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绵状脑病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牛脑海绵状病变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一头已感染牛海绵状脑病的母牛无法站立
分类和外部资源

牛海绵状脑病(英语: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缩写BSE),俗称疯牛症疯牛病狂牛症Mad cow disease),是由传染因子引起,属于牛的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此疾病是一种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牛脑发生海绵状病变,并伴随大脑功能退化,临床表现为神经错乱、运动失调、痴呆和死亡。[1]

这种疾病据信是由于朊毒体(prion)引起的,并且可以通过喂食含有疾病的动物骨粉传播。人类中的朊毒体疾病之一,变种克雅二氏病(vCJD)被认为可以通过食用带有疯牛症的牛脑或其结缔组织感染。另一种在麝鹿中发现的相关的疾病包括慢性萎缩病。1996年3月20日,英国首次官方证实了疯牛病病例。

起源

狂牛病病牛脑组织切片上的“海绵状”结构, 显示出该病牛的脑组织明显出现“空洞化”病变(来源:APHIS

草食动物,但一些畜牧业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如补充蛋白质摄取、平衡必需氨基酸),会将其它动物的骨头混合,制成肉骨粉加入饲料中,而当中可能含有病死动物。病死动物若包含因搔痒症而淘汰的动物,其病原体与疯牛病同为朊毒体,带病原体肉骨粉污染了饲料后,牛只长期食用就可能感染疯牛病。通常小牛需要长期食用受污染饲料才会发病,极难由母牛垂直传染,所以检疫上一般30个月以下的小牛不用检查疯牛病。

朊毒体只是一个蛋白质,生物体内免疫机制无法区分它和一般蛋白质的差别,又会累积在生物体内,当累积多了就会发病。类似的病还有羊搔痒症狂鹿症、人类的库贾氏病等等。

潜伏期

因为目前无法得知动物何时受到感染,所以在野外受感染的牛只之潜伏期并不明确。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大部分的牛在3.5岁到5岁之间出现临床疾病,因此推测潜伏期大约是3.5至5年。

牛肉部位的风险

食用牛肉及相关产品受感染的风险会因食用部分不同而有差异。最安全的是不带骨牛肉(纯肉部位),最高风险的部分是脑组织(含三叉神经节)、脊髓、背脊神经节、回肠末段、扁桃腺和眼球。

台大公卫学院吴焜裕教授的分析报告指出,各部分的推估风险依序为:

不带骨牛肉<带骨牛肉<牛内脏(扣除最高风险部分)<牛绞肉<最高风险部分

牛绞肉被认为是高风险的原因是因为,牛绞肉在美国每次大概用一万磅的肉去绞碎,肉的量大、来源又不见得完全清楚。[2]

参见

参考资料

  1. 林淑惠, 卢柏梁. 认識狂牛症. 高医医讯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九期 (台湾: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 2004-02-01 [2021-04-02]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2. NOWnews:学者:98%国人有染疯牛病基因 吃牛绞肉风险增7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