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學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原子核物理學(簡稱核物理學核物理核子物理)是研究原子核成分和相互作用的物理學領域。它主要有三大領域:研究各類次原子粒子與它們之間的關係、分類與分析原子核的結構並帶動相應的核子技術進展。原子核物理學最常見的和有名的應用是核能發電的和核武器的技術,但研究還提供了在許多領域的應用,包括核醫學核磁共振成像材料工程離子注入,以及地質學考古學中的放射性碳定年法粒子物理學領域是從原子核物理學演變出來的,並且通常被講授與原子核物理學密切相關。

歷史

盧瑟福的研究小組發現了原子核

1907年歐內斯特·盧瑟福發表了論文「來自鐳輻射的α粒子穿過物質。」[1]

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中子

1932年查德威克意識到被瓦爾特·博特赫伯特·貝克爾伊雷娜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觀察到的輻射,實際上是因為與質子有着相同質量的中性粒子,他稱之為中子(由盧瑟福建議需要這樣的粒子)。

湯川秀樹的介子假設綁定原子核

1935年湯川秀樹提出的強作用力的第一個顯著理論來解釋如何原子核保持在一起。在湯川耦合虛擬粒子,後來被稱為介子,介導所有的核子之間的力,包括質子中子

重要主題

重要應用

參考文獻

  1. Philosophical Magazine (12, p 134-46)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