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成熟的黍
生物分類法 編輯
域: 真核域 Eukaryota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演化支 鴨跖草類植物 Commelinids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屬: 黍屬 Panicum
種: P. miliaceum
學名二名法
Panicum miliaceum
L., 1753

學名Panicum miliaceum),是禾本科黍屬的一個物種[1],其種子形小常作為飼料作物和穀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叫黍子,生長期短,耐寒、耐旱、耐貧瘠;籽實叫,淡黃色;磨米去皮後稱黍米,俗稱黃米,為黃色小圓顆粒,直徑大於粟米(即北方俗稱的小米);黍米再磨成面,俗稱黃米麵。

分型與名稱

黍的籽粒有粳性與糯性之分:[2]

  • 「粳性黍」為非糯質,不黏,一般供食用,亦稱為ㄇㄟˊ(𪎭)、、硬黃米。(但,糜子此詞也常被糯質的黍子借用,而產生混淆)[3]
  • 「糯性黍」為糯質,性黏,磨米去皮後稱作黃粱,亦稱為大黃米、軟黃米;用途廣泛,可磨麵作糕點,古代也廣泛用於釀酒。
  • 在中國黍子栽培大體以山西-陝西省界(約為東經110度)為界,以西的陝西、甘肅、寧夏等地以粳性黍子為主,以東的華北、東北地區以糯性黍子為主。

馴化起源

中國栽培黍子的歷史十分悠久,河北磁山新石器遺址保存的早期農作物籽實灰化樣品的定年測試[4],發現距今約10000—8700年前種植的是黍,比粟更早;而粟則在距今約8700—7500年期間少量出現。

中國北方不僅關於黍子的遺址多、時代久遠,而且還發現了黍子的大量野生種和品種類型[5],這些都是中國作為黍子起源地的佐證。目前世界各國學界基本採納了栽培黍起源於中國的觀點。

在《詩經·魏風》中有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碩鼠碩鼠,無食我」,可見黍的栽培在先秦時期的重要意義。

名稱辯誤

黍與糜

該作物在中國的正式名稱是「黍子」還是「ㄇㄟˊ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3355—92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3356-92黍米》,看來「黍子」是正式名稱。但是,權威的農學專著《糜子》(柴岩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糜子」是正式名稱。需要進一步資料判定。

陝西省的該作物品種命名,「榆黍某號」系列是糯性的,「榆糜某號」系列是粳性的,(「榆」是指榆林黍糜主產區), 各種辭典工具書中的傳統說法:「糜,音méi,不黏的黍,亦稱『穄』」。此外,《說文解字》:「穄,糜也。似黍而不黏者。」

現代使用習慣對黍、糜不做嚴格區分,經常是互相替換使用。

稷是黍還是粟

北魏之前,黍在中國早期歷史中是極其重要的糧食作物。因此黍在先秦歷史文獻中有很多別名或細分的名稱,如穄,𪎭,秬,秠等。在北魏以前,稷為粟,並無分歧。而在南朝宋到唐朝時,有人提出稷為黍的說法。古代偉大的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作者)、徐光啟(《農政全書》作者)都認為稷就是粟;而古代的本草家如《唐本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近現代的植物學著作認為稷就是黍,或稱稷是不黏的黍。

現在的研究[6]表明,「稷」是粟而不是黍。其主要觀點是:

  • 考古發掘及古文獻記載表明,先秦時期主要糧食品種為粟(穀子);
  • 甲骨文黍、稷字形不同;
  • 中國古代的「五穀」概念(一作「稻、黍、稷、麥、菽」,一作「麻、黍、稷、麥、菽」),如果把稷理解為不黏的黍,則把當時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粟(小米)排除在外了,明顯不合理,因此五穀肯定是包括了黍米(黃米)、稷米(小米)、麥(小麥)、大豆這四種糧食。
  • 唐以前未見以稷為穄,唐以後誤以稷為穄觸目皆是。
  • 從植物學上講,一種野生植物在馴化栽培的過程中會產生野生型的該作物的伴生雜草。這種伴生雜草被認為是栽培種與野生祖先種的「漸滲雜交」(introgression)的產物,與馴化栽培種相似,特別是在幼苗期極難分辨,給農民鏟地除草帶來大麻煩。古籍記載,粟(稷)和黍(穄)各有其伴生雜草,粟的伴生雜草是莠(亦作稗);黍的伴生雜草是稂(亦作「蓈」、「𪐄」)。據《國語·魯語上》:「子服之妾衣不過七升之布,馬餼不過稂莠。」三國韋昭註:「莠草似稷而無實」。顯然莠草似稷,莠草是粟的伴生雜草,結論為稷就是粟。

用途

黍的籽粒有硬而光滑的種皮,適於貯藏;災年可將其籽粒連同種皮一起磨成粗粉,混合野菜度荒。磨米加工時籽粒脫下的皮殼叫糜糠,是家畜家禽的主要飼料。黍子的莖稈葉是牛羊冬季的主要飼草。產區糜子的豐歉不僅影響人民群眾生活,還直接畜牧業的發展:糜子歉收,糜草不足,會造成牛羊等家畜存欄量下降,越冬時大批死亡。晉語區的人以黍製成的黃糕為主食。

黍是重要的救災備荒補救作物。在遭受洪、澇、旱、雹災之後,生產自救,搶種、補種黍子,充分利用其它作物無法利用的水熱資源,奪取較好收成。如在1962年中國旱災災情嚴重,全國黍子播種面積達歷史最高值,其中內蒙古688 000公頃,陝西291 000公頃,甘肅245 000公頃。

在中國古代,糯性黍是重要的釀酒原料。陸游詩中有這樣描寫:「河濱古驛辟重門,雉兔紛紛黍酒渾。」「藥苗可斸攜長鑱,黍酒新成壓小槽。」「里巷魚餐薄,坊場黍酒渾。」等等。在現代,仍有一些酒廠生產黃黍米酒。

黍類在亞洲很多地區、俄羅斯和西非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美國和西歐,主要作為牧草或用來制乾草,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也作為主要穀物。

蒙古人以此製作炒米,方法是先將黃米放入水裏煮到米嘴開裂,才能放入大灶與沙子一同爆炒,趁着鍋熱了趕緊將沙子與米過篩,炒米便可食用。亞洲或非洲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栽培。一般株高0.3至1.3米(珍珠黍可高達1.5至3米)。穗狀或總狀花序,也有圓錐花序。除珍珠黍外,種子脫粒後穀殼不脫落,去皮後常呈奶油白色。

在中國栽培地域

  • 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四盟,黍子栽培以春播為主,主要為糯性品種,散穗型居多,籽粒較小,當地把這種糯性黍子俗稱「大黃米」,而幾乎沒有粳性黍子(即不黏的黃米)。代表性品種是黑龍江的粘豐7號,畝產在150-200公斤。另外,笤帚糜子是吉林省的農村副業,即把去過籽實的黍子(即糜子),用其莖穗製作笤帚
  • 在遼寧省朝陽市、河北與北京的長城以北地區、山西北部、陝西長城沿線的榆林市、寧夏鹽池縣同心縣及引黃灌區、甘肅河西走廊、以及內蒙古中部地區,黍子栽培以春播為主。由東向西由糯性品種為主向以粳性品種為主過渡,千粒重由東向西逐漸增大。例如在榆林市沿長城的六縣區,粳性品種佔6成,糯性品種佔4成。在山西,該作物被稱作黍子,代表性品種「雁黍8號」,畝產達220公斤。在陝北,該作物被稱作糜子,代表性品種有「榆黍1號」(糯性)、「榆糜2號」(粳性)、「榆黍3號」(粳性)等,畝產200公斤左右。
  • 在長城以南、淮河以北的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黍子以夏播為主,條播平作,以糯性品種為主,側穗型品種居多。如「魯黍1號」。
  • 在黃土高原區,主要是冀西、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陝西中部、甘肅中部東部、寧夏南部及青海東部地區。本區西北部以春播為主,東南部以夏播為主。由東向西是由糯性品種為主向粳性品種為主過渡,側穗型品種居多,越往西黍米千粒重越高。代表性品種有「隴糜5號」、「寧糜10號」、「寧糜14號」、「晉黍4號」等。

栽培特性

黍是禾穀類糧食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之一。黍的種子萌發出苗需水量很小,能適應旱地播種,其葉片上氣孔少而小,生產單位重量的乾物質的需水量在禾穀類作物中是最低的,既能忍受土壤乾旱又抗乾熱風。在無霜期短、降水量少而集中的華北、西北部分地區,不能滿足玉米、粟(即穀子)、水稻等大宗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水熱資源,因而是黍子的主產區。黍還具有很強的耐瘠性,在乾旱貧瘠的土壤中能獲得其它作物所達不到的產量,所以常用做開荒,改造鹽鹼地和治理沙漠的先鋒作物。同時,它對肥料也敏感,少量施肥則增產顯著。另外,黍子的生長期短,是廣適的複種秋作物。在無霜期短、熱量不足的小麥產區,冬小麥麥收後不能複種玉米、粟(穀子)等大宗作物,一般複種糜子等生長期短,產量較高的雜糧作物。如甘肅省的慶陽、天水、平涼等地市,複種糜子面積達150萬畝,夏播糜子生長60-70天就可收穫,每公頃平均畝產在1000-2000公斤,收穫後不影響冬小麥的播種。

種類

黍類有很多種,如珍珠黍(是印度非洲的普通糧食,適於貧瘠乾燥土壤)、掃帚黍(在美國作為飼料,在亞洲東歐供食用)、指黍(南亞和非洲部分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日本黍(種植於日本和美國,用於制乾草)等等。

營養價值

黍類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質含量約6%至11%,脂肪約1.5%至5%。黍類味濃,不能制膨鬆麵包,主要用於小麵包干及做粥或飯。

經濟價值

黍類在世界年產量大約是300萬,主要生產國依照種植面積為:

參考文獻

  1. Panicum miliaceum L.. In: The Plant List (2013). Version 1.1.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http://www.theplantlist.org/ [2017-9-10].
  2. 施正康. 中国经济史. 37頁: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3. 遼寧省志: 農業志. 133頁: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4. 中科院专家研究发现“黍”起源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2011-02-28]. 
  5.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與內蒙古伊克昭盟農業科學研究所主編的《中國黍稷糜品種志》,農業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全書共編入中國黍各生態型的代表品種共481個,其中糯性黍品種273個,粳性黍品種208個,每個品種從來歷與分佈、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產量與品質、栽培特點五方面進行描述。
  6. 游修龄,《论黍和稷》,出处: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2011-02-2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