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قۇمۇل شەھىرى
哈密市
地級市
哈密市中心夜景
哈密市在新疆的地理位置
哈密市在新疆的地理位置
國家 中國
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設立2016年1月7日
政府駐地伊州區
下級行政區1個市轄區、1個、1個自治縣
政府
 • 市委書記李成輝
 • 人大常委會主任艾賽提·扎克爾
 • 市長祖木熱提·吾布力
 • 政協主席吳華敏
面積
 • 地級市137,222 平方公里(52,982 平方英里)
 • 市區80,791 平方公里(31,194 平方英里)
人口(2010)
 • 地級市57.24萬人
 • 密度4.03人/平方公里(10.4人/平方英里)
 • 市區(2010)47.22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新疆時間UTC+6
郵政編碼839000
電話區號902
車輛號牌新L
行政區劃代碼650500
本地生產總值(2010)¥167.38 億(全疆第10位  (2010))
24.73 億美元匯率
42.42 億國際元平價
人均¥29,375  (全疆第6位  (2010))
4,339  美元(匯率)
7,444  國際元(平價)
HDI(2016)0.769  高 [1]
網站http://www.hami.gov.cn

哈密市維吾爾語قۇمۇل شەھىرى‎,拉丁維文:Qumul Shehiri)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新疆東部。市境西北接昌吉州,西南達吐魯番市,南界巴音郭楞州,東南鄰甘肅省酒泉市。地處天山山脈東緣,巴里坤山喀爾里克山橫亙中部,將市境分為南北兩部。天山南麓為哈密盆地戈壁,間有綠洲;北麓為廣闊的草原。河流均為季節性小河,湖泊多為鹽湖。全市總面積137,222平方公里,人口61.67萬,其中漢族佔70%,維吾爾族佔18%,哈薩克族佔9%,回族佔3%。市政府駐伊州區。當地以盛產哈密瓜聞名[注 1]

歷史

史前時期從三道嶺,七角井發現大量的磨製石器可證明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哈密地區就有人類活動。今境古代稱昆吾漢代南部為伊吾盧,北部為蒲類西漢神爵二年(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伊吾盧和蒲類國歸西域都護府管轄。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置宜禾都尉,建初六年(81年)置伊吾司馬。三國時代,魏在哈密置宜禾都尉,東晉咸和二年(327年),前涼張駿攻取伊吾後,把伊吾劃屬敦煌郡治理,委派參軍索孚為伊吾都尉。後西涼殘部唐契、唐和兄弟二人和外甥李寶率餘部,從武威(涼州)逃來伊吾,稱伊吾王。北魏太安二年(456年),敦煌鎮將尉眷率兵攻佔伊吾,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置伊吾郡

大業四年(608年),煬帝派裴炬和將軍薛世雄率軍屯駐伊吾。隋軍在伊吾城東另建一座新城,號新伊吾。隋大業六年(610年)置伊吾郡,並在伊吾城之東北設立柔遠鎮。貞觀四年(630年)置西伊州,轄伊吾(今哈密)、柔遠(今沁城)、納職(今四堡)三縣。貞觀六年(632年)改稱伊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蒲類隸安西都護府。景龍元年(707年)蒲類屬伊州管轄。景龍四年(710年),設伊吾軍,駐地在伊州西北之甘露川(今巴里坤河)。天寶元年(742年)改為伊吾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伊州,隸隴右道。廣德二年(764),伊吾被吐蕃佔領。1124年,伊州、蒲類歸屬西遼。元朝稱伊州為哈密力,稱蒲類為巴爾庫勒,隸甘肅行省

明永樂四年(1406年)設哈密衛,明末屬葉爾羌汗國。清初屬準噶爾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派員到哈密按蒙古王公例編制旗隊,劃為鑲紅旗,委任官佐。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改巴爾庫勒為巴里坤。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哈密回城,號鎮遠城。雍正五年(1727年)修哈密漢城(今老城)。雍正七年(1729年)至九年(1731年),修巴里坤漢城。清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移安西州同知駐巴里坤。安西同知隸屬甘肅布政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哈密廳,設理事通判,隸甘肅布政使司。次年,在哈密設辦事大臣,巴里坤設領隊大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巴里坤滿城,號會寧城。乾隆三十八年設鎮西府,又設巴里坤道,府下轄宜禾、奇台兩縣,府治在宜禾,屬甘肅省和烏魯木齊都統共同管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巴里坤道移駐迪化,改稱鎮迪道。咸豐三年(1853年)改鎮西府為鎮西直隸廳,隸屬鎮迪道。咸豐五年(1885年),鎮西府改鎮西直隸廳。宜禾縣入廳治,奇台縣劃歸迪化。同治八年(1869年),修哈密新城。光緒七年(1881年)八月十六日,哈密廳由安西道劃歸鎮迪道。光緒十年(1884年)設新疆省,置哈密直隸廳。

  • 民國二年(1913年)改哈密廳為哈密縣,隸迪化府,並改鎮西廳為鎮西縣。
  • 民國二十三年(1934)5月,成立哈密行政區,轄哈密縣、鎮西縣和七角井設治局,為新疆省第九行政區。行政長公署設在哈密縣,劉應麟為第一任行政長。
  • 民國二十四年(1935)7月,省府決定劃哈密縣的吐葫蘆、下馬崖、鹽池、前山、葦子峽、淖毛湖為伊吾設治局。哈密行政區至此轄二縣二設治局。
  • 民國三十二年(1943)1月,伊吾設治局升格為縣。5月,改哈密行政長公署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 1950年,設哈密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哈密縣,轄哈密、鎮西、伊吾三縣和七角井中心區。
  • 1954年1月4日,鎮西縣改稱巴里坤縣。9月30日,巴里坤縣改稱巴里坤哈薩克自治區。撤銷七角井中心區,改設七角井鎮(鄉級鎮),歸哈密縣領導。
  • 1955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區改稱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哈密專區轄2縣1個自治縣。
  • 1961年,以哈密縣城鎮為基礎,包括火車頭、鐵龍、鋼鐵、先行、紅旗等5個城鎮公社和火箭農場在內,成立哈密市,由哈密專署領導。
  • 1962年,撤銷哈密市,併入哈密縣。
  • 1970年12月19日,哈密專區改稱哈密地區,地區行署駐哈密縣,轄哈密伊吾兩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 1971年1月24日,原由自治區直轄的鄯善縣劃入哈密地區,哈密地區轄3縣1自治縣。
  • 1975年1月30日,鄯善縣劃歸吐魯番地區。
  • 1977年1月6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哈密市(縣級市)。哈密地區轄1市(哈密)、2縣(哈密、伊吾)、1自治縣(巴里坤)。
  • 1979年7月1日,哈密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哈密地區行政公署。
  • 1979年,哈密地區轄1市2縣1自治縣,共有2鎮、3區、22個人民公社和17個國營農牧場、22個居民委員會、三道嶺礦區行政委員會(縣級)。哈密地區行署駐縣級哈密市。
  • 1983年9月9日,哈密縣併入哈密市。
  • 1985年,哈密地區轄1市(哈密市)、1縣(伊吾縣)、1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 2016年1月7日,哈密地區撤地區設地級市,原縣級哈密市改為市轄伊州區[3][4]

地理

哈密市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東端,地跨天山南北,東部、東南部與甘肅省酒泉市為鄰;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西南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魯番市毗鄰。天山山脈橫亙哈密,山北是森林、草原、雪山、冰川,山南的哈密盆地是沖積平原上的一塊綠洲。哈密市高山佔總面積的4.5%,沙漠佔總面積的1.5%,平原戈壁佔總面積的27.9%,丘陵佔總面積的65.5%,水面佔總面積的0.1%,農業耕地佔總面積的0.5%。

哈密市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乾燥少雨,晴天多,年平均氣溫9.8度,年降水量33.8毫米,年蒸發量3300毫米,年均日照3358小時,無霜期182天。春季多風、冷暖多變,夏季酷熱、蒸發強,秋季晴朗、降溫迅速,冬季寒冷、低空氣層穩定。極端最高氣溫43℃,極端最低氣溫-32℃,無霜期平均182天。空氣乾燥,大氣透明度好,雲量遮蔽少,全年日照時數為3300至3500小時,為全國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

哈密市(伊州區)(平均數據1971-2000年,極端數據1951-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F 46.8 62.2 79.9 94.8 101.8 108.9 111.0 109.8 99.5 89.1 69.6 50.0 111.0
平均高溫 °F 26.2 38.7 54.3 70.7 82.4 90.1 93.6 91.8 81.9 65.7 45.5 29.3 64.2
日均氣溫 °F 13.3 24.6 40.3 56.5 68.4 76.3 79.7 76.5 64.9 48.9 32.0 18 49.9
平均低溫 °F 3.4 12.9 27.5 42.1 53.4 61.7 65.5 62.2 50.9 36.7 22.5 9.1 37.3
歷史最低溫 °F −25.4 −19.8 −12.1 10.9 29.1 42.1 48.9 41.7 28.9 14.7 −17.7 −26 −26
平均降水量 0.05 0.06 0.05 0.08 0.15 0.26 0.29 0.21 0.13 0.13 0.08 0.05 1.54
歷史最高溫 °C 8.2 16.8 26.6 34.9 38.8 42.7 43.9 43.2 37.5 31.7 20.9 10.0 43.9
平均高溫 °C −3.2 3.7 12.4 21.5 28.0 32.3 34.2 33.2 27.7 18.7 7.5 −1.5 17.9
日均氣溫 °C −10.4 −4.1 4.6 13.6 20.2 24.6 26.5 24.7 18.3 9.4 0.0 −8 10.0
平均低溫 °C −15.9 −10.6 −2.5 5.6 11.9 16.5 18.6 16.8 10.5 2.6 −5.3 −12.7 3.0
歷史最低溫 °C −31.9 −28.8 −24.5 −11.7 −1.6 5.6 9.4 5.4 −1.7 −9.6 −27.6 −32 −32
平均降水量 mm 1.3 1.5 1.2 2.0 3.9 6.6 7.3 5.3 3.3 3.3 2.0 1.3 39
平均降水天數 1.7 1.1 1.0 1.5 2.0 3.6 4.4 3.4 2.0 1.4 1.0 1.8 24.9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


資源

哈密水資源主要以天山冰雪和地下水為主,地表水和淺層水資源為16.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量8.7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8.2億立方米。截至2015年,哈密可墾地500萬畝,已開墾110萬畝。天然草場面積6290.4萬畝,可利用草場5850萬畝。哈密植物種類有96科、28種;被子植物門89科、1460種。野生動物種類有、5科;昆蟲類13目、96科。哈密盛產哈密瓜、大棗、小麥、玉米、棉花、葡萄、蘋果、梨等,其中哈密瓜和哈密大棗馳名中外。主要牲畜種類有牛、羊、驢、馬、駱駝等,其中以巴里坤馬和伊吾馬比較著名。山區戈壁棲息着雪豹雪雞天鵝馬鹿野驢黃羊野豬野駱駝等野生動物,生長有貝母黨參柴胡雪蓮麻黃甘草等野生中草藥。全市森林覆蓋率0.68%。

哈密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大多位於鐵路、公路沿線。至2008年,已探明各類礦種76種,佔新疆已發現礦產的65%,儲量居全疆第一位的有17種。資源保有儲量潛在價值20589.78億元。據全國第三次煤炭資源大調查數據報告,哈密煤炭預測資源量5708億噸,其中已探明資源量420.84億噸。哈密蘊藏着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主要分佈在哈密紅台區域和巴里坤三塘湖盆地。紅台區域油氣田預測天然氣儲量500多億立方米,探明儲量200多億立方米,可采儲量130多億立方米。已探明土屋、土屋東、延東、香山、黃山等礦床。土屋一延東銅礦成礦帶,銅資源預測資源量超過1000萬金屬噸,已發現銅礦產地14處,探明資源儲量65萬金屬噸。鎳礦產地6處,預測資源量1584萬金屬噸,探明資源儲量91.97萬金屬噸。鐵礦預測資源量22.1億噸,探明儲量3.8億噸,保有資源儲量2.44億噸。芒硝保有儲量8902.3萬噸,湖鹽探明資源量5907萬噸,鉀鹽探明資源量超過170萬噸。石材探明儲量6939.22萬立方米,保有儲量5445萬立方米。

政治

現任領導

哈密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哈密市委員會
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哈密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哈密市人民政府

市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哈密市委員會
主席
姓名 李成輝[5] 艾賽提·扎克爾[6] 祖木熱提·吾布力(女)[7] 吳華敏[8]
民族 漢族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 漢族
籍貫 甘肅省平涼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 貴州省遵義市
出生日期 1968年1月(56歲) 1962年8月(61歲) 1965年5月(59歲) 1963年11月(60歲)
就任日期 2018年11月 2017年2月 2017年2月 2017年2月

歷任領導

行政區劃

哈密市下轄1個市轄區、1個、1個自治縣

哈密市行政區劃圖
Template:哈密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9] 區劃名稱
維吾爾文
漢語拼音
拉丁轉寫
面積[注 2][10]
(平方公里)
戶籍人口[注 3][11]
(2018年末)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12]
街道
辦事處
其中:
民族鄉
650500 哈密市
قۇمۇل شەھىرى
Hāmì Shì
Qumul Shehiri
137,222.30
(129,979.65)
559,352 伊州區 839000 5 15 23 3
650502 伊州區
ئىۋىرغول رايونى
Yīzhōu Qū
Iwirghol Rayoni
80,791.44
(76,693.58)
432,166 東河區街道 839000 5 7 12 2
650521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باركۆل قازاق ئاپتونوم ناھىيىسى
Bālǐkūn Hāsàkè Zìzhìxiàn
Barköl Qazaq Aptonom Nahiyisi
36,900.94
(33,858.84)
105,968 巴里坤鎮 839200 5 7
650522 伊吾縣
ئارا تۈرۈك ناھىيىسى
Yīwú Xiàn
Ara Türük Nahiyisi
19,529.92
(19,427.23)
21,218 伊吾鎮 839300 3 4 1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72400人[13],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80304人,增長16.32%。年平均增長率為1.52%。其中,男性人口為300886人,佔52.57%;女性人口為271514人,佔47.4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0.82。0—14歲人口為90100人,佔15.74%;15—64歲人口為434614人,佔75.93%;65歲及以上人口為47686人,佔8.33%。

民族

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396955人,佔總人口的69.35%,各少數民族人口175445人,佔總人口的30.65%。

哈密市民族構成(2010年11月)[14]
民族名稱 漢族 維吾爾族 哈薩克族 回族 蒙古族 滿族 藏族 土族 土家族 東鄉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396955 101713 51201 17117 2028 1175 576 396 224 188 827
佔總人口比例(%) 69.35 17.77 8.94 2.99 0.35 0.21 0.10 0.07 0.04 0.03 0.14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57.97 29.18 9.76 1.16 0.67 0.33 0.23 0.13 0.11 0.47

交通

哈密站

2013年,哈密鐵路貨運量1482.3萬噸,公路貨運量1638萬噸,民航貨物吞吐量218.7噸,鐵路客運量186.69萬人次,公路客運量571萬人次,民航旅客吞吐量18.06萬人次,公路里程7230.3公里,其中普通公路5040.3公里,高速公路400.0公里,各類民用車輛擁有量17.58萬輛,其中私人車輛擁有量14.02萬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產

哈密瓜哈密大棗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註釋

  1. 《新疆回部志》云:「自康熙初,哈密投誠,此瓜始入貢,謂之哈密瓜。」民間傳說是乾隆皇帝吃完回部進貢的哈密瓜,向近臣詢問產地,近臣不知道,隨口說「哈密」[2]
  2.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括號中的數字為地方所轄的面積,即扣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管轄的面積。
  3. 戶籍人口為公安機關登記數據。

參考文獻

  1. 楊永恆等 (編).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历史转型中的中国发展40年:迈向可持续未来. 北京: 中譯出版社. : 206 [2019]. ISBN 9787500161387. 
  2. 哈密貢瓜尋回昔日輝煌. 文匯報. 2006-07-02 [2011-09-03]. 
  3. 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公告(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20-07-04]. 
  4. 新疆哈密撤地设市. 人民網. 2016-02-19 [2020-07-04]. 
  5. 李成辉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19-11-03]. 
  6. 艾赛提·扎克尔 简历. 哈密市政府網站. [永久失效連結]
  7. 祖木热提·吾布力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17-08-16]. 
  8. 吴华敏 简历. 哈密市政府網站. [永久失效連結]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24]. 
  10. 《哈密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哈密地區國土資源局. [2018-11-30]. 
  1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 《新疆统计年鉴—2019》.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9年11月 [2020-07-24]. ISBN 978-7-5037-8903-8.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13. 哈密地區統計局. 《哈密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年8月. ISBN 978-7-5037-6516-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