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英語:The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為台灣地區世界貿易組織(WTO)之會籍完整名稱,簡稱中國台北單獨關稅區。此名稱來自台灣當局自1950年代起所實際管轄統治的主要土地,即臺灣澎湖金門馬祖

產生原因

台灣當局以此名稱於1990年1月1日據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第33條之規定申請加入。1992年9月29日「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得以用觀察員身分列席各項會議。1995年12月31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改組為世界貿易組織,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取得世貿組織觀察員的地位,同年12月1日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世貿組織秘書處申請依世貿組織第十二條加入組織。2002年1月1日起,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成為世貿組織第144個會員;駐世貿組織代表團之名稱為「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常任代表團」(permanent mission),團長稱常任代表(permanent representative),團員的職銜使用公使、參事、秘書等職稱。

WTO模式

台灣當局研議以此名稱加入亞太自由貿易區等國際性經濟組織,並稱之為「WTO模式」。目前為止,「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一名用於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貿易資訊暨合作機構以及台灣當局與WTO其他成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2015年3月底,台灣民進黨的民意代表主張,台灣當局應使用經貿名稱「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而非用奧會模式的「中國台北」。[1]

2021年9月,台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政務委員」鄧振中宣布,台灣當局以「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名義向新西蘭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2]

參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