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中國)

出自求聞百科
東北大學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東北大學校徽
老校名國立東北大學、 瀋陽工學院、 東北工學院
校訓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創辦時間 中國12年(1923年)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
正廳級單位
研究型
黨委書記熊曉梅
校長馮夏庭[1]
教師人數2741
大學部人數30059
研究生人數17388
校址 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文化路3號巷11號
校區市區
代表色東大藍[2]
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網站www.neu.edu.cn
www.neu.cn
www.neu6.edu.cn (IPv6)

東北大學(英語:Northeastern University縮寫NEU),簡稱東大東工,創校於1923年,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國家重點大學。

東北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列高校之一,是「雙一流B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

歷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21年初,奉系領導人張作霖表示:欲使東北富強,不受外人侵略,必須興辦大學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廳廳長謝蔭昌建議,奉天省議會於當年10月25日進行討論,通過聯合吉、黑兩省創辦東北大學以儲備人才、振興教育的議案。

1922年春,東北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

1923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頒發「東北大學之印」,4月26日正式啟用,東北大學宣告成立,在原文學專門學校舊址開辦文法科大學,在原六大國立高師之一的瀋陽高等師範學校舊址開辦理工科大學,王永江為首任校長。

1928年8月,由張學良兼任校長。

1929年7月1日,東北大學第一屆畢業典禮,校長張學良向120名學生頒發畢業證書,授予學士學位。各系畢業成績第一的學生還由學校選送,往英、美、德等國留學深造。同年秋,文法兩院學生遷入仿柏林大學設計的北陵校區(現遼寧省政府所在地)。由於學校經費充裕,教學設備和儀器等均為國內各大學之冠,環境幽雅,生活條件優越,關內的許多名人、專家和學者聯袂出關,以致於三江兩湖福建四川等地傑出人才紛至沓來,選擇在東北大學教書,像章士釗黃季剛梁思成林徽音等著名學者曾任教於此,東北大學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經費最多,師資條件最好的大學,其每年經費預算相當於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學的3倍多。

1931年,東北大學成立「東北大學委員會」,相當於校董會,張學良親任委員長,章士釗、張伯苓、湯爾和、羅文干、寧恩承、金毓黻、臧式毅、王樹翰、肖純錦、王卓然等為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為第一所流亡大學,從瀋陽遷到北平。期間,東北交通大學併入。七十餘名學生轉入私立南開大學借讀直至畢業。

1935年12月9日,在東北大學遷至北平期間,發動了「一二·九」運動。

1936年,學校遷往西安

1937年1月12日,南京國民政府把東大改為國立,委臧啟芳為代校長,南遷到開封;並在河南大學內設東北大學辦事處。遭到全校師生堅決反對。國民政府停發一切經費,相持4個月無法解決。5月19日全校組成460人的「東北大學護校赴京請願團」,南京政府電令制止上訪,火車不通,學生臥軌。東北旅平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東聯)串聯51個團體組成「東大南下請願後援會」募捐。最終請願成功,南京政府收回成命。5月臧啟芳來西安接收西安分校。6月,已遷至開封部分遷回西安。[3]

1938年,國立東北大學遷往四川三台。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參與合併組建國立西北工學院,現發展為西北工業大學[3]

1939年,國立東北大學(農學院)改建為奉天農業大學。

1946年5月, 東北大學遷回瀋陽,東北大學(回沈後留川部分)改建為川北農工學院,後發展為川北大學、四川師範學院(現四川師範大學西華師範大學),部分院系併入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校。

1947年,國立東北大學(醫學院)併入中國醫科大學

1949年,國立東北大學(文、法、商學院)併入東北大學(解放區),現發展為東北師範大學

1949年,國立東北大學(農學院)參與合併組建瀋陽農學院,現更名為瀋陽農業大學

1949年3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以東北大學工學院為基礎建立瀋陽工學院,校址設在原瀋陽奉天工業大學和市第二工科學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4月,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決定籌建東北工業大學,包括瀋陽工學院、撫順礦專和鞍山工專。

1950年8月,東北人民政府發布命令,將上述三校合組為東北工學院,校址設在長沼湖,也就是現在的瀋陽南湖,著名冶金專家靳樹梁擔任院長。

1952年,山東大學(採礦系)、哈爾濱工業大學(採礦系冶金系)、大連工學院(電機系)併入東北工學院。

1956年,以東北工學院的土木、建築係為主,與西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和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的土木、建築、市政類系(科)整建制合併,成立了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即現在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1960年,東北工學院被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成為首批被國務院批准有權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大學。

1986年,進入全國33所試辦研究生院學校的行列,1996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1987年,秦皇島冶金地質職工大學併入東北工學院,現為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學校復名後

1993年3月8日,東北工學院復名為東北大學,張學良親自題寫校名,並出任名譽校長、校董會名譽主席。

1995年,瀋陽黃金學院併入東北大學,即東北大學黃金學院,後更名為東北大學基礎學院

1996年,東北大學進入首批國家重點建設的「211工程」。

1998年9月,隨全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東北大學由原冶金工業部部屬院校劃轉為教育部直屬高校。

2002年1月,東北大學成為國內首批34所「985工程」一期建設大學。

2017年,東北大學入選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文化與傳統

林徽因為東北大學設計的校徽,1929年啟用

校歌

東北大學校歌(現在用版本,由原版修改)

劉半農趙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偉大,故生民質樸而雄豪。

地所產者豐且美,俗所習者勤與勞。

願以此為基礎,應世界進化之洪潮。

沐春風時雨之德化,仰光天化日之昭昭。

惟知行合一方為貴,惟自強不息方登高。

愛校、愛鄉、愛國、愛人類。

期終達於世界大同之目標。

啊!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奮勉乎吾曹?能不奮勉乎吾曹?

東北大學校歌(原版)

詞 劉半農 曲 趙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偉大,故生民質樸而雄豪;

地所產者豐且美,俗所習者勤與勞;

願以此為基礎,應世界進化之洪潮。

沐三民主義之聖化,仰青天白日之昭昭。

痛國難之未已,恆怒火之中燒。

東夷兮狡詐,北虜兮矯驍,

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

苟捍衛之不力,寧宰割之能逃?

惟臥薪而嘗膽,庶雪恥於一朝。

唯知行合一方為貴,無取乎空論之滔滔,

唯積學養氣可致用,無取乎狂熱之呼號。

其自邇以行遠,其自卑以登高。

愛校、愛鄉、愛國、愛人類,期終達於世界大同之目標。

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奮勉乎吾曹,能不奮勉乎吾曹。

校訓校風

  • 校訓: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 校風:獻身、求實、團結、創新

一二·九長跑

學校校區現狀

各校區簡介

東北大學主校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校園南濱渾河,北畔南湖;學校占地總面積20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現有場地設施包括:標準田徑場2塊;(其中一塊容納15000人的看台)80×100足球場2塊;3800m²體育館一座(內設籃球、乒乓球和體操館);192m²健身房1座;100m²武術房1座;70×30輪滑場地1塊;籃球場地20塊;排球場地12塊;游泳館一座(總建築面積6774m²)。另有教學場館多座:何世禮教學館,逸夫樓,機電館,建築館,採礦館,冶金館,大成教學館,大學城等。

在2013年以前,大部分大一新生入學後將在原黃金學院舊址的基礎學院校區學習一年。2012級開始,由於新教學樓、宿舍樓的陸續投入使用,部分新生直接在主校區學習,在2014年渾南校區投入使用後,東北大學主校區改稱東北大學南湖校區,原基礎學院不再作為教學場所,但仍保留實驗室供學生做基礎性的實驗。

目前在渾南建有新校區,位於瀋陽市渾南區創新路195號,總規劃面積93.54萬平方米,規劃一期建築面積28.66萬平方米,一期建設項目包括圖書館、信息科學大樓、生命科學大樓、文科1樓、文科2樓、風雨操場、學生生活服務中心、學生宿舍等,預計2014年將有第一批新生入住。東北大學渾南校區功能分區合理,組織有序,體現教學、科研、生活有機結合的理念。2014年10月份起正式投入使用併入住。一期共有六個學院學生入住,分別是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醫學與生物信息工程學院、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江河建築學院。四座教學樓文科1樓、文科2樓、生命科學大樓、信息科學大樓現已更名為文管學館、建築學館、生命學館、信息學館。[4]

分校

東北大學設有秦皇島分校,位於秦皇島

統計數據

學校設有65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15個。有179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另設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應用統計碩士、國際商務碩士、體育碩士、翻譯碩士、會計碩士等8個專業學位授權點),97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有15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共涵蓋16個二級學科;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2463名教師中,共有教授424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國家千人計劃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1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76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1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博士生導師353人;在校博士研究生2925人,碩士研究生5928人,普通本科生25793人。

學術成就

1989年以來,東北大學共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9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4項。在2005年全國第五屆教學成果獎評審中,共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7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獲遼寧省教學成果獎22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9項。「十五」以來,學校承擔各類科技項目2100多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12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2004年獲國家科技成果獎勵數量居全國高校第12位。獲得國家專利137項,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論文2364篇。

1995年,東北大學軟件中心被確定為當時唯一的計算機軟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997年,學校自動化中心被確定為國家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99年,設立了國家數字化醫療影像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東北大學科學園是中國第一個大學科學園,2000年,東北大學科學園成為國家首批15家大學科學園試點建設單位之一。

2009年,在國家有關部委的高校科研績效(投入產出比)排名中,東北大學位列全國第三。[5]

院系設置

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學校設有研究生院、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基礎學院、文法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理學院、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冶金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軟件學院、醫學與生物信息工程學院、國防教育學院、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江河建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部以及繼續教育學院。學校設有68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15個;有179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另設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應用統計碩士、國際商務碩士、體育碩士、翻譯碩士、會計碩士等1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09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有17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共涵蓋16個二級學科;學校現有教職工4538人,其中專任教師2711人。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海外院士4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22人,青年千人計劃10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2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3人,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得者1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0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4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4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學校設有100多個研究機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設有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2個,遼寧省協同創新中心3個。學校全日制在校生45000餘人,其中本科生29872人,碩士研究生11364人,博士研究生3850人。 [6] [7]

歷任校長

  • 王永江,1923年4月至1927年11月兼任東北大學校長
  • 劉尚清,1927年11月至1928年8月兼任東北大學校長
  • 張學良,1928年8月至1937年2月兼任東北大學校長,1993年擔任東北大學名譽校長
  • 臧啟芳,1937年2月至1947年4月任國立東北大學校長
  • 劉樹勛,1947年冬至1949年2月任國立東北大學校長
  • 靳樹梁,1950年9月至1964年7月任東北工學院院長
  • 康敏莊,1977年11月至1981年5月任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1981年6月至1983年3月專任黨委書記
  • 畢克楨,1981年5月至1984年1月任東北工學院院長
  • 陸鍾武,1984年1月至1991年1月任東北工學院院長
  • 蔣仲樂,1991年任東北工學院院長,1993年任東北大學校長,1995年任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 赫冀成,1995年3月至2010年11月任東北大學校長
  • 丁烈雲,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任東北大學校長
  • 趙繼,2014年6月至2021年2月任東北大學校長
  • 馮夏庭,2021年2月起任東北大學校長

東大名人

著名歷史人物

  • 張學良: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之長子,曾任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東北大學校長、東北大學名譽校長、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
  • 劉長春:東北大學體育特招生,中國參加奧運會第一人,東北大學現建有劉長春體育館。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靳樹梁:冶金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聞邦椿:著名機械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邱竹賢:中國工程院院士
  • 方肇倫:中國科學院院士
  • 張嗣瀛:中國科學院院士
  • 陸鍾武:中國工程院院士
  • 柴天佑: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王淀佐: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藉院士
  • 左鐵鏞:中國工程院院士
  • 干 勇:中國工程院院士
  • 孫傳堯: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聖彼得堡工程科學院院士

美國工程院院士

歐洲科學院院士

著名教授、學者

  • 梁思成:著名建築學大師,梁啓超之子,曾在東北大學創立中國第一個建築系。
  • 林徽因:曾隨丈夫梁思成執教原東北大學建築系。
  • 李華天:東北大學前身東北工學院教授,東北大學計算機鼻祖,現東軟集團老一輩骨幹多為其弟子。

政界、企業界知名校友

  • 劉積仁:東北大學畢業生,中國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曾與東北大學另外兩位教師合創東軟
  • 邵先鵬:東北大學畢業生,台灣振興集團董事長,為台灣輪胎泰斗,事業有成後,推動並捐贈母校成立張學良教育基金會,並擔任第一屆理事。
  • 陳雷:東北大學畢業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部長。
  • 朱繼民:東北大學畢業生,首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 李立國:東北大學畢業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部長。

其他

國際交流

東北大學高度重視國際間的合作交流,已同美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俄羅斯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學校正朝着綜合型、研究型、開放型、國際型的國內一流和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發展。部分合作院校與科研機構包括:

網絡社區

東北大學有數個豐富學生文化生活的網站及網絡社區,比較著名的有:

排名聲譽

大學 排名
東北大學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8]801–1000名(2021)
《QS》世界排名[9]沒有排名(2021)
《US NEWS》世界排名[10]726名(2021)
《ARWU》世界排名[11]301–400名(2020)

參考文獻

  1. 冯夏庭任东北大学校长. 新華網. 2021-02-02 [2021-02-07]. 
  2. 东北大学校标介绍. 東北大學校友總會. [2012-04-24]. 
  3. 3.0 3.1 存档副本. [2013-11-18]. 
  4. 东北大学六学院节后新址上课. 
  5. 《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发布. [永久失效連結]
  6. 东北大学学科专业设置. [2010-11-21]. 
  7. 东北大学简介. [2010-11-21]. 
  8.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9.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2021.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1 [2018-08-15]. 
  10.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11.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