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市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阿克蘇市
縣級市

阿克蘇步行街

阿克蘇市地圖
概覽
國家 中國
隸屬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
區劃類別縣級市
區劃代碼652901
政府駐地南大街
鄉級行政區11
- 2
- 4
- 街道5
地理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2年)56萬
其它
時區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843000
電話區號+86 
車牌首號新N
網站:阿克蘇市政府網

阿克蘇市維吾爾文ئاقسۇ拉丁維文Aqsu)位於新疆西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邊緣。城市以阿克蘇河得名。「阿克蘇」直譯為「白水」。

阿克蘇市位於東經79°43′26″~82°00′38″,北緯39°28′57″~41°30′10″,地處阿克蘇地區中西部,為其行署駐地。

歷史

姑墨國

從西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到七世紀的初唐,阿克蘇以姑墨一名為世人所知[1][2],姑墨是沙漠中的綠洲城邦,當時的姑墨古城位於今日的阿克蘇南城(今新疆阿克蘇市東的喀拉玉爾袞)。同時的庫車則為龜茲國國都。西元前一世紀的姑墨國有3,500戶,24,500人口,其中有4,500人軍力。姑墨國出產銅、鐵與雌黃[3],國土包含今日的阿克蘇市拜城[4],透過西域都護府與漢帝國互動。一世紀初,姑墨王殺溫宿王,把溫宿併入姑墨。後來臣從於稱霸塔里木盆地的莎車國

跋祿迦國

三世紀後,姑墨從屬於龜茲,逐漸成為佛教城邦。629年,玄奘造訪該城,在《大唐西域記》中稱呼此地為「跋祿迦國」(Bharuka[5]、Bohuan或Baluka[6][7])。據載,跋祿迦國東西六百里,南北三百里,有數十所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佛寺,僧徒千餘人,並與鄰近城邦有棉花與織品的貿易。跋祿迦國「土宜、氣序、人性、風俗、文字、法則同屈支國(龜茲),語言少異。」當時的跋祿迦語應該屬於偏東的「丙種」吐火羅語,屬於印歐語系[8]

競逐時期

從七世紀到九世紀,阿克蘇由唐帝國桃花石)、吐蕃帝國回鶻汗國輪番統治,城邦幾經易手。當時的阿克蘇是絲路在塔里木盆地北側的樞紐,走夏特古道(冰隘)穿過天山進伊犁谷地的險路也由此經過[9]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帝國填補突厥敗北後的「天可汗」之位,開始征服西域,在屈支國設立羈縻機構龜茲都護府,是安西四鎮之一,隔年,唐將安西都護府遷到龜茲,焉耆、龜茲、于闐(今和田)、疏勒(今喀什)四鎮隸屬於安西都護府。658年,唐在跋祿迦設置姑墨州,溫宿設置溫肅州,並在姑墨州建造撥換城(Buat-ɦuɑn)。吐蕃在670年攻下撥換城,但唐又在692年奪回。

717年,撥換城之戰爆發。八月十五日,阿拉伯人、吐蕃與西突厥突騎施(Türgesh)部蘇祿可汗(Suluk Khan)結盟,包圍撥換城與大石城(Dai-dʑiᴇk-dʑiᴇŋ,今烏什縣[10][11]。唐軍由湯嘉惠率領,聯合葛邏祿與西突厥的阿史那獻前來解圍[12]。阿拉伯軍遭到反擊,撤退到塔什干,許多阿拉伯士卒被俘,但隨後在倭馬亞王朝哈里發支付贖金後獲釋[13][14]。戰爭之後,阿拉伯人被逐出河中地區北部。突騎施歸附於唐,隨後攻打了費爾干納的阿拉伯人。

720年後,吐蕃勢力再次北進塔里木盆地,唐軍也在740年代再度進駐安西。751年怛羅斯戰役使唐軍元氣大傷,原先的安西四鎮成為吐蕃和回鶻的勢力範圍。790年,撥換城再度由吐蕃入主。840年,漠北回鶻汗國解體,一部份回鶻人以高昌國(今吐魯番)為根據地,建立高昌回鶻,撥換城也成為高昌回鶻的勢力範圍,並開始使用突厥語名稱阿克蘇。十一世紀後,由於喀喇汗國的影響,阿克蘇開始伊斯蘭化。十二世紀,阿克蘇隨着高昌回鶻臣屬於西遼(喀喇契丹)。

蒙古

1207–08年間,高昌回鶻放棄西遼,改為效忠成吉思汗,在1224-1227年間,阿克蘇是曼尕賴(Mangalai)的國都,之後一度成為窩闊台汗國(Ögedeids)領地,在1286年被察合台汗國奪走,此後由察合台系統治將近三百年,當時的察合台語演變至今成為維吾爾語。在帖木兒汗國東察合台汗國蒙兀兒斯坦)的紀錄中,此城都有重要的經貿地位。

1570年,東察合台汗國(此時為吐魯番汗國)最後一任可汗馬速葉爾羌汗國俘虜,阿克蘇成為突厥與蒙古軍閥的根據地,並由和卓管治,臣屬於葉爾羌汗國與後來的準噶爾汗國。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軍擊潰準噶爾,入主新疆,隔年設立阿克蘇辦事大臣。

近現代

1907年,曼納海姆男爵(畫面中央)在阿克蘇。

1862年同治新疆回亂期間,阿古柏(Yakub Beg)以喀什噶爾為根據地,建立哲德沙爾汗國(Yettishar),意為「七城」,阿克蘇即為七城之一,於1864年被阿古柏征服.[15]。之後維吾爾學者穆薩·賽拉米(Musa Sayrami)據此寫作了史書《安寧史》(Tārīkh-i amniyya)[16]

1882年(光緒八年),以東四城(焉耆、庫車、阿克蘇、烏什)置阿克蘇分巡兵備道,以阿克蘇置溫宿直隸州。隔年完成建州工作並修建阿克蘇新城(漢城),為阿克蘇道和溫宿直隸州治所。1884年11月,新疆建省

1887年,英國軍人探險家榮赫鵬(Francis Younghusband)從北京印度的大縱走中經過阿克蘇。他記錄阿克蘇有20,000人口,此外還有2,000名駐軍。「這裏有很大的巴扎與若干酒館──一些是旅人用的,其他的酒館提供給想待更久賣東西的貿易商。」[17]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升溫宿直隸州為府,阿克蘇為溫宿府直轄。1907年,日本軍人日野強在《伊犁紀行》中記錄阿克蘇「街道上商人、家畜混雜」。

1913年(民國二年)4月,溫宿府本府改置阿克蘇縣,屬阿克蘇道[18]

1928年(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改阿克蘇道為阿克蘇行政區。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更名為第四行政區並設立行政長官公署。

1933年5月31日,哈密暴動的戰火延燒到阿克蘇[19]司馬義伯克(Isma'il Beg)導引維吾爾族人反抗金樹仁的新疆省政府[20]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第四行政區改為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4年,伊寧事變爆發,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蘇聯支持下成立。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Abdulkerim Abbas)率領伊犁民族軍企圖攻下阿克蘇,兩度苦戰後被防守的國民革命軍擊退,戰事持續到隔年九月。

1949年,設阿克蘇專區。1958年5月撤銷溫宿縣,其行政區域併入阿克蘇縣。1962年恢復溫宿縣建制。1978年11月,改為阿克蘇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撤銷阿克蘇縣,設立縣級阿克蘇市,隔年五月,市人民政府開始辦公。

2010年,阿克蘇市發生爆炸襲擊

地理

阿克蘇市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多鹽鹼荒漠、沙地,形成土地面積大,總體質量差的特點。全市土地總面積144.15萬公頃,其中未利用土地103.5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1.85%(裸地、沙漠等不可利用土地92.47萬公頃,占轄區面積的47.2%;厚鹽殼鹽土地3.87萬公頃)。土地資源受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制約,全境乾旱少雨,積溫多,溫差大,地形相對平緩,具有典型綠洲地貌和灌溉農業的特徵。市境耕地總面積10.28萬公頃,占轄區面積的7.13%。阿克蘇市光熱資源豐富,耕地全部為水澆地,農林牧各業生產基礎較好,在未利用土地中有大片可墾荒地,水資源相對較豐富。

阿克蘇市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的直轄縣級市——阿拉爾市分割為兩個互不相連的部分。北部為核心區,有阿克蘇河及其支流灌溉,河邊綠洲內人煙稠密,有「塞外江南」之稱。南部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無人區。全市地勢平坦,年平均氣溫10℃,降水量52毫米。

市區位於阿克蘇市境最北部的沖積三角洲內,是天山南北的交通要衝,有南疆鐵路穿越。天山第一高峰托木爾峰位於附近的溫宿縣境內,海拔7435米,天氣晴朗時從阿克蘇市區可以看到托木爾峰的遠景。

阿克蘇市1981-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8.8
(47.8)
14.4
(57.9)
27.9
(82.2)
34.5
(94.1)
36.0
(96.8)
37.4
(99.3)
39.6
(103.3)
38.6
(101.5)
34.6
(94.3)
29.4
(84.9)
22.4
(72.3)
9.8
(49.6)
39.6
(103.3)
平均高溫 °C(°F) −0.6
(30.9)
5.3
(41.5)
13.6
(56.5)
22.1
(71.8)
26.9
(80.4)
30.2
(86.4)
31.5
(88.7)
30.6
(87.1)
26.2
(79.2)
19.2
(66.6)
9.5
(49.1)
0.8
(33.4)
17.9
(64.3)
日均氣溫 °C(°F) −7.2
(19.0)
−1.3
(29.7)
7.1
(44.8)
15.0
(59.0)
19.7
(67.5)
22.8
(73.0)
24.1
(75.4)
23.1
(73.6)
18.3
(64.9)
10.9
(51.6)
2.5
(36.5)
−5.1
(22.8)
10.8
(51.5)
平均低溫 °C(°F) −12.3
(9.9)
−6.7
(19.9)
1.1
(34.0)
8.1
(46.6)
12.7
(54.9)
15.6
(60.1)
17.2
(63.0)
16.3
(61.3)
11.6
(52.9)
4.4
(39.9)
−2.3
(27.9)
−9.3
(15.3)
4.7
(40.5)
歷史最低溫 °C(°F) −22.9
(−9.2)
−22.3
(−8.1)
−10.9
(12.4)
−3.1
(26.4)
3.5
(38.3)
6.0
(42.8)
8.7
(47.7)
8.3
(46.9)
2.3
(36.1)
−4.5
(23.9)
−12.9
(8.8)
−23.2
(−9.8)
−23.2
(−9.8)
平均降水量 mm(吋) 1.8
(0.07)
2.7
(0.11)
4.3
(0.17)
3.8
(0.15)
9.9
(0.39)
12.6
(0.50)
16.2
(0.64)
12.1
(0.48)
8.7
(0.34)
4.7
(0.19)
1.0
(0.04)
2.8
(0.11)
80.6
(3.19)
平均降水天數(≥ 0.1mm) 2.3 2.2 1.6 1.5 3.1 5.3 6.6 6.3 3.3 1.1 0.7 1.9 35.9
平均相對濕度(%) 69 59 49 41 45 48 53 56 61 63 68 74 57
數據來源:中国气象数据网.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經濟

阿克蘇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中又以棉花尤其是長絨棉為核心。此外還產糧食水果、油料、甜菜等,其中阿克蘇的蘋果尤為有名氣。工業則有紡織水泥化工等門類。

行政區劃

阿克蘇市下轄7個街道辦事處、2個、4個[21]

蘭干街道英巴扎街道紅橋街道新城街道南城街道柯柯牙街道多浪街道喀拉塔勒鎮阿依庫勒鎮依干其鎮拜什吐格曼鄉托普魯克鄉庫木巴什鄉實驗林場紡織工業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特色產業園區柳源農場

交通

314國道過境。東北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直線距離666千米,公路里程1010千米。地處烏魯木齊與喀什之間,扼南、北疆交通要道,為南疆重鎮。

境內有中國鐵路總公司南疆鐵路阿克蘇站阿克蘇機場,以及發往全疆及內地的客運班車。

旅遊

阿克蘇曾是龜茲故地,又稱姑墨,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沿絲綢之路的名勝古蹟眾多。有被譽為天山第一峰的托木爾峰、神秘大峽谷、天山神木園、鹽水溝雅丹地貌、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原始胡楊林,還有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克孜爾千佛洞。2006年被命名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參見

參考文獻

  1. Hill (2009), p. 408, n. 20.13. "In Buddhist Sanskrit, it was known as Bharuka."
  2. Bailey, H. W. (1985): Indo-Scythian Studies being Khotanese Texts Volume V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Hulsewé, A. F. P. and Loewe, M. A. N. 1979. China in Central Asia: The Early Stage 125 BC – AD 23: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apters 61 and 96 of 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p. 162. E. J. Brill, Leiden.
  4. Archived copy. [2013-08-31]. 
  5. Bernard Samuel Myers. Encyclopedia of World Art. McGraw-Hill. 1959: 445. The city bearing the Turkish name of Aksu was perhaps earlier called Bharuka and may overlie the ancient site, of which nothing has yet been found. 
  6. John E. Hill. Section 20 – The Kingdom of Suoche 莎車 (Yarkand).. Notes to The Western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Hou Hanshu 2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03-07 [2020-02-03]. Neolithic artefacts from 5000 BC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Aksu area. By the first century BC news had reached the Chinese imperial court of the Kingdom of Baluka, one of the 36 kingdom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7. Xuanzang. 連結至維基文庫 跋禄迦國. Great Tang Records on the Western Regions, 1 (中文). 
  8. Li, Rongxi. Translator. 1996. The Great Tang Dynasty Record of the Western Regions.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Berkeley, California.
  9. Wright, George Frederick, Asiatic Russia, Volume 1, BiblioBazaar, LLC: 47–48, 2009, ISBN 978-1-110-26901-3  (Reprint of a 19th-century edition)
  10. René Grousset.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0: 114–. ISBN 978-0-8135-1304-1. aksu 717. 
  11. Jonathan Karam Skaff. Sui-Tang China and Its Turko-Mongol Neighbors: Culture, Power, and Connections, 580-8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08-06: 311–. ISBN 978-0-19-999627-8. 
  12. Insight Guides. Insight Guides Silk Road. APA. 2017-04-01. ISBN 978-1-78671-699-6. 
  13. Christopher I. Beckwith.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03-28: 88–89. ISBN 0-691-02469-3. 
  14. Marvin C. Whiting. Imperial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8000 BC-1912 AD. iUniverse. 2002: 277–. ISBN 978-0-595-22134-9. 
  15. Great Britain. Parliament. House of Commons. Accounts and pap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Ordered to be printed. 1871: 34. 
  16. Kim, Ho-dong. Holy war in China: the Muslim rebellion and state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1864–1877.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xvi. ISBN 0-8047-4884-5. 
  17. Younghusband, Francis E. The Heart of a Continent. London: John Murray. 1896: 154. 
  18. 夏征農; 陳至立, eds. (September 2009). 辭海:第六版彩圖本 [Cihai (Sixth Edition in Color)] (in Chinese). 上海.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p. 8. ISBN 978-7-5326-2859-9.
  19.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89. ISBN 0-521-25514-7. 
  20.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241. ISBN 0-521-25514-7. 
  21. 國家統計局.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北京: 國家統計局. 202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