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或作,是一種在中國古代開始已經相當常見的食物烹調和保存方法,指利用或其他調味料來保存肉類蔬菜等食物,以延長他們的保用期。這些食物在浸泡一段時間後,會有一種與原來食物不同的風味。在東亞,會用醬油等來醃漬食物,如日本漬物、韓國泡菜。在西方,主要應用糖、鹽和醋。按照抗微生物的不同,醃製可分為酸性醃製(pickling)、脫水醃製(curing, brining)兩種;這兩種醃製的口味也顯著不同。

短時間的「醃泡」(marinate)則是一般在煮食前加入調味料,然後等一段時間才以烹調。醃漬可以使調味料的味道更能滲入食物中,有提升食物的味道的功能。

分類及原理

酸性醃製

酸醃是藉助食品的酸性進行保存,一般以pH小於4.6為宜。這樣的酸性足以阻止大部分細菌繁殖。這類醃製方法一般用於蔬菜和真菌類。[1]產生酸性的方法有:

  • 藉助乳酸菌鹽水中發酵(對於含水量較大的蔬菜,直接加鹽也可)。這類醃菜的代表是韓式泡菜德式酸菜。在使用厭氧發酵時,不須完全滅菌,蔬菜上原有的乳酸菌就足以保存。[2]
  • (西方常用白醋)浸泡。這類醃菜製作簡單,和醃泡的區別主要在於pH。
  • 使用乳酸調製。這類工藝常見於量產的中國醃菜,使用乳酸可以更好地模仿發酵的風味。

酸醃製品一般可保留幾個月。有時還會加入抗微生物香辛料輔助保存,常見的有芥菜籽桂皮丁子香[3]

脫水醃製

脫水醃製的目的是將微生物的水分藉助高滲透壓抽乾。其中食品表面乾燥的稱鹽醃(curing),表面濕潤的稱鹽水醃(brining)。無論是哪種醃製,一般食物只要有20%含量食鹽就可殺死大部份細菌。而在食鹽短缺的地方,由於煙燻食物可以減低保存食物所需的鹽份,所以煙燻食物在內陸地區十分普遍。

其他醃製

非保存性醃製
一些「醃製品」缺乏以上兩種對抗微生物的保存能力,需要經過罐頭類的滅菌工藝才能做到脫離冷藏室保存。代表如淺漬
混合醃製
一些醃製品同時使用以上兩種方法對抗微生物。例如瑞典鹽醃鯡魚就是用鹽阻止一般細菌(包括乳酸菌)成長,但又藉助特殊的耐鹽細菌發酵。廣東的霉香鹹魚則是先發酵再加鹽。

健康

發酵酸醃

亞洲式酸性醃製可能和食道癌的發病率有關。可能的原理有真菌污染產毒、蔬菜內含亞硝酸鹽被發酵轉化為亞硝胺等。[4]

鹽醃

北非華南北極的本土飲食,鹽醃的魚和肉都很常見,而這些地方都不約而同有很高的鼻咽癌病發率。[5]在香港,醫生經常透過傳媒勸籲不要吃過量的鹹魚,但由於鹹魚是華南不少美食的重要材料,有關呼籲一般只對年輕人有效。

防腐

製作醃漬鮭魚的過程中會使用食鹽和白糖

除了採用天然的食鹽、白糖或蜂蜜來保持食物以外,化學品亦可以達到防腐效果。硝酸鹽亞硝酸鹽都是常見的食物防腐劑,不但可以殺菌,還會令肉食的顏色變成粉紅或紅色,使賣相更好。常見的化學防腐劑包括硝酸鈉(NaNO3)及亞硝酸鈉(NaNO2)。不過,由於最近二十年內的研究發現亞硝酸鹽可能致癌,一些注重健康的人在選擇罐頭食品時,都會避免購買含有亞硝酸鹽的罐頭。

除了硝酸鹽及亞硝酸鹽,過去亦有人採用二氧化硫(SO2)來殺菌。但因為二氧化硫會對有氣管問題的人造成刺激,現時已很少用於食品加工之上。

大自然亦有自己的天然防腐劑。山梨糖醇是一種普遍存在於水果的化學物質,是一種天然防腐劑之外,也是很好的味精,可以帶出食物的鮮味。韓國宮廷飲食就有採用水梨汁來增進食物味道的記載。

參看

參考文獻

  1. Pickle Bill Fact Sheet. 2008-03-13 [2018-02-15]. 
  2. McGee, Harold (2004). On Food and Cooking: The Science and Lore of the Kitchen. New York: Scribner, pp. 291–296. ISBN 0-684-80001-2.
  3. Rhee, MS; Lee, SY; Dougherty, RH; Kang, DH. Antimicrobial effects of mustard flour and acetic acid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3, 69 (5): 2959–63. Bibcode:2003ApEnM..69.2959R. PMC 154497可免費查閱. PMID 12732572. doi:10.1128/aem.69.5.2959-2963.2003. 
  4. Islami, F. Pickled vegetables and the risk of oesophageal cancer: a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9, 101 (9): 1641–1647. PMC 2778505可免費查閱. PMID 19862003. doi:10.1038/sj.bjc.6605372. 
  5. 存档副本. [201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