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梭菌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产气荚膜梭菌
显微镜下呈革兰氏阳性的产气荚膜梭菌
生物分类法 编辑
域: 细菌域 Bacteria
界: 细菌界 Bacteria
门: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纲: 梭菌纲 Clostridia
目: 梭菌目 Clostridiales
科: 梭菌科 Clostridiaceae
属: 梭菌属 Clostridium
种: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学名二名法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Veillon and Zuber 1898) Hauduroy et al. 1937
模式菌株
ATCC 13124 = BCRC (formerly CCRC) 10913 = CCUG 1795 = CIP 103409 = DSM 756 = JCM 1290 = LMG 11264 = NCAIM B.01417 = NCCB 89165 = NCIMB 6125 = NCTC 8237

产气荚膜梭菌(学名:Clostridium perfringens)又名魏氏梭菌,是革兰氏阳性粗大杆状厌氧菌(不严格厌氧),形态两端微钝圆,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类而产出大量气体以及可以在体内能形成荚膜而得名。会引起魏氏梭菌病。发现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肠道、昆虫和土壤等处。[1]

培养情况

在20-50℃旺盛生长,最适温度为42℃,此时分裂繁殖周期为8分钟。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的光滑性菌落,多数细菌有双层溶血环(内层为θ毒素引起的完全溶血,外层为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2]

致病性

因本菌种可分解多种常见糖类,且产酸产气。在疱肉培养基中可分解肉渣中的糖类大量产气,肉渣呈粉红色,不被消化;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且产生大量H2和CO2,将凝固蛋白冲为蜂窝状,将密封试管用的凡士林上推,称为“汹涌发酵[3]

对人致病主要为A型,C型使坏死性肠炎的病原菌。

致病原因

1.α毒素

又称磷酸酯酶C,是产气荚膜梭菌毒性最强的毒素。

2.β毒素

C型菌株产生,与肠黏膜损伤、坏死有关。

3.肠毒素

主要由A型菌株产生,不耐热,100℃瞬时被破坏,胰蛋白酶作用可加强其毒性。

可致疾病

1.气性坏疽

60~80%由A型引起,潜伏期短,仅8~48小时。该病临床改变有气肿、局部水肿、组织坏死等,特征为触摸水肿部位有捻发感,最后产生恶臭,病情进展和恶化快。

2.食物中毒

食用大量被A型菌污染的食物可致。腹痛腹胀和水样腹泻,不发热,无恶心、呕吐。

3.坏死性肠炎

有C型菌污染食物导致,累计空肠,急性腹痛、呕吐、血样腹泻,肠壁溃疡甚至穿孔导致腹膜炎和休克。

参考文献

  1. 李 徐, 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127–128. ISBN 9787117266031. 
  2. 毛蕊花糖苷对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的治疗作用研究--《吉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cdmd.cnki.com.cn. [2023-07-03]. 
  3. 何春迎、刘尚才. 对产气荚膜杆菌生化鉴定方法的改进——用克氏双糖培养基代替紫牛乳培养基作汹涌发酵试验. 医药卫生科技. 1988-09-30, (03): 17-18 –通过cnki. 

外部链接

  • 微生物免疫学-Clostridium perfringens(产气荚膜梭菌)