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杆菌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肉毒杆菌
甲基紫染色过的肉毒杆菌
生物分类法 编辑
域: 细菌域 Bacteria
界: 细菌界 Bacteria
门: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纲: 梭菌纲 Clostridia
目: 梭菌目 Clostridiales
科: 梭菌科 Clostridiaceae
属: 梭菌属 Clostridium
种: 肉毒杆菌 C. botulinum
学名二名法
Clostridium botulinum
van Ermengem, 1896

肉毒杆菌学名Clostridium botulinum)是一种生长在常温、低酸和缺氧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杆菌,有卵形至长杆形的孢子型态,属次末端或末端的孢子生成方式,体长2-10微米。肉毒杆菌在不正确加工、包装、储存的罐装的罐头食品或真空包装食品里,都能生长。肉毒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各处,比如土壤和动物粪便中。人体的胃肠道也是一个良好的缺氧环境,很适于肉毒杆菌居住。

肉毒杆菌毒素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致命的毒素,推估人体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3~2.1 ng/kg,而如果是以呼吸摄入的话半数致死量约在10~13ng/kg。

根据所产生肉毒杆菌毒素抗原性的不同,肉毒毒素分为A、B、Ca、Cb、D、E、F、G这8个型,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A、B、E、F型,其中以A、B型最为常见。

肉毒杆菌适合生长的温度为25~42℃,适合生长的pH值为4.6~9.0,易被硝酸盐/亚硝酸盐抑制。其毒素不耐热,食物加热时内部温度高于85 °C煮五分钟以上即可破坏毒素[1],吃熟食、低温储存食物可防肉毒杆菌中毒。

由于肉毒杆菌芽胞普遍存在泥土、产品、海底、动物及鱼类之肠道中,蜂蜜偶亦含此芽孢,且一岁以下婴儿,因免疫系统尚未健全,且肠道菌丛亦未发展完全,容易受肉毒杆菌影响,故一岁以下婴儿不可食用蜂蜜。

历史

比利时的微生物学家尔缅鉴在 1895 年分离出制造肉毒杆菌毒素的厌氧细菌—Bacillus botulinus往后才更名为目前熟知可制造肉毒杆菌素的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2]

实际案例

台湾

2010年,苗栗县民众购买腌渍蚵及真空包装即食豆干,食用后出现恶心、呕吐、神经症状(眼皮下垂、吞咽困难、声音沙哑)等食品中毒症状,经检验人体检体,其粪便及血清皆检出肉毒杆菌A型毒素,经流行病学调查,推测为真空包装即食食品(豆干)风险最大。[3]

2012年,新竹市一名12岁女孩摄食鱼排便当、凉拌干贝唇、香肠、热狗、炒饭后,出现呼吸困难、吞咽障碍、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疑似肉毒杆菌食物中毒之症状,经采样食余检体及患者血清后,血清检验出肉毒杆菌毒素A型毒素,食余检体未检出。[3]

肉毒杆菌毒素与医学美容

肉毒杆菌毒素是一种神经阻断剂,它可以阻断神经讯号被传递到过度收缩的肌肉,使过度收缩的肌肉放松,改善动态纹,达到除皱的效果。而未施打肉毒杆菌的肌肉部位,仍可正常收缩,并不会影响正常的脸部表情,一般注射后3天开始发挥功效,一、二周左右效果完全呈现,其作用约可持续4-6个月。每年定期治疗两至三次,便可持续维持没有皱纹的效果,期间也可以随意增加注射的部位。

参考资料

  1. 肉毒杆菌中毒. 世界卫生组织. 
  2. 林宏谦. 肉毒桿菌素的发展 (PDF). 科学发展. 201305, (485): p. 38–42. 
  3. 3.0 3.1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肉毒桿菌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