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东郡
地望 河南省濮阳市
山东省聊城市一带
治所 濮阳县
始置年代 前242年
废置年代 618年
别名 灵昌郡、兖州、滑州

东郡,中国古代的[1][2]

沿革

秦汉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将军蒙骜,取二十城,初置东郡[3],后治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立皇子刘恢为梁王,废东郡,以其领县益梁国[4]高后八年(前180年),梁王吕产被诛,复置东郡[5]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东郡属兖州刺史部。至汉成帝末,东郡领二十三县:濮阳聊城顿丘发干茌平东武阳博平东阿离狐临邑利苗须昌寿良乐昌阳平白马南燕廪丘[6]。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濮阳市山东省聊城市一带,郡治在濮阳,都尉治在东阿。

新朝时,改东郡为治亭。新朝灭亡后,复称东郡

东汉前期,改南燕县为燕县,分临邑县置谷城县。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省并畔、黎、利苗、乐昌四县。建武十三年(37年),徙封周承休公姬武为卫公[7],改观县为卫公国。约此前后,改寿良县为寿张县。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以须昌、寿张二县益东平国汉章帝建初中,改清县为乐平县。建初四年(79年),以离狐县益济阴国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以茬平县益济北国。或此时,廪丘县改属济阴郡。至此,东郡领十五县(公国、侯国):濮阳、卫、聊城、顿丘、发干、范、东武阳、博平、乐平、东阿、临邑、阳平、白马、燕、谷城。[8]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卫、顿丘、发干、东武阳四县(公国)改属魏郡[9]

魏晋南北朝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分魏郡、东郡置阳平郡,阳平、乐平二县改属阳平郡曹魏前后,济阴郡廪丘、鄄城二县改属东郡,聊城、博平二县改属平原国,范县改属东平国,东阿、临邑、谷城三县改属济北国。至此,东郡领五县(公国):濮阳、白马、燕[10]、廪丘、鄄城[11]

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立皇子司马允为濮阳王[12],改东郡为濮阳国太康十年(289年),徙封濮阳王为淮南王,复濮阳国东郡[13]司马伦建始元年(301年),废皇太孙司马臧为濮阳王[14],复改东郡为濮阳国[13]

北魏太武帝天兴二年(399年),攻占后燕东燕郡(前身为西晋末分濮阳郡所置的东燕国)。不久,即改东燕郡复置东郡,治白马县滑台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领东燕(旧名燕)、白马、凉城等县。天兴四年(401年),置兖州(治滑台城),东郡属之。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破北魏军队于凉城,进而克滑台,遂取东郡[15]。至此,东郡领三县:东燕、白马、凉城[13]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滑台被北魏攻克[16],东郡复入北魏,后又收复。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滑台再次被北魏攻克[17],东郡遂入北魏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东郡改属司州;废陈留郡,其部分领县改属东郡。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白马县置平昌县;复置陈留郡,部分领县还属陈留郡。武泰元年(528年),分凉城县置长乐县。至此,东郡领七县:东燕、白马、平昌、凉城、长乐、酸枣(旧属陈留郡)、长垣(旧属陈留郡)。[18]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并平昌、凉城、长乐、酸枣四县。至此,东郡领三县:东燕、白马、长垣。北周北齐后,东郡改属汴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东郡,领县直属汴州[19]

隋朝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分汴州杞州,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为滑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兖州。大业三年(606年),改兖州为东郡,治白马县滑台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领九县:白马、灵昌、卫南、濮阳、封丘、匡城(旧名长垣)、胙城(旧名东燕)、韦城、离狐。[20]

永平二年(618年),取隋东郡,改为滑州[21],东郡之名不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

人口

太守

注释及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 11. ISBN 978-988-237-014-2 (中文). 
  2. 秦汉简史. 中华书局. 2018: 164. ISBN 978-7-101-13205-2 (中文). 
  3.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4.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
  5.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
  6. 6.0 6.1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7.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8.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
  9. 9.0 9.1 9.2 9.3 9.4 9.5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10. 《晋书·地理志》脱漏燕,参见《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等。
  11.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12. 《晋书·卷三·帝纪第三》
  13. 13.0 13.1 13.2 《宋书·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14. 《晋书·卷四·帝纪第四》
  15. 《宋书·卷二·本纪第二》
  16. 《宋书·卷四·本纪第四》
  17. 17.0 17.1 《魏书·卷四上·世祖纪第四上》
  18. 18.0 18.1 《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19.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20. 20.0 20.1 《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2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朝卷》
  22. 《续汉书·志第二十一·郡国三》
  23. 23.0 23.1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24.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
  25. 《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26. 《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27. 《汉书·卷十五下·王子侯表第三下》
  28. 《后汉书·卷十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29. 《后汉书·卷二十一·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30.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31. 31.0 31.1 《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32.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33. 《后汉书·卷五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34.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35.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36. 《后汉书·卷五十八·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37.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章怀注引袁宏纪
  38.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裴注引别传
  39. 《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裴注引《文章叙录》
  40. 《三国志·卷十六·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裴注引杜氏新书
  41. 《晋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九》
  42. 《晋书·卷四十四·列传第十四》
  43. 《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44.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45. 《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46. 《魏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47. 《北齐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四》
  48. 48.0 48.1 《魏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49. 49.0 49.1 《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50. 《魏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
  51. 《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52. 《魏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53. 《魏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54. 《魏书·卷十六·道武七王列传第四》
  55. 《魏书·卷十·孝庄纪第十》
  56. 《魏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
  57. 《周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
  58. 《北齐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59. 《周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
  60.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齐故仪同尧公墓志铭
  61. 《北齐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
  62. 《北齐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
  63. 63.0 63.1 《北齐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八》
  64. 《北齐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九》
  65. 《周书·卷六十·列传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