  7. 大唐开元礼_(四库全书本)/卷078
  8. 存档副本. [2018-04-1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