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

出自求聞百科
西藏自治區
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
藏語拼音:Poi Ranggyong Jong

自治區
藏語轉寫
 • 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
 • 藏語拼音Poi Ranggyong Jong
國家 中國
首府
及最大城市
拉薩市
行政區劃地級行政區7個、​縣級行政區73個、​鄉級行政區692個
政府
 • 自治區委書記王君正
 • 人大常委會主任洛桑江村
 • 自治區主席嚴金海
 • 政協主席帕巴拉·格列朗傑
面積
 • 總計1,202,369平方公里
面積排名第2名(土地面積)
人口(2017)
 • 總計3,305,400人
 • 排名第33名
 • 密度2.5人/平方公里
 • 占全國0.22%
 • 生育率(2010)1.05(第24名
族群
 • 民族藏族為主(90.4%),還有少量漢族(8.1%)、回族、和蒙古族門巴族
 • 方言藏語衛藏方言康巴方言,以及漢語西南官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ISO 3166碼CN-XZ
GDP(2020)¥1,902.74億元
$ 294.6億美元(第31名
HDI(2017)0.597( 中 
 · 第31名
網站www.xizang.gov.cn

西藏自治區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藏語拼音Poi Ranggyong Jong威利Bod rang skyong ljongs),簡稱,通稱西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邊疆的一個藏族自治區(省級民族自治地方)。位於青藏高原上,首府為拉薩市

名稱

西藏自治區
漢語名稱
漢語西藏
郵政式拼音 Tibet
漢語別稱
繁體字 西藏自治區
簡化字 西藏自治区
郵政式拼音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AR)
藏語名稱
藏語 བོད་
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

漢語「西藏」一詞最早出現於清朝康熙二年(1663)《清實錄》。在此之前,清人先後用「土伯特」「烏斯藏」「烏思藏」「圖白忒」「唐古特」鄧來稱呼西藏,特別是衛、藏地區。此後,因藏文「衛藏」中的「衛」字與滿文中的「西方」(wargi)一詞讀音相近,且衛藏又處在中國西南方向,因此「衛藏」一詞先在滿語中譯為「Wargi Dzang」(即「西邊的藏」),再從滿文譯成漢語的「西藏」一詞[1]

歷史

中古時代

時為吐蕃,西藏更早之前就和中原有聯繫,但在唐開始與官方交流而並無從屬關係;一度是與阿拉伯帝國和大唐並稱的亞洲三大帝國,後解體,13世紀被蒙古人所征服,之後在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後定國號為大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正式成為大元帝國的一部分,元朝宣政院

衛藏時代

位於拉薩布達拉宮

清初衛藏。「衛」即藏語中央的意思,是拉薩周邊地區的統稱,清朝時稱為前藏;「藏」則是日喀則地區的統稱,清朝時稱後藏

165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應邀到北京會見清世祖順治皇帝,他贈予順治帝「文殊皇帝」的尊號,順治帝贈予他「達賴喇嘛」的尊號(原為蒙古俺答汗第三世達賴喇嘛的尊號)。而後,五世班禪額爾德尼又接受康熙皇帝贈予的尊號,建立了雙方的供施關係[2]。清朝由此正式承認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的尊號和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此後,中國中央政府贈予歷世達賴、班禪尊號遂成定製。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設立駐藏大臣處理對藏事務。

近現代西藏

清末藏區推動改土歸流,辛亥革命後清朝勢力被驅逐出藏。但中華民國時期沿襲清朝版圖,設立處理蒙藏事務的機構蒙藏事務局(1914年5月,改稱蒙藏院),並任命駐藏辦事長官,直屬國務總理。國民政府成立後,設置西康省西藏地方。1929年,蒙藏院改制為蒙藏委員會。1936年,英國在拉薩設立使團。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時,國民政府派代表參加。1940年4月,蒙藏委員會在拉薩設立駐藏辦事處,作為中國政府在西藏的代表機構。但當時的西藏地方當局(噶廈)並不服從中國政府命令,並與尼泊爾、英國等國往來。1949年,國民政府代表被驅逐出藏。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並在昌都戰役消滅了藏軍主力。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當局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通稱《十七條協議》),解放軍進入拉薩。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大第一次會議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拉薩舉行成立大會。1959年,西藏地方當局撕毀《十七條協議》,以拉薩為中心發動叛亂,意圖繼續維護封建農奴制,隨後叛亂被鎮壓,達賴喇嘛等人出逃。1959年3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布解散原西藏地方當局,由西藏自治區籌委會行使地方政府職權。1959年7月17日,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在西藏全區進行民主改革的決議》,中央政府決定提前進行民主改革。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地理

西藏東面和北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四川省雲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西面和南面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西藏為青藏高原的一部份;青藏高原,面積25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平均高度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距今兩億年前,本區原為一片汪洋大海,兩千多萬年前始在古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大幅崛起,形成今日的高原地貌

西藏高原地區遼闊,擁有豐富的能源,其中尤以太陽能水力地熱三者為最。西藏太陽能為全中國最豐富的地區。拉薩,即因年日照數在3000小時以上,而有「日光城」之稱。高原之上,亦為中國與東南亞各大河流的發源地,如怒江等,水力蘊藏量為中國第一。高原上,日溫差甚大,所謂「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正是形容年日溫差變化最佳的寫照。西藏的氣候,由於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獨特而且複雜多樣。氣候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氣候類型也因此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有:熱帶亞熱帶、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高原寒帶等各種類型。

在藏東南和喜馬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由於地勢迭次升高,氣溫逐漸下降,氣候發生從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到溫帶、寒溫帶和寒帶氣候的垂直變化。在冬季西風和夏季西南季風的交替控制下,西藏乾季和雨季的分別非常明顯,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5月至9月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各地降水量也嚴重不均,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藏南和藏北氣候差異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8℃,最低月均氣溫—16℃,最高月均氣溫16℃以上。藏北高原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0℃以下,冰凍期長達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過10℃,6—8月較溫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風。

納木錯

西藏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區,湖泊總面積約2.3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30%。1500多個大小不一、景致各異的湖泊錯落鑲嵌於群山莽原之間,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扎日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西藏湖泊類型多樣,幾乎包含了中國湖泊的所有特徵;區屬湖泊中,淡水湖少,鹹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類鹽湖大約有251個,總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鹽湖的周圍多有豐饒的牧場,也是多種珍貴野生動物經常成群結隊出沒之地。西藏最為著名的湖泊有納木錯羊卓雍錯瑪旁雍錯班公湖巴松錯森里錯等。

2011年唯一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榮譽授予了《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該項目組織專家大範圍調查了青藏高原礦產,補齊了以往的空白,首次發現念青唐古拉、岡底斯、班公湖-怒江三大巨型成礦帶,發現驅龍、甲瑪、雄村等7個超大型和25個大型礦床,潛在經濟價值3兆元人民幣以上。驅龍銅礦儲量1036萬噸,規模躍居中國國內第一,甲瑪多金屬礦相當於10個標準大型銅礦、5個標準大型金礦。預計整個青藏高原礦產資源總量可達8000萬噸,2000噸,3000萬噸。[3]青藏高原特有永凍土帶里蘊含着豐富的可燃冰,超過350億噸油當量的可燃冰,超過鄂爾多斯盆地含量。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現轄6個地級市、1個地區,下設8個市轄區、66個

西藏自治區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4] 區劃名稱
藏文
漢語拼音
威利轉寫
藏語拼音
面積[5]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注 1][6]
(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7]
市轄區
540000 西藏自治區
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
Xīzàng Zìzhìqū
bod rang skyong ljongs
Poi Ranggyongjong
1,202,189.48[注 2] 3,648,100 拉薩市 8 66
地級市
540100 拉薩市
ལྷ་ས་གྲོང་ཁྱེར།
Lāsà Shì
lha sa grong khyer
Lhasa Chongkyir
29,634.01 867,891 城關區 3 5
540200 日喀則市
གཞིས་ཀ་རྩེ་གྲོང་ཁྱེར།
Rìkāzé Shì
gzhis ka rtse grong khyer
Xigazê Chongkyir
179,902.60 798,153 桑珠孜區 1 17
540300 昌都市
ཆབ་མདོ་གྲོང་ཁྱེར།
Chāngdū Shì
chab mdo grong khyer
Qamdo Chongkyir
109,816.98 760,966 卡若區 1 10
540400 林芝市
ཉིང་ཁྲི་གྲོང་ཁྱེར།
Línzhī Shì
nying khri grong khyer
Nyingchi Chongkyir
114,215.10 238,936 巴宜區 1 6
540500 山南市
ལྷོ་ཁ་གྲོང་ཁྱེར།
Shānnán Shì
lho kha grong khyer
Lhoka Chongkyir
79,253.53 354,035 乃東區 1 11
540600 那曲市
ནག་ཆུ་གྲོང་ཁྱེར།
Nàqū Shì
nag chu grong khyer
Nagqu Chongkyir
352,192.31 504,838 色尼區 1 10
地區
542500 阿里地區
མངའ་རིས་ས་ཁུལ།
Ālǐ Dìqū
mnga' ris sa khul
Ngari Sakü
337,174.95 123,281 噶爾縣 7

經濟

連接拉薩與林芝的高速公路

西藏是中國第三產業比重最高的省份之一,僅次於北京市,主要為旅遊業的第三產業所占GDP總量的55.61%(2007年[8]),總額達到190.29億元。自治區政府財政長期依賴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9],撥款補助長期達到當地收入的95%左右[10][11],2020年降至85%[12]

2007年GDP總量342.19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55.33億元,第二產業96.57億元,第三產業190.29億元;人均GDP達12,109元。

2012年,西藏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1.0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2936元。

2013年,西藏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7.6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6.8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92.9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27.9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6068元。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別為10.7%、36.3%、53.0%,與2012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1.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0.9個百分點。

2020年,西藏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02.7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4598元,比上年增長了12.7%[13]

農業

西藏的耕地面積絕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階地、山麓斜坡、沖積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帶,其農業類型被稱為「河谷農業」。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亞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甸土等開墾而來的。土壤類型因分布環境條件不同,在質地上有很大差異。大部分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低,即使有少數土地含腐植質較多,亦因溫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數量少、分解緩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分耕地還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層較淺、砂性重、石礫多、質地偏粗、易漏肥等現象。在複種區耕作土壤的潛在肥力和較大肥力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較強。到1998年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園田和平整土地100多萬畝,按農業人口的勞動力平均,每人接近一畝。在土質改造方面,進行黏摻沙、沙摻粘,種植豆科作物,多施有機肥料,使部分土壤質地得到改良。

2019年西藏自治區全區60個農業縣(區)共有耕地663.37萬畝,但其中「所處環境氣候條件較惡劣,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被評為七等至十等的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86.58%[14]

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雅魯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帶,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西起拉孜,東至桑日,東西長約500公里,南北寬處達200公里,窄處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薩山南日喀則三個地、市的22個縣和5個國營農場,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也是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各省援助

1984年中央發起各省政府對口支援西藏各地政府建設基礎設施,稱43項援藏工程。自1995年起,全國各省對口支援西藏常態化,各省區市長期無償向西藏援助資金和物資,推動西藏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15]。於此同時,各省還向西藏輸送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即援藏幹部),促進西藏人才建設和幹部發展,以激活其經濟自發動力[16]

旅遊業

珠穆朗瑪峰

西藏旅遊資源豐富,其自然和人文景觀得天獨厚。2015年,西藏累計接待遊客突破2000萬人次,全年旅遊總收入達280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25%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17]。預計到2020年,西藏年接待遊客將突破3000萬人次,年旅遊總收入突破550億元[18]。但同時,西藏旅遊資源也很脆弱,隨着大量遊客湧入西藏,西藏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難免受到影響和衝擊[19]。故現時亦提倡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同時,注意對本地風土習俗的保護[20]

根據規定,持公務簽證和記者簽證的外籍人士,只有西藏自治區外事部門可以處理其入藏函申請,西藏的旅行社無法代為辦理相關手續;除此之外,所有的外籍遊客需通過西藏的旅行社申請入藏函,方可在西藏旅遊[21]

交通

羊八井以北的冰川和青藏鐵路

古時西藏對外來往仰賴的是獸力運輸與西方的採礦建設協助,目前西藏自治區已實現縣鄉村全部通公路,通車里程11.88萬公里。開通國際國內航線140條,通航城市66個[13]

人口

概況

據《西藏自治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為3,648,100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間西藏常住人口增加645,934人,增長21.52%,年平均增長率為1.97%。其中城鎮人口130.34萬人,占總人口的35.73%;鄉村人口234.47萬人,占總人口的64.27%。

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為3,137,901人,占86.01%;漢族人口為443,370人,占12.1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66,829人,占1.83%。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421,512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6,315人,漢族人口增加198,107人。

全區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894,865人,占24.53%;15-59歲人口為2,442,251人,占66.95%;60歲及以上人口為310,984人,占8.52%。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0.16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85個百分點。在性別構成上,男性人口為1,913,588人,占52.45%;女性人口為1,734,512人,占47.5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69上升為110.32。

教育

西藏大學學生活動中心(2007年)

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間西藏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提高。全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 165,332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1,02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85,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8,474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1,282人上升為5,507人,具有中學文化程度的由9,891人上升為17,214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0,441人上升為36,589人。[22]

西藏全區除少數城鎮以漢族學生為主的小學以漢語進行教學外,在農牧區和城鎮絕大多數小學都把藏文作為學校的主課之一,語言課程實行藏漢文同步教學,其它課程則均使用藏語授課。從初中開始,會有部分西藏學生前往發達地區學校就讀。西藏自治區的學校也越來越多,西藏高等院校有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西藏藏醫藥大學西藏農牧學院等。

文化

宗教信仰

參見:藏傳佛教苯教
大昭寺拜謁的藏傳佛教信眾
位於西藏北部的苯教寺廟

西藏的宗教與信仰主要由藏傳佛教(含苯教)及民間信仰構成。

目前,西藏自治區共有藏傳佛教寺廟1,700多處,住寺僧尼約4.6萬人;苯教寺廟約88座,僧人3000多,活佛93人,信教群眾13萬以上[23]。藏傳佛教和苯教長期以來既相互排斥、針鋒相對,又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導致了「佛中有苯」、「苯中有佛」的局面[23]

除佛教外,民間信仰至今依然在民間特別是邊遠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民間信仰相對缺少系統理論、沒有專門活動場所及職業宗教者集團。

除佛教和民間信仰外,西藏還有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區內清真寺4座,伊斯蘭教信眾約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23]

文物保護

截至2019年西藏自治區共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處。2015年—2019年,西藏申請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補助項目,涉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80個保護項目,投入資金達10.02億元。四年間,西藏地方財政下達資金3.6億元,用於69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維修工作[24]

特產

人物

主要地方領導

西藏自治區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西藏自治區委員會

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

主席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西藏自治區委員會

主席
姓名 王君正[25] 洛桑江村[26] 嚴金海[27] 帕巴拉·格列朗傑[28]
民族 漢族 藏族 藏族 藏族
籍貫 山東省臨沂市 西藏自治區察雅縣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四川省理塘縣
出生日期 1963年5月(61歲) 1957年7月(66歲) 1962年3月(62歲) 1940年2月(84歲)
就任日期 2021年10月 2017年1月 2021年10月 1993年1月

注釋

  1. 常住人口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2.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

參考文獻

引用

  1. 陳慶英《漢文「西藏」一詞的來歷簡說》,〈燕京學報〉(六),1999-05,第129-139頁
  2. Buswell, Jr, Robert E.; Lopez, David S. yon mchod. (mchod yon) (yön chö).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年7月20日. doi:10.1093/acref/9780190681159.001.0001/acref-9780190681159-e-5174 –透過www.oxfordreference.com. 
  3. 國土資源部通報表揚「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重大找礦突破」單位. Lawtw.com. 2012-07-18 [2017-05-2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7-08-19]. 
  5. 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西藏自治區第二次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集. 2016. 
  6. 西藏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西藏自治區統計局.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 China Statistics Press. August 2014. ISBN 978-7-5037-7130-9. 
  8. 國家統計數據庫,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摘要版)[永久失效連結]
  9. 民主改革以来中央没有从西藏拿走一分钱. 中新網. 2009-03-22 [2021-04-21]. 
  10. 西藏财政支出的93%到94%都来自中央转移支付.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08-04-01 [2021-04-21]. 
  11. 西藏白皮书:中央财政补助占西藏地方公共财政支出95%. 新華網. 2015-04-15 [2021-04-21]. 
  12. 关于西藏自治区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 2020-01-26 [2021-04-21]. 
  13. 13.0 13.1 和平解放70年 西藏取得全方位进步. baijiahao.baidu.com. [2021-06-21]. 
  14. 2019年西藏自治区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_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nynct.xizang.gov.cn. [2021-06-21]. 
  15. 全国对口援藏以来累计向西藏无偿援助128亿多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009-08-28 [2021-04-21]. 
  16. 对口援藏激活内生动力. 人民網. 2020-09-21 [2021-04-21]. 
  17. 肖正春. 旅游业带动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中國西藏之聲網. 2016-08-05 [2016-12-15]. 
  18. 西藏旅游前9个月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 中國西藏旅遊網. 西藏旅遊前9個月接待遊客2100萬人次. 2016-10-30 [2016-12-19]. 
  19. 吳必虎; 余青.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民族研究. 2000年, (第4期): 第92頁. 
  20. 宗曉蓮.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民族研究. 2001年, (第3期): 第87頁. 
  21.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 入藏函. 國務院台辦.
  22. 西藏常住人口漢族僅占8% 人民網, 2011-5-5。
  23. 23.0 23.1 23.2 西藏的宗教 ,人民網>西藏頻道。
  24. 西藏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70处. baijiahao.baidu.com. [2021-06-21]. 
  25. 王君正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吴英杰不再担任. 中國經濟網. 2021-10-19 [2021-10-19]. 
  26. 洛桑江村当选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多托当选副主任(图 简历). 中國經濟網. 2017-01-16 [2018-03-05]. 
  27. 严金海任西藏自治区副主席、代理自治区主席. 環球網. 2021-10-08 [2021-10-08]. 
  28. 西藏新一届政协主席选出!他是拥有独特经历的藏族资深领导人. 中國西藏網. 2018-01-30 [2018-03-05]. 

來源

新聞報道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